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装裱工艺的配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装裱工艺的配套工具及使用 (2)
第一节裱画房、裱画案、晾贴板墙、晾架、晾杆 (2)
第二节裁板裁尺量尺 (4)
第三节裁刀剪子针锥镊子 (5)
第四节起子骨刀蜡板砑石 (7)
第五节排笔排刷 (9)
第六节浆刷隔护 (15)
第七节辅助工具 (16)
第一章装裱工艺的配套工具及使用
装裱工艺的操作完成主要是依靠手工,因此,必要的专用工具是不可缺少的。
俗语说:“一要手艺巧,二要傢什妙。
”这就是说,要使一件书画作品装裱得令人满意,无可挑剔,光靠手是难以完成的,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
备有齐全而又得心应手的装裱专用工具,会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工艺程序中的技术要领和质量标准,故不可忽视工具在工艺技术中的实际作用和重要性。
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工具的标准和性能。
下面就来详细地介绍一下装裱工艺中所应备有的各种工具和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及制作。
第一节裱画房、裱画案、晾贴板墙、晾架、晾杆
裱画房就是进行装裱工艺制作时所需使用的房间,即工作室。
工作室的要求是尽可能的宽阔高大,最好是高在3米以上,而且要光线充足,地面和墙壁不能潮湿。
特别是工作室的四壁要尽可能乎整完好,最好是能保证有一面大面积的墙壁,如果是宽而高的话则更佳,目的是利用墙壁来制作高大而宽阔的夹墙贴板,以便晾贴裱件时所需,这样就可以用来完成大幅书画作品的托裱、晾贴、绷平等工艺。
一般要求工作室最好在15平方米以上为好,因为除去安放裱画的工作台之外,还要便于一些活动贴画板的搬移、翻转和晾晒,所以应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但是室内空气不能和室外空气直接对流,因为书画裱件在操作和绷贴晾晒过程中,需要慢慢的收干,来满足刚托裱后的带水纸张在一定的时间里达到自然收缩和干燥,如室温过高,风流太大,则都不宜裱件的收干要求。
因此,在选择工作室时,以具备上述要求的条件为最佳。
裱画案是进行托裱书画作品时作为底案所需使用的工作台。
简称“案子”。
多为木结构,普遍的是由两个底柜或是A字腿形的木撑作为底架,在上面放置一块结实平整的案板组合而成的。
根据便于工艺操作时的需要,底柜的高度要求是75公分,宽是50公分,长度可根据案面的宽度来决定。
柜子的用途,除了作为支架外,还可用于盛放裱件、材料、工具等等。
另外,选用方木或三角铁加工制成的支架一定要结实稳固,在使用时才有利于工作。
案面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
要求案面的长、宽适度,无裂缝疤痕,要结实挺阔、平整光滑,颜色多以红色的为最佳。
一般的案面规格要求是长度在7尺以上,多为9尺,宽度则有3尺、4.5尺和6尺等多种规格。
案面如果大,就便于完成大幅的裱件或多人操作以及放置一些随时可用的裱件、材料、工具等。
如果能备有各种不同规格和用途的案板,则有利于不同裱件的工艺需要和完成。
案面的选材和制作,要求非常严格和考究,作为案面的板材其厚度要在3公分以上,以木质密实、无结疤、无松油、无虫蛀的板材为佳料。
在制作前,板材一定要经过晾晒、烘干处理后,使其达到完全的干燥透彻,不易再变形为止。
宽大案面的传统制作都是由数块相同的板材拼接而成的。
