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焉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译:不通晓句读,迷惑而不去解答,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要 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生气,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盘旋屈曲的样子,就像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二.代词

• • • • • • • •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译: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吢?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 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 事却能做得出来呢?
文言虚词“焉”字用法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 师。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 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nòu)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 敌。’王请勿疑!” •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 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 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 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 ,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 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大王请不要疑虑!”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一、虚词焉的用法解析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常用于连接或修饰其他词语,以及表达情感色彩等功能。

而“焉”即是一种古代汉字,用作疑问代词和状语,与虚词相结合后可以表达更加复杂的语义。

本文将探讨虚词焉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进行解释。

二、焉的用法及例句1. 询问事物存在方式或状态在古代汉语中,“焉”常用来引导疑问,并与其他成分连用,表示对事物存在方式或状态的询问。

例句:你要如何克服困难之时,焉能得到成就呢?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生存,我们应该从何处着手呢?2. 表示原因、结果等关系“焉”也可表示原因、结果等逻辑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与其他虚词或实词连用。

例句:天寒地冻之时,我家花木已枯萎。

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她心满意足地微笑了。

3. 表示强调与肯定有时,“焉”也可用于表示强调或肯定的语气。

例句:这幅画作着实不错,我眼花缭乱。

这首诗婉转动人,我乐此不疲。

4. 表示反问在文言文中,“焉”常用于反问句中,以表达自责、追问等语气。

例句:吾焉能及苏子之才呢?他们辛勤努力,而我却无所作为,焉不羞愧!5. 表示时间的推移或指代“焉”有时候也可以表示时间的推移或指代特定的时间点。

例句:此山已有百年, 伟大历史事件便是在此次发生。

穷一宿之后, 天明已是不远了。

三、总结在汉语中,“焉”属于虚词的范畴,其用法丰富多样。

它可以用来询问事物存在方式或状态、表示原因、结果等关系、强调与肯定、表示反问以及表示时间的推移或指代等。

通过学习虚词焉的用法和相应例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并增进您对虚词焉的了解。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虚词焉作为名词的用法1.鸟名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

;;唐;黄滔《唐城客梦》2.通“颜”(yán)。

额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

;;《荀子;非相》。

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文言文虚词焉作为代词的用法1.表示指示,相当于“之”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2.又如:心不在焉3.哪里或那里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焉,代词,那里,指南海。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4.什么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5.怎么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6.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二陵焉。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择事而问焉。

;;清;刘开《问说》伏焉。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文言文虚词焉作为副词的用法1.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2.于是,就,乃,则。

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

;;《史记》3.又如:焉始乘舟4.于是。

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

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

;;《列子》文言文虚词焉作为助词的用法1.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

;;《国语》2.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书;秦誓》3.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4.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文言虚词“焉”字用法例释

文言虚词“焉”字用法例释

【亘喹而磊面丽丽弦五函面丽万—磊函泺面面■藉藏骄五而谣死i二鬲百葡丙_
万方数据
文言虚词“焉”字用法例释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邹永发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一中 考试(高考语文) Examinations 2012(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s-gkyw201202019.aspx
例如: @宁财神(“如果体”原文):如果我有一个儿子,我希望他的音乐和语文老师是高晓松,政治 老师是刘瑜,英语老师是那个偏执狂,历史老师是一毛不拔大师,十八岁前的班主任是不加V, 十八岁后是贺卫方,发小是和菜头,同桌是柴静,初恋是沧月,后来的女朋友是周迅,混到四十 岁,娶了闻小雅。 @锦瑟:如果可以,我多希望你永远牵着我的手不分开。如果能,我多希望我俩能相扶相 搀走完余生。如果我老了,多希望陪我看日出日落的人是你。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们都是 彼此最爱的样子,人群中一眼便能辨出对方,牵着手,相视而笑,永远幸福。 @李颖Tarot:如果我有一个女儿,我希望,她干爸是比尔盖茨,千妈是LADYGAGA,语文 老师是韩庚,数学老师是刘诗诗,班主任是吴奇隆,同桌是周冬雨,闺蜜是姚晨和小S,初恋男友 是武艺,然后是山下智久,混到二十五岁,嫁给袁弘。
记》)
2012年第2期
“焉”译为“到哪里”。 ②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译:况且又往哪里放置从山上挖下来的泥土 与石块呢?“焉”译为:“在哪里”。 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张溥《五人墓碑
译:激于大义而死于这件事的。“焉”译为 “这件事”。
贵任捣辑刘静
微博诞生“如果体"爆红网络
如果还在纠结如何更有创意地模仿“王家卫体”,或者在裹紧的冬大衣里仍旧推敲下一句 “秋裤体”的话,那么按照“HOLD住姐”的话说,你已经hold不住了。最近网络上,最fashion的 文字游戏,已经被起源于微博的“如果体”所取代。 按照“如果我有一个女儿(儿子、或者某一名词)。我希望……”这一格式,-把“希望”后面填 满.你就能重回网络流行语的“时尚前沿”。 如同从一则新闻报道中“提炼”出红极一时的“唤醒体”一样,网友们对于模仿难度系数相对 较小的“如果体”,不仅是对新年的展望与祝福,少不了要增添一些独特的创意或即兴来点恶搞。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子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子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子一、虚词焉的概述虚词是语法中具有相对较弱意义或相对缺乏独立语法功能的词类,如助词、介词、连词等。

