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优.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f8791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0.png)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和用法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要求学 生在平时学会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也 是初中阶段须重点掌握的虚词的用法, 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考点的常 见题型是选择题。常考的文言虚词有之、 其、而、以、于等。
今天,我们以“之”为例进行合作
思考
①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 ②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 ③学而时习之。(《论语》)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⑦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⑧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分析
1.用作代词。
6.送孟浩然之广陵
动词,去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文言选段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 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吾欲之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 “是山余亦未登,久念之,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甚矣, 汝之不惠!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 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 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 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总结
“之” 的 用 法
用作代词 用作助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 “她”、“它”、“他 (她、它)们”、 “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不译。 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 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9bf7cb53581b6bd97f19ea7d.png)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而、乃、其、且、然、盖、为、以、于、焉、则、何、乎、因、者一、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
(《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教学内容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06e8c9c76c66137ef061935.png)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①吾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②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之:我)④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些,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二)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⑤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文言虚词之
![文言虚词之](https://img.taocdn.com/s3/m/4ed43bfde009581b6bd9ebae.png)
“之”的用法
一僧欲之(1)南海,询 于唐僧,久之(2),唐僧 不之(3)应。其独往,其 待也与?均之(4)二策, 僧(6)有?”唐僧曰: “汝之(7)百折不挠,实 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 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 乎?”
(1)动词,可译为“到”、 “往”。 (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 时间词后,不译。 (3)代词,可译为“他”。 (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 译为“这”。 (5)代词,可译为“这件 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不译。 (7)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 (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 可译为“我”。
翻译并注意“之”字的用法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 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 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 “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 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 骄而笑之(9)乎?”
翻译
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 请他同去),过了很久,唐僧也不回应他。 是独自去呢,还是等待(唐僧答应他一起去) 呢?均衡了一下这两个想法,这个僧人借助 盛饭吃的箪和舀水喝的瓢的帮助(简陋的条件) 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 “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 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 也有些过分了吧,你要骄傲地笑话我吗?”
之的文言文代词举例
![之的文言文代词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595658d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a.png)
之的文言文代词举例1. 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举例)有哪些一、“之”作代词用“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 ... ,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 ... ”、“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 ... 臣。
(《公输》)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f24184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6.png)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1. “之”可以作助词用呀,就像那蜡烛,默默照亮周围,没啥特别显眼的作用,但又缺它不可。
比如“小大之狱”,这里的“之”就是助词,没它句子可就别扭啦!2. 嘿,“之”还能当“的”来用呢,就好像给事物贴上了一个标签。
像“三里之城”,“之”不就是“的”的意思嘛!3. 哇塞,“之”能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哟,这可神奇啦!就好比给句子加了一道锁。
“吾妻之美我者”,这里的“之”就是起到这样独特的作用呀!4. 你知道吗,“之”还可以表示去、到的意思呢,就如同踏上一段旅程。
“辍耕之垄上”,不就是到田垄上去嘛!5. 哎呀呀,“之”在宾语前置的时候也会出现呢,像个小魔术一样。
“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帮助把宾语前置啦!6. 哈哈,“之”有时候就像个连接符,连接着不同的部分呢。
“马之千里者”,这“之”把前后连接得恰到好处呀!7. 想不到吧,“之”还能表示代词呢,就像一个小替身。
“呼尔而与之”,这里的“之”就是代指人呀!8. 哇哦,“之”在凑足音节上也有它的用处呢,就像给句子加了个小装饰。
“久之”,这里的“之”就是让读起来更顺溜呀!9. 咦,“之”在递进关系中也能露个脸呢,如同一步步往上爬。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的“其”和“所”与“之”是不是有点像呀!10. 嘿哟,“之”的用法和意义可真多呀,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呢!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好多知识的大门。
大家可得好好掌握它哟!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之”这个虚词虽然小,但作用可不小,大家一定要认真去理解和运用它呀!。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56f0510b4b73f242336c5fb5.png)
“之”字用法一览
(1)代词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独立性
(3)动词
往, 到……去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人称,“我”)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公输》)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 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 三个字之内,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7b6d8a1a5f0e7cd18425368f.png)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古典诗文2010-01-18 12465d56b7b40100gcj2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c633f14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e.png)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一、代词1.人称代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例句:“具答之。
”(《桃花源记》,陶渊明):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前文提到的君主或领导者。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左丘明):所以战胜了他们。
之:代指敌军。
2.指示代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句:“渔为甚异之。