拼接时,一定要将接缝处刨平直,粘接得定要结实牢靠。
然后选平整的一面作为台面,背面一定要用木框加固结实,最好多加几棵横梁,然后再将作为台面的
部分认真刨平,打磨光滑,特别是接口部分,不能高低不平,最好不要裂缝太大,对台面的质量影响很大。
标准台面的处理方法是:在刨平后的案面上,先均匀的涂上一层薄薄的油灰再仔细地刮平,然后将细麻布铺在上面绷平贴紧,再上沥粉刮平,待干透后,刷上大漆晾干,然后仔细地打磨平滑,最后再罩刷上一遍或两遍红色的大漆。
要求是漆好后的案面,不渗水,无缝无鼓,不起皮,要达到面平如镜。
这样在完成工艺操作使用时,便于掌握书画作品在托裱时的上水、上浆、平纸、排压及墨、色等情况的正常与否,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工艺的顺利完成。
另外,如果没有红大漆,刷红磁漆也可以。
如果刷上一层透明的清漆就更好了。
为什么案子要选择红色的,因为红色的案面在宣纸等等经过润湿后的透比度比其它颜色的透比度要清湛,明了。
所以在工艺中起的作用很大,特别是对古旧字画的揭裱最为有利。
如果书画艺术家们,或是业余的装裱爱好者们想自己动手、来进行书画装裱,可临时根据现有的条件,选用干净平整的树脂板、五层板、纤维板、玻璃板、写字台、乒乓球台、折叠桌等,都可以,如果是大幅的书画作品,还可以利用光滑平整的地面,但是一定要注意,工作前,务必要擦洗得干干净净,绝对不能有灰尘、油污等,以防弄脏书画作品和装裱材料。
晾贴板墙是指用来绷贴画心和裱件晾干时所专用的一种空心夹层的特别夹层板或夹层墙,俗称:“门子”或是“缯子”、“大墙”,也有叫做“贴板”的。
是由经过晾干或烘干处理后的木材,打制成带有许多相等格子的结实平挺框架,然后糊上三层防潮纸封空格,再用吸水性能好而又易干易粘合的新闻纸或是其它同类纸罩面。
贴板的规格有多种,尺寸也各异,一般常用的有可移动式、固定板墙和定位活动式三种。
但是三种晾贴板墙的质量要求是一样的,要求是:框架结实、轻便,贴面平整、耐湿易干,这些有助于在工作中的搬移和绷贴晾平,反之则不然。
可移动式晾贴板和定位活动式晾贴板的尺寸一般宽120公分,厚3公分,高210公分。
也有宽90公分,高260公分的。
总之晾贴板的尺寸不是死规矩,可根据装裱工作室的实际活动余量面积来确定,也可根据所需装裱的成活要求来确定尺寸。
固定板墙是指将木框架固定在墙壁上,用纸裱糊成大面积的板墙,尺寸要根据装裱工作室的可利用墙壁来定,面积越大越好。
晾贴板的木框架的制作方法是一样的,先将经过烘干处理后的木材破成3公分的方料,在根据所需晾贴板的尺寸打成框架的空格可在40公分至30公分之间,然后再逐层地糊纸,最后罩面。
糊纸封孔的方法是:根据框架的方格尺寸,把防潮纸裁成大于方格的方纸,即60公分×60公分的方纸,用稠浆糊将三张方纸铺开重叠地粘合在一起,然后再刷上浆子,粘贴在框架的方格上,绷紧贴实,将大出的部分折贴在侧面的框木上,贴平。
如此依次对角的将空格先封糊好,再将对角的剩余空格依次封堵,同样也是三层铺开重叠。
封孔时,一定注意不能出皱、起鼓、不平或松紧不一,不然会使框架受力不均造成其变形,而影响裱件的平挺质量。
待封孔干透后,用全开的新闻纸罩面,以两层为佳。
使贴面干净平整即可。
各种晾贴板的糊纸罩面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固定板墙糊一面,另外两种要糊双面。
三种晾贴板的制作成型有所区别,固定式晾贴板墙在确定了可利用的墙壁面积后,将木框牢靠地固定在墙壁上’上下左右找平后,封孔罩面即可使用了。
可移动式晾贴板的成形与定位活动活动式晾贴板的成型虽大至相同,但在底部的处理上是不同的。
可移动式晾贴板的底部两端要留出5公分的支撑木腿’好同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便于通风,可来回移动,也防潮,是最常用的一种。
