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合集下载

之的用法 文言文8种

之的用法 文言文8种

之的用法文言文8种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表示许多不同
的意义。

根据语境的不同,它可以表示时间、方向、目的、程度等。

下面是"之"在典籍文献中的八种常见用法。

一、代词:表示代替前面一个名词。

如《论语·述而》:民可夫死,
不可夫必之;上可夫赦,不可夫必之。

二、介词:表示方向、时间、状态、比较等。

如《诗经·国风·唐风》:其子之如笼,言笑晏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地之平与不平,同其中而已。

三、动词:表示行为。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百姓司飨,庖人烹鲜,冠者享之,使以告于天。

四、名词:表示一种事物的类别。

如《左传·昭公十二年》:猗豆将
加竹里,桓魋谏曰:“制繇之家,法禁明白,何宥乃免?”
五、形容词:表示性质、程度、状态等。

如《楚辞·招魂》:之子于归,不如其和;《论语·述而》:君子之德,风風而正。

六、副词:表示程度或修饰。

如《庄子·天下篇》: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闻道而又闻道,之而又之,芥子之子、而人甚焉。

七、连词:表示转折、对比等关系。

如《左传·穆公六年》:周人将来,犹豫不决,乃以其二妃、及以其牛羊之饵;襄子乃受之,而无礼焉,
是为悖也。

八、叹词:表示感叹。

如《左传·僖公十二年》:君子之爱人也,如慈母之爱子,而生其子者愈多,其爱丝分;其所识也,无徇于己者,是自生之爱也。

此之谓入我也,而吾从之者愈众,其为我大矣!。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更是理解的云里雾里,那
今天小编就以虚词“之”的用法为例,给大家整理其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高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精编版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精编版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精编版文言虚词“之”在古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是古文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虚词。

它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为代词、助词、连词等,起到指代、修饰、连接等作用,下面就是对“之”的用法的详细解析。

一、代词1.人称代词:在句子中代替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爱之者欲其生,恶之者欲其死。

”(代人)2.指示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等。

例如:“之二虫又何知?”(代事)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定语和中心词之间)2.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例如:“填然鼓之。

”(形容词末尾)三、连词连词“之”通常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或段落,以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四、动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之”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动词,意为“到去”)五、其他用法文言虚词“之”还有其他的用法,如在特定语境中作为前置宾语、后置定语、省略句中的宾语等。

例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宾语前置句)六、特殊用法除了以上提到的用法外,“之”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例如:1.用作补语:在古汉语中,“之”可以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时间、处所等。

例如:“以手拂之”(用手擦)2.用作定语:在古汉语中,“之”也可以用作名词的定语,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属性、特征等。

例如:“小大之狱”(大小事情的界限)3.用作状语:在古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形容词的状语,表示程度、范围、方式等。

例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认真对待父母、祖先和先烈)4.用作谓语:在古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的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等。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归纳“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具体如下:1.用作代词:可以代指人、事、物,通常是指第三人称,例如“他”、“她”、“它”(包括复数形式)。

也可以代指“这”、“此”,起到指代作用。

2.用作助词:作为定语的标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用于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用在主谓短语中,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用在表示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样子”。

3.用作动词:可以译为“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通假字:通“也”,在某些语境下与“也”同义。

“之”字在文言文中的一些例句及用法:曾子之慎言也。

(曾子谨慎说话的例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您的病在肌肤,不治将更严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衡量一下两个计策,宁愿答应下来让秦国承担曲直的责任。

)故为之说。

(所以写了这篇“说”。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听到一百种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安知鱼乐哉?(怎么知道鱼乐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这个例句中的“之”字是代词,代指“学习到的知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这个例句中的“之”字是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这个例句中的“之”字是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一、文言虚词之的概述在古代汉语中,"的"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具有广泛的用法和意义。

