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编纂与意义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的编纂与意义分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由司马光在北宋时期
编撰完成,内容概括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史学领域中的一部重要经典。
本文将从《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内容特点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
《资治通鉴》的编纂可追溯到两汉时期,当时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曾有过撰写
通史的想法。
直至北宋时期,司马光复受职于官场,开始正式着手编撰《资治通鉴》。
为了完成这部通史,“司马御史远视眺望,读尽文献,录入千卷,分门别类,数载不辍,以一代文士之力汇同来世,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经典”。
《资治通鉴》历经二十余年,于1084年完成。
司马光根据编纂方针“采断善终”,也就是追求名利,不惜断人善终,将以往好人名声消失的历史记载下来,反之,那些作恶累累的人也将名声污浊得体无完肤。
《资治通鉴》著重于政治史,重视记录治史、人物、战争和地位等方面的信息。
其编纂方式非常精细,成为古代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二、《资治通鉴》的内容特点
《资治通鉴》有许多与其他史学著作区别明显的内容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 考虑到史料的全面性,采取撷取史书之不足,史诗之繁琐,散文之缺憾,以
及论语、孟子、文选、唐诗、宋词等名作之名实之言,旁证史实之法度,注释、研究自然科学、僧道、俗文、文艺等方面知识,让读者对历史获得全面而丰富的认知。
2. 其次,《资治通鉴》铭刻着“道统”的历史观,承续汉、唐之道,将历史整合
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资治通鉴不重叙事,重分析,展示出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资治通鉴》的意义
《资治通鉴》编纂精良,内容丰富,有着广阔而重要的学术意义。
具体来说,
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揭示和分
析历史的规律和特点,对后来的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影响深远。
2. 对于官方政治史和民间记载的史实,进行了系统整合,避免了历史失真和扭曲。
3. 《资治通鉴》与其他史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的记录和反思,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文艺表现等方面的重要材料,对于研究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化变迁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资治通鉴》堪称中国古代史学、文化、思想、艺术的宝藏,是一部集
纪传史、政论文学、哲学思想、文艺绚丽于一体的历史巨著。
对追求知识、了解历史、提升自我、拓展思维、展示文化的人们都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