文言虚词 焉也 归纳及趣味习题
2023年九年级初升高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文言虚词):焉(含解析)
![2023年九年级初升高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文言虚词):焉(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8dd72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a.png)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焉(共20题)一、复合题(共20题)理解词义。
(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 二石兽并沉焉(3) 棹数小舟(4) 曳铁钯(5) 湮于沙上(6) 啮沙为坎穴(7) 啮沙为坎穴(8) 遂反溯流逆上矣(9) 如其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列三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①,叶细而条长,离奇耸立,潇洒繁密。
故风过之,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听之可以解烦黩②,涤昏秽③,旷神怡情,恬淡寂寥。
宜乎④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⑤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⑥;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⑦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
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⑧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⑨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注释】①樛(jiū):弯曲向下。
②黩(dú):忧。
③昏秽:黑暗、肮脏的东西。
④宜乎:怪不得。
⑤违:离开。
⑥石濑(lài):石上急流。
⑦上人:和尚。
⑧汩(gǔ):乱。
⑨永:度过。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i 拥毳衣炉火ii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iii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iv 予尝过而止之(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i 独往湖心亭看雪。
ii 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
(3) 【甲】【乙】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84ff6e3f7ec4afe05a1df3e.png)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也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且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且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所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文言虚词也------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也------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456f0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4d.png)
文言虚词“也”------练习及答案高三文言虚词系列一、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死生,昼夜事也。
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8.古之人不余欺也。
9.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1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18.是说也,人常疑之。
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2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25.岂独伶人也哉!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7.《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三、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
”“汝之言,金玉4也。
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答案文言虚词练习(十一)一、1-3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4-5.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6-9.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10-1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焉
![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焉](https://img.taocdn.com/s3/m/ea2f465c195f312b3169a5bb.png)
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焉导读: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焉【焉】(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译文: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激发才献身在这件事上的。
④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在那里)。
(《促织》)——译文:后面的小山脚下,奇形怪状的石头杂乱的堆着,在一丛丛荆棘里,一只青麻头蟋蟀趴在那里。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游黄山记》)——译文:(如果)不是第二次来到,从哪里知道它有像这样的奇景呢?(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译文:以便等到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译文:小心地饲养它,一到时候,就把它献上去。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哪里有仁慈的人做国君,可以做出张网陷害百姓的事来呢?(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
译为“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一根羽毛也不能举起,是因为不用力气啊。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那么牛羊有什么区别呢?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十五个文言虚词趣味练习
![十五个文言虚词趣味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8e1ac0725acfa1c7aa00cc67.png)
十五个文言虚词趣味练习古诗文阅读2012-09-20 21:10十五个文言虚词趣味练习一、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 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③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④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⑤思也。
三思而⑥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而⑦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⑧。
二、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
“徐公何①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②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③也?其所据何④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何⑤其大也!然何⑥人能忘情耶?何⑦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⑧如?三、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 毕现《示儿》,乃①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③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不得已而谢。
四、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其①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②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③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④必曰:“吾其⑤与之。
”焉敢如此?归国, 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为, 其⑦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⑧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 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⑨一二。
其⑩是耶,其非耶?其?輥?輯?訛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輥?輰?訛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輥?輱?訛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
五、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
“存者且①偷生, 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②委政非人。
则李唐且③亡,必矣。
于斯世,河水清且④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
纵有“死且⑤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六、判断“若”在文段中的意义。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焉”“也”的用法(含解析)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焉”“也”的用法(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6bfaa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74.png)
“焉”“也”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分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消灭很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焉”“也”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焉”“也”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留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一、“焉”字的用法(一)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在这里)(《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在这件事情上)(《五人墓碑记》)学问联想:兼词“诸”——是“之于”“之乎”的意思。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二)代词1. 往往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之”,那里,他们,它。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2.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②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或师焉,或否焉,学校而大遗。
(《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二、“也”字的用法(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推断语气,一般不译。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2.表示确定语气的,可不译或译为“了”。
①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②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有否定词的句子,仍旧是一种表否定的确定。
曰:“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3. 表示疑问语气的,一般译为“吗”或者“呢”。
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f61e74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3.png)
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一、焉的基本意义及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焉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首先,焉可以表示地点或位置,在句子中作地点状语。
例如:“夫人之寿,陇西焉能足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这句话中的“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用来表示夫人的寿命能够延长到何处。
