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用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法:在疑问句中,“之” 放在疑问代词之后,起到强 调疑问的作用。
定义:在文言文中,“之” 用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 宾语前置。
示例:例如,“何陋之有?” 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
标志。
意义:使用“之”作为宾语 前置的标志,可以强调疑问,
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
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结构:定语+之+中心词 作用:标志词,表示定语后置 例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02
之的特殊用法
用作代词
"之"可代人、 事、物,相当 于他、她、它
"之"可代上文 所提到的人、
事、物
"之"可代名词, 表示近指,相 当于这、这个
"之"可代名词, 表示远指,相 当于那、那个
用作语气助词
用法: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等语气 举例: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作用:帮助表达语气,增强情感色彩 注意:有时可不译出
用作主语 用作宾语
用作谓语 用作定语
在动宾结构中的用法
“之”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用于强调宾语 “之”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之”用于复指前置宾语
在偏正结构中的用法
用作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用作主语,表示强调或强调主语 用作宾语,表示强调或强调宾语 用作状语,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04
之的常见错误解析
宋元明清时期的用法
宋元时期: “之”多用作 结构助词,表
示修饰关系
明清时期: “之”的用法 更加多样,出 现了表示领属、 强调等新用法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用作音节助词
用法:用在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的语气词之后,起到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一、文言虚词之的概述在古代汉语中,"的"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具有广泛的用法和意义。

它在文言文中充当助词、连词和代词等多种角色。

本文将对文言虚词"的"的用法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所呈现出的具体涵义。

二、"的"作为名词性助词1. 表示所属关系:如"某人之父"、"天地之间"等。

2. 作为名词修饰成分后缀:如"所欲去者皆此间人也,非其他乡人也。

"3. 被动动作或状态标记:如 "发问则无由答者也"三、“的”作为形容词性助词1. 修饰名词或代替名词:如 "美而富有德行者也肯平庸身分乎?"2. 修饰形容次级表达程度:如“仁可知也”,意思是仁可以被知道。

3. 用于构成假定条件句或从属条件句:如“己不信道而强问于夫子,则亦欲加以思索。

”四、“的”作为介词性助词1. 表示动作的方向:如"朝庭之议"、"入左右幕府"等。

2. 表示时间和地点:如 "辞世于今,可谓人道之曙光也。

"3. 用于构成宾语前置的结构:如“金蝉子者乱杂书也。

”五、“的”作为连词1. 连接并列短句:如“各有无巧同风雅者,固难尔。

”2. 引导名物并列表明范围或状态:如“代之以礼义廉耻,更以理自循居然,故能直、白称表忠心也。

”六、“的”作为副词1. 构成程度副词或放在状语后面表示条件:如“尚早未至小奴家**怿匹夫之士则其甚微矣**。

”2. 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程度:如“亡民畏法则社稷安”,意思是没有人摒弃法令则国家就会安定。

七、总结与反思虽然文言文中常用到的虚词 "的" 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但通过本文对其不同语境下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我们可以逐渐理解和掌握它的用法。

熟练运用虚词 "的",不仅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增强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质量。

之的文言文代词举例

之的文言文代词举例

之的文言文代词举例1. 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举例)有哪些一、“之”作代词用“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 ... ,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 ... ”、“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 ... 臣。

(《公输》)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之的用法并举例

之的用法并举例

之的用法并举例一、简述“之”的用法及其作用在汉语中,“之”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和作用。

它既可以作为代词、副词、介词,也可以作为补语等。

1. 作为代词的用法“之”可以在句子中充当名词的某种特定意义。

它通常表示抽象概念或物体,并强调含蓄或抽象概括的意味。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经典的回文中,“丹心”和“汗青”就可以被替换成“之”,表示对于追求真理与传承历史情感的一种泛指。

2. 作为副词的用法“之”的另一种常见用法是作为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它能够突出使用者的言辞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比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意境深远而形式简洁的唐诗,后一句中使用了“之”来修饰动词“偏”,使得全句更加有力量和韵味。

3. 作为介词的用法“之”还可以用作介词,连接名词或代词,并起到关系状语的作用。

此时的“之”多用于文言文中,表示接近或属于关系。

例如,“前途未卜之际”,意味着在前景未确定的情况下,强调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

