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八县(市)一中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地,。

《过秦论》(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定风波》(6),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2-5题
【选篇一】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
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
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选自《廉颇蔺
相如列传》)
【选篇二】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
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
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赵王信秦之间。

秦之间
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
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
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
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
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
坑之。

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
得脱。

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
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
高一语文试卷第1 页共孤未壮”,举兵击赵。

赵使
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
之。

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第二十一列传》,有改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且相如素.贱人 (一向) B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公开扬言 ) C 、纵奇兵,详.败走 (假装 ) D 、为假.相国 ( 与“真”相对)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①徒以.吾两人在也 ②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 B 、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②括徒.能读其父书传 C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赵王因.以括为将 D 、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②赵王信秦之.间
4、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

在“廉蔺交欢"情节中,刻画人物时,蔺 相如廉颇并重。

B、“廉蔺交欢”既表现了蔺相如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也写出了廉颇勇于改过的优点。

C、在长平之战中,因臣子的推荐,赵王以赵括为将军取代廉颇。

D、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发兵攻赵,廉颇领兵反击,大败燕军。

5、把下列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2)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6分)
水 调 歌 头
方 岳①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篷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②,遗恨夕阳中。

菽洲外,山欲瞑,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③。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方岳,生于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做过吏部侍郎和饶、抚、袁三州知州等官。

本词是作者在游览欧阳修所建的平山堂时所做的. ②河洛:黄河和洛水之间的地区。

③两仙翁:指欧阳修和苏轼。

(1)“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从全词看,作者的“愁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概括。

(3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芸送两盆海棠花给宝玉,遂起“海棠社”。

每个人
都起了一个封号.李纨当社长,迎春和惜春当副社长。

(《红楼梦》)
B、葛朗台虽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过日子却一直和庄稼人差不多,喝的老是坏酒、吃
的老是烂果子,面包是自己家烤的,肉食蔬菜靠佃户供应.(《欧也妮• 葛朗台》)
C、馒头庵的老尼托王熙凤解决一件事情:李衙内看中了金哥,
但是金哥已许配给守备之子,两家相争,老尼请王熙凤让守
备家退婚。

王熙凤趁机索要了三千两银子。

(《红楼梦》)
D、索漠城人都盯着葛朗台的遗产,如果他去世,欧也妮将是唯一的继承人。

有一天适逢
欧也妮的生日,追求的人都赶往老葛朗台家。

傍晚时,守财奴的侄子夏尔来了。

他一
身时新装束,摆出巴黎人的派头.他令欧也妮大为倾倒.(《欧也妮·葛朗台》)
E、薛蟠借贾政名义叫宝玉出去,让众人非常担心。

晚上,薛
宝钗听说宝玉回来了,便过来看宝玉。

恰看见黛玉进去。


她到时,正好丫鬟之间斗气,借口宝玉吩咐不许开门让她吃
了闭门羹。

(《红楼梦》)
8、简答题。

(任选一题)(5分)
(1) 宝玉向晴雯道:“你也不用生气,我也猜着你的心事了。

我回太太去,你也大了,打发你出去好不好?”晴雯听了这话,不觉又伤心起来,含泪说道:“为什么我出去?要嫌我,变着法儿打发我出去,也不能够。

"
宝玉为什么扬言要赶走晴雯?后来他们是怎样和好如初的?请简述。

(《红楼梦》)
(2)“如果将来并无子女,则夫妇双方的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一律全部互相遗赠.”这是德·蓬风在他与欧也妮签定婚书的时候写
的条款,其目的何在?结果如何?(《欧也妮·葛朗台》)
选第()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曰:“恭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

”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
为盗."《论语·阳货》
【注释】(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认为义对君子很重要。

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
造反;小人只有勇没有
义,就会做土匪强盗."
B、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做事情都是从利益出发,就会招致
很多怨恨。

C、孔子主张厚待自己,不愿轻易指责别人,这样就可以远离怨
恨。

D、孔子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主张先“义”后“利",不能
够仅仅从个人的利益出发。

(2)阅读下面文段,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对待“怨”的观
高一语文试卷第3 页共点。

(3分)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
报德。

"《论语·宪问》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0—12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

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

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

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

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作者刘梦溪)
10、以下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 、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
不同而作的解读也不同。

B 、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
化要兼收并蓄.
C 、倡导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首要任务.
D、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

11、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答:
1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在现在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3分)
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15题.
琴王
游睿他很会拉琴。

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

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

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

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凶残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

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

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

天渐渐黑下来。

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

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

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

人们再一次醉了。

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

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

只有安静,才能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维持这份隽永。

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

所有的人站了起来,
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

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
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

这时水越来越大,
村子很快就没了。

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
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

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
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