而定位活动式的框架,尺寸虽与可移动式的框架相同,但在轴腿有很大的区别,在制作定位活动式的框架时,两侧的立柱料要下得长一些,上下要留出作为活动轴的长轴杆,另一侧的底部也要留出长支腿,底轴长为4公分,顶轴长为8公分,但
也要根据定位轴架的尺寸来确定。
比如活动晾贴板的长度是200公分(不含上下轴杆的长度),则固定轴架的上下支架的轴套板间距为2.8公分。
安装方法是:根据工作室内除去工作台的活动范围及可安装固定大墙的面积外,在便利的前提下,确定可充分利用的墙壁宽度,按照上下支架轴套板的内面距离,将做好的定位活动轴套板的框架结实地固定在墙壁上,切不可晃动。
地面与底轴套板要相隔5至10公分,留出适量的空档,便于通风防潮。
切记每个活动轴的间距不易过窄,但也不宜间距过宽,间距太小不宜于晾贴板的活动和绷贴裱件,间距若是宽大,则浪费了可利用的空间,减少贴板的可用量。
实际间距以晾贴板能自如地来回活动,便于绷贴裱件和通风即可。
标准的间距应该是20公分,要求轴套板的厚度是3公分以上,宽12公分。
上轴套板按要求的间距位置打透比轴杆大的圆孔,下轴套板则打成下凹l公分的圆槽,轴套圆的直径可根据轴圆的尺寸定。
如果在晾贴板的外侧下角支柱上,装上一个可控制的下顶簧的压力插销,在活动贴板贴上裱件后.将顶簧插销下压顶地,就将贴板定住不动了。
这样可防止贴板之间碰撞,避免碰坏活件,也不会因贴板重叠而影响裱件的干燥。
总之,在定位活动晾贴板的技术处理上,可根据自己的可行条件而加以设计和改进,使其更完善,更合理,更便于使用为宜。
书画家们的装裱爱好者,在自己动手完成需托裱的工序后,如果没有条件制备晾贴板的话,可临时选用一些干净乎整,不易掉色的板、墙等来代替,如三层板、纤维板、树脂板、玻璃板、房间的门,没经过刷浆的墙壁或其它平整可贴画的板面都可以利用。
最好是选用有一定吸水性和易粘贴的板面为佳。
晾杆晾架是用来晾干无需绷平的裱件和双合复褙纸所用的一种辅助工具。
晾杆有两种,一种是长90公分,宽2公分,厚2公分,有一面呈鱼背形的木质晾杆。
晾杆的表面要求平滑无疤,最好是刷上油漆为宜。
其作用是用来晾干双合复褙纸的。
另一种晾杆的长度有2米、3米、4米等不同尺寸多种规格。
主要是用来晾干大幅书画作品的托心,或是因有的画心不易直接上墙绷贴的。
这种晾杆可用一些规整的竹杆代替,不易太粗,也不能细软的,竹节要削磨得平滑光洁。
晾架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主要有用来撑架晾杆的。
根据便利的条件大致可分为空中双架形、可移动的单支架双向形、单向形和壁架形、双架形等多种,是搭晾双合复褙纸及裱件理想的辅助工具。
双架形的要求是,乎行宽度是80公分;单架形的要求是,支架高度在80公分以上;空中晾架可高,不宜过低,以搭晾方便为宜。
另外,配备一副挑杆,其用途是用来挑搭晾件的。
形状是:用细竹杆做挑杆的长柄,长度以能达到空中晾架为准,在竹杆的顶端横着装上一棵75公分宽的横梁杆架,架的两端各装上l0公分长的铁条,在铁条的前部带有弯勾,是用来挑晾杆的。
以上的辅助工具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加以改进和创新。
第二节裁板裁尺量尺
裁板、裁尺、量尺的用途主要是方裁画心、材料、裱件的。
工具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符合标准,才能使每一幅裱件完成得方正平直,不歪不斜。
裁板是一种作为裁切活件的底托板。
多选用木质优良的杜梨木做裁板,收效最佳。
裁板的规格尺度可根据现有木料的成料尺寸决定,不宜拼接。
板料的可用尺寸在4。
公分宽、250公分长、3公分厚的最为理想。
裁板的标准,要求板面平整,无裂缝,无结疤,不能有高低不平,及刨痕或糟朽之处。