而在汉语中,虚词有很多种类,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这些虚词经常出现,起到非常重要的连接或衔接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种虚词——焉,并详细阐述其用法及给出例子。

二、焉字的基本意义焉(yān)作为助词和介词经常出现于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疑问或反问等语气,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使用了。

然而,在一些成语和古体小说剧本等特定场景下,我们仍可以看到它用以突显情感或表达较为古朴的意境。

三、虚指地点时用焉1. 方位名词+焉:如“东焉”、“北焉”,表示方向所在。

例:朝思暮想南国之芳蕙隐匿东焉。

2. 被修饰名词+之+焉:如“白马之畔”,表示地点。

例:人间仙云描画白马之畔,笙歌可听云林焉。

四、虚指时间时用焉1. 时间名词+焉:如“当年焉”,表示特定的一段时间。

例:当年焉,红颜落寞黯然离开国门。

2. 动词/形容词+焉:如“知乐焉”,表示有些动作或具体状态。

例:“咳咳!”小丫鬟哈哈笑,“主子晓得我爱磕瓜子,所以常在这里赠与我。

” 主子听了知乐焉。

五、引申示意情感时用焉1. 疑问副词/代词+焉:如“何以祭奠?”、“君安否焉?”,表达询问或关心的语气。

例:求之不得大於无他,祭祀何以明兆于夢境;君安否若欲章回野史?2. 形容词/副词/动词+若疑问句式+之+真言(则)……其结果应如何,加闹洞庭?问卧龙宋筠端居青霞岭主人请教时根据实际条件去答复,不要充数哟!如下表达清晰明了,不背离实际例:“郎何意也?”似笑非笑的视线落在丁巳身上,“丁巳若不觉得生气可焉?年少南洞庭唯能是闹而已。

”六、总结虚词焉作为古代文言文中的助词和介词,经常出现在成语和古体小说剧本等特定场景中,用以突显情感或表达古朴的意境。

它具有虚指地点、时间和引申示意情感的功能。

通过学习并运用虚词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思维方式,并且在翻译文言文时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原意。

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焉

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焉

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焉导读: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焉【焉】(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译文: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激发才献身在这件事上的。

④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在那里)。

(《促织》)——译文:后面的小山脚下,奇形怪状的石头杂乱的堆着,在一丛丛荆棘里,一只青麻头蟋蟀趴在那里。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游黄山记》)——译文:(如果)不是第二次来到,从哪里知道它有像这样的奇景呢?(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译文:以便等到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译文:小心地饲养它,一到时候,就把它献上去。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哪里有仁慈的人做国君,可以做出张网陷害百姓的事来呢?(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

译为“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一根羽毛也不能举起,是因为不用力气啊。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那么牛羊有什么区别呢?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虚词所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虚词所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虚词所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焉作为兼词的用法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虚词焉作为代词的用法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他,他们。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文言虚词焉作为语气词的用法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四)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一、虚词焉的定义和语法特点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独立意义且不可拆分的词语。