”(《桃花源记》,陶渊明):渔人感到非常惊异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这一奇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桃花源记》,陶渊明):听说了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列子):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之:代指“魁父之丘”这样的小山。
二、动词用法:相当于“到”、“往”、“去”。
例句:“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之: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又暗中让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之:到。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去南海,怎么样?之:到。
三、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左丘明):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之:的。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宋国有什么罪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周敦颐):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之:用在主语“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音节助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调节音节,无实义。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7f6c3b8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b.png)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这一讲主要阐述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其”“以”“于”“而”意思及其用法。
一、“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举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之:指代千里马。
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举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举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举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如上句中“予独爱莲”是一个分句,翻译成“我唯独喜爱莲花”,作主语用,放在整个句子中,就是“我唯独喜爱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之就是放在主语“予独爱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举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举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的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举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举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举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举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53121c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2.png)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之、乎、者、所、其、而、乃、焉、以、为、於、若、与、也、者、之、者、乎”等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标注语气、引导句子结构等作用。
举例如下:1.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2.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3.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4. 所,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所恶乎人之为恶”(《庄子·逍遥游》)。
5. 其,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其为人也孝弟”(《论语·雍也》)。
6. 而,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如“民之生也,独立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7. 乃,表示因果关系,如“非其鬼而谁之鬼乎?”(《庄子·大宗师》)。
8.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以明之焉?”(《庄子·逍遥游》)。
9. 以,表示手段、方法,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道德经》)。
10. 为,表示目的、结果,如“为天下者谓之天下”(《庄子·大宗师》)。
11. 於,表示处所,如“於是民大乐”(《庄子·逍遥游》)。
12. 若,用于条件句中,如“若夫乐与丧”(《庄子·大宗师》)。
13.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与天地参其德”(《庄子·逍遥游》)。
1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强调,如“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
15.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6.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17.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8.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及意义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93e114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6c.png)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及意义1.“之”字用作指示代 .如:①“之二虫又何知 ?”“之”表示“ ”,意“ 两条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也 ,若之何之 ?”“之”表示“ ”,意“(他)是我的老 ,像(我)又怎么(能够)他呢 ?③“ 京 ,使居之 . ”“之”代指所 ,表示“那边”.④“ 其矢十中八九 ,但微之 . ”“之”,此指咨射箭十中八九一状况.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 .种状况出得比多 ,在文中屡不 ,主要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之 ,学而不 ,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之代指“它”默,“而之”,意即静静地在内心住它 .②“桓侯故令人之”之,“”指代他(扁) ,意即“桓侯特地派人去他(扁)”. ③“行欲至宛市 ,定伯便担鬼著肩上 ,急之 . ”“之”指代它(鬼) , “急之”意即赶快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 ,意“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 ,何如 ?”“之”意“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到南海去,怎么 ?”②“行不知所之 . ”“之”意“到⋯⋯去”.4.“之”字用作助 ,种状况比常 ,但笔者以也最复 ,能够分下边三种:⑴ “之”用作构助 ,相当于“的”,如:①“贤人之道 ,卒于也之 . ”意即“孔子的学 ,最是靠不怎么明的曾参下来的”.②“志士不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 , 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方正的人不接受欺侮性的恩赐”.⑵ “之”字用于主和之 ,撤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认为功 . ’”“之在这里没有实在乎义 ,用于撤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 . ”相同 , “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乎义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种用法简单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杂 ,应注意划分 ,免得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理音节的作用 ,也无实义 .如:①“久之 ,目似瞑 ,意暇甚 . ”“久之”,好久 , “之”,调理音节 ,没有实在乎义 .②“填然鼓之 . ”在这里 , “之”也是纯真调理音节 ,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 ,在文言文中“之”的常有的用法就是上边几种 ,只需掌握其规律 ,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堪称灵巧 ,好多学生都难以剖析其用法 .靠死记一些例子 , 但过些日子又忘了 .怎样简单又方便的掌握 ,笔者联合自己教课作出简要介绍 ,即运用句子构造剖析法 .句子构造剖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 ,骨干枝叶分清楚 .谓前是状 ,谓后补 . ”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构造 . “之”的用法便可依据其在句中的地点来定 .且看下边的剖析:( 1)形如“谓语 +之”时,用作代词 .如: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 ,宁许之以负 xx.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 ,分别充任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 ,组成动宾构造 .反过来说 ,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 ,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 2)形如“主语 +之+谓语”时,起撤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如:①孤之有 xx,犹鱼之有水也 .② xx 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 “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 .在这类状况下 ,虚词“之”能够省略不译 .即“孤有孔明 ,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3)形如“名词 +之+谓语动词 / 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记 .如:①xx 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 , “之”出此刻疑问句中 , “之”前方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边是紧跟谓语动词“有”,并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方 .