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在元明时期的工艺革新及其社会历史背景研究
中国宣纸的发展历程
![中国宣纸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efb42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1.png)
中国宣纸的发展历程
中国宣纸是一种古老的纸张制作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宣纸起源于汉朝,至今已经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宣纸制作原始简单,采用的是树皮纤维或者草纤维,加上混合物来制作。
这种宣纸质地比较粗糙,且易于破损。
但是由于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因此在汉朝时期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书写和绘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宣纸的制作工艺逐渐改进。
到唐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优质的树皮原料和天然胶黏剂来制作宣纸,使得宣纸的质地变得更加光滑坚韧,同时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和透气性。
唐代的宣纸在纸面上还可以加上简单的花纹和图案,从而提高了宣纸的艺术价值。
宋朝是中国宣纸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宣纸制作工艺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良和提升。
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精细的树皮纤维和更高质量的胶黏剂,使得宣纸的纤维结构更加均匀紧密。
同时,宋代宣纸的尺寸也更加规范化,形成了现代宣纸常见的规格。
明清两代,宣纸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更加优质的树皮和高级的黏合剂,以求制作出更加细腻、光滑并且坚韧的宣纸。
宣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并且在纸面上可以绘制更加精美的图案和文字。
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宣纸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
传统手工制作技术与现代设备相结合,使得宣纸的制
作过程更加高效和精确。
同时,人们还提出了保存和修复宣纸的方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中国宣纸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早的原始制作到现代的科技改良,宣纸的质量逐渐提高,并且在艺术和书法绘画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
![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2e97c89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c.png)
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古代的宣纸制作技艺是现代所无法超越的,古代的宣纸质地上乘,做工精致,可保千年不变质。
宋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
此史实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烟四起,避乱忙忙。
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zōu山脚),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为生计”。
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
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泾县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
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1426年—1435年(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发展迅速,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
但好景不长,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泾县一带辗转征战10余年,纸槽大部分被毁坏,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复苏。
大约在18世纪后期,泾县宣纸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并传入欧美各国(1886年宣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章),深引人们注目,曾一度成为联系各民族友谊的文化纽带。
当时泾县宣纸的最鼎盛期年产量近千吨。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业的发展,在遍访宣纸世家之后,选定了古纸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得到空前的发展。
厂家1966年被命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注册了“红星牌”和“★”图文商标,此后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宣纸厂,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曾保持了30余年的独家经营史,1992年8月改制后定名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称:安徽省泾县宣纸厂)。
宣纸传承调研报告总结
![宣纸传承调研报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d95c15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a.png)
宣纸传承调研报告总结宣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记忆。
为了探寻宣纸的传承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宣纸传承调研,并得出以下总结。
首先,宣纸的传承存在着严重的困境。
受到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冲击,宣纸的生产已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许多传统宣纸作坊因为缺乏市场需求和劳动力不足而倒闭,传承手艺的人数逐渐减少。
而现代工业生产的替代品,如机制宣纸,虽然便捷且低廉,但其质量和艺术价值无法与传统宣纸相媲美,这导致了宣纸产业的衰败。
其次,宣纸传承面临着技艺传递不畅的问题。
由于传统宣纸制作工艺繁琐复杂,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师傅的指导才能掌握。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年轻的一代更偏向于追求快速和简便的方式,很少有人愿意投入到宣纸制作这个领域中。
同时,由于传统宣纸制作技艺一直未正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使得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宣纸传承还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点也在改变,而宣纸作为传统艺术品的销售市场相对较小。
很多年轻人对宣纸的认知较浅薄,而年长者对宣纸的需求在逐渐减少。
因此,市场需求的变化成为宣纸传承更为困难的因素之一。
尽管宣纸传承存在这些困境,但总体来说,宣纸传承仍然具有一定的希望。
首先,宣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国内外仍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其次,一些宣纸作坊和传统文化组织正在积极探索创新宣纸制作的方式,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如将宣纸与现代绘画、装饰品结合,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
为了推动宣纸传承和发展,我们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对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加大对宣纸市场需求的宣传力度、加强宣纸与现代工艺品的结合,培养更多的宣纸制作人才等。
同时,要求教育部门将宣纸制作技艺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宣纸制作的技艺。
总之,宣纸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我们坚信,通过各方努力,宣纸传承和发展的前景仍然是光明的。
2024年宣纸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宣纸市场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a7cd95a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1.png)