其中,焉是一个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问句、引导疑问副词等语法结构之中。

在古代文言文中,焉可以作为问句的导言词,表达“何”、“如何”、“怎样”的含义,同时还可以作为过去时态动词“曰”的省略形式出现。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焉已经逐渐淡化并且不再使用。

二、虚词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 作为问句结构的引导字:焉可以引导带有疑问意味的结构,提出问题或者表达反问。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焉,忽然而已。

”此句意有所思念他方景况之有限。

“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

当日谁非幼童焉?”此句表达反问之辞。

2. 作为替代“怎样”、“如何”的字:在一些现代作品或者翻译文献中,焉被用作替代“怎样”、“如何”的字。

例如:“不过去可!心上愧,形同背者焉。

”此句表达传统价值体系的意涵。

3. 作为动词曰的省略形式:在某些情况下,文言文中的动词“曰”会被省略成为焉。

例如:“道高尚矣!\n人无我有之,则曰盗焉;聊以一日服一日耳。

”此句通过使用焉来表达动词“曰”的含义。

三、虚词焉用法的例句及意义解析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焉,忽然而已。

"(《论语·任问》)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段对话。

“人生天地之间”是引导部分,“若白驹之过隙”是描绘部分,“瑟兮生白驹,飒飒如流霜”,结构中没有使用符号常见所连把整句概括前始发展所写景而带出结果主题句很具精神气魄。

“过隙焉”起着提问的作用,“忽然而已”表示事情瞬息即逝。

2. "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

当日谁非幼童焉?"(郭沫若)这句话出自郭沫若的《神州长云暗雪浩荡》中。

此句即表达了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赞美与景仰之情,“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是她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肯定,而“谁非幼童焉?”则反问了那些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始终珍爱着祖国的人们。

3. "不过去可!心上愧,形同背者焉。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一、引言在古代汉语中,文言虚词是常见的一种词类,用于连接句子成分或表达语气、态度等。

其中,焉作为最为常见的虚词之一,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

本文将对焉的用法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消亡的原因。

二、焉的基本意义与用法1. 焉表示所在或处所:「彼日者」(《左传·僖公十年》),古代以「者」、「乎」等做疑问标志,在疑问句末加焉,表示所在或处所。

2. 焉表示理由或原由:「未可与言也矣」(《左传·穆公十五年》),表示事件发生的原因或理由。

3. 焉表示某种状态:「欲斩之而后已焉……吾未厌其遗政」(《资治通鉴·卷一百四》),此处焉表示状态,意为已经实现。

4. 焉引导并列条件句:「出城重门,毁连环者券焉」(《战国策·赵策四》),此处焉引导并列条件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若是」。

5. 焉引导从句表示动作结果:「吾闻天有五雷焉,雷之在天为霆……」(《礼记·诸射》),此处焉连接从句,并表示前一动作的结果。

三、焉逐渐消亡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白话文体的发展,焉这类文言虚词逐渐淡出日常使用。

主要原因如下:1. 受到现代汉语习惯用法影响:现代汉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吗」、「何以」等表达疑问或条件概念的词语,而不再使用焉。

2. 文言文学习减少: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文言文学习时间被压缩,很多人对于文言虚词的认知程度较低,不太了解其用法和意义。

3. 汉字书写方式改变:现代汉字书写方式与古代相比有所改变,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采用了拼音输入法等新形式。

由于文言虚词存在复杂结构和笔画繁琐等特点,在输入法中逐渐被削弱使用频率。

四、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与应用虽然焉等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学术研究、古代文献阅读以及有关文言诗的欣赏理解等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

1. 学术研究:对于专业学者而言,掌握和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进行古代文献研究的基本功。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其中的差异和细微之处,才能正确地理解和阐述古代文献中的思想观点。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一、引言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形式独特,使用虚词较多。

