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
中国自1956年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二十多年来一意孤行地推广简化字,1977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次简化方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很快就意识到文字改革应该是十分慎重的事情,终于于1986年废止了第二套方案。

然而第一套简化方案在1986年经修正后公布了《简化字总表》,继续推行。

近年来学界对于简化字的缺点和弊端也有一些讨论,但还很少有建议废除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倡议(本文在有的地方将繁体字称为正体字,到不是因为台湾这样称呼,而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我在这里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共同将这一话题深入讨论下去,也许能够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我先表明我自己的观点。

我赞成恢复使用繁体字。

文字改革(现在好像不怎么提文字改革了)包括三大任务:推行简化字、普通话和拼音方案。

对于推广普通话和拼音方案,我大体上是赞成的,但不同意汉字的拉丁字母化或拼音化,这在学界已取得共识。

拼音作为识字读音的辅助工具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也便于国际交流,但还需要做小的修正。

本文对于普通话和拼音问题不予讨论。

我想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恢复使用繁体字。

一、简化字的弊端。

(一)、简化方案中以一字合并多字易引发歧义。

在简化字方案中,由于将很多意义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关的两个字或多个字合并为一个字,阅读时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余余、云云、后后、里里、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曲曲、丰丰、表表、冲冲、叶叶、种种、尽尽、发发、历历、钟钟、干干乾、复覆复、雕凋雕等。

虽然有时候我们也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某一字的意思,但多保留几个字形以减少文字上的歧义,我认为是值得的。

当然,很多不必要的累增字、异体字确实应该规范和合并,如群和羣、里和里,为和为,历和暦、却和却、峯和峰、怪和恠,亚和亜、回和回回、举和举、回逥回廽等等。

但这项工作应十分地小心谨慎,以免再出现上面提到的那类问题。

合并异体字、累增字只是为了今天印刷和书写上的规范明晰,减少不必要的繁复(简化字方案最初也有这个考虑,但结果很不理想,合并过多反而引起歧义)。

但在古籍整理时必须保留其字形原貌(但类似"说说"、"戸户户"、"没没"、"俞兪"、"吴吴"这样的字形当然应该统一。

字形统一也是文字整理规范的重要内容)。

简化汉字和字形不统一都使得电脑检索成为问题。

比如在简体字文本中,检索"说"字不会有结果,而必须用"说"字来检索,而繁体文本中,可能检索"说"字没有而得检索"说"字。

如果在简体文本中,本来只想检索"云"字,但检索结果云字也大量参杂其间,需要人工再进行区分,增加了工作量。

这些都是计算机汉
字处理技术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在文字整理工作中必须注意。

(二)、推行简化字后增加了成本,带来极大的浪费。

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简化字差不多可以一统天下,只有少数古籍使用繁体字。

但八十年代以后随著国际交流的增加,由于港澳台以及海外汉学界仍然使用繁体字,一些中国大陆出版的书籍还需要再出版一个繁体本面向海外,而引进的一些繁体字书籍又须改印为简体字。

这时候开始感到问题存在。

第二套简化方案的废止正是在开放之后。

现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后,大陆与港、澳地区的交往更趋频繁,信件、公文、合同、章程等文书都增加了处理难度。

请想想,《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印成什么字体呢?还是两种字体各印一套?另外,最近十年来网络兴起,网站纷纷出现,但很多网站不仅制作简体网页,还需制作繁体网页。

我们只要看过一些网站就知道这一点,如CHINA中华网。

这些都已经造成而且正在继续造成极大的浪费。

大陆和台湾本来是同文同种,但现在却搞成不同文,其过错在于我们自己。

就大陆来说,由于事实上不能完全废除繁体字,简化字和繁体字同时使用,大的字库中既要包括简化字又要包括繁体字,于是字库大大增加其字数。

如GBK中既有国又有国字,既有钟字又有钟钟二字。

不仅GBK如此,GB2312-80也增加了字。

由于余字在1986年的《简化字总表》中取得了合法地位,GB2312根据类推的方法造出了馀字,这样在GBK中便有了余余馀三个字。

简化字带来的电脑操作上的弊端还不止这些。

很多做过文字处理的人常会遇到简体字转化为繁体字的问题,由于一个简化字有时对应多个繁体字,加上软件设计上的缺陷,把云一概转为云,余一概转为余,里一概转为里的事情屡见不鲜,令人哭笑不得。