其次,焉还可以表示方式或手段,在句子中作方式状语。
例如:“黊竹树席以授客焉。
”(《荀子·劝学》)这句话中的“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什么”,指出了使用黊竹树席来招待客人。
此外,焉还可表示原因或理由,在句子中作原因状语。
例如:“与乴者闾闾者游,则怀羞明女也。
”(《柳毅传书》)这句话中的“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说明了游玩时怀念害羞美丽少女的原因。
总结起来,焉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地点、方式和原因三种基本用法,并且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增强了句子的表达力。
二、焉的其他用法除了基本的地点、方式和原因意义外,焉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首先,焉可以表示代词“它”的意思,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
例如:“焉有敢使晋国君臣之身以效?”(《孟子·梁惠王上》)这句话中的“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表示没有谁敢让晋国君臣去效仿。
其次,焉可以表示感叹或反问的语气,在句子中放在问句或感叹句末尾。
例如:“人而无耻灌则固然可恶也,可奈何其侮闾巷必邪?”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这句话通过使用“焉”来加强了质问的情绪,表达了对某种行为不满的情感。
此外,焉还常见于疑问句中作询问对象。
例如:“留门者曰:‘谁欲入’?”(《左传·哀公七年》)这个例子里,“留门者曰”是疑问句,“谁欲入”的焉则表示询问谁想要进入。
三、文言文中的典型例句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含义,以下列举几个典型例句进行分析:1. “君何不窃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这是孔子向他的弟子述说当年晋国要夺齐国之权时,他给出的一个建议。
高考复习虚词练习——课内文言文 - 焉
![高考复习虚词练习——课内文言文 - 焉](https://img.taocdn.com/s3/m/69977b4f0b4e767f5bcfce31.png)
文言文虚词——焉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焉.。
数武以外,微光激射,石隙出漏天小圆明如镜焉.。
2.活水源记(明)刘基有泉焉.。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3.游褒禅山记(北宋)王安石于是余有叹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4.赤壁赋(北宋)苏轼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6.原毁(唐)韩愈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7.师说(唐)韩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阿房宫赋(节选)(唐)杜牧9.滕王阁序(节选)(唐)王勃10.兰亭集序(魏晋)王羲之11.归去来兮辞(魏晋)陶渊明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12.陈情表(晋)李密- 1 -文言文阅读——焉14.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15.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6.察传《吕氏春秋》17.五蠹《韩非子》18.非攻《墨子》19.逍遥游(节选)庄子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0.劝学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015高考文言虚词精练(10)焉
![2015高考文言虚词精练(10)焉](https://img.taocdn.com/s3/m/171400f004a1b0717ed5dd02.png)
2015高考文言虚词精练(10)焉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及用法: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4置杯焉则胶5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6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7未知生,焉知死(《论语》)8割鸡焉用牛刀(《论语》)9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10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1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12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1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1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二、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参考答案:(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置杯焉则胶(二)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之”。
①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学生)
![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5cdf7de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1e.png)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3.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5、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 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11.吾攻赵, 旦暮且下, 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1.君何以知燕王?2.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客何为者?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10、作计何不量!11.昔取之而有馀,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12.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13、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14.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15.吾何爱一牛?16、徐公何能及君也?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 何如?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20、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21.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22.何乃太区区!23.万钟于我何加焉!24、何其衰也!25.如太行、王屋何?26、其如土石何?三、乎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壮士, 能复饮乎?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5、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7、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文言趣味虚词带翻译
![文言趣味虚词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38b84e15fbfc77da269b189.png)
3、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 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 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 齿,乃(4)曰:“ 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 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 (6),无乃(7)自高耳。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 当于“为”、“是”、“就是”。 (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 (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 “才”。 (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 (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 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 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 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 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 上矣。
秦军路过崤山,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没有料到 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拼搏,无奈进 退两难,不久,差不多都战死了,所以导致大败。对 这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骄傲轻敌,怎么能不打败仗? (即使)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就因为他 们骄傲,斥责他们,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 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 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 齿,乃(4)曰:“ 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 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 (6),无乃(7)自高耳。
高中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举例
![高中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490388edb9f3f90f76c61b3e.png)
高中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举例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文言虚词归纳
![文言虚词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c7a13d9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2.png)
于之——在那里 了
(3)其用于人者,奚取焉 于之——从这里
(4)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他(或者于之——向他)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哪里(怎么)
(6)徐徐焉实狼其中
……地
(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它
(8)焉有人君在位,罔民可为也 哪(怎么)
(9)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哪里
(10)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于之——于虎
( 动词 如 )
2、选用若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 项的一句是( C )
A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B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D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注释:C为连词 如果 其它为代词 你
3、选出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B )
(1)若毒之乎
代词/动词/连词/发语词
(2)安有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吾恂恂而起( D) 城入赵而璧留秦(B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 黑质而白章( A )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E )
2、找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 C) C 为代词 其它均为连词
A、秦军灭滑而还 B、太后盛气而揖之 C、吾与而兄善 D、老妇恃辇而行
3、找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 A)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A 表因果 其它表转折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尝一龙击发而地不觉动
A (1)和(3)相同 B (5)和(6)相同
C (2)和(7)相同 D (3)和(4)相同
三、【其】
1、副词 (1)表揣测 可能 大概 或许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2)将 将要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 (3)表舒缓语气 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焉的一词多义及例句
![焉的一词多义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285e3e7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a.png)
焉的一词多义及例句
1. “焉”可以作代词啊,比如“杀鸡焉用牛刀”,这里的“焉”就相当于“哪里”。
你想想,杀鸡哪里用得着牛刀呀,多形象!
