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少年时光的古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少年时光的古诗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衍生注释:
1. “丑奴儿”:词牌名。
2.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3. “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少时不懂得忧愁的真正内涵。
4. “爱上层楼”:喜欢登上高楼(古时文人登高多有抒发情感之举)。
5. “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写出新的词篇而勉强说自己忧愁。
6. “而今识尽愁滋味”:现在已经体会尽了忧愁的滋味。
7. “欲说还休”:想要诉说却又止住不说。
8. “却道‘天凉好个秋’”:只是说“天气凉爽真是个好秋天啊”,这是一种含蓄表达忧愁的方式。
二、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少年时纯真幼稚,故作深沉。
少年时没经历过真正的愁苦,却爱登高望远,无愁找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下片写如今饱经忧患,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
两种不同的心境对比鲜明。
辛弃疾通过这样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他长期受压抑的愁苦心境。
词中没有直接诉说自己的愁苦,而是用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以“天凉好个秋”看似轻松的话语,来掩盖内心深沉的忧愁,这种写法更让人体会到愁之深,愁之重。
三、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四、运用片段:
我和老友相聚,谈及年少时光,不由得想起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想当年,我们不也这样吗?那时候的我们,无忧无虑,却总爱装出一副深沉的样子,好像经历了很多风雨似的。
就像一群小演员,在生活的舞台上故作成熟。
我对老友说:“咱们那时候啊,真是天真得可爱,哪像现在,真正懂得了愁的滋味,却什么也不想说喽。
”老友听了,深深叹了口气,仿佛在这一瞬间,我们都被岁月的洪流卷进了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之中。
哎,少年时光一去不复返啊,只剩下这些诗词能让我们缅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衍生注释:
1. “偶书”:随便写的诗。
2. “少小离家”:年少的时候离开家乡。
3. “老大回”:年老的时候才回来。
4. “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5. “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
6. “儿童相见不相识”:村里的小孩子见到我都不认识我。
7. “笑问客从何处来”:笑着问我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二、赏析:
这首诗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直接点明了诗人离开家乡之久,“少小”与“老大”相对,形成鲜明的时间跨度对比。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未变,却已容颜老去,这一对比,深刻地表现出岁月的沧桑变化。
后两句描写儿童笑问的场景,充满了戏剧性和童真童趣。
儿童的天真无邪与诗人的饱经风霜形成强烈反差,更增添了一种世事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
全诗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岁月流逝的喟叹。
三、作者介绍: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
唐代诗人、书法家。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四、运用片段:
有一次回老家,走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小路上,我就想起了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离开老家也有些年头了,再回来的时候,看到那些小孩子在路边玩耍。
我走过去,他们就像诗里写的那样,好奇地看着我。
一个小娃娃睁着大眼睛问我:“叔叔,你是谁呀?从哪里来的呀?”我当时就愣住了,心里一阵酸楚。
我告诉他们我就是这儿长大的,可他们还是一脸疑惑。
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贺知章当时的那种心情,时间过得可真快啊,故乡还是那个故乡,可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离开的少年了。
这故乡啊,就像一个老朋友,熟悉又有点陌生,让人感慨万千。
《长干行·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一、衍生注释:
1. “长干行”:乐府旧题,多写长干里一带女子的生活和情感。
2. “妾发初覆额”: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的时候(指幼年时)。
3. “剧”:游戏。
4. “郎骑竹马来”:你骑着竹马(一种儿童游戏的道具,象征骑马)过来。
5. “绕床弄青梅”:绕着井栏互相追逐,投掷青梅嬉戏。
6. “同居长干里”:一同住在长干里。
7. “两小无嫌猜”:两个小孩子没有什么猜忌和嫌隙。
8. “十四为君妇”:十四岁就做了你的妻子。
9. “羞颜未尝开”:羞涩的面容还未曾展开(很害羞)。
10. “十五始展眉”: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舒展眉头(不再那么害羞)。
11. “愿同尘与灰”:愿意和你同生共死,像灰尘一样永远在一起。
12. “常存抱柱信”:常常怀着像尾生抱柱那样坚守信约的信念(尾生为了等待女子,洪水来了也不离开,抱着桥柱被淹死,是坚守信用的典范)。
13. “岂上望夫台”:哪里会想到会登上望夫台(望夫台是女子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地方,这里表示没想到会面临分别等待的境遇)。
14. “十六君远行”:十六岁的时候你就远行。
15. “瞿塘滟滪堆”:瞿塘峡的滟滪堆(是长江三峡中的险滩)。
16. “五月不可触”:五月的时候(江水上涨)不能触碰(滟滪堆)。
17. “猿声天上哀”:猿猴的叫声在天上哀鸣(形容三峡地势险峻,猿声凄厉)。
18. “门前迟行迹”:门前你慢慢走过的痕迹。
19. “一一生绿苔”:一个个都生出了绿苔。
20. “苔深不能扫”:苔藓长得很深,无法清扫。
21. “落叶秋风早”:秋风早早地吹起落叶。
22. “八月胡蝶来”:八月的时候蝴蝶飞来了。
23. “双飞西园草”:在西园的草丛里双双飞舞。
24. “感此伤妾心”:看到这个景象,使我的心很悲伤。
25. “坐愁红颜老”:因为忧愁而使得容颜渐渐老去。
26. “早晚下三巴”:什么时候从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泛指蜀地)回来。
27. “预将书报家”:预先写信告诉家里。
28. “相迎不道远”:去迎接你,不会说路途遥远。
29. “直至长风沙”:一直到长风沙(地名,距离长干里很远,表示迎接的决心)。
二、赏析:
这首诗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
诗的前六句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童年时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情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成为了形容两小无猜纯真感情的经典名句。
从“十四为君妇”开始,诗人详细地叙述了女子婚后的生活经历,从羞涩到深情,再到丈夫远行后的思念和担忧。
诗中通过季节变换、景物描写来烘托女子的情感,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用绿苔、落叶等景象,表现出时光的流逝和女子内心的孤独。
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朴素自然,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女子的爱情和生活状态。
三、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他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
我和朋友聊天,说起小时候那些纯真的友谊。
我就想到了李白诗里写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小时候啊,我和邻家的小伙伴就像诗里描写的那样。
那时候我们整天在一起玩耍,没有什么心眼儿,也没有什么烦恼。
我跟朋友说:“你知道吗?那时候的感情是最纯粹的,就像清水一样清澈见底。
哪像现在,人与人之间有时候还得互相猜疑。
”朋友听了,不住地点头。
我们都很怀念那段少年时光,那时候的友情就像一颗种子,种在心里,虽然现在我们都长大了,各自忙碌,可每次想起小时候,就觉得心里暖暖的,那是一种再也找不回来的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