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焉及常见的兼语词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虚词“焉”字用法
.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
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 归服.大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 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 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 ,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 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⑤转:弃尸的意思.(6)几: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子的学生曾参. (8)尤:动词,责备、归罪.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 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 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实 情况报告,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 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 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 您不要怪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 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梁惠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 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 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洒之⑥,如 之何则可 ”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 以,梁(魏)惠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 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 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 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 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 死难者报仇雪恨.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例释文言文中的兼词

例释文言文中的兼词

例释文言文中的兼词作者:陆希致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2年第04期在文言文这座古老的苑囿中,盛开着一朵芬芳、耀眼的奇葩,那就是兼词。

在这个“奇葩”家族中,兼词词语虽为数不多,但使用却相当广泛,而且遍贯古籍,长盛不衰。

那么,什么是兼词呢?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

它的读音往往也是两个词的拼合,因此,兼词又称合音词。

下面,针对古籍中常见的几个兼词,笔者做一例释,以期有助于同学们备考。

一、焉。

“焉”做兼词时是“于之”或“于是(此)”的合音。

它包括两种用法:(一)于之。

“于之”是介词“于”和代词“之”的合音。

“于”表示引进介绍的对象等,“之”指代人或事物。

例如: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向”,表示介绍对象;“之”,代词“他(指代藏书之人)”。

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论语·微子》)“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向”;“之”,复数代词“他们(指代长沮、桀溺)”。

③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史记·管婴列传》)“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被”;“之”,代词,指齐桓公。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黄生借书说》)“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把”,表示处置;“之”,代词“它(指书)”。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在”;“之”,代词“这件事”。

⑥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近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对”;“之”,代词“此”。

⑦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原君》)“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对”;“之”,代词“这种行为”。

⑧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

(《国语·晋语五》)“焉”,“于之”的合音。

兼词及常见虚词易混用法

兼词及常见虚词易混用法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答案
点拨
3.“焉”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 法。 ①焉 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 .
里,怎么
②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助词,不译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兼词,于此(之)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助词,不译 .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 于义而死焉 者也:兼词,于此(之) . ⑥置杯焉 则胶: 兼词,于之 .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 .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答案
点拨
5.“与”的连词、介词用法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 法:A.连词 B.介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 月乎 . ②竖子不足与 谋 . ③去时里正与 裹头 . ( A ) ( B )
( B )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 A ) .
现场矫正
2.诸 (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 ① 或取诸 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
②投诸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
③ (孟子 )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
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气助词“吗”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答案
点拨
7.“其”“之”作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之 乎: . ②失其 所与,不知: . ③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 心者,抑 . 吾妻之助也: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答案
点拨
4.“者”的代词、助词用法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者”是哪一种用 法:A.代词 B.助词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 也 . ( A ) ②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 者也 ( A )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 . 大,有几人欤 ( B ) ④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B ) .

高中语文文言文兼词有哪些

高中语文文言文兼词有哪些

高中语文文言文兼词有哪些1. 文言中有哪些“兼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1)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2)居心叵测.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兼词“诸”、“焉”之比较古代汉语中,兼词“诸”、“焉”出现的频率颇高,且为两类不同兼词的典型。

文言虚词焉及常见的兼语词汇总

文言虚词焉及常见的兼语词汇总

3.用于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地” 如: 盘盘焉,囷囷焉
指出下列句中“焉”的用法: 1.焉有仁人在位,罔(陷害)民而可为也? 疑问副词,哪里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代词,代这篇文章 3.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4.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拟声词词尾,相当于“然” 6.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7.少(不多时)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句中,表停顿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表感叹气
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助词,表停顿 12.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代词,之 13.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反问语气 1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兼词,在水上
(三)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 ”“了”等,表感叹、陈述或疑问语气。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感叹语气)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表反问语气)
(三)语气助词 2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 “也”。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 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一)兼词 相当于“于是”、“于此”、“于 彼”。 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他) 晋国,天下莫强焉。 (比晋国)
(二)代词 1.作动词的宾语, 相当于“之”。 如: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然力足以至焉 (那里) 心不在焉(这里) 2.用作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 “ 为 什么”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哪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哪里) (为什么) 焉用亡郑以陪邻?

文言虚词焉及常见的兼语词

文言虚词焉及常见的兼语词
。 拟声词词尾,相当于“然” 6.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7.少(不多时)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句中,表停顿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
9.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助词,表停顿 12.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代词,之 13.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反问语气 1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兼词,在水上
兼词
1.用于句中,“之于”的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合音,其中“之”为代
词,“于”是介词。
《愚公移山》
②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

2.用于句尾,“之乎”的 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合音。“之”为代词, 《庄暴见孟子》 “乎”是句末表疑问的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
《左传》
语气词。
“何不”的合音,其中

(一)兼词 相当于“于是”、“于此”、“于 彼”。 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他) 晋国,天下莫强焉。 (比晋国)
(二)代词 1.作动词的宾语, 相当于“之”。 如: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然力足以至焉 (那里) 心不在焉(这里) 2.用作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 “ 为 什么”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哪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哪里) (为什么)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三)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 ”“了”等,表感叹、陈述或疑问语气。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文言文中几个特殊的词──兼词用法的介绍

