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5第4单元作文四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备课素材
作文好题“创新”
【题目】蜘蛛们世世代代都穿着一身颜色灰暗的衣服,老蜘蛛总是告诫小蜘蛛:这种衣服虽然不好看,但是便于隐藏,不易被猎物发现,你们要想吃饱肚子,就不要惦记着把自己打扮的漂亮。

蜘蛛们都很听长辈的话,世世代代都穿着灰衣服,一动不动的守在自己织就的网上,等待着猎物落网。

然而,美丽实在太有诱惑力了.一天几只小蜘蛛毅然脱下身上的灰衣服,换上了花衣服.富有经验的老蜘蛛赶紧警告其他蜘蛛:“孩子们,千万别学他们的样儿!它们这样张扬,肯定要吃亏的!你们等着瞧吧!”但是,老蜘蛛的话没有应验.穿着花衣服的蜘蛛们不仅没有挨饿,捉到的虫子反而比其他蜘蛛还要多,因为森林里有许多爱漂亮得虫子把他们得花衣服当成了盛开的鲜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做,不得抄袭。

【立意提示】1。

尊重传统绝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要不断地变革和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2.莫让经验阻挡你前行的脚步。

3.打破常规,张扬个性。

例如:变与不变,守旧与创新
老蜘蛛以“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其本质是守旧;小蜘蛛以“变”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其本质是创新。

事实充分证明,小蜘蛛并没有挨饿,它们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由此,可以用材料的主旨、材料中的人物和材料中存在的“关系"等为写作角度。

写作时,重点阐述要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

可以谈创新的重要性、谈创新的价值。

立意:没有变革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一个个颠覆传统的变革中实现的。

只有创新,才能前进;勇于创新,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创新。

守旧导致落后,创新推动进步;创新者倡,守旧者亡;守旧是事业发展的大敌,创新是事业繁荣的良方等。

【考场佳作】
敢着创新之华裳
如果只是因为胆怯而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我们或许都会如那只一身灰暗的老蜘蛛,任岁月消磨了好奇心,也消磨了本可以更美丽的自己.只有敢着创新之华裳,方能如那些勇敢的小蜘蛛一样,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做更好的自己。

布莱克说:“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

"的确,立足于当今之世,不思锐意进取、只求循规蹈矩的人恐怕只会永远走不出自己内心限定的恐惧,永远在保守的等待中流失了机遇,甚至招来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的当头棒喝: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倘若我们固守的腐朽已化为泡影,我们绝不能继续放任保守的蠹虫蛀蚀我们的思想,而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于接过时代递来的华裳并穿出自己的风尚。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激进固不可取,但在这个已经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确是事实,也是处在时代的风
口浪尖上的每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创新是信息时代天然的伴随物,但绝不是少数高精尖人才的专利。

挣脱了“枪打出头鸟”的固有观念的束缚,我们也可以打破“权威”创造的“定局”,独辟蹊径,在未知的森林里发现前所未见的美丽与神奇。

乔布斯之华裳行走世界,不断努力奋斗、勇敢追求,何以令全世界为苹果疯狂?张瑞敏若不是坚定了对速度与创新的追求永不止步,又何以令世界对形象近乎完美的海尔刮目相看?
“智者不袭常。

”顾炎武如是说。

郑燮不学他人而自成“板桥体",齐白石年迈而犹能五变画风,令无数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中又有哪一个不是源于大胆的创新?可悲可叹,时至今日,我们却不曾继承被我们笑做传统的古人的创造精神。

生于守旧死于创新
创新是国家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致胜法宝.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生
于创新、死于守旧是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了呼唤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可是,最近我们小区旁的创新网吧运用这条真理去经营自己的业务时,却栽了一个大大的跟头.我们所在的综合性学习小组对此作了仔细调查和用心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引起社会对此类现象的关注。

创新网吧原名老网吧,原来倒也遵纪守法,按时营业,公平交易,无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前,该店经营惨淡,入不敷出。

该店老板决心改变现状,于是决定运用创新理念着手对原来的一切来一番彻底改造:简单装修后,将原用名老网吧更名为创新网吧,可谓店名创新;实行传销式会员制度,给介绍人提供奖励,可谓拉客创新;推出代包夜学生做作业及仿冒家长签名的举措,可谓留客创新。

诸如此类的创新之举,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它们违犯了法规条令,教唆了少年学生,自当为众人唾弃,留下恶名.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直
是我国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加强网吧的
管理上,上级出台了许多明确的规定。

比如,我市就规定网吧不准接纳未成年人,不准通宵营业,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理应成为网吧经营业务、创新服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创新网吧只知道要创新,却不知在这些创新举措中,一次次地踩响了法规设下的地雷:吸引和容留少年学生,属于顾客对象违规;通宵开门营业,属于经营时间违规;代做作业,属于经营范围违规;等等.这样下去,虽然能为经营者多赚取一些银子,但是,肯定会毁掉一大批少年学生的未来,制造一大批痛苦家长。

这样的创新,自然是法规严打的对象,结果只会是炸得创新者晕头转向,关门停业。

试想,如果他们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大力推行创新举措,又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很明显,我们在这里说的死于创新,是针对那些创违法乱纪之新的行为而言的;我们在这里说的死于守旧,是针对那些遵规合法之旧而言的。

在遵规合法的前提下创新,则生,则立,则兴;在违法乱纪的前提下创新,则亡,则废,则衰。

文化经营部门如此,各行各业
莫不如此!
【名师点评】借助考场作文的形式,小作者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这使得文章具有了
独创性。