4. 作为补语的用法“之”有时也可以作为补语,后接形容词、动词或者名词,进一步说明或解释主语。

例如,“心血之力”,表示倾注了心思和精力,加强主语与补足语之间的联系和含义。

二、举例说明“之”的使用场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之”的使用场景将更加清晰明了。

1. “求实创新,锐意进取,勇攀科学高峰!人类对于追求知识和控制自然界总有一股不可抑制的"之"力。

”这个例句中,“之”的使用突出表达了人类渴望探索科学知识、征服自然界力量的强烈愿望。

2. “年少无知时,我们都曾经历过迷茫与彷徨;但只要牢记初心,坚守信念,便能够战胜一切"之"难。

”这个例子中,“之”的使用强调了困难、挑战等抽象概念所带来的影响,同时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并克服。

3. “在这浩瀚星空下,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存在,但也正是因为我们美好人类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铸就璀璨伟大的文明"之"城。

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之 ”字的用法和意义总 结 ( 一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 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3、9) ) 做 代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词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信陵君窃符救赵》 的 “ 之 2.指示代词,这,此。(4、5)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二 ) 助 词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1.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间。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3.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 )动词,可译为“到”、“往”。 一僧欲之(1)南海,解析:( (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 询于唐僧,久之(2), 译。( 3 )代词,可译为“他”。( 4 )指 唐僧不之(3)应。其 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5)代 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 独往,其待也与?均 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 之(4)二策,僧以箪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 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 食瓢饮至南海,夸之 一人称,可译为“我”。 (5)于唐僧:“此何 难之(6)有?”唐僧 曰:“汝之(7)百折 不挠,实可钦佩。然 汝之(8)言亦过矣, 君将骄而笑之(9) 乎?”
虚词“之”的用法
请大家读下面短文并准确翻译。
一僧欲之( 1 )南海,询于唐僧, 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 往,其待也与?均之( 4 )二策,僧 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 5 )于唐 僧:“此何难之( 6 )有?”唐僧曰: “汝之( 7 )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之( 8 )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 之(9)乎?”

之的用法 文言文举例初中

之的用法 文言文举例初中

之的用法文言文举例初中
《之》的用法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它是一个重要的虚词,可以作为代词、介词、连词等等。

下面是一些《之》的用法文言文举例,供初中生们参考。

1、代词用法
《之》可以作为代词,表示“它、他、她”的意思。

比如:
夫人乘车,车盖上有一只黑鹰,夫人笑而不答,乃取坐之。

意思是夫人坐车,车上有一只黑鹰,夫人笑了但没有回答,然后坐了进去。

2、介词用法
《之》可以作为介词,表示“的、之间、在……当中”的意思。

比如: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之道也。

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像挥霍时间,思考而不学习就像走进险境。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行为吗?
3、连词用法
《之》可以作为连词,表示“之后、因此、所以”的意思。

比如:敢问尊意为何?答曰:“寡人之疑虑,以至于此。


意思是问敬爱的您为什么这样想?回答是:“因为我有疑虑,所以会这样。

2020年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之”的用法

2020年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之”的用法

2020年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之”的用法“之”的用法1.作代词⑴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信陵君》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⑵作指示代词,多表近指。

译为: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蔺列传》2.作助词⑴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 之间,译为“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⑵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齐桓》)⑶宾语前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

不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⑷定语后置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不译。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石钟山记》)⑸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⑹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于国》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文言虚词之、以、而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之、以、而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之、以、而用法举例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则表示承揽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复置之地,拔刀撞到而溃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3)则表示转折点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劫夺(《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4)则表示环环相扣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本纪》)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等褒禅山记》)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急于,瞻予马首可以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则表示润色关系,即为相连接状语。

可不译作。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跑(《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则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够而不必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公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通在“尔”,用做代词,第二人称,译作为"你的";偶尔也并作主语,译作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曰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通“如”:好像,如同。

初中语文16个常见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

初中语文16个常见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二)初中教材16个常见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一、“之”的用法(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六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如:①古仁人之心。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⑤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其格式为:主语(名词)+之+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③怅恨久之。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6.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

如:郊田之外。

(《满井游记》)(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⑤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如:①渔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③然足下卜之鬼乎。