文言文中几个特殊的词──兼词用法的介绍

文言文中几个特殊的词──兼词用法的介绍江西省新余市第六中学钟瑾兼词是指文言文中兼有互相结合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特殊的单音节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和“旃”。

下面,把几个常用的兼词的具体用法分别介绍一下:诸:(zhū)(1)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

例如: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愚公移山>)②穆公访诸.蹇叔。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例①句中的“诸”字,为“之于”的合词,意思是:“之”指代:土块;“于”为:到或运到。

例②句中的“诸”字,也为“之于”的合词,意思是:“之”指代:偷袭郑这件事;“于”为:向。

(注:‘访’字在此的意思是:咨询)(2)用在句尾则兼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

例如: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郁离子·捕猫>)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例①句中的“诸”字,为“之乎”的合词,意思是:“之”指代:猫;“于”为语气词“呢”。

例②句中的“诸”字,为“之乎”的合词,意思是:“之”指代:大王喜欢音乐这件事;“于”为语气词“吗”。

焉:(yān)“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是介词“于”和代词“之”两个词。

即“于之”、“于是”、“于彼”。

例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左传·曹刿论战>)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例①句中的“焉”字,为“于之”的合词,意思是:介词“于”为“在”的意思;代词“之”指“三人”或“这里”。

例②句中的“焉”字,为“于之”的合词,意思是:介词“于”为“在”的意思;代词“之”指“那里”。

例③句中的“焉”字,为“于之”的合词,意思是:介词“于”为“在”的意思;代词“之”指“这里”。

举例说明虚词焉的用法

举例说明虚词焉的用法

举例说明虚词焉的用法一、虚词焉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独立意义的词语,主要用来起到衔接、修饰、表示态度等作用。

其中,“焉”作为一个古代汉语的虚词,在文言文中频繁出现,并且具有多种用法。

本文将举例说明虚词“焉”的不同用法。

二、表达存在或位置的使用1. 存在于某处:《孟子·离娄上》:“余闻之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臣事君,鸡犬之声闻於曲阿尔——此何居?”2. 存在于某项行动或状态中:《国语·楚语》:“则交通霸市焉。

”3. 表示住所或所属关系:《红楼梦·第五十回》:“何敢奢望见亲眷哩!断定他进去息秋香那里罢了。

”此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三、表示助词功能的使用1. 表示程度或修饰:《庄子·外物》:“谓风涌水流下而不能沃天下,则它化吾谁者焉。

”这种用法中,“焉”起到加强意义、修饰句子的作用。

2. 表示疑问:《红楼梦·第五回》:“将来家业维持谁?”当“焉”用于疑问句中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

四、表示敬词或态度的使用1. 表示客气或措辞婉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且郑王爱而智焉,取诸其士则素膳之官。

”这里的“焉”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于表示客气、恭敬或委婉的说话方式。

2. 表示陈述口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余闻之曰:‘康近民心,不如甡土察民意。

’”这里的“居闻之曰”,其中的“焉”表示陈述事实,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听说”。

五、其他非常见但也出现过的用法1. 表示标志性动作:《红楼梦·第八十四回》:“众人听了话,一个个自从院门外走散。

”2. 表示杂种词:此处的“杂种词”是指既有名词又有动词等功能的词语,“焉”可以用来表示这类词。

例如:焉知非福?六、总结综上所述,“焉”作为古代汉语中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一方面,“焉”可以表示存在或位置;另一方面,“焉”还可以起到助词、敬词或标志性动作等的作用。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焉”字作兼词和作语气助词的辨别

“焉”字作兼词和作语气助词的辨别

“焉”字作兼词和作语气助词的辨别文言词“焉”用在句尾,既可以作兼词,又可以作语气助词。

那么,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

例如: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苏轼《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

(《吕氏春秋•奇鬼》)“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

例如:①、此之谓三有礼焉。

(《孟子•离娄下》)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②、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三国志•吴主传》)此句中的“彼”代处所,指称孙吴政权所管辖的地区。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

例如: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心”即为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史记•屈原列传》)此句中的状语“一篇之中”就是表示范围的偏正短语。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就是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

④、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此句中的“何”即为表原因的状语。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此句中的“以荆卿为计”即为表行为方式的状语。

兼词“焉”的用法

兼词“焉”的用法

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译:(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蓼洲周公被逮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在这件事情上的。

(4)如乐作焉(在这里)。

《石钟山记》译:就像音乐在这里演奏。

(5)吾夫又死焉(在这件事上),我子又死焉(在这件事上)。

(《捕蛇者说》)译:我的丈夫又死在这件事上,我的儿子又死在这件事上。

(6)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到那里)。

(《石钟山记》)译:不知到它的深浅,微小的波浪涌入到那里。

2、相当于“于何”。

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况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二、代词1、相当于“之”。