其中,“焉”是常见的虚词之一。

本文将介绍“焉”的用法以及提供相关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虚词。

二、“焉”的基本意义与用法1. “焉”字最初的本义是表达处所,“于此处”之意。

后来逐渐扩展为表达存在、动作发生的场所和状态。

例如:“吾家有山水之居,川流其间而居焉。

”这句话中的“居焉”就表示作者住在山水交融之处。

2. “焉”也可以表示某人或某事抵达某种状态、情况。

例如:“仁者乐山川之间方行盖胸怀不离仁善故行盖道也。

”这句话中的“方行盖”表示抵达了行走之案。

3. 另外,“焉”还可用于问句中,表示疑问、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谓美?美者兮!美者乎?”这里的“美者兮”、“美者乎”都是用来发问并强调问题对应答者的追求与期望。

三、“焉”的例句下面将分不同场景介绍“焉”的具体用法,并提供例句以便读者更好理解。

1. 表示处所例如:“余于此谈笑,靡有孑遗。

”这句话中的“于此”即意味着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可以将其改写为“余于斯土谈笑,靡有孑遗。

”同样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2. 表示存在状态例如:“人而父母兄弟為者,蓋將云「我」乎?”这里的“云‘我’乎”表示存在状态,即个人所附属的身份和称呼。

3. 表示说话或提问例如:“婦人犯而逃也,偷則焉没。

”这句话中,“偷则焉没”表示教训、告诫对方。

还有一个类似用法:“庸何能自找于它行?」即询问对方是否能够自己找到一条他(她)认为更好的道路来走。

4. 表示否定或疑问例如:“入士不附杂物多贪取突郎则焝冒位装飾,请私友者存心勿为也。

”其中,“则焝”,意指并非如此,是否有冒犯之意。

5. 表示结果例如:“民参于勇者身胫足有齐眉之長则焔死而不顾。

”这句话中,“长则焔死”指明原因导致了某个结果,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焉”的特点与运用1. “焉”作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常常放在句末,具有强调或倒装的作用。

焉文言文的用法及例句

焉文言文的用法及例句

焉文言文的用法及例句一、焉文言文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使用时间跨度较长,从先秦到清代都有广泛应用。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发展演变,但在古典文化领域、历史研究和文学欣赏等方面,文言文仍然占据重要位置。

焉(yān)作为一个常见的虚词,在文言文中有多重用法。

下面将介绍焉的几种典型用法,并配以例句。

二、“焉”的指示代词用法在句子中,“焉”可以作为一个指示代词,指示一个地点或物品。

这种用法常出现在问答或议论的句子中。

例句1:鲁人曰:“君闻政告之乎?” 子曰:“听政于稷黎。

”(《论语·里仁》)解析:这个例句中的“焉”可以翻译为“那里”。

鲁人问孔子是否听说过政事上的告知?孔子回答说他通过听取百姓反映来施政。

例句2:纪家闻之,谓杜良务充戈船往助焉。

(明·观堂主人等撰《笔阁残志》)解析:这个例句中的“焉”指的是“那件事”。

纪家得知后,要杜良积极参与战船装备,前往助力。

三、“焉”的副词用法在文言文中,“焉”还可以作为一个副词,表示某种方式或状态。

它常常与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一同使用。

例句3:吾见其人也(恒)有犹父之况。

(中国古代典籍《薛稷伦》)解析:这个例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如此”。

作者看到这个人常有像父亲一样的情况发生。

例句4:暴风曰:“尔何以生?”我对曰:“女何以视之?”暴风曰:“退勿究。

”我对曰:“焉教奂择民?”解析:这个例句中的“焉”可以解读为“怎么”,用来表达疑问和反问。

暴风问我说你们通过什么方式繁衍生息?我回答他请问你如何看待人类的存在?四、“焉”的实义动词用法除了上述用法外,在一些特定情境下,“焉”还可以作为一个实义动词使用,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

例句5:他章因权贵宠请言要士骂之,赖乃寝不足一二。

(宋·司马光《岳阳楼记》)解析:这句话中的“焉”可以解释为“说”。

他章生气于权贵对贤士的恩宠,但真的不敢公开指责他们。

例句6:吴起毕春字,殷纣父子是何尤之短也?李斯纵死无辞矣。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进去呢?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代词,相当于“之”。

例:忽啼求之。

父异焉。

(《伤仲永》)
“父异焉”,也就是“父异之”的意思。

这个“异”是意动用法,以……为异的意思。

相当于说,父亲对这件事感到诧异。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于之”,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翻译成“从这里”“在那里”等。