它在文言文中充当助词、连词和代词等多种角色。

本文将对文言虚词"的"的用法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所呈现出的具体涵义。

二、"的"作为名词性助词1. 表示所属关系:如"某人之父"、"天地之间"等。

2. 作为名词修饰成分后缀:如"所欲去者皆此间人也,非其他乡人也。

"3. 被动动作或状态标记:如 "发问则无由答者也"三、“的”作为形容词性助词1. 修饰名词或代替名词:如 "美而富有德行者也肯平庸身分乎?"2. 修饰形容次级表达程度:如“仁可知也”,意思是仁可以被知道。

3. 用于构成假定条件句或从属条件句:如“己不信道而强问于夫子,则亦欲加以思索。

”四、“的”作为介词性助词1. 表示动作的方向:如"朝庭之议"、"入左右幕府"等。

2. 表示时间和地点:如 "辞世于今,可谓人道之曙光也。

"3. 用于构成宾语前置的结构:如“金蝉子者乱杂书也。

”五、“的”作为连词1. 连接并列短句:如“各有无巧同风雅者,固难尔。

”2. 引导名物并列表明范围或状态:如“代之以礼义廉耻,更以理自循居然,故能直、白称表忠心也。

”六、“的”作为副词1. 构成程度副词或放在状语后面表示条件:如“尚早未至小奴家**怿匹夫之士则其甚微矣**。

”2. 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程度:如“亡民畏法则社稷安”,意思是没有人摒弃法令则国家就会安定。

七、总结与反思虽然文言文中常用到的虚词 "的" 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但通过本文对其不同语境下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我们可以逐渐理解和掌握它的用法。

熟练运用虚词 "的",不仅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增强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质量。

文言文之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之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之的意思和用法
在文言文中,“之”字有很多不同的用法和含义,下面是“之”字的主要用法和含义:
1.用作代词:在这种情况下,“之”字可以代指人、物、事等。

例如,在《论语》中的“爱之能勿劳乎”,这里的“之”代指
“他”,表示对某人的关爱。

2.用作连词:在这种情况下,“之”字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短语,
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

例如,《离骚》中的“哀民生之多
艰”,这里的“之”表示“民生多艰”这个事实。

3.用作助词:在这种情况下,“之”字用于加强语气或调整音节,
没有实际意义。

例如,《诗经》中的“之子于征”,这里的“之”
用于调整音节,帮助表达诗歌的韵律。

4.用作动词:在这种情况下,“之”字意为“到”、“往”,表
示移动或改变位置。

例如,《左传》中的“登之而望”,这里
的“之”意为“登上”,表示爬上某物后进行观察。

5.用作介词:在这种情况下,“之”字用于表示时间、处所、原
因等。

例如,《史记》中的“之子于归”,这里的“之”表示
“在”,表示某个人回到家中。

以上是“之”字在文言文中的主要用法和含义,但具体的用法和含义可能会因不同的语境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理解“之”字的含义。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一、「之」的意思和用法「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 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第三人称的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关系。

例如:「吾爱之」,意思是「我爱他/她」。

2. 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之」也能够作为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

例如:「风之子」,意思是「风的子女」,也就是「风的孩子」。

3. 连词:表示连词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连词关系。

例如:「天之道」,意思是「天的道理」,表示上帝的智慧和规律。

4. 古代助词:用于古文翻译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古文翻译。

例如:「湘山之巅」,意思是「在湘山的山顶」,表示位置关系。

5. 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

例如:「圣人之道」,意思是「圣人的道德」,表示名词的属性。

二、「之」的例子1.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庄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 《孟子》:「恻隐之心,人也;羞恶之心,人也;恭敬之心,人也;是非之心,人也。

」4. 《四书五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言文中,「之」有着多种意思和用法,它可以作为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而且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好「之」的意思和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读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除了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之外,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子。

6.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词语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词语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词语一、之字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之字是一个广泛使用的代词和介词。

它的用法灵活多样,常用于表示关系、连接词语之间的成分,并能够起到修饰、补充、强调等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词语。

