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四课,这个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根据上面的考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知识与能力:(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过程与方法: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教学重难点: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二、说教法
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
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突破点,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四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

(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三、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明确陆
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二)初读: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听朗读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个别诵读,学生齐读。

解题:书:写;愤: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
(三)析读:请学生概括诗中都书写了哪些事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概括首联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早岁”一
词,“早岁”指早年,说明这两句是诗人在回忆往事,“气”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概括出首联写的是作者早年恢复中原的壮志。

另外,抓住起句中“世事艰”在这里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

并在此时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点明“世事艰”是诗题中“愤”字的根源,“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2、颔联,重点向学生介绍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3、分析颈联时,先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

他从小深受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童年又饱经战乱的艰辛,所以陆游从29岁入仕就积极主张抗金,但屡次受挫,不被朝廷重用,多次被罢黜还乡,收复中原的希望一再破灭。

直到写作这首诗时,陆游又被罢官,并在家闲居6年,这次又被重新起用为严州知州的小官,这时他已经61岁。

然后让学生谈“空”字的含义,就能更好的体会诗人年老体衰、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情感了。

4、尾联,陆游提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让学生分析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这时介绍南宋王朝在面对金人入侵时一贯主张退让、求和,致使南宋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的境地。

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六次出兵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为陆游所钦慕。

所以尾联陆游自比诸葛亮,
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就在1206年,韩侂胄起兵抗金时, 82岁的陆游仍跃跃欲试。

(四)联读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用投影打出)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同处南宋时代,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镜中衰鬓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
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书愤》这首诗来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五)背读:背诵默写检查:叫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全诗,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写。

让学生能够当堂背下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课外写作:我心目中的陆游(不少于600字)
六、板书设计
书愤
陆游
《书愤》说课稿首联:写早年的雄心壮志愤: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颔联:回忆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书愤》说课稿颈联:写年事已高,壮志难酬愤:岁月蹉跎、壮志难酬
尾联:自比诸葛亮,表明恢复志向老骥伏枥、壮
心不已
《书愤》说课稿2 我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设计及设计的原因依据
一、首先来说教材和学生特点
《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四课,自主赏析篇目。

本单元主要通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理解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从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意象明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的最好的文本。

而我所教的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能够理解简单诗歌的表面内容,不能准确把握意象特征和关键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这学生情况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同时结合高考中对古典时能鉴赏能力的具体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激起沉郁顿挫的诗风(诵读感悟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走进作者)教学重点: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与景,感受和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知识和能力目标意在巩固复习知人论世探究诗歌主旨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因为高中生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杜甫的大我精神可以幡然学生,为学生树立精神榜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依据具体词句把握诗歌主旨、分析诗歌写作技巧,上、这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生成帮助比较大,而对高二学生来说通过具体词语深入体味暗含在诗歌内部的深沉情感较难,因此将这点设计为教学重难点
三、四、教法及学法
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诵读法、情境法、对比分析法,学法上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体验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了一个概念——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大意是说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我的教学思路是:导入激发兴趣——走进作者熟悉知人论世——诵读做到整体把握——探究明确主旨——能力拓展做到知识迁移——
1、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诗人杜甫的了解和认识,我以描绘杜甫一生式的语言导入新课,让学生猜测描述的人物是谁?意在巩固诗人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为后面的“知人论世”做准备
2、走进作者部分,是在导入的基础上,对杜甫的一生有个更全面的了解,为课外鉴赏杜甫诗歌打下良好基础。

“含英咀华,吾知汝心”,这样设计意在加深杜甫在学生心中的深刻印象。

从课堂学生反映来看,效果很好。

3、诵读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所以我设计了“诵读体味”这一环节。

首先学生结合课后诵读指导自读感知,然后我播放
视频朗读,创设情境,录音之后学生再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意在通过反复诵读,加之视频展示,学生可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4、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对诗歌的语言、形象、主旨情感、技巧进行探究,主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设立情境将学生引入具体情境之中,让学生与诗人杜甫展开对话,与诗人杜甫换位思考从而准确的体味本诗的内在韵味,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如下几个问题的探究来完成
在进入合作探究之前,我用如下几个问题进行点拨。

1、你能将作者寻到的景物联想成一幅画面并描述出来吗?同学们能猜测一下在这满眼春色之中的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吗?依据是什么?
(由这个问题的设计导入对具体词语“自”、“空”的品味,从语言的品味中探究诗人的内心情感,通过这一步骤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插入本诗的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对杜甫当时心境的理解引导学生与杜甫换位思考,感受诗人内心的寂寞苍凉同时引出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的运用即本诗的写作
技巧一④ 读后两联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生依据后两联的具体词句展开探究
5、吟咏体味:全班齐诵本诗再次感受,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
6、拓展延伸:
我选择的篇目依然是杜甫的诗歌,难度略有提高,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五)板书设计
学生先做小结教师打出板书,意在巩固本课内容使学生对本课有个整体的回顾,同时查缺补漏弥补听课时的漏洞。

