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8.1生命可以永恒吗教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8.1生命可以永恒吗教案(2)
8.1 生命可以永恒吗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与感悟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担当,培养珍爱生命、积极担当生命接续使命的意识和理性精神。
能力:培养面对复杂问题和多样的价值观念、进行理性探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知识:懂得生命是可贵的,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承担着生命接续的使命。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因为生活经历少,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深度。
对死亡、生命的接续中传承人类的文明成果等问题,思维相对片面单一,认识不够全面客观。
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到生命是可贵的,努力做到向死而生,热爱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承担着生命接续的使命。
难点:从人类生命的传承关系中认识和面对我们的生命。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经验运用: 说说你知道的最长的生命。
思考:生命可以永恒吗?
活动2【讲授】教学活动
~视频:生命孕育科普视频
思考:1、看完视频后你有何感想?
归纳:1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无数个偶然性中产生的,它是属于我
们自己的幸运。
2、当精子与卵子结合,我们就拥有了生命成长所需的密码——DNA,它可组成遗传指令,不同的人拥有相似的DNA的机率只有千万分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同卵双胞胎拥有相同的DNA,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世界上还是有完全相同的生命的?
总结:即使是同卵双胞胎,由于生活经历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环节二:话题讨论,案例分析
话题:现在网络上流行一种小说:死后重生,穿越到年少时,然后人生可以重新来过,利用自己的经验,铸造辉煌的人生。
案例:2013年8月31日,家住佛山顺德均安的一花季少女小红,因为父母离异,她开始厌恶现实生活,慢慢迷上了网络虚拟世界,接触到一款名叫“死亡游戏”的网络游戏并认识了一些“朋友”,在留下一封近5000字的遗书后便相约网友赴珠海集体自杀。
虚拟的网络世界营造了一个生死可以来回转换,人死后可以实现时间穿越的神话,仿佛死亡是一个通道,通到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只有在那个世界里才能实现自己的心愿。
思考:人死后真的可以重生,穿越到过去吗? 你怎么看待这些孩子“相约自杀”的行为?
总结:生命不可逆,时光难重来,与其期待虚无缥缈的重生,不如抓住当下,珍惜现有的时光。
环节三:探究与分享
材料:p91小男孩生与死的思考
思考:“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
你的回答是什么?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总结: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而面对生命中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环节四:探究与分享
材料:《见贤思齐——千里眼中的孔子后裔》
思考:1、你怎样看待他们的生命?
2、你的生命对你的家庭有何意义?对社会有何意义?
总结:在人类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活动3【活动】总结
1、现在你能回答“人的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个问题了吗?
2、播放视频:假如生命可以永远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部编版)最新精品教案-8.1生命可以永恒吗
8.1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不可逆的、短暂的,珍爱生命,热爱生命。
(2)理解生命有接续,知道在生命的接续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自己应该担当的使命,树立责任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
(2)进一步认识自己,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
(2)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命有时尽。
难点:生命有接续。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生命可以永恒吗》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认识自我”中的“自尊自强”。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本课从“生命故事的感悟”等生活化体验入手,引领学生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探究学习主线,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理解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
3.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情景陶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从金字塔、万里长城到鸟巢,从计算机、探月计划到“神舟”十号……无不体现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