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精读训练的教学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精读训练的教学体会
课文精读训练的教学体会
课文精读训练的教学体会
新课程下,小学阅读教学大体分为“初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两个阶段。
为了更好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研究。
并基本达成共识,“初读课文”是对课文的“表层理解”,“精读课文”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由此可见,“精读课文”在阅读教学大有“学问”.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但目标是一致的。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呢?本人以本学期语文科精品课程研究中对阅读教学的探讨,谈谈课文精读训练的几点看法:
一、整体把握。
我们都知道,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训练,是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课文精读训练要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并凭借语言材料把学生领进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
这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通过一、两个统领全文的问题来实现。
这样不仅区别于课文的表层理解,又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近两年的阅读教学中,本人对“抓统领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要通过以下的两个做法来实施:其一是,让学生提问题。
主要是这样的,老师在指导学生精读训练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懂的或是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老师根据教学重点要求对问题进行筛选,最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这个训练就自然实现了整体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
如四年级上学期《九色鹿》的课文精读训练指导,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结果收到了相当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人还清楚地记得,这篇课文的精读训练我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
课堂导入后,我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读课文: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
注意了,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后提一个自己不懂的或是感兴趣的问题?”接下来,学生读书和提问题都相当热烈,这是因为这种课文的原因。
在让学生提问题时,好几个学生都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九色鹿和国王都斥责调达是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人?”这个问题提得好,不仅突出教学的重点,还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于是,我抓住这个问题引导认真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
学生很高兴,学习积极性很高涨,我想大概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吧。
我走近学生,惊喜地发现很多同学都在不停地在书上画句子,写批注。
说实在的,小学生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作答案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但老师不应满足,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才算是走近教学目标。
实现了深层次理解课文的要求。
其二是,老师提问题。
老师先根据课文教学要求设计一两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组织学生交流。
如六年级下学期《烟台的海》一文的精读训练指导。
我就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课堂上,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烟台的海在冬、春、夏、秋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由于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学生读课文时,都很认真,并且边读边做读书笔记。
在进行学习交流时,我又注意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句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指导学生把意见进行归纳概括。
经过师生的努力,学生如走进烟台目睹烟台海四季的情景。
这样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我认为实现了整体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目标。
二、细处着眼。
细处着眼,指的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
这种做法就是我们说的“深挖”课文。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
如六年级上学期《鞋匠的儿子》一文的精读训练指导。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的要求,我主要抓住了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挖”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难发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林肯回应议员的一段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
他已经过世了。
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是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重点句子,是应该进行“深挖”的地方。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深挖”呢?我首先让学生细读这段话,找出对一个问题或一件事强调词语,体会这样用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林肯的思想感情。
其他几处,我也采用这种方法。
通过重点语句的深入理解,林肯的形象便活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也实现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三、以读代讲。
以读代讲,适用于文字含义浅显,语言优美的语段。
以读代讲的优势是使学生读的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并在读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生反复的诵读学生也会顺其自然地在无痕中体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要根据实际多考虑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文的精读训练。
如六年级语文《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段话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因此适宜“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读这段话时提出这样的要求:“草原让人惊叹,请同学们用赞美的语气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反复诵读后,我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并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不仅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还领会打比方和排比表达方法的妙用。
四、启发想象。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
养。
我认为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要不失时机地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又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呢?笔者认为要结合教学的进程,在文本留出的“缝隙”处进行。
如六年级下学期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教学。
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是非常窄的,为了把“窄”写具体,作者用他亲身经历的感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这处学生精读训练的处理我认为可以这样:老师先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解,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人仰卧在小船上过孔隙的感受,进一步体会孔隙“窄”的特点。
这种方法是利用课文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是符合“深挖”课文的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文本省略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如六年级上学期语文《鞋匠的儿子》一文的教学。
在精读训练时,我抓住第五自然段“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这个省略号(省略了议员们的赞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我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问:“议员们会怎么赞叹呢?你能说说吗?”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到林肯那种谦逊、机智的品质,实现了对课文的“深挖”目的。
五、知识拓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课文只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语文知识的范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注意从多方面努力。
其中,阅读教学中的知识拓展就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应当加以重视。
那么,如何在学生精读训练时进行知识拓展呢?本人认为既要结合文本的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拓展的问题要把握难度,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其中课文的结尾写道:“它们商量好了,约定第二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
”由于三只小动物过冬的地点、方式都不同,经历也会不同,因此第二年相见时,肯定有很多话要对朋友说。
学生通过学文和生活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进行说话训练。
因此,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
这个“对话”使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复习了课文的知识。
这样的拓展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当然,还可以抓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知识拓展。
如:“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过冬方式?”这是因为虽然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但是由于他们接触的事物不同,家庭的教育也不同,所以也能说出一些小动物过冬的方式来的。
经过交流,学生的知识便得拓展。
我认为这也是学生精读训练中对课文内容的“深挖”.
以上是本人近期在精口课程研究中对阅读的体会,可能与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望读者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