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各地2024届物理高一上期中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各地2024届物理高一上期中复习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
1、两个大小不变的共点力的合力与这两个力间的夹角的关系是()
A.合力的大小随这两个共点力的夹角θ(0≤θ≤180°)的增大而增大
B.合力的大小随这两个共点力的夹角θ(0≤θ≤180°)的增大而减小
C.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力的夹角无关
D.当两个力的夹角为90°时合力最大
2、下面有关物理学史和物理学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由于物体下落时间太短,不易测量,因此采用了“冲淡重力”的方法来测量时间,然后再把得出的结论合理外推
B.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C.由a=可知,物体的加速度又叫做速度的变化率,其值由比值决定
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3、为了使高速公路交通有序、安全.在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图所示,甲图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120km/h;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此处到楚雄还有119km.上述两个数据的物理意义是()
A.120km/h是平均速度,119km是位移
B.120km/h是平均速度,119km是路程
C.120km/h是瞬时速度,119km 是位移
D.120km/h是瞬时速度,119km 是路程
4、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前2 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前6s内的平均速度小3 m/s,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A.1 m/s2B.1.5 m/s2C.2 m/s2D.3 m/s2
5、一质点从某时刻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3s速度减小到零,则该质点开始减速后的第2秒内和第3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A.2:1 B.7:5 C.3:1 D.5:3
6、在平直公路上以72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2,则该汽车在刹车后6 s内的位移为()
A.48 m B.50 m C.60 m D.80 m
7、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末的速度为6 m/s,第2 s末的速度为8 m/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初速度为3 m/s
B.物体的加速度为2 m/s 2
C.第1 s内的平均速度为3 m/s
D.第2 s的位移为7 m
8、如图甲、乙所示,物体A、B在力F作用下一起以相同的速度沿F方向匀速运动,关于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物体A不受摩擦力
B.两图中物体A均受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反
C.两图中物体A均不受摩擦力
D.图乙中物体A受摩擦力,方向和F相同
9、如图所示,重力为G的质点M与三根完全相同的轻质弹簧A、B、C相连,C处于竖直方向,静止时,相邻间弹簧的夹角均为1200,已知弹簧A和B对质点的作用力的大小均为2G,则弹簧C对质点作用力的大小可能为( )
A.0 B.G C.2G D.3G
10、如图所示,是一位晨练者每天早晨进行锻炼时的行走路线,从A点出发,沿半径分别为3m和5m的半圆经B点到达C点,则以下正确的是()
A.位移是8m B.路程是8πC.位移是16m D.路程是16π
11、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图象,由图可知,该物体()
A.第1s内和第3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
B.第3s内和第4s内的加速度相同
C.第1s内和第4s内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D.3s末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都发生改变
12、如图,在水平力F作用下,木块A、B保持静止.若木块A与B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0.则关于木块B的受力个数可能是( )
A.3 个B.4 个C.5 个D.6 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3、用接在50 Hz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从比较清晰的点开始起,取若干个计数点,分别标上0、1、2、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有4个打印点未标出),量得0与1两点间的距离x1=30 mm,3与4两点间的距离x4=48 mm,则小车的加速度为(1)________m/s2,2与3两点间的距离约为(2)________mm,打计数点3时的瞬时速度为(3)________m/s。

