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泉州1200万吨_年炼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化泉州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评价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建设单位: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三日
目录
1总论 (1)
1.1 项目背景 (1)
1.2 编制依据(略) (1)
1.3 评价标准 (1)
1.4 评价等级 (3)
1.5 评价因子 (3)
1.6 评价重点 (4)
2建设项目概况 (4)
2.1 项目基本情况 (4)
2.2 排污情况 (5)
3区域环境概况(略) (6)
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6)
4.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6)
4.2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6)
4.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9)
4.4 声环境质量现状 (10)
4.5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10)
4.6 生态环境现状 (10)
5主厂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11)
5.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1)
5.2 声环境影响评价 (11)
5.3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1)
5.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2)
6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2)
6.1 对海域水动力条件和冲淤变化的影响 (12)
6.2 水环境影响 (12)
6.3 生态环境影响 (13)
6.4 沉积物环境影响 (14)
6.5 大气环境影响 (14)
6.6 声环境影响 (14)
6.7 固体废物影响 (15)
6.8 社会影响 (15)
7管廊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 (15)
7.1 水环境影响分析 (15)
7.2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5)
7.3 声环境影响 (16)
7.4 生态环境影响 (16)
7.5 社会环境影响 (17)
8库区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 (17)
8.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7)
8.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7)
9铁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18)
9.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8)
9.2 声环境影响分析 (19)
9.3 环境振动影响分析 (19)
10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20)
11清洁生产 (20)
12环境保护措施 (21)
12.1 陆域工程相关环保措施 (21)
12.2 涉海工程环保措施 (24)
13环境风险评价 (26)
13.1 主厂区和库区环境风险评价 (26)
13.2 陆域管线环境风险评价 (26)
13.3 涉海工程环境风险评价 (27)
14项目政策和规划相符性及选址合理性 (27)
14.1 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27)
14.2 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27)
14.3 相关功能区划符合性 (28)
14.4 选址可行性 (28)
15公众参与 (28)
16综合评价结论 (29)
1总论
1.1项目背景
中化泉州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下简称中化泉州项目)是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项目之一,对福建省、泉州市和惠安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投资建设,建设地点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泉惠石化工业区。

根据加工原油的性质、国内油品市场需求、环保要求以及世界炼油发展趋势,本项目采取合理的加工方案(常减压+部分渣油延迟焦化+部分渣油加氢处理+蜡油加氢裂化+重油催化裂化+重整生产芳烃+CFB锅炉),使原油资源得以综合利用。

项目建成后,每年加工1200万吨进口科威特原油,主要生产欧Ⅳ汽柴油及航煤、液化气、聚丙烯和芳烃等产品。

中化泉州项目原按“一次规划,分二期实施”的思路进行,一期工程为500万吨/年重油深加工项目,二期工程增加常减压等装置,扩大储运系统能力,最终形成12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

2007年,福建省环保局对《中化泉州重油深加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一期500万吨/年重油深加工)进行了批复。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中化集团公司决定整体推进已确定的规划项目,不再分期实施。

该项目的整体推进符合国家出台的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

本次环评工作在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可研的基础上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1998 年253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于2009年4月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中化泉州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2编制依据(略)
1.3评价标准
一、环境质量标准
(1) 海水水质现状评价标准:斗尾周围的后门仔山、雨里山沿岸海区执行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塘头、山柄连线以内海域执行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塘头、山柄、文甲码头、牛头尾、下山、剑屿连线所围海域执行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本项目涉及湄洲湾斗尾四类区执行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湄洲湾三类区执行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2) 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洋港口水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执行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三类标准,其余海域执行第一类标准。

(3) 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港口水域和海洋开发作业区的海洋生物质量(以贝类双壳类为环境监测生物)执行GB18421-2001《海洋生物质量》第三类标准,其余海域执行第一类标准。

(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H2S、NH3、苯、二甲苯”等项目参照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甲苯”参照前苏联大气质量标准,“TVOC”参照以色列居住区有害物质最大允许浓度,“NMCH”参照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5) 环境噪声标准:生产厂区、码头、库区环境噪声执行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3类标准,公路两侧执行4a类标准,铁路专用线两侧按昼间70dB(A)、夜间55dB(A)执行,其它居民区域执行2类标准。

(6) 环境振动标准:铁路专用线执行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7)地下水:厂区上游及管道沿线位于台地区地下水质量评价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III类水质标准,苯、甲苯、二甲苯、钠采用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石油类、硫化物参照《地表水质量标准》中的Ⅲ类限值。