1. 之字作为代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字常常作为代词使用,表示“它”的意思。

它可以指代一个具体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

例如:2. 之字作为介词使用除了作为代词,之字还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方向、目标、来源等含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方向:当之后接动词时,可以表示行进或者移动目标的方向。

例如:(2)表示目标:当之后接名词时,可以表示行动的目标或者所指对象。

例如:(3)表示方式:当之后接动词或者副词时,可以表示达到某种状态或者采取某种方式进行行动。

例如:3. 以“如是”结构启示后一句话“如是”这个结构在古代汉语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表示根据前一句话所描述的情况,下一句话也是这样。

其形式常见的有“如是者、如是故、如是说”等。

例如,在《论语》中就出现了很多以“子曰”开头,“如是”结尾的句子。

这个结构可以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并强调下一句话对前一句话的呼应和印证。

4. 之字及相关词语在文言文中,除了独立使用之字外,还有一些固定搭配或者相关词语也需要了解。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例子:(1)苟:意为如果、假设。

常与之字连用形成“苟之”,表示如果……则……的意思。

(2)不然:表示否定、反驳的意思。

常与之字连用形成“不然之”,表示相反或不同的观点。

(3)皓首:指头发白了,多指老年人。

常与之字连用形成“皓首之年”,表示经历多年岁月后的年纪。

二、总结在文言文中,之字具有丰富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它既可以作为代词使用,指代特定事物或抽象概念;又可作为介词,表示方向、目标、来源等含义。

此外,之字还常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一些固定搭配表达特定意思。

通过学习之字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并能够正确解读和理解文言文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意。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1. “之”可以作助词用呀,就像那蜡烛,默默照亮周围,没啥特别显眼的作用,但又缺它不可。

比如“小大之狱”,这里的“之”就是助词,没它句子可就别扭啦!2. 嘿,“之”还能当“的”来用呢,就好像给事物贴上了一个标签。

像“三里之城”,“之”不就是“的”的意思嘛!3. 哇塞,“之”能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哟,这可神奇啦!就好比给句子加了一道锁。

“吾妻之美我者”,这里的“之”就是起到这样独特的作用呀!4. 你知道吗,“之”还可以表示去、到的意思呢,就如同踏上一段旅程。

“辍耕之垄上”,不就是到田垄上去嘛!5. 哎呀呀,“之”在宾语前置的时候也会出现呢,像个小魔术一样。

“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帮助把宾语前置啦!6. 哈哈,“之”有时候就像个连接符,连接着不同的部分呢。

“马之千里者”,这“之”把前后连接得恰到好处呀!7. 想不到吧,“之”还能表示代词呢,就像一个小替身。

“呼尔而与之”,这里的“之”就是代指人呀!8. 哇哦,“之”在凑足音节上也有它的用处呢,就像给句子加了个小装饰。

“久之”,这里的“之”就是让读起来更顺溜呀!9. 咦,“之”在递进关系中也能露个脸呢,如同一步步往上爬。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的“其”和“所”与“之”是不是有点像呀!10. 嘿哟,“之”的用法和意义可真多呀,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呢!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好多知识的大门。

大家可得好好掌握它哟!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之”这个虚词虽然小,但作用可不小,大家一定要认真去理解和运用它呀!。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概述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虚词,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

它既可以作为代词,表示宾语或者定语,也可作为介词,引导状语或者补语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讨论“之”的多种用法。

二、“之”作为代词的用法1. “之”作为宾语在文言文中,“之”常常充当动词的宾语,一般表示人或物。

例如:“夷易近使天下大通”,其中的“天下大通”就是动词“使”的宾语,“之”指代整个事件或情况。

2. “之”作为定语除了充当动词宾语外,“之”还可以充当名词或形容词修饰成分。

例如:“纣罪己弗能逃于死”,其中的“己弗能逃于死”,表示自己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之”起到修饰整个句子的作用。