14、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实验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
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后端拖动的纸带测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1)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______.
A .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砝码及砝码盘的牵引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B .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
C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D .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越大越好
(2)先接通电源,小车由静止释放,获得的一条纸带如图乙,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
为0.02s .他从比较清晰的A 点起,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测量出各点到A 点的距离并标在纸带上各点的下方,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m /s 2,打D 点时物块的速度v =______m /s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 -F 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
①分析此图线的OA 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②此图线的AB 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A .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 .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 .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 .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15、某同学利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在A 、B 两点固定两个光滑定滑轮,用一个轻绳跨过两滑轮悬挂钩码组1N 、2N ,用另一轻绳C 在O 点打一结,悬挂钩码组3N ,每个钩码的质量
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记录各组钩码个数,回答下列问题:
(1)改变钩码个数,可以完成实验的是______
A .钩码的个数123224N N N ,,===
B .钩码的个数123334N N N ===,,
C .钩码的个数123444N N N ===,,
D .钩码的个数123348N N N ===,,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必须的一个步骤是______
A .记录OA 、O
B 、O
C 三段绳子的方向
B .用刻度尺测出OA 、OB 、O
C 三段绳子的长度
C .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
(3)在操作正确的前提下,你认为甲、乙两图比较合理的是______ 图.(填“甲”或“乙”)
三.计算题(22分)
16、(12分)一艘快艇以2m/s 2的加速度在海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快艇的初速度是4m/s .求
①这艘快艇在8s 末的速度;
②8s 内经过的位移.
17、(10分)如图所示,平面上有一重为40N 的物体受到F 1=12N 和F 2=6N 的水平力作用而保持静止,视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已知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μ=,求:
(1)此时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若将F 1撤去,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若将F 2撤去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
1、B
【解题分析】试题分析:当夹角0180θ︒≤≤︒时,由公式2212122F F F F F cos θ=++
可知,随两力夹角增大合力减小,故ACD 错误,B 正确,故选B.
【题目点拨】对于合力与分力大小关系的各种情况应对应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理解,合力随两个分力夹角θ的变化关系可根据合力大小公式2212122F F F F F cos θ=
++.
2、C
【解题分析】试题分析:速度的定义v=
,当△t→0时,表示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是采用数学上极限思想方法.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在探究求合力方法的实验中使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匀变速运动分成无数小段,采用的是数学上的微分法.
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采用是等效替代法.
解:A 、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由于物体下落时间太短,不易测量,因此采用了“冲淡重力”的方法来测量时间,然后再把得出的结论合理外推.故A 正确.
B 、速度的定义v=
,表示平均速度,当△t→0时,表示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是采用数学上极限思想方法.故B 正确.
C 、物体的加速度又叫做速度的变化率,其值由比值决定.故C 不正确.
D 、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无数小段,采用的是数学中的微元法.故D 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常用的思维方法.中学物理常用的思想方法有极限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法、假设法等等. 3、D
【解题分析】
瞬时速度对应物体在某个时刻或某个位置的速度,对应的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平均速度对应物体在某个过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快慢程度,对应的是物体的运动过程.位移表示位置变化,其大小等于初末位置之间的有向线段长度.路程
表示路径长短,即运动轨迹长度.
【题目详解】
甲图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120km/h ,最大速度对已车的一个运动状态,故为瞬时速度;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此处到长沙还有119km ,为路径长度,故119km 表示路程。

故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

【题目点拨】
本题重点分清瞬时速度对应物体运动状态,平均速度对应物体运动过程.明确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4、B
【解题分析】
前2s 的平均速度为1s 时的瞬时速度,而前6s 的平均速度为3s 末的瞬时速度,则可知加速度
23 1.5m/s 31
v a t ===- 故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

5、C
【解题分析】
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零,它的逆过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s 内和第2s 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1:3,即该质点开始减速后的第2秒内和第3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3:1,故C 正确。

6、B
【解题分析】
设汽车由刹车开始至停止运动所用的时间为t ,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由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0=72km/h=20m/s v ,加速度为:2=4m/s a -,则由0=+v v at 得:
00-20==s=5s -4
v v t a -, 故则刹车后6.0s 时间内汽车的位移为:
()
22
020m=50m 224v x a --==⨯-; 故ACD 错误,B 正确;
7、BD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可得:2286/2/1
a m s m s -==,物体的初速度为04/v m s =,第1s 内的平均速度为465/2v m s +==,第二秒内的位移为:68172
x m m +=⨯=,所以BD 正确 故选BD
考点: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点评:基础题,关键是对公式的正确掌握,
8、AD
【解题分析】
因为物体A 、B 在力F 作用下一起以相同的速度沿F 方向匀速运动,所以A 物体所受合力为0,对甲图而言,A 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力,所以也不受摩擦力;而对乙图中的A 物体受力分析,很容易判断出来,如果A 沿斜面方向合力为0,则摩擦力平衡了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故图甲中物体A 不受摩擦力,图乙中物体A 受摩擦力,方向和F 相同.BC 错误AD 正确
9、BD
【解题分析】若弹簧A 和B 对质点的作用力为拉力即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对M 进行受力分析如图:
由于M 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 60603C A B F G F cos F cos G =+︒+︒=,故选项D 正确;
若弹簧A 和B 对质点的作用力为推力即处于压缩状态,对M 进行受力分析,由于M 处于平衡状态,所以: 6060C A B F F cos F cos G G =︒+︒-=,故选项B 正确,故选项BD 正确。

点睛:掌握力的特点,是正确分析受力的基础和依据.要想熟练掌握,还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不断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反复体会方法,总结技巧才能达到。

10、BC
【解题分析】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为8R r πππ+=,没有方向,位移大小等于首末位置的距离为2216R r m +=,方向从A 到C ,故BC 正确,AD 错误。