这类情况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记 .虚词“之”不译 ,直接把宾语部分复原到谓语动词后边即可 .(4)形如“名词 +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记 .如:①蚓无 xx 之利 ,筋骨之强 .②xx 千里者 .③ xx 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 ,虚词“之”后边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方的名词“帮凶”“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 , “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复原到名词的前方即可 .(5)形如“定语 +之+名词”时,是作构造助词 ,译作“的”.如:①君之病在肌肤 ,不治将益深 .②若能以 xx、越之众与 xx 抗衡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边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方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 , “之”就译作“的”.( 6)形如“之+地址 / 地方名词”且句中缺乏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如:①xx 之晋 .②吾欲之 xx,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 , “之”的后边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址名词 , “之”的前方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 .这类状况下 , “之”用作动词 ,翻译为“去、往、到”.( 7)形如“形容词 / 副词 +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 ,不用译 .如:①顷之 ,烟炎 xx.②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③余扃牖而居 ,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 .以上三例中 , “之”在“顷”“鼓”“久”的后边 ,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 .。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41eff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0.png)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中考文言虚词复——【之】一、意义或用法:1、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例: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3)指示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
去”例:①又间令XXX之次所旁。
②辍耕之垄上。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送XXX之广陵。
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
③渤海之尾。
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①怅恨久之。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例: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③四海之内。
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
B、指示代词“这”。
C、动词“往”,“到了”“到。
去”。
D、结构助词"的"。
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A)然足下卜之鬼乎?(B)又间令XXX之次所旁丛祠中(C)复立楚国之社稷。
2、天子之怒(A)庸夫之怒(B)士之怒(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I)布衣之士(B)。
3、时人莫之许也(A)。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H)盖追先帝之殊遇(A)欲报之于陛下也(A)。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3ba5765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11.png)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1.“之” 可以当“的” 用呢。
就像漂亮的花,“漂亮之花” 在文言文中也能这么说。
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里的“之” 就是“的” 的意思。
我读这句的时候,一下子就明白这个用法了。
2.“之” 能表示去、到某个地方。
这就跟你要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一样。
比如说“辍耕之垄上”,就是停下耕种去田垄上。
我觉得这个用法好形象。
3.“之” 还可以用来指代人或事物。
就像你给好朋友起个外号,“之”在文言文中也能当外号用。
比如“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 就是指代前面看到的美景。
我读的时候就像看到了那个惊讶的渔人。
4.“之” 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就像给句子加了个魔法,让它变得不一样了。
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里的“之” 就让“莲出淤泥而不染” 变成了一个整体。
我觉得这个用法好巧妙。
5.“之” 能用来凑足音节,无实义。
就像唱歌的时候加个“啦” 字,让节奏更好听。
比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这里的“之” 就是凑音节的。
我读的时候能感觉到那种时间慢慢过去的感觉。
6.“之” 可以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就像把礼物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让人一眼就看到。
比如“何陋之有”,这里的“之” 就是标志,把“陋” 这个宾语提前了。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还觉得挺奇怪呢。
7.“之” 能表示定语后置的标志。
就像把漂亮的装饰放在后面,让人更惊喜。
比如“马之千里者”,这里的“之” 就是标志,把“千里”这个定语后置了。
我觉得这个用法好有创意。
8.“之” 可以表示一种连接关系。
就像把两个好朋友拉在一起,让他们更亲密。
比如“吾欲之南海,何如”,这里的“之” 就是连接“吾”和“南海”。
我读的时候能感觉到那种想去的心情。
9.“之” 还能表示一种强调的语气。
就像你特别强调一件事情的时候,声音会变大。
比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这里的“之” 就是强调“蛇鳝之穴”。
我读的时候能感觉到那种无奈的心情。
10.“之” 的用法可真多呀。
(2021年整理)“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
![(2021年整理)“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2e3de0450e2524de4187ede.png)
“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一、导入用成语“之乎者也”导入(意义,“之”字开头)二、今古联系现代汉语是有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现代汉语里遗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词语、语法等,“之"字的用法也一样,在现代汉语里,我们也经常会用到,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请学生举出现代汉语里见到的或听到的“之”)总之,总而言之,久而久之,取而代之,为之欢呼,范围之大,影响之广等等。
根据其用法及意义进行分类:(举例讲解,边讲边板书)1助词,倾之,烟炎张天总之,总而言之,久而久之2、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第三人称人非生而知之(他,他们)取而代之,为之欢呼3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取消句子独立性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这部电影影响之大,是我意料之外的.)(补充讲解“取消句子独立性")三、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或不常见的用法及意义4、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吾欲之南海,何如;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6、醉翁之意不在酒;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助词,的7、之二虫又何如代词(指示代词),这,那8、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讲解“盗泉"的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四、总结回顾(以板书为基础,再进行一次分类,加深印象)“之”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作助词,包括音节助词一种、结构助词四种等2、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3、作动词,翻译为“到……去"(在诗歌中也见这种用法:《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五、练习反馈(教师出示练习)为“之”的每种用法再各举几例(一)之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 属予作文以记之3.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①吾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之:我)
④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些,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二)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
③渤海之尾
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⑤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甚矣,汝之不惠。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④何陋之有?
④宋何罪之有?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輟耕之垄上,悵恨久之。
(《史记•陈涉世家》)
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6.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③四海之内
(三)动词,往,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悵恨久之。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送孟浩然之广陵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