2024年宣纸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宣纸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宣纸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介绍宣纸市场的现状,包括市场规模、产品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
宣纸市场规模宣纸市场的规模在近年来得到显著扩大,成为了一个具有潜力的细分市场。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宣纸市场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XX亿美元。
中国市场占据了宣纸市场的主导地位,销售额约占全球市场的XX%。
宣纸产品特点宣纸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具有独特的特点,被广泛用于书法、绘画和装裱等艺术领域。
宣纸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原材料:宣纸主要采用优质的桑树皮纤维作为原材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2.质地与质感:宣纸质地细腻,质感柔软而有韧性。
这种独特的质地使得宣纸能够吸墨、堪写,并适应各种绘画技法。
3.耐久性:正规的宣纸经过适当的处理和保存,可以保持几百年的稳定性,不易受到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4.品牌和工艺:宣纸的品牌和工艺对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历史悠久的品牌和传统工艺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青睐。
宣纸市场发展趋势宣纸市场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也面临着一些发展趋势和挑战。
1.国际化需求增加: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国际市场对宣纸的需求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家和爱好者开始关注和购买宣纸。
2.技术创新促进市场发展:近年来,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宣纸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数字印刷技术的应用使得宣纸的制作更加精确和高效。
3.环保意识提升: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也对宣纸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宣纸的生产过程和原材料的环保性能,对环保型宣纸的需求逐渐增加。
4.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宣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传统的宣纸品牌需要面对新兴品牌的竞争,并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的提升。
结论宣纸市场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宣纸的调研报告
![宣纸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2800f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2.png)
宣纸的调研报告宣纸的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宣纸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特殊纸张,以其独特的材质和优良的品质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宣纸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至今仍然是艺术家、书法家、绘画家的首选纸张。
宣纸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纤细、透明、吸墨性强等方面。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宣纸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本报告旨在调研现代宣纸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情况。
二、市场需求调研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我们发现宣纸在中国艺术市场上的需求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人们对传统艺术的追求推动了对宣纸的需求增长。
尤其是在书法和绘画领域,宣纸作为专业纸张的地位不可替代,因此宣纸的市场需求在这个领域尤为突出。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购买宣纸作为收藏品或送礼品,这进一步扩大了宣纸市场的需求。
三、生产情况调研对宣纸的生产情况进行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主要的宣纸生产基地集中在中国的四川、安徽、云南等地。
这些地区具备适宜生产宣纸的气候、环境和传统工艺的传承条件。
现代宣纸生产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通过从苦竹中提取纤维,进行泡制、研磨、过筛、晾晒等一系列工序,最终生产出具有高透明度和吸墨性的宣纸。
四、市场竞争分析在宣纸市场上,除了传统的宣纸生产商外,也有一些新兴的企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
传统宣纸生产商在产品质量方面有着较高的声誉和技术积累,但在生产规模和产品创新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新兴企业则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推出一些创新性的宣纸产品。
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无论是传统生产商还是新兴企业都有各自的优势和挑战。
五、发展趋势分析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人们对手工艺品的追求,宣纸的市场需求将会继续增长。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宣纸生产的工艺和技术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生产者应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宣纸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并推出更多创新的产品。
浅谈中国宣纸
![浅谈中国宣纸](https://img.taocdn.com/s3/m/70941974f242336c1eb95ec6.png)
在介绍我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前,先谈一下我公司的现状。我们于2004年完成的企业改制工作。两年来,在企业内部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也创造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产品开发有了新突破
我公司改制后,在上级政府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建立了宣纸研究所。通过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不断提高我们产品红星宣纸的内涵。如开发生产出建厂五十周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宣纸以及“神龙祥云”、“千秋檀神”等特种宣纸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由于质量好、档次高,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现在这些纪念宣纸的市场价位已经不同程度地上涨。通过实施技术开发战略,使企业的技术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学者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旧唐书》也有唐天宝二年,各郡贡品中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唐时泾县隶属宣城郡)的记载,说明宣纸在唐代就成为贡品了。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有关这一史实记载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宗谱》:“宋末争攘之际,烽遂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此后700余年间,制造宣纸的核心技艺一直在小岭曹氏一族世代传承,一枝独秀。
浅谈中国宣纸
(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佘光斌)
各位专家、领导、来宾:
大家好!我来自宣纸生产企业——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我公司坐落在闻名中外的宣纸之乡——安徽泾县,创建于1951年,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宣纸生产企业、全国轻工重点骨干企业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也是安徽省出口创汇重点企业。在这里我就宣纸的历史、宣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现状以及我公司今后的发展作以下发言,请各位专家、领导给予指正。
