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43147

合集下载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②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 (3)复音虚词。 • ①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 ②乃尔:译为“这样”。 •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 飞》)
5.其qí • (1)代词。 • ①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 ②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他(她、它)的,他(她、它)们 的。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六国论》) • ③人称代词。我的,我,自己。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⑤指示代词。其中的。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 ⑥表因果关系。因而。 •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 •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⑧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 的。 •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 王忠肃公翱事》) • (3)复音虚词。
10.焉yān
• • • • • •
(1)代词 ①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A.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B.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②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 文之事》) • (2)助词。 • ①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资料讲解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资料讲解

附录8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ér(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

不译或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承接关系。

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转折关系。

但是,却。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⑤表假设关系。

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关系。

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⑧表目的关系。

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代词。

通“尔”。

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2.何hé(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

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代处所和事物,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B.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③作定语。

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副词。

①用在名词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

为什么,怎么。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

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和、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自-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自-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而㈠.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⑵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⑷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⒉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⑵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⒊表示承接关系(动作行为之间有先后或方式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⑴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⑵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⑶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赤壁赋》)⑷图穷而匕见。

(《荆轲刺秦王》)⑸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张衡传》)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⒋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⑵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⑷今行而无信。

(《荆轲刺秦王》)⒌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

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⑵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⒍放在状语和谓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⑵伏尸而哭。

(《荆轲刺秦王》)⑶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⒎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而+(结果)』⑴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⒏表目的关系,“来”。

『计划中,未实现』⑴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⑵外连横而斗诸侯。

(《过秦论》)⑶诸侯恐,会谋而弱秦。

(《过秦论》)⑷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荆轲刺秦王》)㈡.通“能”。

⑴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逍遥游》)㈢附加⒈〖而已〗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1、作代词,通“尔”,你,你的。

例: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B、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2、作连词,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或者不译。

例:A、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分矣。

《六国论》B、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劝学》(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例: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B、子而思报父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4)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5)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6)表示承接关系,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词,相当于“然后”“就”“接着”或不译。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一日之所学矣。

《劝学》# 特别注意1、“而”在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前一个动词是实际发生的动作,同时不是后一个动词发生的状态或方式,两个动词在发生时有时间先后关系,那么“而”表示顺承关系。

例:(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2)遂越狱而走。

2、“而”在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前一个动词是实际发生的动作,但表示后一个动词发生的状态或方式,两个动词是同一时间发生的,那么“而”表示修饰关系。

例:(1)秦王惊,自引而起。

《荆轲刺秦》(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荆轲刺秦》3、如果前一个动词不是实际发生的动作,只表示后一动作发生的状态或方式,那么“而”表示修饰关系。

例:(1)提刀而立者,英雄也。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荆轲刺秦》之1、用作代词,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常考文言虚词(18个)的意义和用法一、【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如: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二、【所】(一)名词,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译: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常见文言虚词包括:“之”、“乎”、“其”、“者”、“所”、“以”、“而”、“焉”、“何”、“曰”、“耶”、“则”、“也”、“乃”、“者”、“若”、“矣”和“矣”。

以下为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析:1. 之(zhī):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例句:吾之友也。

(wú zhī yǒu yě) - 他是我的朋友。

2.乎(hū):用于疑问句后面,表示疑问或表示反问。

例句:人乎?(rénhū)-你是人吗?3.其(qí):代词,表示“他的”、“它的”、“她的”、“他们的”等含义。

例句:彼之言也,非吾之意也。

(bǐ zhī yán yě, fēi wú zhī yìyě) - 他的话,不是我的意思。

4. 者(zhě):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抽象事物或具体人物的语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物”等。

例句:学者(xué zhě) - 学者/学者们。

5. 所(suǒ):用于动词或助词前,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对象。

例句:所言非虚。

(suǒ yán fēi xū) - 所说的不虚。

6.以(yǐ):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为了”、“因为”等。

例句:以假乱真。

(yǐ jiǎ luàn zhēn) - 用假象欺骗。

7.而(ér):表示转折、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而且”等。

例句:养心而安。

(yǎng xīn ér ān) - 养心而安。

8.焉(yān):用于疑问句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如何”等。

例句:安焉(ānyān)-安在哪里?9.何(hé):用于疑问句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事”等。

例句:何意?(héyì)-什么意思?10. 曰(yuē):表示说话的动作或引用别人的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呼”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一而再:用来指重复或经常发生的事情,强调重复的动作,格式为“一而再,再而三”;
2.何尝:用来表示怀疑,强调非常怀疑的极端,格式为“何尝XX”;
3.欲求:表示誓死奋斗或追求的意思,强调情感的强烈,格式为“欲
求XX”;
4.闻之:表示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表示,可用来表达惊讶,格式为“闻
之XX”;
5.所言:突出说出的话语,强调说出的表明,格式为“所言XX”;
6.左右:表示四处和周围,强调四面八方的范围,格式为“左右XX”;
7.尔其:表示在文字前面再次强调其中一种情况,格式为“尔其XX”;
8.既而:表示既然,强调结果已经出现,格式为“既而XX”;
9.斯斯:表示强烈的谴责,强调所说话语的感受,格式为“斯斯XX”;
10.故曰:用来引开前面的说法,表示此处是前面话语的总结,格式
为“故曰XX”;
11.其乃:用来表示特别关注,强调此处说的是重点,格式为“其乃XX”;
12.庶乎:表示疑惑,强调感情上的犹豫不决,格式为“庶乎XX”;
13.尔等:表示敬意,用来称呼对方,格式为“尔等XX”;
14.其系:表示连接,强调说法属于一类,格式为“其系XX”;
15.但见:表示看到。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一、用法归纳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8、高祖以圣武定鼎19、以资政殿学士行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3、木欣欣以向荣24、作《师说》以贻之2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6、背晋以归梁27、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为一、用法归纳注: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等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

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古人以俭为美德。

7、霓为衣兮风为马。

8、君既为府吏。

9、十七为君妇。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②图穷而匕首见。

(《史记·荆轲刺秦王》)(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②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做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2.代词(1)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①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而
6.且
作用例句解释或翻译
连词并列关系
河汉清且浅。

(《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
颇蔺相如列传》)
又、并递进关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且、况且让步关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
门宴》)
尚且
转折关系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
门宴》)
然而、可
副词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将、将要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暂且、姑且
作用例句解释或翻译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舒缓语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不译
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
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不译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