如果选用的木材不好,木质或木纹的软硬不一,以及不合上述的其它要求,在裁切的行刀时,很容易走刀,会将画心和材料裁偏、裁坏,或划破手指。
因此,选用杜梨木作为裁切的底托板是最适宜的。
如果选用椴木做裁板也是非常理想的。
裁尺是方裁画心及裱件、材料的定规依据而成形的主要辅助工具,其作用就如同工笔绘画中所使用的界尺一样,是不可缺少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
因此,所选用的裁尺要求两侧的边口必须是笔直平整,坚硬而平挺,不翘无结为最理想。
目前,习惯使用的裁尺多是木质的。
制作方法是:选一块有硬度的板材做成l公分厚、4至5公分宽的板条,做裁尺的
夹心板,然后,在板条的两侧镶粘上竹片,再将外口侧边修整至达到上述的规定要求即可。
还有一种是选用透明的有机玻璃板材做成裁尺。
这种有机玻璃的裁尺优点是:由于裁尺有透明度,在方裁画心的时候可透过裁尺看清书画作品上的题字、落款、印章等,并以此来校正画心的方裁定规标准边。
可是木质的裁尺则做不到这一点,在方裁画心时,就不如有机玻璃的裁尺方便了。
裁尺的特定规格尺寸是:宽6公分,厚l公分,要求长度有40公分、140公分、200公分的三种。
最好是多准备几把不同尺寸的裁尺,以适应于各种不同规格的画心及其它材料的裁切和其它用途,也可避免画心较大时由于裁尺不够尺寸而不能一次行刀完成裁切,使相接的裁口出偏或有接茬,或因裁尺太长,在使用上不方便。
所以说根据工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多备几把裁尺,做到有备无患。
量尺就是用来衡量尺寸长短的标尺。
在装裱工艺中尺寸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一般常用的是市尺和公制尺两种。
可以选用的有竹制市尺,有机玻璃的公制尺和公市两用的钢质卷尺最为理想。
不宜使用皮卷尺和刻度不清、不规则的尺来做量尺用。
因皮卷尺有伸缩性,易产生误差,会造成画心和裱件歪斜不规矩,影响装裱工艺的质量。
第三节裁刀剪子针锥镊子
裁刀是用来裁切画心、镶嵌材料、各种镜片的主要工具,多选用优质的钢材精制而成。
裁刀的种类、形状很多,但要求都是一样的。
各种裁刀的刀口要求锋薄而快,刀头尖而锐,刀面平直,尖部夹角为45°,刀柄长者为佳。
而且裁刀要易磨,耐用,不
生锈。
如刀口锋利,裁切就省
力,裁口就整齐。
要求操作者在
执刀行裁时,下刀要准,行刀要
稳,用力适中均衡,心、眼、手三
者要相应一致,不可分神。
不论
使用何种裁刀,在执刀和行刀
方法上都是一样的。
执刀方法 (以右手执刀为例)刀尖在前,刀柄搁在右手
的虎口上,拇指贴服在里侧的刀面上,食指按压在刀背上,中指
贴夹在刀面的外侧上,和拇指一起执夹住刀身,用无名指和小指
抵住裁板的板面,并控制下刀的尺度,刀面要紧靠裁尺的侧面立
口上,使执刀操作者做到心中有数,以此为矩。
执刀要求垂直、平稳,使用要熟练,落刀时,要将刀尖略微地
向前按下,不可吃刀过深。
刀面要平行紧贴在裁尺的侧面立口
上。
行刀时,要自上而下,由前向后,用力均衡,平稳地运行裁刀,
并紧靠着裁尺,不能摇晃刀身。
争取在不用回刀的情况下,一刀
裁好,切勿求快,以免走偏刀。
如果行刀用力太轻,则不宜裁透纸背;行刀用力过重,则吃刀太深
不便运行,也容易损坏裁板的
板面。
因此,要求在行刀时,将
裁尺紧紧地按压在裁板上,把
左手的五指分开,下按控制住
裁尺使其不能扭动。
否则,由于
行刀的用力会使裁尺扭动变向
而走偏,甚至会顺裁尺而上划
坏裁尺和划破手指,以及由于走偏而裁坏画心及镶嵌材料。
所以
在执刀裁切活件时,一定要全神贯注,按要求的去做。
凡是一刀
不能裁完的过长裁口,则需要移动裁尺或是活件,要将移动后的
裁口对齐比正,再下刀时,要仔细地接好上一刀。
