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高中生物《种群的增长方式》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种群的增长方式
一、教学理念
本节课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用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各种科学研究实例都不直接呈现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学生在环环相扣的任务中逐渐建构起种群增长模型,最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

本节课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阐明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

(2)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2、能力目标
(1)尝试建构数学模型。

(2)利用实验结果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环境容纳量。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
四、学习任务分析
(3)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必修)·稳态与环境》(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4章第2节内容。

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也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同时也是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内容的基础。

本节教材是在对种群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介绍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

本节教材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数学方法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并领悟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此外,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基本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根据此要求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提出基本要求:1、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能概述数学建模的一半过程,能利用实验结果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实验和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3、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读懂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

4、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五、学习者分析及学法设计
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
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顺理成章。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对原有知识加深理解。

本节内容的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采取力求通俗、多举实例、联系实际的处理方法,从而使这部分内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方法和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学习者的情况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所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目的是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更突出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思维。

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重视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科学活动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知识的形成及思维获得过程,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维、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入课题,引入数学方法构建指数增长的公式模型和曲线模型,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公式、曲线)、模型检验修正,思考数学公式、曲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