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作家作品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文体知识
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弗洛伊德和他的学生阿费烈德•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奥图•兰克,以及弗罗姆、卡伦•杭妮,史塔克•苏利文等。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3.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履行()诞生()辜负()遵循()渊源()幼稚()罪孽()仁慈()撕碎()凝聚()依赖()
4.判断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并说明理由。
(1)她10年前病逝,10年后其铜像终能树立在维港之上,让全球影迷能见证这位“香港女儿”的风采。
(2)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一直切实执行对外承诺,承担相应的义务。
(3)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气候、环境、经济等带来的挑战让世界人民(越来越成为休戚相关的共同体。
(4)对于小说来讲,最后的结尾可能是画龙点睛的妙笔,也可能成为节外生枝的败笔。
(5)细节是平凡的、不足为奇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念想……细节像沙砾一样,微不足道却不可轻视。
(6)流浪的游子选择回归故里,没有小说中的衣锦还乡,有的只是一颗归根结蒂的心。
(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英国和希腊进行正式访问,有观察人士认为,此举是在力推“西进”外交,在欧亚大陆开辟合作战线,化解美国在亚洲地区事务上咄咄逼人的态势。
(8)在网上热传“重庆轨道弯度超90度似过山车”的地方,记者体验后说车运行平稳倾斜不明显,既不颠簸,也没有坐过山车的感觉。
5.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
(1)如果孩子不断发育、生长,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要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逃离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随笔》
3.lǚ dàn gū xún yuān zhì niè cí sī níng lài
4.(1)×。
“树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而铜像是具体事物,故用“树立”不正确,可改为“竖立”。
(2)×。
根据搭配对象为“承诺”“义务”,可知应用“履行”。
(3)√。
“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相互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在此句中正确。
(4)×。
句意是结尾写不好就成了
败笔,并不是指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故用“节外生枝”错误,可改为“画蛇添足”。
(5)√。
“不足为奇”意思是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用在句中切合前后文语境。
(6)×。
望文生义。
句意是游子回到故乡,应用“落叶归根”。
(7)√。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不限用于人,还可用于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语境中运用正确。
(8)√。
“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侧重于在实践中感受,对象多是生活、现实等,所以正确。
5.(1)语序错误,“发育、生长”顺序颠倒。
(修改:)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2)成分残缺,“达到”后面缺少宾语。
(修改:)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要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1.母爱和父爱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特点 积极面 消极面 母爱 ①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②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③ 母爱是无条件的,是祝福与和平
④给孩子爱和关怀,还有生活上的安全感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
的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
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 ①父爱代表思想世界, 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②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③父爱是有条件的
④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其挑战生
活的信心
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
配
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
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2.文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这似乎是在玩文字游戏,实际上内涵丰富,请具体说说这两种原则的区别。
3.读过本文后,你认为怎样才算是一个成熟的人?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这样一个高度: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1)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即母亲教给他如何去爱。
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即父亲教他要有责任感。
(2)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并且这两个形象不是通过合并,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
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容易丧失自我判断力,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4.题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可不可以换成“父母对孩子的爱”?为什么?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单方面的爱,是父母单方面的付出,孩子只是接受,就不会懂得付出了。
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则是双向的,父母给予子女爱,子女也要给予父母爱。
这种双方之间的爱才是健全的。
5.有人说,既然“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那么我们必须对父亲的话言听计从,你认为对吗?
