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动画在数字媒体技术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纸动画在数字媒体技术中的运用
剪纸动画是动画艺术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结合的产物,是将剪纸艺术
的造型特点与动画艺术的科学技术原理相结合的艺术作品。
剪纸动画与数
字媒体技术的结合,是剪纸动画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科技条件下的发展。
本文论述剪纸动画在数字媒体技术中的运用,是在研究剪纸动画的艺术特
点和数字媒体中应用剪纸动画的可行性基础上分析剪纸动画在数字媒体技
术中的具体应用。
民族动画的发展是中国动画振兴的基础,剪纸动画是民
间剪纸艺术和动画的结合,是中国民族动画的重要的样式。
将剪纸动画运
用于数字媒体技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剪纸动画是指运用剪纸的艺术造型表现故事情节的美术片。
将纸剪成
或刻成人物、动物的形体和人物的各种背景、道具,将之描绘上色彩,装
配上关节。
按照一定的故事情节进行拍摄。
在拍摄的时候,按照故事的情
节需要,将纸制成的人物和背景的运动,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不同动
作和姿态,放置在特定的拍摄材料上,人为的操纵人物、动物的身体,依
次扳动关节,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
影像。
剪纸动画是动画艺术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完美结合,运用动画艺术
的科学技术原理处理剪纸艺术的造型特点,产生了极富内涵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第一部剪纸动画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猪八戒吃西瓜》。
这部作品
节奏明快,色彩鲜丽,为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剪纸动画的艺术特点
1.人物形象的程式化
剪纸动画是在借鉴中国民间剪纸和皮影等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用镂、
刻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用平面的纸质人物和背景形象为主要的艺术形象。
剪纸动画吸取中国皮影戏用关节的动作控制人物形象的经验,对于纸质的
人物形象进行逐格的拍摄,然后运用动画的艺术手段使单个、单格的人物
形象“动”起来。
剪纸动画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就是“人物形象”,剪纸动画的人物形象
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这种程式化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形象和人物的动作体现
出来的。
剪纸动画的人物面部形象主要有“正侧面”和“侧面”“半侧面”。
由于主要通过绘画、剪形、雕镂、刻划等方式制作,剪纸动画人物
的面部形象具有十分犀利的“镂、刻”的特点。
在人物形象的造型上,雕
镂出的人物线条流畅,民间剪纸艺术中的万剪不断、笔笔相连的特点十分
明显。
剪纸动画在人物形象动作上,和传统皮影的人物动作很像,主要依靠
关节的“动”形成整个人物的“动”。
在制作的时候,剪纸人物形象的关
节处,用细铜丝联结,然后产生各种动势,将这些动势放置在摄影机前逐
格拍摄,产生丰富的动作形象。
与其他种类的动画片比,剪纸动画极具程
式化特点,剪纸动画人物形象的表情变化和扭头、转面、转身局限性很强。
在制作过程中,人物的大的动作要多次尝试,多次制作,才能避免生硬和
失真的效果。
目前,剪纸动画的艺术特点被应用于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剪纸动画
的制作过程中,人们可以借助电脑的虚拟平台上完成一系列的剪纸动画人
物形象的创作,将剪纸动画形象的“动”“硬”结合的特点完美的展示出来。
2.画面构图的全局性
从《猪八戒吃西瓜》开始,我国生产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剪纸动画作品,如:《狐狸送葡萄》《济公斗蟋蟀》《渔童》《金色的海螺》《人参娃娃》等等,这些作品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剪纸动画成为一种独具艺术魅力和艺术
感染力的存在。
在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之后,中国剪纸动画又产生了《东
海小哨兵》《长在屋里竹笋》等作品,这些作品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痕。
改革开放后,剪纸动画几乎占据了中国动画创作的主要舞台,产生了《葫
芦兄弟》《狐狸打猎人》《猴子捞月》《刺猬背西瓜》《丁丁战猴王》
《南郭先生》《鹬蚌相争》等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将中国传统的水
墨要素应用于剪纸动画的创作,有的取材于古老厚重的中国寓言故事,在
风格上,大都具有生动、有趣的艺术效果。
但是,数十年来,剪纸动画的构图仍然不能避免程式化的束缚。
剪纸
动画构图上的程式化主要表现在场景中的平面式,空间中的无透视感,道具、角色的片状排列,失真的结构和场景等方面。
长久以来,我国剪纸动
画的创作主要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的方式,追求构图的完整性,不苛
求细节的真实,重视“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美感。
可以说,剪纸动画艺
术用一种质朴的、原始的结构方法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再创造。
正是由
于具有中国传统艺术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剪纸动画在数字媒体技术的
应用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
剪纸动画应用于数字媒体的可行性
数字媒体技术是将数字媒体、网络技术相融合的高科技技术。
数字媒
体技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
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各种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
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存在。
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操控下,剪纸动画
的各种要素成为一种“信息”,被数字媒体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
理、安全、输出。
在新媒体技术中,传统的剪纸动画不再以传统的剪、刻、裁、切为主要手段,也不仅仅依靠控制关节操纵形象动作。
在数字媒体时代,计算机软件可以迅速的模拟制作动画形象,各种三维软件可以惟妙惟
肖的制作出剪纸动画的形象和场景。
高科技的“动”使传统的僵化、生硬
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剪纸动画应用于数字媒体的可行性的讨论实际是
技术和艺术的讨论,在传统剪纸动画越来越受到数字媒体的冲击的时候,
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十分重要。
数字媒体技术下的剪纸动画,应该成为一
种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在数字媒体时代,中国传统的剪纸动画艺术和数字媒体的结合具有十
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
1.民族文化内涵的表达
2.传统艺术形式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下的剪纸动画作品,是剪纸艺术形式的新的发展,剪纸
艺术的思维形式可以打破真实的时空的约束,表现全方位的、各种层次、
各种角度,瞬间的或者永恒的空间感受。
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是将三维
的立体的空间凝聚在二维的空间中,大胆的运用各种平面的视觉元素,突
出重点,强化色彩关系,构建虚实对比的画面效果。
数字媒体艺术下的剪
纸动画,可以将二维的剪纸形象三维化,形成新的时空感受。
3.构成方式的借鉴
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平面化的构图方式,画面的要素是点、线、面等
视觉要素,这种视觉要素又经过了平面、镂空、透雕的处理。
数字媒体技
术下的剪纸动画构图方式,能产生丰富的光影效果和相对真实的物我关系。
民间剪纸的人物形象造型往往具有夸张、变形的效果,十分引人注目。
这
些都是数字媒体技术下的剪纸动画作品可以借鉴的。
如原创Flash剪纸动画作品《红星闪闪》在具体的人物、物体造型和画面的构成感上,借鉴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剪纸作品。
数字媒体将民间传统造型与动画角色造型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完美的结合。
人物形象与背景物体的组合打破了自然形态的局限和常规透视常理的束缚,产生了极好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