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虽然没有上述问题,但一些僻字因为不能识别而变为空格也经常发生。

像东方快车、Word2000都有类似的缺点。

此外,GB2312中也包含了后、于、锺等不在《简化字总表》中的字,繁体本的后字转为简体仍然作后字而不是后。

不知道算是折中和进步还是自乱其例?如果没有两套文字系统,就不会有这些转换带来的烦恼了。

(三)、简化字破坏汉字结构、割裂传统文化。

简化字最主要的缺点就是破坏汉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历史上汉字的字形也屡经变化。

如汉字由小篆变为隶书再楷化,其间字形都有较大变化,但这些比起简化字来说已经算是较小的了。

历史上人为地进行文字改革,较大的只有两次--秦始皇时期和共产党执政时期。

但秦始皇是为了统一战国时期各国不同的字形,以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共产党将文字简化主要则是出于一厢情愿的想法,即将汉字笔划简省后便于学习和使用,而忽略了汉字文化的传统,这其中也包括汉字造字和字形构成的基本规律。

很多汉字在简化时没有考虑字形,常常仅是将其视为一个符号。

这样做的结果就使的一些字不再适用于六书的规律。

比如鸡字左边原
本表声,简化为鸡字,左边的"又"完全是一个符号,让人摸不著头脑。

如果说"又"就等于奚,但同样这个"又",放在汉字里写作汉,在欢字作欢,在仅字作仅,在凤字作凤,在邓字作邓,在戏字作戏,在树字作树,在对字作对,在轰字作轰。

再比如乂,在赵字中等于肖,在风字、冈字、区字、网字卤字中又是什么呢?"文"字在这(这)字中表示言,在刘(刘)字中又是什么呢?团字中专是声符,简化成团,方框里的"才"是什么意思呢?很多按照草书笔意原则简化的字都存在这问题。

如长(长)、书(书)、专(专)、杨(杨)、东(东)、车(车)等字。

至于一些新造字如灭(灭)、丛(丛)、导(导)、卫(卫)等更是不知所云。

有人说简化字写起来方便,一些港台人也乐于使用,而且新加坡还采用了简化字呢!但是请仔细想想,简化字中仍有很多字的笔划太复杂,如果完全按照书写简便的原则,我们还可以将很多字继续简化下去,也就会更进一步地破坏汉字的结构、脱离汉字的历史。

1977年的第二套简化字方案也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出台的,结果呢?雪写作彐(这和电写作电,云写作云,有什么分别?--我们现在只是因为看惯了第一套简化字才不觉其怪)信写作伩,餐写作歺,煤写作火乚,稻写作禾刀,展写作尸下加一横,圆写作元,蛋写作旦,"元旦"二字则不知所谓。

这样还能算是汉字吗?还需指出的是,简化字对笔划的精简并不如想像那样多。

根据对扫盲2000字繁简不同书写的统计,笔划减少仅12.5%。

要知道这2000字很多都有简化写法,如果以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
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来统计,笔划减少的比例还将大大降低。

破坏汉字结构还引出部首归类的问题。

汉字是音意文字,字体结构中往往包含构了声和意符。

现在的简化字因为破坏了很多汉字的结构,也就使得多汉字不伦不类,一些简化符号既不能表音又不能表意。

如上文所说的"又"、"乂"等。

传、抟、转、团字原来都是同一声符"专",现在却变成传、抟、转、团,团字和其他字之间在也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更为荒唐的是爱字写成爱,连心都没有了还怎么去爱?虽然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爱由心生总不错啊?爱原属心部,现在竟然属爪部!声字原属耳部,声现属士部,真不知道声和士有什么关系?凤字当然应属鸟部,现在凤属几部。

