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6-02T16:13:41.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亚芬[导读] 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李亚芬 (黑龙江省伊春市新青区医院黑龙江伊春 153036)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4-0138-02
【摘要】目的观察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
方法在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48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联合应用氨茶碱和纳洛酮,并与43例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
结果应用氨茶碱联合纳洛酮的治疗组,呼吸衰竭的纠正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结论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关键词】氨茶碱纳洛酮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 1 引言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各种新生儿疾病的并发症,死亡率高,特别是早产儿,发病率更高。
为探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从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联合应用氨茶碱及纳洛酮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4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本文共收集病例为91例,所有病人均为住院病人,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3例,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治疗组男32例,女16例;出生胎龄:≤28周3例,28~37周30例,≥37周15例;出生体重:≤1500g 5例,1500~2500g 25例,≥2500g 18例;日龄:出生半小时~28天,其中出生半小时~7天40例,~28天8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出生胎龄:≤28周4例,28~37周28例,≥37周11例;出生体重:≤1500g 4例,1500g~2500g 23例,≥2500g 16例;日龄:出生1小时~26天,其中出生1小时~7天38例,~26天5例。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患病种类、危重程度等方面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对比性。
2.2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按常规综合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暖、止惊、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降颅压、抗感染、支持疗法及治疗原发疾病等。
呼吸衰竭抢救用药为:治疗组用氨茶碱3~5mg/kg/次,加入5%~10%葡萄糖液20~30ml静滴,30分钟内滴完,第一天每8小时重复一次,次日视病情而定,可8~12小时仍按以上的用量使用,直至呼吸衰竭纠正,才减至每天一次,维持2~3天。
纳洛酮0.01mg~0.04mg/kg/次,用5%~10%的葡萄糖液5ml稀释后静脉推注,2~6小时后重复使用,直至呼吸衰竭纠正,然后改为以0.2mg加入5%~10%葡萄糖液30ml中静滴维持,连用3天。
对照组用东莨菪碱,0.01~0.03mg/kg/次,用5%~10%葡萄糖液2ml稀释后静脉推注,15~30分钟一次,待呼吸衰竭程度减轻而改为静脉滴注维持。
2.3观察指标 2.
3.1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时间:包括紫绀的改善情况,神志、体温、呼吸、心率等,从治疗开始后于12小时、24小时(1天)、2天、3天、4天各记录1次。
2.3.2血气分析治疗后每24小时抽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2.3.3药物的副作用,特别是观察对心功能是否有损害。
2.4疗效判断 2.4.1血气标准 PaO2≥8.0kPa(60mmHg),PaCO2≤5.3kPa(40mmHg),SaO2≥90%。
2.4.2判断标准 12小时~1天临床症状改善,2天血气标准达标为显效,1~2天开始症状改善,3~4天血气标准达标为有效,4天后仍未见改善为无效。
3 结果 3.1治疗组48例,显效20例,有效19例,显效率42%,有效率40%,总有效率82%。
对照组43例,显效9例,有效21例,显效率21%,有效率49%,总有效率70%。
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
呼吸衰竭纠正时间:治疗组平均39.1小时,对照组48小时,治疗组比对照组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平均缩短8.9小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
3.2药物的副作用对照组有90%的患儿出现1种甚至多种药物的副作用,如腹胀,烦躁,尿潴留,口干、痰粘稠、心率加快,发热等,而治疗组有10%的患儿有烦躁不安,除此之外无其它副作用。
4 讨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新生儿疾病中严重的并发症,是儿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危重病、疑难病,根据病因的不同又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但不论其原发疾病的种类如何,最终导致机体的病理变化均为全身组织的缺氧性损害,其中以脑组织的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最为严重。
近年研究表明,β-内啡呔(β-EP)含量的增高与缺氧(如各种原因导致的窒息缺氧)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密切相关。
机体在缺氧时,存在于神经垂体及肾上腺髓质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IS)大量释放入血,使血浆中β-EP升高,β-EP作用于吗啡受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呼吸中枢抑制,β-EP还能抑制前列腺素及儿茶酚胺的心血管效应,从而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纳洛酮是竞争性阿片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血浆β- EP水平,由于其脂溶性高,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与吗啡受体结合,阻断β-EP与吗啡受体的结合,解除β- EP对呼吸、心血管的抑制,使中枢性呼吸衰竭得到改善,心输出量增加,全身血液循环好转,从而改善了脑组织的血氧供应,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也得以改善;同时,纳络酮还能对抗氧自由基等氧化因子,减轻脑损伤及脑水肿。
氨茶碱通过非选择性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cAmp水平,使支气管平滑肌扩张,同时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减少气道炎症反应,减轻呼吸肌疲劳,从而改善气道通气,同时还能兴奋呼吸中枢,以改善心脏功能。
以上两种用药的联合使用,对中枢性和外周性呼吸衰竭均起作用。
我们知道,当原发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时,往往同时存在中枢性和外周性,氨茶碱与纳洛酮的联用正好兼顾了这一特点。
而在传统的治疗用药中,主要是用东莨菪碱,东莨菪碱能兴奋呼吸中枢,改善微循环,但其副作用如腹胀(严重的腹胀甚至影响呼吸),烦躁,尿潴留,痰粘稠不易咳出、口干、心率加快,发热等发生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抢救呼吸衰竭时间缩短了8.9小时,总有效率获得显着提高,且副作用少。
因此,在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时,笔者建议首选氨茶碱与纳洛酮联合应用,它具有起效快,作用较可靠、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