湄洲湾与台地之间的滩涂区采用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中的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Ⅲ类限值进行对比评价。

(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执行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其中一般农田土壤执行二级标准,林地土壤执行三级标准。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1) 废气排放标准:装置尾气的SO2、NO X、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颗粒物等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中二级排放标准;加热炉废气执行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表2“其它炉窑”和表4“燃煤(油)炉窑”二级标准;动力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本项目动力站燃石油焦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GB13223-200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Ⅲ时段标准;厂界无组织排放的H2S、NH3等恶臭污染物排放执行
GB 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表1中二级标准。

(2) 废水排放标准:污水排放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石油化工业的一级排放标准。

(3) 噪声标准:施工场界噪声执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营运期厂界噪声建议执行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的Ⅲ类标准。

1.4评价等级
本项目评价等级详见表1.4-1。

表1.4-1 评价等级列表
类别评价等级
大气二级
海洋水质环境一级
水文动力一级
沉积物环境一级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三级
海域生态一级
环境风险一级
陆域生态三级
噪声二级
地下水二级
1.5评价因子
阶段环境要素评价类别评价因子
海洋水质现状评价盐度、pH、COD Mn、溶解氧、悬浮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重金属(铜、铅、镉、锌、总铬、汞、砷)、石油类、硫化物、挥发酚、三苯、粪大肠菌群
海洋沉积物环

现状评价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铅、铜、镉、锌、铬、砷、总汞
海洋生物环境现状评价生物质量检测项目:铜、铅、锌、镉、总铬、汞、砷、石油烃
和粪大肠菌群
海洋生态现状分析生物生态: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渔业资源、潮下带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SO2、NO2、TSP、PM10、CO、O3、H2S、NH3、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TVOC 、臭气浓度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铅、砷、铁、锰、汞、镍、镉、六价铬、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钠、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硫酸盐、挥发酚、氟、氰化物、硫化物、总大肠菌群、苯、甲苯、二甲苯、石油类、MTBE
现状
评价
声环境现状评价Leq(A)
土壤
现状评价 总汞、总砷、总铜、总铅、总铬、总锌、总镍、土壤pH 值、阳离子代换量、有机质、硫化物、石油类、苯系物 生态环境
现状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植被分布现状、土壤侵蚀强度、景观现状、景观类型、景观敏感度 大气环境
影响分析 施工扬尘、机械尾气,即TSP 和NO 2 声环境
影响分析 区域环境噪声Leq(A)、交通干线噪声Leq(A) 固体废物 影响分析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船舶保养垃圾等 海水水质
影响预测 悬浮泥沙 海洋生态
影响分析 石油类 施工
期 环境风险
影响分析 石油类 海水水质
影响预测 拟建工程污水排放影响分析 正常排放:CODCr 、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氨氮 事故排放: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 沉积物环境
影响分析 硫化物、石油类、挥发酚 大气环境
影响预测 SO 2、NO 2、PM 10、烃类、苯、甲苯、二甲苯、H 2S 、NH 3 声环境
影响预测 Leq(A) 固体废物 影响分析 一般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
陆域生态环境 影响分析 植物资源、土壤侵蚀、土地利用
海洋生态环境 影响分析 石油类
海洋水文动力与冲淤环境 影响预测 水动力环境和冲淤环境
环境风险 影响预测 石油类(次生污染物SO 2、CO )、苯、硫化氢
运营
期 地下水
石油类
1.6 评价重点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工程污染源分析及其污染防治措施研究、清洁生产分析、海洋环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以及公众参与为重点。

2 建设项目概况
2.1 项目基本情况
中化泉州1200万t/a 炼油项目位于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泉惠石化工业区,建设单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设计单位为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项目总投资287.4161亿元。

其中环保投资21.2273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39%。

本项目的工程范围分为厂区内部和厂区外部两个部分。

厂区内部设施主要包括工艺装置、储运以及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

项目主要工艺装置有1200万吨/年常减压、200万吨/年连续重整、70万吨/年芳烃抽提、160万吨/年延迟焦化、260万吨/年渣油加氢处理、240万吨/年催化裂化、26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140万吨/年催化焦化汽柴油加氢、260万吨/年柴油加氢、55万吨/年气体分馏、28万吨/年硫磺回收、100万吨/年煤油加氢、10万标立/小时制氢、11万标立/小时PSA、60万吨/年异构化、11万吨/年MTBE、20万吨/年聚丙烯和100万吨/年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装置等,共计18套。