作为孩子,应该顺从父亲的意愿。
因为每一个父亲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个美好的前途,我们要体会、理解父亲的爱,不要觉得父亲落伍了,认为他的思想不合时宜,而自己是新生力量,不该受父亲的影响,更不要说管束。
其实父亲的人生阅历和智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感受到其价值的。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给予(gěi)给以(gěi)依赖(lài)咄咄逼人(duō)
B.渴求(kě)专横(hèng)横竖(héng)相形见绌(chù)
C.惩罚(chěng)秩序(zhì)渊源(yuān)言简意赅(gāi)D.焦躁(zào)笨拙(zhuō)嫉妒(jí)诲人不倦(huǐ)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凝聚背谬报负焦躁不安
B.想象摄服寥廓计日成功
C.履行羸弱扫描孤立无援
D.渊源栽脏遐想归根结蒂
3.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________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________会使人生疑。
③________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________的。
A.体验常常基于/不足为奇
B.体会常常基于/不足为训
C.体验往往鉴于/不足为奇
D.体会往往鉴于/不足为训
4.下列画线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歼-10战机的正式服役,虽然标志着我国空防实力大大提升了一个档次,却更意味着我国自主研发高科技兵器的能力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B.展翼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C.我基本上把上网、谈恋爱、打架、顶撞老师等不良的习惯完全改过来了。
D.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专业化的“反腐败”公司,帮助企业发现内部漏洞,追踪蛀虫,不失为一条反腐良计。
6.对下面句子修辞格的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热气腾腾。
——运用了比拟手法,描摹出火舌的形状、动态,烘托火势很旺。
B.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用夸张手法,“惊风雨”“泣鬼神”赞扬李白诗才出众。
C.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有少数几笔的。
——比喻,强调景泰蓝的图画之美。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谐音双关与象征手法,寓指爱情坚贞,至死不渝。
7.下面一段话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一书中的《爱的理论》一章里的一节,顺序已被打乱,请你重新调整。
(只填序号)
①“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是在于给予的行为。
②“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
③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不是意味着“牺牲”“放弃”。
④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力。
⑤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
⑥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
正确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
8.为下面的语段补写一句评论性的话,提示当下的社会责任。
(不超过40个字)最近,有一张照片在网上疯传,唤醒了许多人沉睡着的感动。
照片拍摄的是一名清洁工,在完成了打扫街道的工作后,坐在街边的石墩上,把稚龄孙女儿放在自己膝上,双手捧着她粉嫩的脸蛋儿,额抵额、鼻碰鼻,脸上绽放着足以让冰霜融化的灿烂笑容。
人民网如此评论,当他放下简陋的清洁工作,将孩子抱于膝上,欢乐如泉水一般自动流淌,劳动的疲惫在这一瞬间化为烟云。
幸福与亲情,成了对普通劳动者最美的慰藉,这是草根阶层的生活底气,是希望,是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
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
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
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
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1.下列对“父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爱”与“母爱”一样,都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
B.“父爱”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它不像母爱那样是无条件的。
C.“父爱”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D.“父爱”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
2.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首先要发展母亲的良知,然后再发展父亲的良知,并使两者完善地统一在自己身上。
B.只要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自己母亲的良知,又具有了自己父亲的良知,他就是一个成熟的人。
C.成熟不是指人的年龄是否到达了某个阶段,而是指是否具有爱的能力以及理智判断的能力。
D.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是统一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六岁以前主要受母亲的影响,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
B.孩子六岁左右,就开始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导,这种权威指导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判断力。
C.只有母亲的良知和只有父亲的良知,都是不健全的,都影响人的成长,使人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
D.一个人先同母亲有紧密的关系,然后发展到同父亲有紧密的关系,最后达到综合父母的良知。
4.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文中加波浪线的“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的内涵。
母亲的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的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额头与额头相贴
毕淑敏
小时候家中有一支精致的体温表,银头好似一粒扁杏仁。
它装在一支粗糙的黑色钢笔套里。
妈妈把体温表收藏在我家最小的抽屉里——缝纫机的抽屉里。
那时七八岁的我,对天地万物都好奇得恨不得吞到嘴里尝一尝。
我跳皮筋回来,经过镜子,偶然看到我的脸红得像在炉膛里烧好可以加到冷炉子里去引火的炭煤。
我想我一定发烧了,我觉得自己的脸可以把一盆冷水烧开。
我决定给自己测量一下体温。
我拧开黑色笔套,体温表像定时炸弹一样安静。
我很利索地把它夹在腋下,冷冰如蛇的凉意,从腋下直抵肋骨。
我耐心地等待了五分钟,这是妈妈惯常守候的时间。
终于时间到了。
我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像妈妈一样眯起双眼把它对着太阳晃动。
可我什么也没看到,体温表如同一条宁静的小溪,鱼呀虾呀一概没有。
我百思不解,难道我已成了冷血动物,体温表根本不屑于告诉我温度了吗?对啦!妈妈每次给我夹表前,都要把表狠狠甩几下,仿佛上面沾满了水珠。
一定是我忘了这一关键操作,体温表才表示缄默。
我拿起体温表,全力甩去。
我听到背后发出犹如檐下冰凌折断般的清脆响声。
回头一看,体温表的扁杏仁裂成无数亮白珠子,在地面轻盈地滚动……
罪魁是缝纫机锐利的折角。
怎么办呀?