这些都很难让人能理解和接受。

汉字简化的另一弊端是产生了一批形近字,读写上容易出错。

汉字原本就有一些形近字,如己已巳等。

但简化字更增加了形近字的数量,如厂广、泸沪、远运、从丛、汇江、仑仓、厉历、义乂、风凤、归旧、设没、划刬等等。

这增加了排印和阅读上出错的几率。

不管当初搞文字改革的那些人想到过没有,简化汉字的实际后果就是让现代中国人远离我们的传统。

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简体字,而看不惯繁体字,会写的就更少。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这样被人为地隔开了。

我们常常责备青年人不注重学习传统文化,他们看到繁体排印的古书
就自然产生生疏隔膜的感觉,怎么可能去学习呢?一些优秀的古典著作也有简化字排印本,他们仍然不会用心去读,究其原因也与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关。

我们建国以来太过忽视文言文教育(过去反传统,批判"封建糟粕",那就不用说了。

)如今终于尝到了恶果。

幸好,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而且正在改变。

(四)、简化字给两岸三地交流以及国际交流带来不便,更加破坏了汉字文化圈的统一性。

现在港澳台三地仍然使用正体字,汉外华人读写也以繁体字为主,欧美、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汉学界,在用汉字书写时,也大多是繁体字。

日本汉字虽然也有一些简化,但多数更接近繁体字的字形。

韩国初中学生学习900个汉字,高中文科学生再学700个汉字,也是以繁体字为准。

这样一些群体经过简单学习和适应,虽然也能认得简化字,但与大陆人士在交流时也有很多不便之处。

中国大陆的人如果到了港台地区生活工作,则须学会繁体字的认和写。

反之,港台地区的人到了大陆也须学习认和写简体字,不过要比前者容易一些。

一个海外留学生到大陆学习,如果要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或是去港台地区生活工作,也须再学习繁体字。

这实际上是加重了外国人学习汉字的负担,很不利于向世界推广汉语。

再说汉字字形统一的问题,也是汉字文化圈的统一问题。

我国的近邻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有很悠久的借用汉字的历史。

日本现在仍使用一些汉字,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有1945个汉字,小学生要学996个汉字。

韩国也能见到汉字使用,尤其在一些商标上面,如我们熟悉的"现代"、"朝鲜日报"等。

韩国的初中生要学习900个汉字,高中文科生再学700个汉字。

而汉字在这些国家最大的使用是,他们的很多古籍都用汉字印刷,当然都是繁体字。

这些国家的人要了解自己的历史以及传统则必须学习汉字,而且必须是繁体字,否则学了简化字之后还是得学繁体字,才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现在日本汉字中也有一些简化,但不如中国大陆多,也不太一样。

汉字也由于历史上的异体字以及写法差异等问题,本来就有字形混乱的问题。

整理合并异体字和规范统一字形才是现在的当务之急,这也就是学界正在讨论的汉字统一问题,我很难想像用简化字去取代它们的汉字,也很难想像用简化字去取代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繁体字。

难道将来两岸统一了,还是实行两套文字吗?简体字当然也有一些优点,我以为主要是写起来快一些,还有电脑的分辨率较高,屏幕上看起来清楚一些(电脑技术将来也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但是比起上述的诸多弊端来说,这些优点确实微不足道。

二、恢复正体字,很多担心是不必要的
(一)、有人说,恢复使用繁体字会让中国人变成文盲,现行的语文教育成果化为乌有。

其实并非如此
恢复繁体字只涉及读写问题,不涉及听说问题。

这里先说读的问题,也就是阅读、认字的问题。

尽管现行语文教育实行的是简化字教学,但事实上多数人能够认识大部分繁体字。

很多人是通过看VCD(包括录像和DVD 等影视作品)认识繁体字的。

港台以及多数盗版的欧美电影,字幕都是繁体字。

此外,一些从港台引进或走私的电视节目、小说(如武侠、言情等)、动漫也都是繁体字。

除了部分繁体字印刷的古籍和专业著作外,书法作品、古玩字画、名胜古迹、老字号的商标店招等也常常使用繁体字。

在歌单、广告、海报、游戏等载体上,繁体字也是随处可见。

在这样一个事实上的简繁混用的文字环境中,多数人原本已经能认识繁体字了。

当然,多数的人并不习惯阅读繁体字书籍(其中部分原因是不习惯竖排。

我赞成普通新书用横排,古籍及部分专业书籍仍用竖排。

)更不习惯写,甚至不会写。

解决的办法是,在正式出版物中规范地使用正体字,但允许在非正式的环境中(如私人书信、笔记等)继续使用简体字。

1935年民国政府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324个俗体简化字(次年废止),1980年台湾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之标准行书研究委员会出版了《标准行书范本》,其中也有一些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但未获官方承认),可以参考这些经验。