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


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13、下列关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两次写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
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
潺潺流水……"用了想象和反复的手法,意在突出琴声的美好
及给人们内心带来的愉悦.
B、文中“琴王”在山村即将被淹没、人们慌乱不堪的情况下
依然镇定地在拉琴的情节,
主要是为了暗示他由于耳朵聋可能不知道洪水的发生,所以
最后才被洪水吞噬。

C、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可能已经
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
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高一语文试卷第5 页共6
D、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向我们暗示人们并不关心他,
所以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
他是属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旨,暗含了
对人们冷漠的批判.
E、“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一句,使作品“戛然而止”,给
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让读者默默体会“琴王”舍己为
人的高尚品格。

14、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4分)
答:
15、品味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他的琴声为什么能让村子里的人
们感到幸福和充实?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
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一次在平常最普通不过的靠边停车,让客车司机吴斌感动了国人。

网民把送给他“最美司机”的称呼,当地政府授予他“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勇士"等多项荣誉,多地相识和不相识的人,自发前往吊①(yàn)通过媒体的报道,吴斌的壮举更是震②( hàn)了全中国.在身受重伤的生死时刻,吴斌依然用完美的驾驶操作,保护了车上24名乘客以及高速路上更多人的安全,获得这些荣誉和赞扬,他真的是③。

(1)在①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2分)
(2)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③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3分)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

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
了个紧箍儿?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

”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准确、鲜明、有力地回击反方?
正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文后问题.(7分)
2009年8月31日上午10时,罗凤琴老太和孙子外出,大约10分钟后在司徒庙小区外中心路晕倒,20分钟后一位外地人开车经过时,看见孩子趴在老人身上哭泣,觉得非常可怜,就拨打了110,20分钟后120救护车将老太送到医院。

司徒庙小区外中心路人来车往,20分钟内竟然没有一人愿意伸出援助之后。

事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说,不愿意帮忙的原因是怕被讹诈.
如果你遇到此类事件,将如何处理?理由是什么?(不少于100字)
答:
五、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让你产生怎样的感悟与思考?不要脱离材料范围,请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八县(市)一中联考
高中一年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挟飞仙以遨游;赢得仓皇北顾;东船西舫悄无言;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蓑烟雨任平生;多情自古伤离别(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⑴形象地描绘出江南秋雨后一片苍翠、晴空如洗的美景(1分);衬托(反衬)了诗人因家国、人生所产生的浓浓的愁情。

(手法和情感各1分)
⑵国土沦陷,大好河山不能恢复的遗恨;孤独漂泊,无所归依的惆怅(或: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悲叹);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感。

(每点各1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名著答案(10分)
7、DE (D“追求的人都赶往老葛朗台家”改为只有两家人有资格去老葛朗台家。

E.薛宝钗和林黛玉对调。


(二)文化经典答案(6分)
9、(1)C (孔子不是说厚待自己,而是要严以律己.)
(2)孔子认为,要想远离怨恨,一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1分)二是做事情不仅仅考虑个人的利益.(1分)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1分)(语意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10、C(C项曲解原文,原文最后两行说的是要完成“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
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11、对本民族文化经典(1分)的整理继承与发扬光大(2分)。

12、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转移社会风气的需要;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3分,对二点得1分,对三点得2分,对四点得3分)
(二)文学类答案(15分)
四、语言运用(13分)
16、(3分)答案:(1)唁;(2)撼;(3)当之无愧
17、(3分)【参考答案】孙悟空如果平时能够自律,那么紧箍儿不是就没有作用吗?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

(观点1分,内容2分)
18、(7分)【答案要点提示】:要有爱心,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确保自身的利益不要受到损害,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保留一定的证据.
(评分标准:态度鲜明2分,理由充分4分,表达有条理1分。

)
五、写作(70分)
审题要求:考生应把握到这句话里高峰和彩虹以及梯子用的是引申意义,不能只说登山之道。

【参考立意】
1、要想实现心中的理想就应该付诸行动,脚踏实地地去做。

2、要想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不要停留于幻想,要靠自己切实的努力.
3、一个人在订立人生目标时应结合自身实际,不切合实际,盲目追求,将无法达到预定目标.
【(一)参考译文】廉颇说:“我身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仅凭着口舌立了点功,位次却在我之上。

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微贱之人。

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

"并公开扬言说:“我见了蔺相如,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说了这话,不肯和他见面。

相如每逢上朝时,常常推托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先后,后来相如出门,望见廉颇,他就调转车绕道回避.
后来廉颇听到这话,就光着膀子背上荆条,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说:“我这粗野鄙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竟宽容我到了这种地步啊!”
两人终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二)参考译文】
四年以后,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

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

廉颇置之不理。

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

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

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

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
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说是”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成人”,燕王便发兵攻赵。

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

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

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