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3.2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案2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课题3-2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2)地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自然界中的常见元素。

2.了解元素摄入量多少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自主探索能力目标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
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食用营养物质。

教材分析
重点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难点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
为化合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地壳里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其他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硅、铝、铁、
钙。

海洋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其次是氢。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其次
是碳、氢、氮。

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铜、锰、锌、钴、碘、硒等。

.人体中缺锌易得侏儒症;缺碘会得甲状腺疾病;缺钴、铁易得贫血症;缺钙
易得佝偻病。

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铜、氮气、氩气等;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化镁、四氧化三铁、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氧化镁、四氧化三铁
.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他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硅、铝、
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非金属元素是氧。

.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次是氢。

海洋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钠。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氮。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
个人二次
教学过程属元素是钙。

4.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

5.空气中最丰富的元素是氮,其次是氧。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1.人体中含有的常量元素除了上述所列外还有Ca、P、S、K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铜、锰、锌、钴、碘、硒等。

2.人体中缺少某种元素,会影响健康。

例如:缺钙易得佝偻病;缺锌易得侏儒症;缺钴、铁易得贫血症;缺碘会得甲状腺疾病。

3.人体中的必需元素不能过多摄入。

为了保证人体必需元素的摄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习惯。

4.人体有害的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人体有害的元素,主要是铅、汞、砷等。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1.地壳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 )
A.O Si Al Fe B.Al Fe Si O
C.Fe Al Si O D.Si O Fe Al
2.高锰酸钾、水、双氧水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说明它们的组成
中都含有( C )
A. 氧分子 B.氧气 C. 氧元素 D.氧化物
3.人体若长期缺钙或长期过多吸入钙元素,分别会引发的疾病是( B)
A.侏儒症佝偻病 B.骨骼疏松症白内障
C.贫血症甲状腺肿 D.动脉硬化骨骼畸形
4.下列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B ) A.水、石灰水、深井水 B.水银、干冰、海水
C.稀有气体、水、高锰酸钾 D.蒸馏水、汽水、矿泉水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人体中微量元素越少越好
B.人体必需元素的功能往往不能被别的元素替代
C.人体必须每天通过营养品、口服液等补充必需元素
D.人体中含量高的必需元素所起的作用大,且越多越好,含量低的作用小。

6.下列物质①氢气②硫磺③二氧化碳④高锰酸钾⑤氯化钠⑥矿泉水⑦空气⑧四氧化三铁⑨石灰水⑩铜丝(填序号)
(1)属于混合物⑥⑦⑨; (2)属于纯净物①②③④⑤⑧⑩;
(3)属于单质①②⑩; (4)属于金属单质⑩;
(5)属于非金属单质①②; (6)属于化合物③④⑤⑧;
(7)属于氧化物③⑧; (8)属于含氧化合物③④⑧。

五.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简单分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铜、氮气、氩气等;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化镁、四氧化三铁、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氧化镁、四氧化三铁等。

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铜、锰、锌、钴、碘、硒等。

人体中缺少某种元素,会影响健康。

例如:缺钙易得佝偻病;缺锌易得侏儒症;缺钴、铁易得贫血症;缺碘会得甲状腺疾病。

六.教学反思: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铅笔折断B.废纸撕碎
C.钢铁锈蚀D.水分蒸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铅笔折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废纸撕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钢铁锈蚀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水分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水中不含氧气,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故B正确;
C、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能提高温度,还可以起隔绝空气的作用,故C不正确;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3.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固体加热B.滴加液体
C.液体振荡D.读取液体体积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对固体药品的加热需注意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蒸气倒流使试管炸裂,故A错误;
B、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需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
0.5 cm处,故B错误;
C、液体振荡时,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夹持试管的上端,使用腕力甩动试管底部,故C错误;
D、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正确。

选D。

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用量也相同)。

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通过上述三个实验,不能判断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B.若增加一个铜锌活动性比较的实验,则可判断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C.通过实验①和③的反应剧烈程度,可以判断出铁和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D.通过实验②的反应现象,可以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详解】
①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说明铁的活动性比氢强;②铜与硝酸银反应,说明铜比银的活动性强;
③锌与盐酸反应说明锌的活动性比氢的强;①③对比,锌比铁反应快,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但是不能比较铜和铁的活动性强弱,若增加一个铜铁活动性比较的实验,则可判断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故选B。

5.配制13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大的是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③将氯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称量;④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⑤转移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溅出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③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③将氯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称量,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④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⑤转移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溅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通过分析可知,可能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操作是②、④。

故选C。

6.下图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部分实验装置,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向固体中加稀盐酸会产生气泡
B.在实验过程中,黑色的粉末会逐渐变成红色
C.该实验的反应原理为FeO+ CO 高温
Fe+ CO2
D.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可以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
2Fe+3CO2。

【详解】
A、生成的Fe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故A正确;
B、反应中红色的氧化铁变为黑色的铁,故B不正确;
C、不符合客观事实,故C不正确;
D、产生的尾气中含量未反应完的CO,有毒,需要进行尾气处理,故D不正确。

故选A。

7.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由碳元素组成B.都是黑色固体
C.都能导电D.硬度都很大
【答案】A
【解析】A.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是碳的两种不同单质,正确; B. 石墨是黑色固体,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晶体,错误;C. 石墨能导电,金刚石不能,错误; D.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石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小的物质,错误。

故选A。

8.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

下图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时,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
C.10℃时,取相同质量的a、b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a大于b
D.将t℃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大于b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要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说明温度,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

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取相同质量的a、b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a大于b,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时,a的溶解度等于b的溶解度。

将t℃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溶质、溶剂的质量都不变,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为a等于b,错误。