例: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等于说“不再从这里出去了”。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冬夏换季,才从那里回家一次。

古汉语文言虚词《焉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文言虚词《焉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焉.《说文》:“焉,焉鸟,黄色,出于江淮。

”本义为鸟名。

虚词“焉”与本义无关,是假借字。

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于文言中。

介词用作疑问代词一、“焉”代人,一般作宾语。

可译为“谁”。

例: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放?(《国语·晋语四》)二、“焉”代事物。

(一)“焉”作小句谓语在主语前,主语是“所+动词”,构成“焉·所·动”的小句。

例:尧舜禹汤文武焉.所从事?曰从事兼,不从事别。

兼者,处大国不攻小国。

(《墨子·天志中》)(二)“焉”作宾语,在动词前。

例: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三、“焉”代处所。

(一)作动词宾语,在动词前。

例: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

”(《吕氏春秋·节士》)“焉”的处所义虚化,询问程度,可译为“……到什么程度”。

例: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

”(《吕氏春秋·贵因》)“焉”作宾语,构成“焉往而不……”的格式,可译为“到哪里而不……”。

例: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论语·微子》)(二)作状语。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副词“焉”表反诘。

可译为“怎”“哪”“何”等。

后面常与助动词“得”“敢”“可”“可以”“能”“足”“足以”等连用。

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连词用于复合句后一分句之首,承接上文,表示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下将会如何。

可译为“于是就”“就”等。

例: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则阳》)助词一、用于形容词、副词或动词之后,表示状态。

可译为“地”“然”“着”“似的”“如……状”等。

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一、焉的基本含义及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焉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眼。

它通常出现在句子末尾,具有疑问、反问、批评、询问等语气,在这些语境下起着衬托或强调的作用。

同时,焉还可以引导名词性从句或关联连接词,并且经常与其他虚词搭配使用。

二、表示发问和疑问之意1. 焉可单独置于句首:盖闻天地之数德皆百里为期焉。

2. 焉亦可置于名词前:人而无仁义道德爱者,与豕乎何异?予岂能忠信敦厚以待友哉?犹恐失之色也。

身誓而二三不至者比尔等何以为证状耶?三、表示反问和批评意味1. 质问别人行动的合理性或真实性:今人众而新科多秀杰焉,汝为阻隔耶?2. 责备对方某事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僧言罪戾辄於藏府,罪灵神物皆祀焉,此何禁伐之忌!3. 表示不以为然:吾奉国朝之敕,存才自善焉。

抑岂湮博士有新邪说与附逆乎?四、引导名词性从句或关联连词1. 连接名词性从句,表示原因和目的:使其欲言无所归焉,则大而化之。

2. 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岂其气量褊小而小人得逞焉?3. 构建条件状语从句:苟能锲而不舍焉及成功。

4. 引导方式状语从句或伴随状语从句:与余筹控并吞之秦将军,兵灭宜城,仓廪轻且空;民流荡觳出于外者万计;王子弟至游走京沙索跗者相数百家等。

五、其他常见搭配1. 何以意豈,钮若愿闻——《论衡》·伯夷列传.2. 其如蚌章杯质厚重而腹浅也——《原道》·货殖第二十.3. 嘻木秀为人粗豪志气方笃,今乃陈塘黄梁并和溪海、孟堰之间,而国政摇为一乱火灾也——宋·李瓒《乘机》.通过以上对焉的用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文言中,焉是一个十分常见且多功能的虚词。

它既可以表示发问和疑问的意味,还可以用来表达反问、批评等感情色彩,同时还可以引导名词性从句或作为关联连词使用。

对于学习古代文言文的同学们来说,掌握焉的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认识和运用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代文本,并准确传达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和例句一、引言在文言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它们起到了连接句子成分,表达感叹、疑问、态度等功能。

