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王志刚;焦炳奎;尹学永
【摘要】目的:研究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61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用一次性埋线针将PGLA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埋植到穴位,对照组79例,用针灸方法治疗。
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90%,对照组有效率74.68%,两组比较,P <0.05。
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疗效显著。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2
【总页数】3页(P40-41,49)
【关键词】慢性胃炎;穴位埋线;疗效研究
【作者】王志刚;焦炳奎;尹学永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秦皇岛066000;河北省昌黎县中医院066600;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 06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4.8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临床上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慢性糜烂性胃炎。
本病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饱胀和嗳气。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未阐明,很难制定出成熟的治疗方案。
如何控
制胃黏膜的炎症病变、防止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转变,以及预防胃炎复发,仍是临床中的难题。
笔者从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采用PGLA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穴
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82例,与针灸治疗79例比较,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将观察病例1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埋线)82例,对照组(针灸)79例。
其中男性76例,女性85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
18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9个月;浅表性胃炎64例,浅表—萎缩性胃炎44例,
萎缩性胃炎5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分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慢性胃炎治疗标准制定:(1)有胃脘部不适等症状;(2)胃镜下见慢性胃炎的表现;(3)组织活性可见胃炎表面且排除胃癌及癌前病变。
1.3 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符合本病诊断标准者;能积极配合,完成
临床观察者;无明显心脑肾及凝血功能异常者。
1.4 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
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
患者;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施术部位有炎症者,过敏体质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选穴:中脘、肝俞透胆俞、脾俞透胃俞、足三里,双侧取穴。
器械:一次
性埋线包(含一次性医用手套、一次性埋线针、创可贴),PGLA可吸收性外科缝线(长度1.5 cm)。
操作:常规消毒,用镊子夹持PGLA线从前端放入埋线针,
双手持针将线体植入到穴位深部。
[1]足三里用直刺法,其余穴位用平刺法。
外敷创可贴,2~3天针眼恢复正常后揭下。
15天治疗1次。
2.2 对照组选穴同治疗组,双侧取穴。
针刺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两天。
2.3 情志护理思想清净,少思寡欲,保持乐观心态。
生活护理:适时起居,生活有
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锻炼,不过度劳累。
饮食护理:勿食生冷、刺激
性及不易消化食物,饮食规律化,以清淡有营养为宜。
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慢性炎症基本正常,病理组织检查
基本正常。
好转: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等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
黏膜炎症范围明显缩小,病理组织活检病变明显好转。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胃镜检查炎症范围缩小,病理组织活检病变好转。
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无变化或加重。
3.2 统计方法实验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
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3.3 治疗结果
3.3.1 临床疗效: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1。
3.3.2 胃镜疗效:两组胃镜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2。
3.3.3 病理组织疗效:两组病理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3。
表1 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有
效无效有效率(%)治疗组 82 30(36.59) 34(41.46) 13(15.85) 5
(6.10)93.90△对照组79 15(18.99)21(26.58)23(29.11)20(25.32)
74.68
表2 胃镜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有
效无效有效率(%)治疗组 82 18(21.95) 20(24.39) 21(25.61) 23(28.05)71.95△对照组79 8(10.13)12(15.19)14(17.72)45(56.96)43.04
表3 病理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有
效无效有效率(%)治疗组 82 15(18.29) 16(19.51) 22(26.83) 29(35.37)64.63△对照组79 8(10.13)10(12.66)11(13.92)50(63.29)36.71
4 体会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约占门诊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以上,年龄越大,其发病率越高。
[2]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精神因素、饮酒过度、急性胃炎、过量吸烟、营养缺乏、饮食因素、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作用所致。
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多因长期情志不遂,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而致,其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其病机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久则中气亏虚。
中脘为胃的募穴,配以背俞穴胃俞,为俞募配穴,现代解剖学显示,胃俞穴与支配胃的交感神经节部位接近,中脘穴处于胃部的体表投射区,有丰富的肋间神经,俞募穴与胃皆可通过脊神经节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神经通路,表明俞募穴治疗胃部疾病具有相当广泛的神经体液学基础;[3]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下合穴,共奏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之效;脾胃相为表里,胃之功能全赖脾之运化,脾俞透胃俞健脾
和胃;脾胃的生理活动,有赖肝胆疏泄,肝俞透胆俞疏理肝胆之气,使之得以正常
疏泄脾胃功能。
穴位埋线疗法,属埋植疗法范畴,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因其效高价廉,施术简便,副作用少而广为医患接受,逐渐成为针灸疗法的一个独立分支,现代针灸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已经遍布多个国家,治疗疾病200余种。
[4]该疗法以线代针,多以粗针透穴,融合了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留针及埋针效应、刺血效应、穴位处肌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及组织疗法效应,通过对穴位长期持久刺激的续效作用,提高穴位的兴奋性与传导性,具有止痛、解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肌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趋于平衡,达到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慢性、顽固性、免疫低下性疾病疗效尤为显著。
[1,5]本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充分体现了《灵枢·终始》“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的治疗思想,其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针刺治疗,尤其对胃脘疼痛、上腹胀满不适、嗳气、恶心等症状效果较好。
治疗时产生的多种刺激,能够抑制炎症部位的充血、水肿、糜烂等病理信息的传递,有利于整复胃部的神经;使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新陈代谢正常化,胃部炎症吸收加快;血中胃肠激素水平提高,阻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使受损的胃黏膜得以系统修复。
[3]
PGLA医用缝合线为替代传统羊肠线的新型材料,由植物蛋白制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性,克服了传统羊肠线吸收周期短和人体排异的缺点,避免了经常发生的过敏反应,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疗;一次性埋线包和一次性专用埋线针,能够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缩短治疗时间,使治疗更安全、方便,痛苦更小。
15天治疗1次,避免了每天治疗的繁琐和针刺的痛苦,尤其适合没有时间每天就诊、畏惧针刺、病情缠绵难愈的患者。
情志、生活和饮食护理使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正气充盛,以增强人体自我修复能力。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优于针灸治疗,且远期疗效好,不易复发,痛苦小,无副作用,就医方便,是临床治疗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张海霞,梁立红.针形中药穴位植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1):23-24
[2]柴可夫.慢性胃炎[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9
[3]贺君,庄礼兴.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近10年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04,9(9):45
[4]任晓艳,王守东.实用现代针灸穴位埋线疗法[M].香港:亚洲医药出版社,2013.2-3
[5]崔瑾,杨孝芳.穴位埋线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1-45 (2013-12-10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