2. 它还能作语气词呢,“于是余有叹焉”,这里的“焉”不就表示感叹嘛。
就好像你看到美景发出“哇”的那种感觉呀。
3. “焉”也有兼词的用法哟,像“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里的“焉”就相当于“于此”。
这不就跟你把东西放在那里一个道理嘛。
4. 当表示疑问的时候也能用“焉”呀,“且焉置土石”,这里就是问“在哪里”呢,这多容易理解呀!
5. 有时候“焉”也可以表示停顿呢,就像说话中间的一个小停顿一样,“焉知非福”,是不是感觉有那么点味道啦?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焉”其实也有在其中的意思呢,就好像三个人里面肯定有能当我老师的在呀。
7. 它还能表示肯定呢,“有子存焉”,就是说有儿子在呀,这多直接呀。
8. “焉得虎子”里的“焉”就是怎么的意思呀,反问一下,不进入虎穴怎么能得到虎子呢,多在理!
9.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里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啦,就像你完成一件事会“嘿”一声一样。
10. 哎呀,“焉”的用法还真不少呢,大家可得好好记住呀!
总之,“焉”这个字的用法真的很多,大家要好好理解和掌握呀!。
文言文焉的用法
![文言文焉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2d0dd5d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9.png)
文言文焉的用法
1. 哎呀呀,“焉”可以作兼词呢!就像“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句话里,“焉”就等于“于之”,在这里呀。
这多有意思呀!
2. 嘿,“焉”还能用来表示疑问呀,比如“杀鸡焉用牛刀”,这不是在反问嘛,哪里需要用牛刀来杀鸡呀!多形象生动啊!
3. 哇塞,“焉”也能当语气词呢!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里的“焉”就是那个小小的语气点缀呀,让句子更有韵味了呢!
4. 你看呀,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表示“在其中”,这是不是很神奇呀!它总是有这么多不同的用法。
5. 哎呀,当表示肯定的语气时也能用到“焉”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里的“焉”就是一种肯定和强调呢!
6. 瞧瞧,“焉”有时候就像一块拼图,在句子里恰到好处地出现呢,如“永之人争奔走焉”,让句子完整又富有魅力呀!总之呀,文言文里的“焉”用法可真多,我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呢!。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https://img.taocdn.com/s3/m/bfdb76000b1c59eef9c7b45f.png)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根据提供的句例,整理归纳“焉”的意义和用法一、词1.词,用在动词之前,可译为。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代词,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可译为。
①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愚溪诗序》)②众好之,必察焉焉.;众恶之,必察焉.焉。
(《论语·卫灵公》)二、词,多表反问,可译为等。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三、兼词,兼有的用法,根据具体语境翻译。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②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促织》)③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
(《国语》)四、助词1.词,用在句末,用来加强语气,表示肯定、反问、感叹等语气,可不译,或译作等。
①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②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黄州快哉亭记》)③然郑亡,子亦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2.词,用在句中,表示,不译。
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逍遥游》)②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3.用在词、词或象声词之后,表示状态,可译作“地”“……似的”,或不译。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文言虚词检测训练·焉·高三班姓名学号成绩指出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晏子治东阿》)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 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 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 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 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 上矣。
孟子》) •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一)助词。
•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 表示语气停顿。
2、副词,表反问。相当于“安”,译为 “哪里”“怎么”“什么”。
(三)助词,表示各种语气。
•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 ③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或不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
桓晋文之事》)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二)代词。
•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
1、用于人称代词。相当于“之”。
•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一)兼词。
•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
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
而大遗
(《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三)助词,表示各种语气。
•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 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 钟山记》)
3、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 “……的样子”“……地”。
家庭作业
一、下面的“也”在句中表什么作用?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是说也,人常疑之。 3)苟政猛于虎也! 4)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二、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 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 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 是“说的就是……啊”
•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 意。例:
•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 后》)
•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也】
• 一、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 相同的两项是( )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焉】
一、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 D兼词,于 之 E语气助词 G词尾,……的样子)
2、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 气。
(一)助词。
•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 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
(一)助词。
•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1、表示判断语气,一般译为“是”“就是”。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
天下也。
(《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