储运工程主要有原油、成品油罐区,铁路、汽车装车设施,厂内铁路等;公用工程主要有循环水场、动力站、消防、供电及电信工程;项目主要的环保工程有污水处理场(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和含盐污水处理系统)、催化烟气脱硫脱硝设施、CFB锅炉脱硫脱硝设施、环保监测站、给排水、火炬、燃料气回收、油气回收等设施。

厂区外部主要是青兰山库区、配套码头(黄干岛码头和青兰山码头)、厂外输油管线等。

其中黄干岛原油码头为30万吨级泊位;青兰山码头有1万吨、3万吨、5万吨和10万吨级泊位各一座。

厂外输油管线包括海底原油管道和厂区至青兰山库区管道。

海底原油管道为连接青兰山库区与黄干岛0#泊位之间的2条海底管道,长约2km;厂区至青兰山库区输油管道共有5条,分别为输送原油、汽油、柴油、煤油和溶剂油,长约16.9km。

本项目的配套涉海工程包括黄干岛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一座(0#泊位)及连接该码头至青兰山库区的海底输油管道;青兰山10万吨级、5万吨级、3万吨级、1万吨级码头四座(1#~4#泊位);厂外管廊工程后海仔跨海段高架敷设,其余段埋地敷设;项目污水排海。

2.2排污情况
1、废气污染源
拟建项目有组织排放源主要来自各装置加热炉、动力站锅炉产生的燃烧废气,主要污染物为SO2、NO X、TSP;无组织排放源包括正常生产情况下,由于设备、法兰等接口密封点的允许泄漏率而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泄漏排放、储运系统大小呼吸产生的排放、污水处理场产生的无组织排放等。

各废气污染源均能达标排放。

项目投产后废气污染物的外排量分别为:SO2:3063.9t/a;NOx:1493.3t/a;
烟尘504.7t/a;烃类1764.1t/a;苯4.24t/a;甲苯6.48t/a;二甲苯1.86t/a;H2S 0.72t/a;NH3 0.1t/a。

2、废水污染源
拟建项目产生的废水包括含油污水、含硫污水、含盐污水、清净下水以及生活污水等。

全厂的含硫、含油污水、生活污水经厂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全部回用于厂内。

高浓度含盐污水经厂内含盐污水处理场处理后,浓盐水去总排口排放;其余回用于循环水补水和烟气脱硫。

锅炉和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废水经处理达标后输送至总排口统一排放。

拟建项目废水产生量709.7万t/a;污水经处理后回用量646.7万t/a;外排量63.0万t/a。

外排废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石油化工业的一级排放标准。

3、固体废物
拟建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催化剂、废溶剂、污水处理场三泥、罐区油泥、锅炉灰渣,以及职工生活垃圾等。

项目固体废物年平均产生量为240079t/a,其中外委填埋、焚烧处置4938t/a、废催化剂厂家回收利用1541t/a、用于制作水泥等综合利用228532t/a、送回焦化装置回炼的有3600t/a、碱渣1200t/a 送碱渣处理装置处理、生活垃圾268t/a由环卫部门清运,固体废物全部得到有效处置
3区域环境概况(略)
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位大气污染物浓度均可满足评价标准限值要求,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4.2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4.2.1水环境
本次评价春季海水水质资料采用2008年5月(小潮期高低平潮)、2009年5月(大小潮期)在评价海域内布设的40个水质监测站位调查资料。

同时收集了夏
季2008年9月(小潮期高低平潮)和秋季2009年8月(大小潮期)在评价海域内布设的42个水质监测站位调查结果。

除溶解氧春季A16站位出现超标外,评价海域在不同调查季节,各调查站位的海水水质指标均符合相应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各重金属本底值均较低,评价海域海水水质良好。

溶解氧海域平均超标率为0.4%,各季Pi值平均值为0.47,总体而言,评价海域内溶解氧基本符合相应的标准限值要求,超标为个别现象。

4.2.2沉积物环境
除A4站位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超过一类标准外,评价海域其他调查站位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汞、镉、铅、锌、铜、铬、镉、砷等指标测值均符合沉积物相应标准的要求,评价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现状良好。