行刀时,要和上一刀的裁线乎直,不能出现“缺口”或是“小尾巴”。
如果裁板不能按压牢靠的话,可借用有一定重量的铁块、钢板或耐火砖等重
物,将裁尺的一端或两端压住,再用手按压住裁尺的中部或另一端。
特别是在裁切多层厚纸的时候,一定要将裁尺压住不能挪
动,下刀时,一定要垂直,不然裁出来的裁口会有偏差。
所以,在行刀时,一定要握紧裁刀,不能扭动,用力可稍微重些,但是每次回刀时,一定要接好上一刀的裁口,以防出现毛边、锯齿大小不
等的裁口。
另外,裁刀的锋太厚或不快,都会出现这些问题。
因此,裁刀要经常地打磨。
裁刀在打磨时,刀口里侧要磨的平直,外侧有一定的斜度,锋口要平直而且要薄,不要把锋口磨卷或磨出
中间的凹凸,刀尖更不能磨卷,因裁刀的好与坏同裁切后的质量
关系很大,再加上执刀、行刀上的正确运用和熟练的技法,完成
裁切程序中的任何要求,也就容易多了。
剪子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一般剪子。
主要用于
辅助材料的加工和最后成活部分的剪裁。
所以,要求剪子的锋要快。
针锥在装裱工艺中是最小也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针锥
是由锥头和锥柄两个部分组成,常见的有木柄和纸柄及塑料柄
的等等。
针锥的制作方法很简单。
像木柄的针锥制作方法是:将
小木条削成6公分长的细圆棍,一头粗、一头细,将细的一端插
入一枚大号的缝衣针,插入细柄內二分之一即可。
纸柄的针锥制
作方法是:可选用纸条或绫绢条,裁成6公分宽、80公分长,刷
上稠浆糊,将大针粗的部分放在上面,露出二分之一,然后对折
针锥的制作
5公分先将大针裹住,再紧紧
地卷起来,待晾干以后便可使
用了。
锥柄不宜粗和过细,不
宜太长和太短。
针锥的使用技
法有“扎”、“挑一划”等等,是
做方裁活件时定规标据的,是
裁切工序中主要工具之一。
在
使用上,扎眼时,要扎透;划印
时,要轻划,挑剔时,要虚触纸
面。
在各种用途之中要灵活运
用,充分地发挥针锥的实际作用。
镊子是一种辅助工具其作用和针锥有许多相同之处。
除了可用来夹检裱件上的杂物,如“排笔毛”、“草棍”、“细砂”等,
在最后成活组装时,还用以拴结纲绳和封匝条。
而且在托复裱件
时,如遇有破损,就需用镊子轻轻地调整修复破损面。
在选用镊
子时,要求钢性好,有弹性,夹头要尖而薄,不宜粗或厚,否则不
易使用。
第四节起子骨刀蜡板砑石
起子是用来揭起绷贴在晾贴板上的画心和裱件时的专用.
工具,是选用竹片削制而成的。
一般的起子尺寸规格有三种:一
种是长2。
公分、宽不到l公分的小起子,是用来揭起小幅画心
或稍薄的画心以及在修理活件和串起册页时使用。
一种是长40
公分左右,宽1.5公分的中型
起子,主要用于揭起画心、成
活裱件以及其它辅助材料。
一
种是长100公分、宽2公分、稍厚一些的大起子,主要是用于
揭起大幅的画心、裱件及锦、绫加工的绷贴等。
起子的制作方法是:挑选竹节大的好竹片,先放在清水中浸
泡数日,然后用锋利的刀片将竹子先削薄,以竹节为界,一头削
做起子柄,不要太长,有15公分即可,厚度是O.3公分。
起头部
分要长一些,从起柄开始逐渐过度减薄至起尖。
起尖部分要在
工5公分长以上,厚度要在0。
l公分左右。
比如:小起子的尖部可
再薄一些;大起子厚一些最好。
在削制的过程中,不要操之过急,
要逐渐过度,不能出现凹凸不平的面。
削好以后的起子雏形,要
用刀子或玻璃片将起子刮平。
特别是起子起头部分,不能有裂
缝。
起子的两侧起口要直,边口要圆滑,竹子的浮皮也要刮得干
干净净。
起子的两面和边口要求平滑,无凹凸不平之处,才容易
揭起画心和裱件。
起活时,手
握起柄,光面朝外,伸入活件
内,将起子贴在晾贴板面上,
沿活件的绷贴浆口将起子向
前倾斜,慢慢地推动起子运
行,将浆口贴边起开。
另外两
条立贴边的揭起要向上运行