④固以怪之矣。

⑤肉食者谋之。

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如:1.辍耕之垄上。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二、“以”的用法(一)做介词用: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古典诗文2010-01-18 12465d56b7b40100gcj2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之的用法 文言文举例12种

之的用法 文言文举例12种

之的用法文言文举例12种一、初探“之”的用法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虚词“之”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之”的用法,并通过举例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

二、作定语修饰名词1. “之”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作定语,修饰名词,表示被动或所属关系。

【例1】:“尤悉石纲木规吾不敢夺其所著。

”(魏武帝《孟德记》)其中,“其”指代“尧舜禹汤文武”,而“所著”则是由“之”修饰的。

2. “之”可以与限定词连用,进一步加强修饰效果。

【例2】:“信爵既赐于民,则奸者不备乎?”(管仲《穆公问于箕子》)其中,“信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忠臣”,而“于民”则由“之”与后面的限定词“于”构成。

三、作为介词引导宾语3. “之”也可以作为一个介词引导宾语。

【例3】:“谁云谢安之宓妃美;匡死黄琼之舞女能!”(《世说新语·容止》)这里,“之”引导的是“宓妃美”和“舞女”,表示动作的目标。

4. 在古代文言文中,“之”可以用来表示所属关系,与现代汉语中的“的”相近。

【例4】:“君子之腹兮不言其短也。

”(《论衡·真偽篇》)这个句子中,“之”修饰了后面的“腹”,表明了与“君子”的所属关系。

四、作为动词补语5. “之”常被用作动词补语,用来补充说明动作对象或结果。

【例5】:“置禄于大一者,则功德成于患难,加苦于劳苦。

”(陈寿《三国志演义》)这个句子中,“禄”的位置由“置”的结果决定。

6. “之”还可以与其他动词搭配使用,表示描述或比较。

【例6】:“生死维予者,肯让也;至于游视听问,即予然。

”(《孟子·公孙丑下》)其中,“维予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我来说”,表达出对生死的态度。

五、作为助词引导宾语补足语7. “之”还可以用作宾语补足语,表示结果或状态。

【例7】:“子悦于是孝而不忘也,曰:‘异哉’!丘之道与之比美矣。

”(《论衡·尚賢篇》)这个句子中,“丘之道”与后面的“与之”相呼应,形成了平行结构。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这一讲主要阐述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其”“以”“于”“而”意思及其用法。

一、“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举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之:指代千里马。

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举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举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举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如上句中“予独爱莲”是一个分句,翻译成“我唯独喜爱莲花”,作主语用,放在整个句子中,就是“我唯独喜爱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之就是放在主语“予独爱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举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举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的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举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举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举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举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一词多义——以“之”的用法为例教学目标:1.掌握“之”的五种用法。

2.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特殊的“之”的用法,归纳出“之”的用法的一般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举例《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中“之”的不同用法来导入课程。

请说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1、辍耕之垄上/之次所旁从祠中(动词,到、往)2、怅恨久之(音节助词)3、鸿鹄之志/楚国之社稷(结构助词,的)4、二世杀之/然足下卜之鬼/固以怪之矣/令辱之/陈胜佐之/皆下之/杀之以应陈涉(代词)二、总结“之”的用法1、作代词的情况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二世杀之③愿终守之“之”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2、作动词的情况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③辍耕之垄上一般来说,“之”字后接表处所的词,“之”作动词用3、作结构助词的情况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楚国之社稷③此用武之国请问:划线的短语是什么短语?偏正短语在偏正短语中,“之”相当于“的”字。

作为结构助词的另一种情况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③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请问:划线的短语是什么短语?主谓短语在主谓之间,“之”字用于取消短语在句中的独立性。

4、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解音节的作用,无义。

①顷之,烟炎张天。

②怅恨久之。

5、作为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②时人莫之许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
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4)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子夏之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7) 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①吾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之:我)
④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些,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二)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
③渤海之尾
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⑤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甚矣,汝之不惠。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④何陋之有?
④宋何罪之有?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輟耕之垄上,悵恨久之。

(《史记•陈涉世家》)
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6.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③四海之内
(三)动词,往,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悵恨久之。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