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信仰》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的信仰》读书笔记
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
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
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
可是谁,谁还会在每年你的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
花瓶将要空空的供在那里,一年一度的在你四周吹拂着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
就此消散。
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
就是你……
作者梭罗热爱科学,就这样开始了他新的旅程并为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质
疑使他探索,让他不断迈进。
他的一生充满挑战。
他既致力于扩展自身的生物学知识,又
得维护他对科学的沉醉,他是如此重视自己的工作,因而获得大量知识。
面对现实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那样的苦闷与彷徨,重要的是看我们自己如
何去应对,如何走出固执思想的圈子。
如果遇到解不开难题的时候,大家读读这本书,希
望主人公渡边能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希望。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
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
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
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种子的传播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如风、动物等都是种子传播的媒介。
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种子,植物就不可能发芽,为了不断探索,确保观点的正确性,他付出了毕生的
精力。
发现的过程非常简单,然而每一个细节的变化需要耐心观察,这是多么的不容易。
十多年面对相同的事,做着同样的事,是如此的枯燥乏味。
他却不这样认为,在他心里这
是如此的让他感兴趣,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已渐渐接近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热
爱科学的人会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心来完成这个实验。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
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知识的传播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使我们了解和掌握的。
即使过程是艰辛的,但只
要有任何的希望,种子就会向远处传播,不断扩展它的领土。
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会呈现不
同的特征,但这些都只是达到目的而采取的不同措施而已。
它也许结了果就绽放种子,它
也许结了果却多年未绽放种子,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特征。
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时机传播种子。
人亦如此,不能一味的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主见,即使所有人都反对,我们也始综
坚持自己的观点。
当然,这种选择也得有度否则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读到这儿我非常感动。
这位母亲为了家人的幸福,到别的地方当保姆;为了多拿报酬
生了重病也不说一声,直到晕过去。
而我母亲呢?也为了工作而担忧,所以不爱别人打扰
她的工作。
可我却一直烦她,因此刚想出的办法被我一搅和就忘了,因此工作、稿子常常比别人晚那么两拍才交,也常常被老板批评。
我真是太对不起妈妈了。
少平对于前途的不懈奋斗也是那代人的闪光点,是留给后代的珍贵财富,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就是奋斗不息、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他都能平静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虽然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但是他仍然能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
再看田晓霞,虽然出身比少平好很多,但作为那个时代的先进女性的代表,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一般的看法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以及最后她的牺牲,可以说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他们两人最后是以悲剧的结尾收场,但在小说最后,还是让少平顿悟生命与生活的真谛,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名叫吉利欧的少年,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家里并不富裕。
父亲什么事情都可以对孩子宽容,但提起学习要求一向很严肃。
爸爸为了贴补家用,每天要抄500多封信但也只能挣3个里拉,儿子吉利欧看爸爸太辛苦了,晚上等爸爸睡觉偷偷去帮爸爸抄信。
好景不长,由于吉利欧白天要上学,晚上又偷偷替爸爸抄信,疲惫不堪,学习也下降了,爸爸看吉利欧不爱学习对他非常失望。
一天晚上,爸爸知道了真相,知道自己错怪了吉利欧,感到十分内疚。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个允许私人枪支的国度,难道他们不知道人人有枪那是很危险的吗?知道,但他们更能理解没有枪也很危险。
你也许认为:这叫什么逻辑啊,没有枪更危险?是的,他们的枪当初,或者说传到现在都是为了约束政府。
有一个犹太裔美国人说得很有代表性:要是人人有枪,当初希特勒能杀得了这么多犹太人吗?
我们在与朋友相处的时候,都会很留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如语调和用词等。
因为我们知道,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传递不同的信息,从而也会导致不同的反馈。
然而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许多人往往会忽略这一点。
如果我们要引导孩子说真话,而不是对自己所做的错事矢口否认,那么就必须注意我们说话的方式。
例如:“这饭怎么会弄得满桌子都是呢,要是有人帮我把它们拣起来就好了”就比说“你怎么把饭弄得到处都是?下次再这样就不给你吃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