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华商科院附属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华商科院附属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起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情形。
因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等教育渐趋普及,读者受众群体也大幅度增加。
按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不敢说产生轰动效应,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
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
在纸质出版和网络介质上,作品的发表数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
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
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从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来看,它们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
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
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沉潜涵咏具有反刍意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
当然,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伦理道德和价值立场。
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说树立新的价值,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
(摘编自刘大先《文学也期待静水流深》,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趋于“平淡”,这和传播手段的变化、读者受众群体增加、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等有密切关系。
B.新时期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表现出三种突出的特征,即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费主义。
C.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在发生持续性裂变,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传统“小说”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
D.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读者的参与和介入,导致作者的权威消失,从而彰显了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分析背景,再探究其原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论证结构清晰。
B.文章从文化格局和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了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变少的原因。
C.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热门作品不多见的原因,并就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D.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变化,旨在论证现实社会生活决定文学的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部分创作者走向半封闭的圈子,其作品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B.在新的语境中,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
C.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可以移形换位,互为主体。
D.读屏时代,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文学作品注定不敌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2月16日,我国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52、53 颗北斗导航卫星。
至此,“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所有中国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
这标志着“北斗三号”核心星座部暑完成,并与服务于国内的“北斗号”、服务于亚洲的“北斗二号”联合组网,拉开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精准服务的大幕。
“北斗三号”卫星“天团”里有3类队员,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园地球轨道卫星。
24颗中国地球轨道卫星组成了北斗全球组网的核心星座。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轨道周期均为24小时左右,从地面上看,其位置基本固定,因此它们主要用来提供固定区域的导航服务。
而中国地球轨道卫星周期为12小时,与地球自转周期不
同步,卫星对应的地面位置——“星下点”自西向东不断运动,可以覆盖全球,因此全球卫星导航功能,必须依靠这类卫星。
(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二:
卫星定位系统的功能与系统中具有的卫星数量密切相关。
下面是两个卫星数量统计表。
目前各卫星导航系统在轨工作卫星数量
GPS(美国)
31颗
GLONASS (俄罗斯)
24颗
BDS (中国北斗二号)
15颗
Galileo (欧洲)
19颗
QZSS (日本)
4颗
IRNSS (印度)
7颗
合计
100颗
注:数据截止2018年7月22日,不包含测试和备份不工作卫星。
(注)数据截止至2019年6月末
材料三:
位置报告和短报文服务是中国“北斗”的独创,不仅用户可以向卫星发送短报文,“北斗”也可以将用户的信息发送出去,在实际运用中将短信和导航结合起来。
“北斗三号”就此发展了搜救功能,并加入了国际海事搜救组织。
以往的卫星导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卫星:二是地面站:三是终端,比如手机。
“北斗三号”的星间链路实现了卫星和卫星之间的连接,形成了一个卫星网络。
如果某些地面站发生了摧毁性损失,可以用星间链路来实现卫星的自主运行,提升了系统的稳健性。
现在手机的普通卫星定位,仅依靠接收卫星的单一信号进行,精度在5-10米。
而“北斗”的一张网定位是先将多座基站接收的多种卫星信号传输到数据中心综合处理,消除各种误差,可使定位精度达到亚米级和厘米级。
“北斗”系统装备的高精度氢原子钟原计划从瑞士进口,但最终实现了自制。
“北斗”是一个100%国产化的独立自主的系统。
它不依赖任何别的系统而独立运行,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是自主知识产权。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材料四:
现在,“北斗”已在交通、农业、减灾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交通运输领域是北斗规模化应用的重点区域。
小到自主泊车,大到智慧港口自动化港机设备的交互,都“嵌入”了北斗高精度设备。
北斗导航使农业更“智慧”。
采用北斗自动驾驶设备的拖拉机,牵引着精量播种机,可以使播种均匀,省时高效。
人们还可以使用北斗报灾终端机接收北斗发送的灾害预警信息;或第一时间上报灾情,应急求救。
如今“北斗”正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燃气巡检用上北斗定位实时监测;居家养老装上户外北斗卫星救助警报器;利用基于北斗的物联网信息系统,全程监管废弃油脂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北斗”还将进一-步与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等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全人类。