本文属于典范的一事一议类文章,其中的一事,就是创新网吧推出创新举措却被法律法规惩处。

这样的事实,抓住了社会热点,彰显了作者用心观察生活、敏锐捕捉生活的能力;其中的一议,就是说创新必须先要遵规守纪。

这样的观点,撇开了是什么的问题,深入到了对怎么办——创新应当遵循原则的思考,具有警醒世人的效果。

可以说,文章的叙,简洁、明了,抓住了要害;文章的议,深入、独到,讲足了理由。

这样的文章,自然会留给读者深深的思索和回应。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十大技巧
一、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理例结合
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

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
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事例: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

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

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个人只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为。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的事例说明“健忘”的
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

这些材料都为人们所熟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

试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
二、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

而在行文过程中,对素材的加工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

”妈妈听了,很兴奋地对我说:“你
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第二天,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

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
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

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到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

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

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的香味.我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的
不想进去,因为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为买鱼、烧鱼设置场景。

二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动。

这样一来,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实也更加强烈了.
在对素材引用表达中,为了更好地支持论点,我们还要对素材从语言上精心加工,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

请对比以下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虽然是坎坷的,但他坚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正如他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
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动,更具有形象感。

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处理素材时多用描写和想象,从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组合排比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称做“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

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
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

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

然后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节选自2006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

这三个例子都很典型,一个是浪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经“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
美好.这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观点上加大了力度,丰富了内容,又在语言上显示出了一种气势,表现
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方法,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选、加工,和那种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避熟求生
高考大纲关于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的要求。

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

然而事实上,高考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

“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用当新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

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有一名同学写以“考验”为话题的作文,他就没有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将
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的事例写进了文章:
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缉毒战线的最前沿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经历了无数次铁与血的交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

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在考验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动,所以我们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

这样的事例,贴近现实,时代感强,令人欣喜。

五、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对比映衬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正反一对比,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
例如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

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

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六、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故事新编
话题作文允许编故事,利用古典名著等进行“故事新编”近年来大行其道。

严格意义上讲,“故事新编”属于对一个材料的另类的使用方法.它并不是一种新
的文体,大致上属于小说。

其写法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情节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则改变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风貌。

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编瞎说,又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故事增加许多趣味性,令人爱读.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木石前盟确实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
划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们对我自然视而不见了。

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林妹妹”时,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为我说过一句公道话呢?(《宝钗鸣冤》湖北考生)
上述例子,就是一则典型的故事新编。

考生立足于名着的宏观,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大胆地选择了“为宝钗鸣冤”的角度,列举原着中的种种事实,言之有理,让读者信服。

考生从高考作文的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出发,在充分把握名着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名着的相关材料,为自己考场作文的中心服务,是难能可贵的。

七、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扩展素材
我们在生活中所记忆的素材,大多是粗线条的、简单粗糙而缺乏丰满细节的,在运用时往往要进行扩展.具体的方法不外乎扩充情节和增添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并且更有利于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赵树理偶然听说在解放区某村的一个民兵小队长和同村一姑娘自由恋爱,结果双双被村里人活活用石头砸死的爱情悲剧后,放飞想象力,将故事添枝加叶,进行了合理的扩展和改造,于是就有了着名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大量事实证明“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语)。

作文时由一物,一景,
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2003年高考河北省优秀作文《楚王的忏悔》,扩充的是教材《史记.屈原列传》中有关楚怀王的一段文本。

在教材中楚怀王是个次要人物,司马迁在写作时对其所用笔墨较少,人物形象比较单薄。

在作文中,考生却把楚怀王作为主要人物来塑造,为他添加了许多心理描写:“我内心犹如大海波涛,我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妻子,一边是终日在耳边唠叨的大夫,我心灵的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

”“我真是太糊涂了。

我为什么要轻信我的‘爱妻',轻信这个蛇蝎女人;我为什么要放逐我的‘三闾’,放逐这位忠心爱国的贤士!我忘不了朝堂上他拂袖而去的身影,我忘不了他眼角泪珠悬挂处的深情……"在怀王的矛盾思想、心灵忏悔中,点明了“感情亲疏不同导致了认知错误”的主题,使故事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生动。

八、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旧例翻新
在一些经典名著中,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国也有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这些材料常常频繁地出入于高考考生的笔下,成为高考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这些被人们习用的素材,由于与阅卷教师见面机会太多,就会产生审美疲劳。

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这种“旧例新用”的方法,又叫做“旧瓶装新酒”。

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这样做的很多,例如2000年的《三个和尚新传》、2001年的《阿Q新传》、2003年的《魏延的控诉》、2006年的《“草船借箭”三解》等。

所谓旧例,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

不但是指那些古代的、近代的历时已久的人物和故事,而且是指那些经常出现在一般文章和高考作文之中,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运用的素材.或是因为众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简单,内容单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或是缺乏个性,无趣无味.这些素材包括课本
(主要是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或事例,也包括课外阅读中的经典作品和大众读物,还包括影视中接触到的人物或事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

一般而言,这类素材属于“经典",但同时属于习见类,如果运用不好,将很难达到独特、新鲜的表达效果.高考作文中如果频频使用这些旧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

材料老化,是高考作文中一个普遍弊病。

从根本上说,考生应当选取新鲜材料,包括从时间上看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空间上看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这些对于读者来说都是新鲜的材料。

但是,当我们找不到新鲜材料时,对旧有素材进行改造,也不失为一种“避熟就新”的途径。

旧材翻新,最重要的是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启发,并作为我们翻新的榜样。

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