4.2.3海洋生态环境
①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
评价海域叶绿素a的分布范围1.05 mg/m3~4.73 mg/m3之间,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为119~780 mgC/m2.d 之间,总体趋势,评价海域南部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较北部高,夏、秋季的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较春季高。

②浮游植物
评价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评价海域内三次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4门187种,其中春季85种,夏季66种,秋季110种;夏、秋季多数站位的种类数都在20种以上。

硅藻门浮游植物种类占绝对优势。

主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丹麦细柱藻、柔弱拟菱形藻、尖刺拟菱形藻、奇异棍形藻和旋链角毛藻。

评价海域浮游植物数量较丰富,细胞数在0.43×104cells/L~122.42×104cells/L,平均23.54×104cells/L;春季数量较少,夏季数量最高;在多数情况下,表层的数量高于底层的数量,评价海域北部的数量大于评价海域南部的数量;项目区附近浮游植物数量处于中等水平;细胞数量平均值较历史的记录略有减少。

评价海域浮游植物生态指标表明,评价海域目前生态环境良好,春季的生态环境优于夏、秋季。

③浮游动物
评价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117种,12类阶段性浮游幼虫和6种鱼卵、仔稚鱼。

浮游动物的种类和群落结构主要受南海暖水、台湾海峡暖流以及沿岸流的综
合影响。

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个体密度与相邻海域比较处于中等水平。

生物量和个体密度以秋季最高(平均生物量739.6 mg/m3、平均个体密度341.8 ind/m3),春季次之,夏季最低。

生物量和个体密度的平面分布,以评价海域东南部和项目区附近较高,北部和沿岸海域较低。

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具明显的季节差异和区间波动,春季的量值明显高于秋季。

④潮间带底栖生物
2条潮间带底栖生物断面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165种,录属于11门79科;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种类数较多;两个断面种类数相近;各断面种类数垂直分布特征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2条断面潮间带底栖生物的平均密度为1003个/m2。

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泥滩断面>沙滩断面,内湾>湾外。

各断面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是: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

评价海域2条断面潮间带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65.9g/m2,其中大屿断面的平均生物量为323.98 g/m2,雨里断面为7.77 g/m2,2条断面潮间带生物量因底质不同差异悬殊,泥滩断面生物量是沙滩断面的21倍。

大屿泥滩断面优势度D较高,多样性指数H′相对下降。

雨里沙滩断面优势度D下降,多样性指数H ′明显上升。

可见沙滩断面的底栖生物生存环境优于泥滩断面。

⑤浅海底栖生物
评价海域浅海底栖生物种类丰富,多数调查站位都在20种以上,最高达到62种。

3次调查共获底栖生物254种,各站总种类数差别不大,但各站位的种类数以评价海域南部较多。

浅海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以夏季(33.25 g/m2)最高,春季(17.90g/m2)和秋季(18.70 g/m2)相差很少。

海域生物量组成中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其次是多毛类。

春季生物量的分布趋势仍是北部较高,南部较低,项目区附近处于中等水平。

春季浅海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683个/m2,夏季666 个/m2,437个/m2,以春季平均栖息密度最高。

密度组成以多毛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壳动物。

栖息密度的分布趋势同生物量分布一样,由南向北不断增加。

浅海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都很高,说明评价海域浅海底栖生物栖息的底质生态环境极其优越。

南部的底栖生物栖息环境优于北部。

⑥鱼卵、仔稚鱼
评价海域5次调查共获得鱼卵、仔稚鱼19科41种。

鱼卵分布密度的范围0 ind/m3~2.30 ind/m3,以鲾科、石首鱼科、舌鳎科的种类以及斑鰶、小沙丁鱼、小公鱼的数量占优势;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1.19尾/m3,以鰕虎鱼、小沙丁鱼、美肩鳃鳚、斑鰶、褐菖鲉、棱鮻占优势。