妈妈非常钟爱这支体温表,不是因为贵重,而是因为稀少。
那时候,水银似乎是军用品,极少用于寻常百姓,体温表就成为一种奢侈品。
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来借用这支体温表,每个人拿走它时都说,请放心,绝不会打碎。
现在,它碎了,碎尸万段。
我知道任何修复它的可能都是痴心妄想。
我望着窗棂发呆,看着它们由灼亮的柏油样棕色转为暗淡的树根样棕黑。
妈妈回来了。
妈妈忙着做饭。
我的心越发沉重,仿佛装满水银。
后来实在等待不下去了,我飞快地走到妈妈跟前,大声说,我把体温表给打碎了!
妈妈狠狠地把我打了一顿。
那支体温表消失了,它在我的情感里留下一个黑洞。
潜意识里我恨我的母亲——她对我太不宽容!谁没有失手打碎过东西?我亲眼看见她打碎一个很美丽的碗,随手把两片碗碴一撂,丢到垃圾堆里完事。
大人和小孩,是如此的不平等啊!
不久,我病了。
我像被人塞到老太太裹着白棉被的冰棍箱里,从骨头缝里往外散发寒气。
“妈妈,我冷。
”我说。
你可能发烧了。
妈妈说,伸手去拉缝纫机的小抽屉,但手臂随即僵在半空。
妈妈用手抚摸我的头。
她的手很凉,指甲周旁有几根小毛刺,把我的额头刮得很痛。
我刚回来,手太凉,不知你究竟烧得怎样,要不要赶快去医院……妈妈拼命搓着手指。
妈妈俯下身,用她的唇来吻我的额头,以试探我的温度。
母亲是个严厉的人,在我有记忆以来,从未吻过我们。
这一次,因为我的过失,她吻了我。
那一刻,我心中充满感动。
妈妈的口唇有一种菊花的味道,那时她患很重的贫血,一直在吃中药。
她的唇很干热,像外壳坚硬内瓤却很柔软的果子。
可是妈妈还是无法断定我的热度。
她扶住我的头,轻轻地把她的额头与我的额头相贴。
她的每一只眼睛看定我的每一只眼睛,因为距离太近,我看不到她的脸庞全部,只感到灼热的苍白。
她的额头像碾子似的滚过,用每一寸肌肤感受我的温度,自言自语地说,这么烫,可别抽风……
我终于知道了我的错误的严重性。
后来,弟弟妹妹也有过类似的情形。
我默然不语,妈妈也不再提起。
但体温表树一样栽在心中。
(原文有删节)1.怎样理解文章题目“额头与额头相贴”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文章画线部分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是依据什么线索展开叙述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01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乾坤草亭
朱良志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
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
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
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
”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
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
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
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
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
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
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
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
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
”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
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
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
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
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
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
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
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
(有删改)1.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
2.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3.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
1.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A项,给予应读“jǐ”;C项,惩罚应读“chéng”;D项,诲人不倦应读“huì”。
2.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
A项,背谬→悖谬,报负→抱负;B项,摄服→慑服,计日成功→计日程功;D项,栽脏→栽赃。
3.C
【解析】“体验”,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
“体会”,体验并领会。
“往往”表示规律性;“常常”,表示经常性。
“基于”和“鉴于”都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
但“鉴于”更侧重表原因。
“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4.A
【解析】“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与语境不符。
5.D
【解析】A项,不合逻辑,据句子逻辑关系,“虽然”应为“不仅”,“却”删去。
B项,“酷暑”与“严寒”分别是在夏天、冬天,不可能同时到来,“他”怎么能每次都“冒着酷暑和严寒”呢?自相矛盾。
C项,既然“基本”,又怎么能“完全”呢?自相矛盾。
6.C
【解析】C项,没有运用比喻。
7.③②④⑥⑤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③文中心论点引出话题,②④⑥⑤是对“给予”这一话题的阐释,①是结论。
8.保护草根的幸福,对于一个飞速发展的转型中国家而言,是眼下最大的社会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考生要能对材料中呈现的这种现象,联系现实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