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杜甫诗三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
星座” 。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
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
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
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
郁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
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
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
从而
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
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
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
入诗的境界。

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
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

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
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 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
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
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 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
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 补充史料,做好总结。

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

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3 课时
三维目标
1. 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 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 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 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 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
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
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
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诗词导入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
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
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
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
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其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 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
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
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
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
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

2. 基础积累
(1)认读字音:
凋(di āo)伤塞(sài)上急暮砧(zhēn)
2)理解词义: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系(指
系舟上岸)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急暮
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3. 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
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
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
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
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
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
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
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
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

什么叫
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
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
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

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
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

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
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请选看下文课堂建议补充资料)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

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 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

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
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
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
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
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
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

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
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

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
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 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注意节奏,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节奏
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一字尺”构成。

2. 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 掌握诗歌内容。

(1)先让学生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

明确: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
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
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
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天全县初级中学杨绍文
一、教材分析:
1 、课标对古诗词学习(七——九年级)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
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运用审美情趣”,“理解背诵相当
数量的优秀古典诗词,能够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理解其思想内容”。

2 、古诗词学习在初中阶段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古诗词是我国文化遗产
中的瑰宝。

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这些诗
词既是我国古代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

初中
阶段让学生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词,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
文化遗产,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能够丰富
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
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的能力。

3 、《望岳》是杜甫早年漫游时的作品,当时青春年少,壮志凌云。

《春望》《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痛情。

二、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分析:
初中学生积累了一些诗词,能背诵一些。

由于社会阅历和生活经
历有限,学生学习诗词容易停留在字面,不善于联系创作背景理解作
品的深刻主题。

三、学习重点
1 、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朗读和背诵反复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意境美。

2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 、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望岳》,通过歌咏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出诗人“一览众山小”
的决心和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春望》《石壕吏》中对时局的忧虑,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五、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 、能力目标:
(1)、能从字、词、句等方面品味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2)、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3 、方法目标:
( 1)、通过学习,能说出诗词的写作技巧,如象征、用典、对比、
白描、渲染、联想想象等;
(2)、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六、教学方法设计
1 、朗读法、品读法。

3 、点拨法。

4 、谈话法。

5 、讨论法。

6 、想象法。

7 、比较阅读法。

七、学习方法设计
1 、小组合作探究法。

2 、圈点勾画法。

3 、想象法。

4 、品读法。

5 、目标导学法。

6 、比较阅读法。

八、预习设计:
1 、收集查阅杜甫的相关资料;
2 、熟读三首诗歌,识记生字;
3 、思考诗歌大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九、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时《望岳》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
淌出来的歌声。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望岳》。

解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活动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搜集情况。

并点拨把握重点文学常
识及创作背景。

背景交代一定要作到准确而清晰,为正解诗词作好铺垫。

指名学生交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
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
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
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
他杜少陵。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

祖父杜审言是唐
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
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
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
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
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
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
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
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__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
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
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3、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
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
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
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
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
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
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正是
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时,所以诗人会写出“回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的豪情壮志,不仅是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自己将登上人
生顶峰的誓言。

而另一首诗《春望》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
已到中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集中表达了其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相关背景知识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意。

(三)出示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
3 、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四)朗读课文或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1 、教师范读,或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范读或集体朗读。

学生听(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注意表达的感情。

用朗读法。

2 、活动二:交流听(读)后感受最深刻的地方。

用谈话法。

这是一首古体诗。

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
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
特殊情况。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
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3 、吟诵,品味诗词的韵味,感悟诗境。

(五)品读词句,内化诗境。

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臵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就这些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2 、揣摩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
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
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
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
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

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
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这是
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
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
见。

4 、概括诗的情感。

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
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这首诗流露出了
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
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人热
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六)想像诗的意境,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

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
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
易否定。

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
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
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
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
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
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止
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1、2
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七)赛读,背诵全诗。

(八)课堂小结。

学习本诗后得到的启迪,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写作方面的。

二课时《春望》
环节一、引入,指名介绍写作背景。

教师明确: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
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
安家于鄜州。

七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
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
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环节二、初读感知
⑴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⑵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⑶ 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⑷ 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

环节三、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环节四、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字词想像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像群体形象,
根据全篇想像整体形象。

⑴ 提问: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
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⑵ 提问: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
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当以鼓励为主。

⑶ 学生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 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环节五、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
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教师引导学
生通过形象体验情感。

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
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
哀。

环节六、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是如何同客观现实之境和
谐统一的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环节七、提问:诗中哪些字词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试品析诗中
的词句。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
的品析评价等。

关于表现手法。

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
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关于一字传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 “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名句品评。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环节八、学生有感情朗读,齐背《春望》
环节九、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①、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②、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环节十、布辂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三课时《石壕吏》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

(板书文题)
环节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范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
意停顿、节奏、语调。

25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
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__,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