三、“之”作为介词的用法1. 引导定状补在古代汉语中,往往使用介词“以”加上动词的目标对象(一般是人),构成一个介词短语,例如:“以尧千载为前”,其中的“以”和“为前”之间的“即”就是一个定状补。

2. 引导时间地点补充文言文中,“之”也可以引导时间或地点的补充,用于进一步说明这些概念。

例如:“五十年之后,汉朝亡于曹操之手”,其中“五十年之后”就是由“之”引导的时间补充,“曹操之手”则是表示曹操成为亡国的原因。

四、“之”的其他用法1. “之”作为助词代替动词在某些情境下,“之”可作为助词代替动词出现,表示一种语气上的缓和或婉转。

例如:“吾闻其知人而后安生,乃言其用事也”,其中的“闻其知人而后安生”,可以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听说他了解人情才会安心生活”。

2. “……之一”在古代汉语中,“……之一”的结构常用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且强调该部分在数量上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随大溷同,趋类呈华兰”,其中的“华兰”,作为善良品质中屈指可数的代表,用“之一”来表示特指。

3. “……之以”在文言文中,“之以”常用来引出一种推理、原因或者解释。

例如:“家有牛五十,而无牸策之以耰”,其中的“策之以”可以理解为“利用这种方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之”字用法一览
(1)代词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独立性
(3)动词
往, 到……去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人称,“我”)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公输》)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 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 三个字之内,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5.何陋之有?(《陋室铭》)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助词“的”
再见!
②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送孟浩然到广陵
③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
一、“之”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2.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 3.指示代词“这”
二、“之”作助词 1.结构助词,“的” 2.主谓助词,无实义 3.音节助词,无实义 4.倒装标志,无实义
三、“之”作动词
正常语序: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定语后置)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正常语序:千里马者(宾语前置)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蚓无利爪牙(定语后置)
三、“之”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 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
①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3.代词,这
件事 4.助词,的 5.语气助词,无实义 6.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看谁说得最准确
请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作代词,代指知识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无实意
3.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作代词,代指狼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主谓间取独
②.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译文: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二、“之”作助词
4.“之”,结构助词,帮助构成倒装, 不翻译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正常语序:有何陋?(宾语前置)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希望能帮到您!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在文言文中,“之”是一种常用的虚词,其用法非常灵活多样。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之”的用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1. “之”作介词在句子中,“之”可以作介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或指向关系。

例如:“吾友之书”表示“我朋友的书”,“东方之国”表示“东方的国家”。

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突出所指关系。

2. “之”作代词“之”还可以作为代词使用,代替前面已经提到的名词或整个句子,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例如:“既往之事,知已无益”表示“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济于事”,其中的“之”代替了“既往之事”。

这种用法使句子紧凑,避免重复。

3. “之”作状语“之”还可以作为状语使用,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方式、程度或方向。

例如:“以智慧之光照耀大地”表示“用智慧的光芒照耀大地”,其中的“之”修饰动词“照耀”。

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4. “之”作结果补语在某些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加上“之”作为结果补语,表示结果或程度。

例如:“鸟之歌美,花之香浓”表示“鸟儿的歌声美,花的香气浓郁”,其中的“之”起到强调结果或程度的作用。

这种用法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5. “之”作连词最后,“之”还可以作为连词使用,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中的“之”连接两个并列的动词短语。

这种用法使句子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总之,“之”作为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多样,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可以灵活使用。

掌握“之”的用法,可以丰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精炼、生动。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掌握虚词“之”的用法非常重要,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对“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归纳总结一、引言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书面语言,其特点之一是使用了大量的虚词。

虚词在句子中没有具体的实义,而起到连接、修饰或者衔接其他成分的作用。

其中,字是常见的虚词之一,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

本文将对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二、连词之字1. 因: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例句:“因饥寒而死。