(四)作业设计《书愤》让学生对比鉴赏,
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作业能够反应学生对这堂课的理解程度,可以及时反馈总结十年心酸欢乐,收获桃李芬芳
离开校园,走上讲台,不知不觉已经十年。

回首十年树人路,除了些许的眼泪心酸,更多的是欢声笑语,桃李芬芳。

其实,生活本就不容易,作为被人称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就更加的不容易。

因为它要忍受学生的不理解、顶撞和家长的无理取闹,要承受成绩高低比较的压力,还要
接受工资待遇不高的生活现状。

在座的各位老师,当你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是否有想过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呢?我有过,而且有过很强烈的冲动,但是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又回到了这三尺讲台。

如今时过境迁,少了20几岁的年轻冲动,多了30来岁的心境平和,知道了人的一生中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你不学会接受和原谅,就会活得痛苦、活得累。

接受是一种态度,原谅是一种风度。

我们在付出青春韶华、汗水心血的同时,也收获了一路的欢声笑语、桃李芬芳。

校园整洁了,教室明亮了,设备先进了,学生听话了。

当你走进校园,所教的学生面带微笑地和你打招呼,你的心是否如阳光灿烂?当你说出我们班要争得某某活动第一,学生便卯足了劲去拼搏时,你是否会由衷地感动?当节假日来临,你收到多少年前教过却想不起来名字学生的电话问候时,你是否有置身满园春色之感,没有后悔做一名老师呢?
回首这十年的点点滴滴,我不再后悔做一名教师。

爱因斯坦说:能让学生对老师尊敬的唯一源泉是教师的德与才。

这次说课,我更能体会这句话的真谛。

“上天眷顾有准备的人”这10年来,我认真准备每一堂课,认真学习PPT、白板等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新技术,认真做好每一次培训的记录,做到学有所用。

十年耕耘,在校领导和语文组同仁的
帮助下,我在教学方面也有了进步,课堂教学得到认可,班级成绩较为突出,个人论文做过交流,课堂实录获过奖项,尤其是在今年东三省的说课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教育上我也收获很多:办公桌上“排队”站立的南果梨、教师节的蛋糕和鲜花,升旗冻手时送来的爱心手套,伤心委屈时的一个拥抱,运动场上夺冠时的尖叫,点点滴滴,是我一生的美好回忆,我庆幸我是一名教师。

虽有学生的不理解,但那是少数;虽有成绩比较的压力,更有学生勇夺第一的斗志;我虽生活清贫,但我精神却富有,我有那么多的学生的关心和祝福,我有桃李满天下的芬芳。

最后,我想把自己的一点心得感悟与在座各位领导老师分享:
幸福,是要脚踏实地;快乐,是不要攀比炫耀!珍惜所选择的,爱自己所爱的,水中月,镜中花,未必就好看!深秋落木一点绿,初冬白雪沁心脾。

谁说生活多磨难,不过是修行未断!
《书愤》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五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

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
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通过与课后一篇《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要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4、重点: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5、难点: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2)诗歌中的典故的运用。

二、说教法
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主,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五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指导学法;既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又加强课堂容量,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的很多同一主题的诗,由这一个诗人作品到很多诗人的作品,以“爱国情”这样一个主题统率整个课堂和教
学材料,由《书愤》说开去,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

教师应对诵读有具体指导。

2、探究式学习:
(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

(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三、说学法:
(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

做到当堂背诵默写。

(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请两个学生分别背诵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明确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二)介绍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南宋的历史背景
(三)诵读
1、吟读: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听朗读录音,个别吟读,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听朗读录音、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2、译读:理解内容,披文入情阶段
这个环节接通了古典诗与现代诗,不仅让学生入情,并且觉得有趣味有挑战性,可以玩味;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老师评价,突破难点。

(学生改写完后用投影打出,供学生参考)
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3、背读:积累语言阶段
为了便于找到背诵的规律,先思考讨论一个问题: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
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

(板书内容要点、作者感情线索)
然后,自由背读,齐背。

4、说读:思考探究阶段
教师提问(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

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3)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具体说说。

(对比、用典。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解答。

5、联读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四)高考仿真练习
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五)知识积累:陆游的名句(用投影打出)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
初霁》)
(六)背诵默写检查:叫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全诗,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写。

注意几个容易写错的字:“那”“洲”“渡”“斑”。

(七)课外写作:我心目中的陆游(不少于600字)
五、板书设计:
书愤
陆游
首联:早年的雄心壮志;愤——义
颔联:恢复之志具体化;愤——悲
颈联: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愤——忧
尾联:自比诸葛亮,表明恢复志向愤——忠《书愤》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五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

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通过与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