点睛:本题是基础题,紧扣位移和路程的概念,抓住位移的方向从起点指向终点。

11、BC
【解题分析】
A.由图知,在前3s内物体的速度均为正值,说明在前3s内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故A错误;
B.速度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第3s内和第4s内图线的斜率相同,则加速度相同,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C.第1s内和第4s内图象的斜率数值相等,一正一负,所以第1s内和第4s内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C 选项是正确的;
D.3s末速度方向改变,加速度方向不变,故D错误,所以B、C选项是正确的.故选BC.
【题目点拨】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速度时间图线的物理意义,知道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12、BC
【解题分析】
先对A分析,B对A有向右的静摩擦力,再分析B受力,B可能受到斜面的静摩擦力,也可能不受斜面的静摩擦力,B受力情况有两种可能.B至少受到重力、A对B的压力和静摩擦力、斜面的支持力四个力.斜面对物体B可能有静摩擦力,也有可能没有静摩擦力,若斜面对物体B有摩擦力,则受到5个力.故选BC.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3、(1)0.6 (2)42 (3)0.45
【解题分析】
若每隔4个打印点取一个点作为计数点,则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2,有:s34-s01=3aT2,所以解得:a=0.6m/s2
根据s34-s01=3aT2,连续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为△x=aT2=6mm,所以2、3之间距离为:s3=42mm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有:
v3==0.45m/s
【题目点拨】
本题关键是能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求出加速度的大小,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求出打纸带上某点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

14、BC0.40 0.18 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C
【解题分析】
(1)实验前要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时小车不能与砝码和砝码盘相连,实验时要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根据实验注意事项分析答题.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与瞬时速度.
(3)分析图示图象根据图象特点分析答题;当小车质量远大于砝码质量时小车受到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码重力,当砝码质量过大时小车受到的拉力明显小于砝码重力,a-F图象发生弯曲.
【题目详解】
(1)实验前要平衡摩擦力,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小车前不挂砝码及砝码盘,当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恰好平衡摩擦力,故A 错误;为使小车受到的拉力等于细线拉力,应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故B 正确;为充分利用纸带,实验时要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故C 正确;为充分利用纸带,在纸带上打适量的点,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不是越大越好,故D 错误;故选BC .
(2)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
5=0.1s , 由△x=at 2可知,小车的加速度:a=4122(0.05600.0360)0.0080330.1
x x t ---=⨯ =0.40m/s 2, 打D 点时小车的速度:v D =0.05600.0200220.1ED t -=⨯=0.18m/s ; (3)①由图示图象可知,OA 段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a 与F 成正比,由此可知: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②当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与钩码盘质量时小车所受拉力近似等于钩码与钩码盘的重力,当钩码和钩码盘的质量较大时,小车受到的拉力明显小于钩码和钩码盘的重力,a 与F 不成正比,a-F 图线发生弯曲,故C 正确;故选C .
【题目点拨】
对于实验,我们要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注意事项这几点去理解.对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关键明确平衡摩擦力的原因和要求满足砝码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理由.
15、BC ; A ; 甲
【解题分析】
(1)对O 点受力分析
OA OB OC 分别表示三个力的大小,由于三共点力处于平衡,所以OC 等于.OD 因此三个力的大小构成一个三角形.
A 、2、2、4不可以构成三角形,则结点不能处于平衡状态,故A 错误.
B 、3、3、4可以构成三角形,则结点能处于平衡.故B 正确.
C 、4、4、4可以构成三角形,则结点能处于平衡.故C 正确.
D 、3、4、8不可以构成三角形,则结点不能处于平衡.故D 错误.
故选BC .
(2)为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必须作受力图,所以先明确受力点,即标记结点O 的位置,其次要作出力的方向并读
出力的大小,最后作出力的图示,因此要做好记录,是从力的三要素角度出发,要记录砝码的个数和记录OA 、OB 、OC 三段绳子的方向,故A 正确,BC 错误.故选A .
(3)以O 点为研究对象,3F 的是实际作用效果在OC 这条线上,由于误差的存在,1F 、2F 的理论值要与实际值有一定偏差,故甲图符合实际,乙图不符合实际.
【题目点拨】
掌握三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从力的图示角度去作图分析,明确“理论值”和“实际值”的区别.
三.计算题(22分)
16、(1)20m/s ;(2)96m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1)8s 末客车的速度:042820/v v at m s =+=+⨯=;
(2)8s 内客车的位移:2201148289622
s v t at m =+
=⨯+⨯⨯=;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规律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求客车的速度与位移,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与位移公式可以解题,本题是一道基础题.
17、 (1)6N ,水平向右(2)6N ,水平向左(3)8N ,水平向右
【解题分析】
(1)物体受到静摩擦力和F 1、F 2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则有: 126N f F F =-=,
方向水平向右;
(2)设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m ,有:
8N m f G μ==,
撤去F 1,由于
26N m F f =<,
物体仍然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f 1应与F 2平衡,大小为:
126N f F ==,
方向水平向左;
(3)若撤去F 2,由于
112N m F f =>,
物体会向左运动起来,所受滑动摩擦力为: 28N f G μ==,
方向水平向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