(摘编自《人民日报》)
4. 下列对“北斗”系统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斗三号”中有3类卫星,第52、53颗是中国地球轨道卫星。
B. “北斗二号”开发了接收并发出短报文功能,可将短信和导航结合起来。
C. “北斗”可综合处理多种卫星信号,消除误差,提升定位精度。
D. “北斗”可以发挥导航、搜救、预警、监测等功能。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地球轨道卫星与地球自转周期不同步,因而可以覆蓝全球,是实现全球导航的核心。
B. 2018年7月,中国的卫星定位系统功能已进入世界前列,已工作的卫星数量位居世界第四。
C. 相对于GPS, “北斗系统”起步较晚,近两年,GPS 虽也呈上升趋势,但已被“北斗”超越。
D. “北斗”已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还将进一步与5C、大数据等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全人类。
6.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新突破。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级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一时间,垃
圾分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尚”。
近年来,全国各地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
从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看,2013~2017年,上海、北京生活垃圾产生量稳居全国前两位。
五年间,上海市垃圾产生量分别为736.0万吨、742.7万吨、789.9万吨、879.9万吨、899.5万吨;北京市垃圾产生量分别为671.7万吨、733.8万吨、790.3万吨、872.6万吨、90l.8万吨。
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已高达900万晚/年,亟待通过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2005~2017年,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为3.1%。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上海市垃圾产生量平均增长率甚至接近7%,出现了垃圾减量每年“越减越多”的尴尬局面,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已迫在眉睫。
(摘编自矫旭东《上海垃圾分类如何引领“新时尚”》)材料二
早在2000年6月,我国就将8个城市列为垃圾分类试点,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面临的最大尴尬仍然是很多人因为分拣意识不够而“拎不清”。
“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没有从培养一代人的文明习惯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充分认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目前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基础了解层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指出。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军说:“我们通过七年的研究发现,垃圾分类要获得居民认可,社区里的志愿者及值班很重要,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比单纯的信息传递更能让居民认识和实施垃圾分类。
”在他看来,志愿者不是单纯的督导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上门拜访,与居民的平时交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等等。
(摘编自光明网《垃圾分类如何“拎得清”》)材料三
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的推进,不仅促进变废为宝,还催生出了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
他们用互联网在线接单,上门回收固定种类废品。
一名上门回收员表示,自己目前己靠“收垃圾”月入过万。
垃圾分类是进行垃圾减量化、集约化、无害化等科学处理的基础性工作,看似寻常却不容易,既要严格遵守程序规范,进行有效的细分,又要按照分类处理的原则进行精准投放,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成本和日常负担,一些市民原有的处理习惯难以短期内改变。
细分化时代,若是没有专业服务的介入和替代,垃圾分类的日常化处理,就会遭遇各种因素的限制。
垃圾分类上门回放行业的兴起,意味着一种新业态、新职业的产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首先,实现了“专业人办专业事”的服务升级,可以解决“生活垃圾怎么分”所造成的困扰与麻烦。
其次,激活了参与的源动力,减少了拾荒者、废品回收站等中间环节,把一部分利益让给市民,同时可回收再生资源的品质也更有保障。
再次,垃圾分类上门回收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拉长和延伸了产业链。
最重要的是,
回收员上门回收,连接了垃圾从收集存放到运输处置的全过程,成为首尾两端的纽带,继而产生闭环和聚合效应。
(摘编自唐伟《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是服务升级下的多赢之举》)
7. 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在上海率先出现,与生活垃圾产生量“越减越多”密切相关。
B. 垃圾分类已试行将近二十年,与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相比,居民分拣意识更为重要。
C. 垃圾分类是科学处理垃圾的基础,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进行有效细分、精准投放。
D. 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岗位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将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新时尚”。
B. 上海市垃圾产生量正不断挑战上海当前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垃圾围城”的难题亟待破解。
C. 专业服务的介入,可以取代市民进行日常性垃圾的分类处理,使垃圾分类在细分化时代顺利完成。
D. 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是垃圾分类产业链拉长和延伸的一种表现。
9.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请根据材料,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给出具体的建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盖,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2)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赏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
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
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
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令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注释: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
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
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仆道不笃笃:深
B. 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怪:责怪
C. 狂走者累日走:奔跑
D.被南越中数州被:覆盖