我也同意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通过专家研究论证后,用一些笔划较简的异体字取代较繁的正体字。

另外,随著电脑的普及,在有些地方打字替代了写字,也使得书写不再成为问题。

(二)、还有人说,繁体字结构复杂、笔划多,小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

这也不正确
小学生的记忆力十分强,繁体字并不增加其学习难度。

这是有实验证明的,由港澳台的教育事实也可知道这一点。

更何况很多基本的字并不存在繁简问题,如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人口手等等。

繁体字在学习上的难度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大。

而且繁体字字形更符合汉字的造字规律,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讲解其字形来帮助记忆。

像上面提到的那些破坏字形结构的简化字难道更有利于教学吗?总之,采用繁体字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至少不如想像那样严重。

虽然正体字教学对于学生不是问题,但对我们的教师队伍却提出了要求。

不止是语文老师必须会认会写,其他科目的老师也要求在书写汉字使用繁体字。

这就意味著绝大部分教师需要自修或培训。

这是我们所要付出的代价。

幸好,学习繁体字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纠正多年以来形成的习惯。

尤其是语文老师,决不允许在教学中使用简化字。

(三)、简化字是必然趋势吗
有人说,历史上汉字字数不断增加,一些字产生了简化写法,正是因为大家在私下书写时为了简便而不断产生俗体字或手写体字,不断生造新字和累增字。

其实暗自里大家都有对简化字的要求。

所以就算是恢复了正体字,但将来还会往著简化的方向发展。

这说法也不对。

历史上汉字增加和部分汉字的笔划简化,确实有上述的原因,但还有语言变化以及方言、外来语等方面的原因。

而且历史上的汉字演变,除了简化的趋势外,也有繁化的趋势。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在原字上增加意符声符。

比如"然"变为"燃","莫"变为"暮","梁"变为"梁","取"变为"娶"。

这也就是很多异体字、区别字、累增字出现的原因。

单就不规范的俗体字、简体字来说,在现代社会可以避免其继续产生。

古代社会由于信息传播不够发达,出版物的用字也常常不统一,写书的人遇到自己不会或不清楚的字常常任意而为。

现在社会有极其发达的信息交流,有全国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有权威的语言文字委员会来规范文字写法,再加上传播媒体(包括语文教材、出版物、影视等)用字规范统一,人们便不会像过去那样任意写字。

现在有些不规范的写法如伩(信)、氿(酒)、付(副)等,很多是第二批简化字留下的后遗症。

而且,也不能说民间出现了什么样的俗体写法,我们的文字就要亦步亦趋地变化。

很多新俗字的产生有极大的随意性,也很少科学性,像韮字写成艸头下加九字,工字为了写起来好看中间一竖要弯一下,我们为什么总要根据它来制定统一规范的文字标准呢?因此认为简化字是必然趋势,恢复繁体字将回潮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
这篇文章是我转载的,有些问题本文还没有涉及到:
简化字,它本来的目的可不是为了书写方便,而是为了彻底把汉字消亡,变成拉丁式的文字(拼音也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同样,目的不是为了注音的方便,虽然现在只是为了注音),我想,最后肯定会变成日文片假名或者韩文的样式吧,只剩下偏旁部首,只表音不表意。

可悲又可笑的是,日本和韩国现在都在大力地提倡汉字,宣传汉字。

这种思想早在五四时期就提出来了,甚至到了高喊"汉字不亡,中国必亡"的地步。

这里面就包括我们称之为文学巨匠的鲁迅。

究其原因,是因为一批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把满清扭曲的中国文化,认为是中国正统的传统文化。

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传统思想守旧、封闭造成的。

所以他们言必称希腊罗马,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概打倒,文革虽然是继其余烈,却做的最彻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