起子。
各种不同的活件应选用
不同的起子。
因此,大小不同
的起子,应多准备几把。
骨刀是牛骨或竹片经特制而成的一种辅助工具,形状似
刀子,故称为“骨刀”,也有称之为“压板”或“压子”的。
骨刀的形状有多种,用料也各异,但它们的用途是相同的。
主要用于册页
装裱的工序中,册页的折线划印、对折划压折边等。
在补救裱件
时常常用到骨刀。
骨刀的尺寸有大有小,一般常见的有20公分
长、3公分宽、O.3公分厚和12公分长、1.2公分宽、0.2公分厚的两种。
也有选用有机玻璃或其它化学材料制作的。
一般的骨
刀要求是:一端厚,一端薄;中间厚,边口薄,而且要圆滑。
蜡板主要用于裱件在加工后,将其背面复褙上均匀地打
磨上蜡,既起防潮作用,又能柔软裱件,并宜于上光。
蜡板的制作
方法和要求是:先用木板或硬纸板,做成一个长方形的简易容
器,然后将白色的川蜡加热溶解后,倒入做好的容器内,等到蜡
液冷却凝固成形后,除去外壳便可以使用了。
但是所选用的蜡质
要好,不能羼有砂石、草棍等杂质,不然的话,在给裱件上蜡时,
会因砂石和草棍而划破纸背或留下划痕。
所以,当蜡加热溶解
后,在倒入容器时,动作要稳,不要将蜡液的底子倒进去,最好用
纱布过滤。
砑石是用于最后工序的乎整、加固裱件和给裱件上光的
一种砑活的专用工具。
多采用天然的椭圆形鹅卵石。
石质要选
用细洁的,要有一个长夹边,并打磨出一平直的砑口。
砑口的两
端要稍微打磨得圆滑一些,不能有棱角。
不然在砑活时,很容易
将裱件的纸背砑划出很深而清楚的硬伤痕。
而砑伤的裱件很容
易弄折。
这样一来与其实际的作用正相反。
因此,在砑画时,还
要时时注意纸背上的杂物,因宣纸中也常有砂石、草棍等,要随
时剔除干净。
砑石和蜡板的用途是一样的,其目的都是为了使成
活裱件在经过了上蜡砑光后,更结实平整,更光洁柔滑,易舒易
卷,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第五节排笔排刷
装裱工艺俗称为“裱画”,即在画的背面裱糊上若干张纸,不
管怎样称呼,裱糊总是离不开浆糊的。
特别是传统的书画装裱方
式和技法,其上浆的排笔和上托纸的排刷总是不可缺少的,而且
对排笔和排刷的质量要求也非常严格和考究。
对于不同的工序
和不同的用途,则要精选不同的排笔和排刷。
选择的目的不单是
排笔和排刷的备用数量,而是质量。
两种工具同样要分出软硬不
同的用料和做工,不只是为了上浆托纸,还要做到保护画面和纸
背及镶料。
因此,在选择使用上不可马马虎虎,应按照要求去做。
排笔在整个工艺中主要作用于上水润纸、上浆平画和辅
料的染色等。
排笔是由若干支单竹管羊毛笔并排连接起来,用竹
片相穿扎制而成的一种扁形的宽羊毛板刷。
排笔的规格有多种,
适合于装裱工艺的上浆排笔以]8支管、20支管或24支管组成
的为最佳。
排笔的质量要求笔管连接要严紧结实,不可扭动和
脱落。
笔管的粗细直径要统一,在1.4公分左右为佳。
笔管的长
度为9公分。
排笔的单毛笔锋要长,不可短于6公分,以7公分
长为最佳。
笔锋的毛要选用洁白、柔软、规整的单毛。
每单组羊
毛笔头与笔管相插的连接处要用生漆胶粘牢而成,以防止由于
经常浸水受潮而发生脱毛腐烂掉头等现象。
在新排笔未使用前,
可先将“502”胶水注入笔管和锋毛根部,起加固粘合的作用,但
不可过多,更不能将笔锋羊毛粘上胶水,否则不好使,反而会因
为锋毛的僵硬而划破画纸。
注入胶水以后,待完全于透丁,要
先放入温水中浸泡,将锋毛泡开泡
软,然后把锋毛中的尘污和笔管中
的脏东西清洗干净,再将排笔中的
水甩净,用干毛巾裹住锋毛轻轻挤
干水分。
切不可用力揉搓锋毛,以
免损坏锋毛,造成人为的脱毛现
象。
等排笔干透后,将锋毛抖开轻
揉,把锋毛中的零散羊毛清除干
净,便可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