11.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抗颜而为师。
我欲因之梦吴越。
B. 至无雪乃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愈以是得狂名。
举匏樽以相属。
D.其可怪也欤!其为不敢也决矣。
12. 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 )
A.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其不白是也
B.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其不白是也
C.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其不白是也
D.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其不白是也
1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自已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识浅陋,因而不敢担当老师的名誉。
B. 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人不能自高自大,当老师的也必须不断学习。
C. 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世俗之人都诋毁他。
D. 柳宗元虽然委婉的拒绝了韦中立拜师的请求,但是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韩愈的做法和主张是持赞成态
度的。
14. 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梦孚若①
[宋]刘克庄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②,访铜雀台③。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④龙媒⑤。
天下英雄,使君⑥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注]①孚若:方信孺,字孚若,是诗人的同乡,又是志同道合的亡友。
本词大致写于方孚若过世后二十年。
②宝钗楼: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
③铜雀台:曹操时建,故址在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南。
④西极:指西域,古时名马多来自西域。
⑤龙媒:骏马名。
⑥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称呼。
这里指刘备。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梦境,运用了浪漫主义和夸张手法,梦中与古人畅游中原名胜古迹,“宝钗楼”和“铜雀台”颇有深意,与后文的“燕南赵北”相照应。
B.词的上阕说词人梦中请厨人操刀,把东海鲸鱼切细片做菜,叫养马人送上西域骏马,因在梦境不觉夸张失真。
这虽是词人虚构,但还是可看出真实的影子。
C.词的下阕写晨鸡无情地唤醒美梦,梦境值得留恋,但是实际生活的境遇如此残酷无情,为此词人发出“年光过尽,功名未立”的绝望悲鸣。
D.作为一首悼念亡友的作品,词人结合生活实际,融汇历史题材,巧妙引用典故,做到虚实相彰,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充分、深刻。
16.刘克庄梦中见挚友,深切悼念,无限唏嘘,上下两阕情感起伏,跌宕激越。
请结合背景,分析本词包含的复杂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认为“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
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
(2)《师说》中写士大夫这类人从地位尊卑的角度为自己不从师学习进行辩解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3)《氓》中的女子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对“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氓”说出“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心与男子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简短的评论,不超过120个字。
防疫期间,网课需求激增。
中小学生批量涌入各大直播平台,成为部分平台运营者眼中的“肥肉”,不少娱乐类应用纷纷以公益名义开设免费网课模块。
然而,一打开直播平台,首先弹出的却是各种网游的兴趣选项;在网课页面中,也有大量精心包装的游戏广告不停闪现。
中小学生在上课的同时,旁边赫然显示的是花花绿绿的游戏广告,不受干扰的概率几乎为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文学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位?请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中学举行了一场以“拥有了实力,行事是该高调还是该低调”为主题的辩论赛。
正方的观点是:拥有了实力,行事就应高调。
因为拥有了实力,你也掩盖不了,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
反方的观点是:拥有了实力,行事也应低调。
因为做事必先做人,低调是一种姿态,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智慧,一种谋略。
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个人、集体还是国家,你觉得拥有了实力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呢?请你在正反双方中选择一方观点作为自己的立场,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注意格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这和……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等有密切关系”曲解文意。
从第一段“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可知理解错误,和“传播手段、读者受众群体增加、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无关。
B项,“20世纪80年代中期”错。
由原文“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可知,“表现出三种突出的特征”是“但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时出现的特征,而不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
D项,“从而彰显了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强加因果。
原文只说“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由此推断“读者的参与和介入,导致作者的权威消失,从而彰显了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属强加因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C项,“并就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错,属无中生有。
文章只是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学热门作品不多见的原因,但并未就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纂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D项,“文学作品注定不敌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错,这种说法太绝对。
文章只是说“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说树立新的价值,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故选项说“注定”是错误的。
故选D。
【点睛】解答以上三道选择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相关段落。
一是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做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