”2. 以:表示方式和手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句:“以德化人。

”3. 被:表示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或“给”。

例句:“已遭天谴所灭,君子以反身自省。

”4. 与:表示并列关系、比较关系或共同行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等。

例句:“昔者与之论道者稀矣。

”5. 及:表示顺接关系或同时发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等。

例句:“同於沟壑之险,则无捷径之渡也。

”6. 兼: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兼有”、“同时具备”。

例句:“主病凶,兼杂丙、丁等者不好维持常态。

”三、副词之字1. 不:表示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

例句:“不知所从而后虑者矣。

”2.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非常”。

例句:“百般曰以抗辞,至累乃止。

”3. 卒:表示结果或推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果是”。

例句:“卒亡国。

”4. 然:表示肯定或同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对”等。

例句:“汤吴为宋。

”5. 皆:表示全部或全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都”。

例句:“士皆以执质见尺王郎。

”四、助词之字1. 而:起连接作用,在句子中用来连接谓语动词和其他成分。

例句:“安然自守而后发迹。

”2. 乃:起衔接作用,在句子中引导前因后果、转折等关系。

例句:“礼过乃继。

”3. 也、乎:加在动词后面,表示疑问或者肯定。

例句:“众难之初,贱微末也,斯肾之言过于 乎?”五、代词之字1. 吾:表示“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例句:“吾深知其有。

”六、总结虚词之字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衔接作用。

语文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语文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语文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多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之"字是一个相当常见的字,它具有丰富的用法。

下面将介绍"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常见用法。

二、表示名词性1. 表示指示代词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指示代词来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或“那”。

例如《红楼梦》中有句话:“先吕后郑,百骸狼藉。

”其中“百骸狼藉”即为“百尸散乱”的意思,这里的“百骸狼藉”前面加上了"之"字,就指代了前一句话所述的情况。

2. 表示名词所有关系另外,在某些情况下,"之"也可以表示名词所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左传》中有句话:"予与女处暑而婚。

"其中,“予与女”表示男方和女方,“处暑而婚”表示举行婚礼。

三、表示动词性1. 表示动作状态在动词后加上"之",可以构成一个动作状态的短语。

例如《孟子·告子下》中有句话:“挚而不舍,巧言令色,鲜乎仁。

”其中“鲜乎仁”表示“很少具备仁德的状态”。

2. 表示结果"之"可以表示一个动作的结果或者效果。

例如《诗经·小雅·伐木》中有句话:"殓寝载予,言讹尔辞,余将勉之。

" 其中,“余将勉之”表示“我要努力达到这个结果”。

3. 表示目的或方向在某些情况下,"之"可以表示动作的目的或者方向。

例如《论语·颜渊篇》中有句话:"君子虽欲磻夫馋于食刍豢,不能得也"。

其中,“硏夫馋于食刍豢”表示“怀着对吃的欲望”,而前面加上了“君子虽欲研之”,则表示了这个欲望是为了达到人格修养的目的。

四、其他用法1. 表示限制和范围在某些情况下,“之”还可以用来表示限制和范围。

例如《左传·庄公十二年》中有句话:“郑陈去淄阳,则傺姚享焦奕礼。

文言词语“之”的用法

文言词语“之”的用法

引用文言词语“之”的用法口诀及例释一“诀”在口,百“试”无忧巧记口诀学语文之——文言词语“之”的用法口诀及例释“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用法也较为复杂,它可以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

“之”的用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口诀:可以指代人、事、物,可以释为“去、往、到”,可以译作助词“的”,不用翻译“取”、“凑”、“标”。

下面对口诀作具体解说。

一、可以指代人、事、物。

“之”在古汉语中可以作为代词,用来指代人,也可以用来指代事或物。

1、人称代词,用来指代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有时也可用来指代第一人称“我”。

例如:①具答之(《桃花源记》)之:他,代指桃花源中人。

②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他,代指失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之:他们,代指齐国军队。

④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之:他,代指不确定的某个人。

⑤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我,代指蒋氏本人。

2、指示代词,用来指代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它们”。

例如:①又数刀毙之(《狼》)之:它,代指狼。

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核舟记》)之:它,代指窗户。

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鱼我所欲也》)之:它,代指万钟。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之:它,代指先帝之殊遇。

