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四川省成都市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
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3、宋代文人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材料所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
C.实行整齐划一的方式制度
D.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4、下面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表。
对该表反映的变化趋势解读正确的是
A.该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B.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人口结构变化
D.城市经济规模不断发展扩大
5、
史学研究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微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
B.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38000吨;最终流人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C.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陶片放逐法是以民主方
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D.明朝实施“海禁”政策-------是中国难以推进工业化的根本原因
6、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7、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8、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9、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
”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
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0、1937年2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制订《五年建设计划》,强调要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电料、制酸、制碱、炼油、酒精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这一举描的实施()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保证
D.有利于改善当时的国计民生
1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B.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
C.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1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经济上看()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B.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13、我国制定“一五”计划时,确定经济建设速度方面,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率为14.7%、农业生产平均年增长率为4.3%的发展指标,这同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是比较高的。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率为18%,农业生产平均年增长率为4.5%。
材料说明“一五”计划
A.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D.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14、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A.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B.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D.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
15、1952年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解决上述农村中不利于工业化建设的问题,政府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16、1961年9月,国家计委对1961年经济计划指标作了较大的调整,基本建设投资由167亿元降为87亿元,钢产量由1900万吨降为850万吨,粮食由4100亿斤降为2700亿斤。
这一调整()A.低估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是应对“文革”动乱的权宜之计
C.有利于缓解经济困难局面
D.使“左”倾错误得到了全面遏制
17、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
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仍然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亟想看到绿灯信号。
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8、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登的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变”是指()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19、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副对联。
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欢度春节。
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人民公社的推行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20、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发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列城市和地区开放顺序与之相对应的是( ) A.大连——上海——长江三角洲——温州
B.厦门——大连——环渤海地区——武汉
C.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武汉
D.浦东——大连——闽东南地区——温州
21、《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收录“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至1996年第3版增加收录的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增加收录的有“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
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22、《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23、《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 身体没育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这表明当时上海
A.已经基本普及了基础教育
B.受到西方文化的逐步渗诱
C.人们的审美观念全盘西化
D.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24、《申报》发刊词中说“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
”由此能够判断《申报》()
A.起初由外国人在上海创办
B.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C.内容丰富,真实可信,通俗易懂
D.服务的对象是大商人、政界人士
25、近代竹枝词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
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
A.19世纪二三十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八九十年代
D.20世纪初期
二、材料题(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图一:《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图二: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材料三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
……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
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四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五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分)
(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图一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4分)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5分))
27在近代中国的时代变迁中,个人的无奈与抗争折射了民族的命运,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化之路的曲折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出生在湖南湘阴县,幼年丧父,生活十分贫困。
1900年东渡日
本留学。
他当时的校长酒井对他说了一句话:“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
”范旭东深受刺痛,决心改学更有强国之用的学科,1910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
——《范旭东小传》
材料二 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
那时的中国,无法自己制造精盐,被嘲笑为“食土民族”,精盐市场,长期被英商和日商垄断,于是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
范旭东亲笔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
久大精盐很快遭到国内外盐商的围剿,日商在报纸上散布“海王星”有毒的谣言……久大精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销到长江以南,范旭东甚至还被军阀绑架,靠他的总长哥哥四处斡旋才被放了回来。
——李沛霖《民国时期远东第一》
材料三 1912年民国初建,百废待兴,“实业救国”成为诸多仁人志士挽救民族和国家的一种选择,特别是民国政府对事业的鼓励更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刚刚回国的范旭东于1915年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在1917年销出精盐1万担,1923年增加到4万多担,1936年达到顶峰,约50万担。
——摘编自《历史教学》第2016年第3期
材料四抗战爆发后,新的久大精盐厂在四川自贡宣告成立,他的盐碱公司受到诸多的困难和阻挠,一直没有打开局面,最终也没有重现战前面貌……范先生的半生坎坷,象征了数十年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坎坷!中国如不能独立自主,中国政治如不能独立自主,中国政治如不能走上民族的道路,则民族工业是没有方法发展的……假如范先生的心血是灌溉在民主国家的土壤里,我们知道他的果实一定比现在更加丰硕,更加美丽!
——1945年10月6日《新华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旭东赴日留学且选择理科化学系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久大精盐公司当时面临何种处境?(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久大精盐公司在1915~1923年期间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4)(4)材料四中范旭东的企业最终“没有重现战前面貌”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变化曲线图
(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一五”计划的实施有何重大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会首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试简要加以评价。
6分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请概括指出1958年、1978年和1992年这些峰值出现的主要因素。
(5分)
(4)从上述材料中,你认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