故选C。

9.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更有助于了解物质组成及变化的本质。

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有间隔
B.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C.受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苯分子图像及水受热蒸发的图片,都可以表示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故A正确;
B、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文字的图片中的文字是移走原子后所形成的,此图表示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原子可以进行移动但却不能说明原子的内部构成;故B不正确;
C、水受热蒸发前后相比,加热后扩散入空气中的水分子明显增加,可说明受热能使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C 正确;
D、食盐晶体模型图片表示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而苯分子图象及水受热蒸发的图片可表示物质由分子构成;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文字的图片则可以表示物质由原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B。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熟石灰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呈碱性
B.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C.铁粉可做食品保鲜剂﹣﹣铁粉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
D.金刚石能裁玻璃﹣﹣金刚石是硬度最大的金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能和酸发生中和反应,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对应关系正确;
B、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的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可以作保护气,对应关系正确;
C、铁粉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可以作食品保鲜剂,对应关系正确;
D、金刚石硬度大,可以用来切割玻璃,但是金刚石是非金属单质,对应关系错误。

故选D。

【点睛】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11.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许多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它们都
A.都是溶液
B.都含有氢元素
C.都解离出了氢离子
D.都含有酸根离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故选C。

12.下列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A.B.C.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该图标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选项错误;
B、该图标是节约用水标志,故选项正确;
C、该图标是PVC循环使用标志,故选项错误;
D、该图标是有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t1℃时,100g水中溶解20g甲,溶液刚好饱和;那么,50g水中溶解____g乙,溶液
达到饱和.t2℃时,比较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_____.t1℃时,若要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写出一种即可)若要从甲中含有少量乙的混合溶液中提纯甲,可用的方法是___
【答案】(1)10 (2)甲>乙(3)升温(或增加溶剂)(4)冷却结晶
【解析】
(1)由于在t 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克甲,说明在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都是20克,因此在5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乙,故答案为10;
(2)从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 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大,故答案为甲>乙
(3)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可以通过升温、增加溶剂的方法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答案为升温(或增加溶剂)
(4)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且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提纯甲,可采取降温洁净的方法,故答案为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14.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电解水实验验证了水是由______组成的;
(2)在过滤、吸附、蒸馏中,能得到纯净的水的是_______;
(3)从微观角度看,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子的_______明显变大。

【答案】氢元素、氧元素 蒸馏 间隔 【解析】 【详解】
(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那么可以分析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故答案为:氢元素、氧元素;
(2)过滤操作可以除去水中难溶性的杂质,吸附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蒸馏操作可以得到蒸馏水。

故答案为:蒸馏;
(3)水结成冰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故答案为:间隔。

15.用化学符号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 (2)硫酸铜溶液中的阳离子_____; (3)氢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_____。

【答案】Al Cu 2+ ()+2
2Mg OH
【解析】 【详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 。

(2)硫酸铜溶液中的阳离子是铜离子,其离子符号为:Cu 2+。

(3)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氢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2
2
Mg(OH)+。

故答案为:
(1)Al ;(2)Cu 2+;(3)2
2
Mg(OH)+。

16.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物质。

⑴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可生产碳酸饮料。

在一定量的水中要溶解更多的二氧化碳,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_______色,其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

【答案】增大压强降低温度红H 2O+CO 2 =H 2CO 3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在一定量的水中要溶解更多的二氧化碳,可采取的措施是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其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H 2O+CO 2 =H 2CO 3
考点:气体溶解度,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下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 的名称________。

(2)欣悦同学用装置B 制取氧气,请写出该原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发生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3)若选用装置F 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___(填“b”或“c”)端进入。

【答案】集气瓶 2H 2O 22MnO 2H 2O +O 2↑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停止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实验室制取、收集气体的相关知识
【详解】
(1)a 是集气瓶;
(2)B 装置不需要加热,使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2H 2O 22MnO 2H 2O +O 2↑,B 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停止;
(3)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用F 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短管进,长管出”,c 端进气。

【点睛】
制取收集气体注意:1反应物的状态2.反应条件3.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等
18.以下是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常用的部分仪器。

(1)标号为d 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来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①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实验即将结束时,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

A 先熄灭酒精灯,然后将导管从水槽中拿出
B 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出,然后熄灭酒精灯
(3)在实验室里,可用锌粒跟稀硫酸反应来制取并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

组装完整的制取装置,除选择上图中的a 、b 、c 、h 、n 外,还应选择上图所给仪器中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铁架台 4
2422Δ2KMnO K MnO +MnO +O B gij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标号为d 的仪器名称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
(2)①在加热的条件下,高锰酸钾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填:2KMnO 4加热K 2MnO 4+MnO 2+O 2↑;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后,为防止冷水倒吸、炸裂试管,需要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故填:B ;
(3)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属于固液常温型,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来收集,选择仪器a 、b .c 、h 、n 外,还需要选择g 、i 、j ;故填:gij 。

【点睛】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综合性比较强。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氯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电解氯化钠溶液可制得氯气、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Cl+2H2O Cl2↑+H2↑+2NaOH。

现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当氯化钠完全反应时,得到85.4g 溶液,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计算:
氯化钠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__g。

氯化钠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氧化钠
的质量是_________克?原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
【答案】0.4 16 23.4%
【解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计算解答。

(1)由图可知:氯化钠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4g;(2)设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是x,生成氯气的质量为y,氯化钠的质量为z。

2NaCl+2H2O Cl2↑+H2↑+2NaOH
117 71 2 80
z y 0.4g x
x=16g
y=14.2g
z=23.4g
(3)原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3.4%
答:(2)氯化钠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是16克;(3)原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