(1)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老师)。

(《师说》)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2)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人),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译:距离现在建墓安葬他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1)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译: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呢?(2)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得出来呢?(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译:不进老虎窝,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3、指示代词,那里然力足以至焉。

(《游褒禅山记》)译:然而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译: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2)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焉”字作兼词和作语气助词的辨别

“焉”字作兼词和作语气助词的辨别

“焉”字作兼词和作语气助词的辨别文言词“焉”用在句尾,既可以作兼词,又可以作语气助词。

那么,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

例如: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苏轼《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

(《吕氏春秋&#8226;奇鬼》)“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

例如:①、此之谓三有礼焉。

(《孟子&#8226;离娄下》)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②、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三国志&#8226;吴主传》)此句中的“彼”代处所,指称孙吴政权所管辖的地区。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

例如: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孟子&#8226;齐桓晋文之事》)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心”即为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史记&#8226;屈原列传》)此句中的状语“一篇之中”就是表示范围的偏正短语。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8226;鱼我所欲也》)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就是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

④、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8226;曹刿论战》)此句中的“何”即为表原因的状语。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此句中的“以荆卿为计”即为表行为方式的状语。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中几个特殊的词──兼词用法的介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中几个特殊的词──兼词用法的介绍

文言文中几个特殊的词──兼词用法的介绍兼词是指文言文中兼有互相结合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特殊的单音节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和“旃”。

下面,把几个常用的兼词的具体用法分别介绍一下:诸:(zhū)(1)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

例如: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愚公移山>)②穆公访诸.蹇叔。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例①句中的“诸”字,为“之于”的合词,意思是:“之”指代:土块;“于”为:到或运到。

例②句中的“诸”字,也为“之于”的合词,意思是:“之”指代:偷袭郑这件事;“于”为:向。

(注:‘访’字在此的意思是:咨询)(2)用在句尾则兼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

例如: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郁离子·捕猫>)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例①句中的“诸”字,为“之乎”的合词,意思是:“之”指代:猫;“于”为语气词“呢”。

例②句中的“诸”字,为“之乎”的合词,意思是:“之”指代:大王喜欢音乐这件事;“于”为语气词“吗”。

焉:(yān)“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是介词“于”和代词“之”两个词。

即“于之”、“于是”、“于彼”。

例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左传·曹刿论战>)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例①句中的“焉”字,为“于之”的合词,意思是:介词“于”为“在”的意思;代词“之”指“三人”或“这里”。

例②句中的“焉”字,为“于之”的合词,意思是:介词“于”为“在”的意思;代词“之”指“那里”。

例③句中的“焉”字,为“于之”的合词,意思是:介词“于”为“在”的意思;代词“之”指“这里”。

盍(曷):(hé)盍(曷)(‘曷’通‘盍’)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

焉当兼词文言文例句

焉当兼词文言文例句

焉当兼词文言文例句1. 文言文中“焉”字做兼词有哪些情况1.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2. 哪里或那里3.什么4.怎么5.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6.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7.于是,就,乃,则[then]。

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8.于是。

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9.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10.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1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12.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13.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14.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基本字义 1.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

不复出焉。

2.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4. 文言助词:又何戚焉。

2. 文言文中焉字的兼词与助词用法怎么区别焉字作指示代词时,往往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例如:崤有二陵焉。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择事而问焉。

——清· 刘开《问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焉字作助词,有两种情况:(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

例如: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

——《国语》(2)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例如: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书·秦誓》3. 文言文中的兼词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1.“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

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焉当兼词文言文例句

焉当兼词文言文例句

焉当兼词文言文例句1. 文言文中“焉”字做兼词有哪些情况1.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2. 哪里或那里3.什么4.怎么5.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6.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7.于是,就,乃,则[then]。

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8.于是。

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9.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10.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1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12.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13.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14.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基本字义 1.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

不复出焉。

2.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4. 文言助词:又何戚焉。

2. 文言文中焉字的兼词与助词用法怎么区别焉字作指示代词时,往往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例如:崤有二陵焉。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择事而问焉。

——清· 刘开《问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焉字作助词,有两种情况:(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

例如: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

——《国语》(2)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例如: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书·秦誓》3. 文言文中的兼词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1.“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

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
9.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助词,表停顿
12.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代词,之
13.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反问语气
1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兼词,在水上
兼词

(一)兼词 相当于“于是”、“于此”、“于
彼”。 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他) 晋国,天下莫强焉。 (比晋国)
(二)代词
1.作动词的宾语, 相当于“之”。
如:
犹且从师而问焉。(《(这里)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代词,代这篇文章
3.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4.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拟声词词尾,相当于“然”
6.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7.少(不多时)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句中,表停顿
2.用作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 “ 为 什么”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哪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哪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三)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 ”“了”等,表感叹、陈述或疑问语气。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感叹语气)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表反问语气)
(三)语气助词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 “也”。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 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3.用于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地” 如:
盘盘焉,囷囷焉
指出下列句中“焉”的用法:
1.焉有仁人在位,罔(陷害)民而可为也? 疑问副词,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