⑤名之者谁(《醉翁亭记》)之:它,代指醉翁亭。

3、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事,相当于现代汉语“……这(那)件事”。

例如: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桃花源记》)之:代指渔人偶遇桃花源这件事。

②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指捕蛇这件事。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④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之(后一个):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之:代指鲁国迎战齐军这件事。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

例如:①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这。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1.“之” 可以当“的” 用呢。

就像漂亮的花,“漂亮之花” 在文言文中也能这么说。

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里的“之” 就是“的” 的意思。

我读这句的时候,一下子就明白这个用法了。

2.“之” 能表示去、到某个地方。

这就跟你要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一样。

比如说“辍耕之垄上”,就是停下耕种去田垄上。

我觉得这个用法好形象。

3.“之” 还可以用来指代人或事物。

就像你给好朋友起个外号,“之”在文言文中也能当外号用。

比如“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 就是指代前面看到的美景。

我读的时候就像看到了那个惊讶的渔人。

4.“之” 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就像给句子加了个魔法,让它变得不一样了。

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里的“之” 就让“莲出淤泥而不染” 变成了一个整体。

我觉得这个用法好巧妙。

5.“之” 能用来凑足音节,无实义。

就像唱歌的时候加个“啦” 字,让节奏更好听。

比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这里的“之” 就是凑音节的。

我读的时候能感觉到那种时间慢慢过去的感觉。

6.“之” 可以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就像把礼物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让人一眼就看到。

比如“何陋之有”,这里的“之” 就是标志,把“陋” 这个宾语提前了。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还觉得挺奇怪呢。

7.“之” 能表示定语后置的标志。

就像把漂亮的装饰放在后面,让人更惊喜。

比如“马之千里者”,这里的“之” 就是标志,把“千里”这个定语后置了。

我觉得这个用法好有创意。

8.“之” 可以表示一种连接关系。

就像把两个好朋友拉在一起,让他们更亲密。

比如“吾欲之南海,何如”,这里的“之” 就是连接“吾”和“南海”。

我读的时候能感觉到那种想去的心情。

9.“之” 还能表示一种强调的语气。

就像你特别强调一件事情的时候,声音会变大。

比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这里的“之” 就是强调“蛇鳝之穴”。

我读的时候能感觉到那种无奈的心情。

10.“之” 的用法可真多呀。

文言文之之的用法

文言文之之的用法

文言文之之的用法文言文之“之”的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之”字是一个极其常见且用法多样的虚词。

掌握“之”字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之”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代词。

它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比如在《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之”就代指前面提到的“学”的内容。

又如《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桃花源的景象。

“之”还能作动词,意思是“到……去”。

像《为学》中的“吾欲之南海”,就是说“我想要到南海去”。

作助词是“之”字比较复杂的用法之一。

当“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时,它起到的是一种修饰、限制的作用,可译为“的”。

例如“水陆草木之花”,“之”就表示“花”的所属范畴。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时,“之”字的作用也很独特。

比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本来是一个主谓结构,加上“之”后,就不再独立成句,而是成为了整句话的一个部分,用来充当状语。

“之”字也用于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之”的存在将宾语“何陋”前置了。

有时,“之”还用作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如在《狼》中的“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中的“之”就只是起到了补充音节的作用。

在具体的文言文篇章中,要准确判断“之”的用法,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综合考虑。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里的“之”在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

而“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之”则是结构助词“的”。

再看《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这里的“之”就是动词“到”的意思。

总之,“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需要我们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和体会,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它的含义和用法。

只有这样,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才能更加顺畅,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比如《出师表》中的“先帝称之曰能”,这里的“之”代指某人,具体所指要根据前文的内容来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
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

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

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

(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

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

之:它,代指窗户。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如:
①渔为甚异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xx之xx译:到xx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