湄洲湾内鱼卵、仔稚鱼的分布较不均匀,鱼卵、仔稚鱼数量密集区主要分布在潮流比较畅通的海域;而湾口外鱼卵、仔稚鱼的分布却较均匀。

湄洲湾内春季是鱼类的产卵和幼体生长季节;而湾口外春季、秋季都有鱼类在此产卵繁殖。

⑦游泳动物
评价海域北部调查结果共获游泳动物142种,其中鱼类有88种;甲壳类46种;口足类6种;头足类2种。

在主要渔获种类重量组成中,叫姑鱼居首位;主要渔获物个体数组成以须赤虾居首位。

评价海域北部游泳动物的分布很不均匀,资源群聚现象非常显著。

评价海域南部春、秋两季调查捕获游泳生物经鉴定有130种。

其中鱼类有83种;甲壳类为41种;头足类6种。

本次调查中游泳生物的平均渔获率为14.70kg/h,其中鱼类的平均渔获率为11.47kg/h,占游泳生物的78.03%;甲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2.88 kg/h,占渔获游泳生物的19.59%;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0.35 kg/h,占渔获游泳生物的2.38%。

各站位的渔获物中均以鱼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壳类和头足类。

⑧生物质量
贝类生物对海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特别是牡蛎,铜、锌、镉、油类的含量均较高。

从监测结果来看,海区贝类生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各生物体中的汞、总铬、砷的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4.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地下水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根据区内地下水质量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成因关系密切,可分为优、劣两个质量区。

上游风化带孔隙裂隙水、冲洪积层孔隙潜水除个别采样点COD、Pb、Cl-略有点状超标外,地下水质量基本满足Ⅲ类地下水使用功能,是本区地下水质优良区,也是本区地下水开采较为集中的区域;而在湄洲湾沿岸拟建厂区,管道沿线地下水受其成因环境及地下水与海水补排关系影响,地下水中总硬度、矿化度、Cl-、Na+等多项因子超标,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环境质量已不具备Ⅲ类地下水使用功能,是本区地下水质量的劣等区,是本区
地下水水资源非开发利用区。

4.4声环境质量现状
主厂区及库区周边敏感目标的噪声监测值均符合2类功能区要求;厂区、库区噪声监测值符合3类功能区要求;规划进厂铁路附近敏感目标的振动环境质量较好,无明显振源。

4.5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主厂区周边村庄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较好,所监测的镉、汞、砷等8个重金属指标均满足一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厂址、青兰山库区的土壤环境质量尚可,除镍符合三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外,其余指标均达到一级、二级标准。

4.6生态环境现状
(1)评价区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本项目位于泉州市生态规划的不敏感区和适宜建设地区,是良好的城市建设用地。

(2)土地利用现状
本项目生态评价区总面积为1284.66hm2。

在评价范围内,工业用地及未开发用地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滩涂、海域、农田、城镇用地和林地,果园和道路的面积最小。

(3)动植物分布现状
主要自然植物群落以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为主;乔木是项目所在地区分布最广的树种。

范围内人类活动频繁,野生动物分布较少,无国家、省、市级保护野生动物及濒危物种。

(4)土壤侵蚀现状
本项目评价区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

(5)景观生态现状
评价区共分为5个一级景观类型和10个二级景观类型,其中,工业用地及未开发用地景观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水体景观和农田景观。

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最高,水体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最低;优势度以水体景观最高。

森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最高。

(6)区域重要生态敏感区
项目区陆域部分不涉及生态敏感区,海洋工程涉及到生态敏感区主要是大竹岛海珍品增养殖区和湄洲岛生态特别保护区以及附近的水产养殖区。

5主厂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5.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项目在采取了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后,能保证污染源的排放符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同时最终环境影响也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根据《炼油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8195-87要求,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确定为距厂界1000米;根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本项目无需另行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5.2声环境影响评价
正常情况下厂区厂界噪声排放值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Ⅲ类标准要求,且有一定余量。

火炬放空时,厂区厂界噪声除紧邻火炬的厂界预测点外,排放值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Ⅲ类标准要求,且有一定余量。

紧邻火炬的厂界预测点预测值为56.7 dB(A)和62.7 dB(A),超过《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Ⅲ类标准夜间噪声55 dB(A)的要求,但未超过偶发噪声标准70dB(A)限值。

根据厂区平面布置,火炬相临厂界外均为海域,没有居民区,厂界噪声超标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

5.3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分为厂内综合利用和厂外治理、填埋、综合利用等。

含贵重金属的废催化剂由厂家回收;其余外委处置。

危险废物委托福建省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厦门绿洲环保公司处置。

碱渣经碱渣装置处理后,限流排入含油污水处理系统。

油泥浮渣部分送焦化装置处理,其余与活性污泥一起外委处置。

动力站灰渣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由工业区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项目所产固体废物均得到合理处置。

厂内临时灰渣场和危废暂存场在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设计,灰渣场按一般污染防治区防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