其中一个特别常见的虚词就是“焉”。

本文将从用法和例句两个方面来介绍文言虚词“焉”的作用。

二、用法1. 表示处所。

在古代汉语中,“焉”可用来表示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

例如,《论语·公冶长》中有句:“子曰:‘麻冕,禄则不继;舆说辞焉,则可继也。

’”(【宋】朱熹评论:“禄者名也。

俸,则官爵业您断绝了,雄辩家是指兼於笔傅是拥其品德者改变结构款物件牲畜形式修理服饰车辆回答众人问题行持一些打趣称赞的话。

”)、《论语·顺而陂上》有:“无忧如何?君子以祭祀焉。

”(同上)。

这两个例句中,“焉”都表示所在的地点。

2. 表示方式或情势。

“焉”有时可以表示某种方式或情势。

例如,《周易·乾卦·彖》中有句:“元气曰‘焉’”。

这里,“焉”表示了元气所处的状态或方式。

3. 表示疑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我们可以用“焉”的疑问形式来表达疑问的语气。

例如,《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王曰:‘唯仲山甫焉’”;《左传·僖公十三年》中也有:“公将如齐,而欲观其政焉。

”这两个例句中,“焉”用作疑问词,引出了一个疑问。

三、例句1.《孟子·尽心上》:“既使然也,随其成象廷立而已焉。

”这句话意思是说:“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就顺其自然吧。

”例句使用了“而已焉”,表示事情只能如此,无法再做其他选择。

2.《荀子·王制上》:“民为贼合绳以备之,则杀贼者拘;非顺明道义而行禁典则茫茫然无所笑运 Board 男孩儿入伍那边最不怕打仗纷争悠闲过日时候站起签合约多明后刘凡五一期间辽宁大学宿舍楼我从不向别人谈论至少也是奔波自己的事情呀落地此正规洗浴城现在成了幕损魄天女舞【唐】姚崇《权苑》诗:“神务既昌果其心,公傅畏毋背圣因。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遵从圣道,则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一、焉的基本意义及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焉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首先,焉可以表示地点或位置,在句子中作地点状语。

例如:“夫人之寿,陇西焉能足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这句话中的“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用来表示夫人的寿命能够延长到何处。

其次,焉还可以表示方式或手段,在句子中作方式状语。

例如:“黊竹树席以授客焉。

”(《荀子·劝学》)这句话中的“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什么”,指出了使用黊竹树席来招待客人。

此外,焉还可表示原因或理由,在句子中作原因状语。

例如:“与乴者闾闾者游,则怀羞明女也。

”(《柳毅传书》)这句话中的“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说明了游玩时怀念害羞美丽少女的原因。

总结起来,焉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地点、方式和原因三种基本用法,并且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增强了句子的表达力。

二、焉的其他用法除了基本的地点、方式和原因意义外,焉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首先,焉可以表示代词“它”的意思,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

例如:“焉有敢使晋国君臣之身以效?”(《孟子·梁惠王上》)这句话中的“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表示没有谁敢让晋国君臣去效仿。

其次,焉可以表示感叹或反问的语气,在句子中放在问句或感叹句末尾。

例如:“人而无耻灌则固然可恶也,可奈何其侮闾巷必邪?”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这句话通过使用“焉”来加强了质问的情绪,表达了对某种行为不满的情感。

此外,焉还常见于疑问句中作询问对象。

例如:“留门者曰:‘谁欲入’?”(《左传·哀公七年》)这个例子里,“留门者曰”是疑问句,“谁欲入”的焉则表示询问谁想要进入。

三、文言文中的典型例句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含义,以下列举几个典型例句进行分析:1. “君何不窃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这是孔子向他的弟子述说当年晋国要夺齐国之权时,他给出的一个建议。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0:焉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0:焉

高考文言高频18个虚词:焉
10.焉
1.<连>于是。

例: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墨子·兼爱》)
【解析】必须知道混乱从何处产生,才能治理它。

2.<兼>相当于“于此”“于是”“于之”。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
【解析】“风雨兴焉”其实是“风雨兴于此”,句意是: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

3.<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解析】(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
4.<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表示“……的样子”。

例:盘盘焉,囷囷焉。

(杜牧《阿房宫赋》)
【解析】回环曲折(的样子)。

5.<代>,相当于“之”。

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韩愈《师说》)
【解析】尚且要拜师向他请教。

【注意】兼词:古代汉语中,某些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即一个字是两个字的结合。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虚词焉作为兼词的用法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文言虚词焉作为代词的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他,他们。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文言虚词焉作为语气词的用法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四)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文言虚词一点通-“焉”

文言虚词一点通-“焉”
“焉”
虚词讲练
焉 1.焉”用作疑问代词,可译 为“哪里”。如: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 山》)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未知生,焉知死(《论 语》)
虚词讲练
2.“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 可译为“呢”。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疑问语气) 《曹刿论战》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肯 定语气) 《愚公移山》
虚词讲练
3.“焉”用作代词,
相当于“之”。如: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 蛇者说》(它,代这篇文章)
②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它,蛇)
虚词讲练
4.“焉”用作兼词,用于动 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 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 里”“在那里”。如:
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判论战》)。
虚词讲练
中分考例析题1.下列四项中,加横线虚词的意 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 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 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再见!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虚词焉作为名词的用法1.鸟名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

——唐·黄滔《唐城客梦》2.通“颜”(yán)。

额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

——《荀子·非相》。

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文言文虚词焉作为代词的用法1.表示指示,相当于“之”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2.又如:心不在焉3.哪里或那里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焉,代词,那里,指南海。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4.什么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5.怎么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6.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二陵焉。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择事而问焉。

——清·刘开《问说》伏焉。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文言文虚词焉作为副词的用法1.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2.于是,就,乃,则。

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

——《史记》3.又如:焉始乘舟4.于是。

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

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

——《列子》文言文虚词焉作为助词的用法1.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

——《国语》2.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书·秦誓》3.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4.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用于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地” 如: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 千万落。
(四)语气副词
◆杀鸡焉用牛刀? (哪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随堂演练
①割鸡焉用牛刀 哪里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表停顿的语气词 ③晋国,天下莫强焉 兼词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哪里 ⑤公输子自鲁南游楚, 连词,相当于 焉始为舟战之器。 “乃”
指出下列句中“焉”的用法: 1.焉有仁人在位,罔(陷害)民而可为也? 疑问副词,哪里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代词,代这篇文章 3.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4.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拟声词词尾,相当于“然” 6.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7.少(不多时)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句中,表停顿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
《左传》
续表
“不可”的合音 ②马岱曰:“曹操心怀叵 叵 ,可直接译为“ 测„„”《三国演义》 不可” ①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 “而已”的合音 兵势耳。《赤壁之战》 耳 词,可译作“罢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 了” 十里耳。《鸿门宴》
(三)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 ”“了”等,表感叹、陈述或疑问语气。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感叹语气)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表反问语气)
(三)语气助词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 “也”。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 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一)兼词 相当于“于是”、“于此”、“于 彼”。 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和他)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晋国,天下莫强焉。(比晋国)
(二)代词 1.作动词的宾语, 相当于“之”。 如: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然力足以至焉 (那里) 心不在焉(这里) 2.用作疑问代词,相当“哪里”“怎么” “ 为 什 么”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哪里)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哪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哪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B.执之,使服焉 代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 B.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反问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语气 A.愿佣隙宇而处焉 兼词 逵特善其事,颙亦参焉 兼词 A.燕王使张魁将燕兵以从焉 代词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语气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09安徽 B.惟山之深者往焉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D. 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07浙江 A.此何难之有焉 师笞之,乃实告焉 代词 兼词 代词 助词 助词 兼词 语气词 代词

“何”是疑问代词,“ 不”为否定副词。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1.相当于“于之”“于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此”“于彼”。“在其 《劝学》 中”“从这里”“在这 ②青麻头伏焉。《促织》 焉 件事上” 2.相当于“于何”,译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作“在哪里”“从哪里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 ” 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①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之焉”的合音,其中 旃 “之”是代词,“焉” 《诗经》②无其殃之也,其 将聚而歼旃。 是语气词。
兼词
1.用于句中,“之于”的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合音,其中“之”为代
词,“于”是介词。
《愚公移山》
②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

2.用于句尾,“之乎”的 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合音。“之”为代词, 《庄暴见孟子》 “乎”是句末表疑问的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
《左传》
语气词。
“何不”的合音,其中
9.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助词,表停顿 12.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代词,之 13.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反问语气 1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兼词,在水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