宣纸的故事
![宣纸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3d33fe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3.png)
宣纸的故事一、宣纸的起源与历史宣纸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特殊纸张,被誉为“东方文化瑰宝”。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宣纸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使用宣纸的地方是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
因此,这种特殊纸张被称为“宣纸”。
宣纸最初是用来书写和绘画的,因其质地柔软、透明度高、吸墨性好而备受推崇。
二、传统制作工艺1. 原材料选择制作宣纸所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皮蓉树皮和稻草。
皮蓉树皮取自皮蓉树幼树或修剪后的树干,经过多次洗涤和浸泡去除杂质后变得柔软。
稻草则需要晾晒并去除杂质。
2. 蒙皮蒙皮是宣纸制作的第一步,即将皮蓉树皮敷在细木架上,用水稻泥浆粘合。
这一步骤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以确保纸张的均匀性和质量。
3. 筛纸筛纸是宣纸制作的核心环节。
工匠将稻草浆液均匀地倒在一个特制的筛子上,然后轻轻晃动筛子使浆液均匀分布。
这个过程需要技巧和耐心,以确保纸张的均匀性和质量。
4. 晾晒晾晒是宣纸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阳光下晾晒可以让纸张逐渐变得干燥,并保持其柔软和透明度。
这个过程需要注意天气和温度,以控制晾晒时间和效果。
5. 磨平磨平是宣纸制作的最后一步,目的是使纸张表面更加光滑细腻。
工匠使用特制的石头或砂纸轻轻擦拭纸张表面,直至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宣纸的特点与用途1. 特点宣纸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使其在书法、绘画和文化艺术领域中广泛应用:•质地柔软:宣纸的纤维结构紧密,质地柔软,适合书写和绘画。
•透明度高:宣纸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使得书写和绘画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吸墨性好:宣纸能够迅速吸收水墨和颜料,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效果。
•耐久性强:经过特殊处理后的宣纸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可以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2. 用途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宣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广泛用于以下领域:•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宣纸是最常用于书写字迹的材料之一。
宣纸的渊源和历史
![宣纸的渊源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b1348f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7c.png)
宣纸的渊源1、按加工方法分类:宣纸分为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
生宣的品类则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
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
写意山水和草书多用它。
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
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
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
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
生宣则吸水力强。
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
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
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适合写楷书、隶书、行书、篆书等。
它的吃水量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间,好把控。
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宣纸品种按原料配比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按规格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多种;按厚薄可分为扎花、绵连、单宣、夹宣等;按纸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白鹿等;此外还有生熟之分,如矾宣、蝉衣、彩色洒金、仿古色宣、水印瓦当等,共约六十多种。
一般来说,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纸,较薄、较轻;净皮是指檀皮含量达到60%以上的;而特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达到80%以上。
皮料成分越重,纸张更能经受拉力,质量也越好;对应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纸,更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越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会破。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书法用棉料宣纸的居多、画画用皮类纸居多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不能用净皮、特皮纸写字,而是棉料宣纸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书法的需要了(除非您的书法风格是需要在同一个地方用笔反复涂抹)。
附: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看纸面有无反光的银色矾结晶,有就是熟宣,无一般为生宣。
宣纸扎染课题研究报告
![宣纸扎染课题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ec12e9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d.png)
宣纸扎染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宣纸扎染是一种传统的纺织工艺,通过在宣纸上使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扎染,创造出独特的纹样和图案。
宣纸扎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对宣纸扎染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其历史渊源、技术原理、材料与工具等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推广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提供了参考。
2. 历史渊源宣纸扎染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宋代。
早在宋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宣纸进行扎染技艺的实践。
宣纸扎染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纺织工艺。
然而,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纺织技术的影响下,宣纸扎染逐渐衰落。
如今,虽然宣纸扎染不再是主流的纺织工艺,但依然受到一些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3. 技术原理宣纸扎染的技术原理基于染料的渗透和纤维材料的吸附作用。
首先,选择合适的染料和宣纸进行处理,使其能够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有效地渗透和吸附。
然后,将染料涂抹在宣纸上,通过吸附和扎染等手法,在宣纸上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图案和纹样。
最后,经过固定和加工处理,使染料在宣纸上牢固固定,使其不易褪色和破损。
4. 材料与工具在进行宣纸扎染的工艺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下:•宣纸:选择质地坚韧、吸水性好的宣纸,以确保染料能够均匀渗透。
•染料:选择适宜的染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配和混合,以创造出多样性的颜色和效果。
•刷子:用于将染料涂抹在宣纸上,在绘制和扎染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扎染工具:包括橡皮筋、细绳等,用于扎出纹路和图案,给宣纸增加层次和纹理感。
•固定剂:用于固定染料,使其在宣纸上牢固固定,不易褪色和掉落。
5. 宣纸扎染工艺步骤宣纸扎染的工艺过程如下:1.准备宣纸和所需的染料、刷子等材料和工具。
2.将宣纸铺放在工作台上,调整好相应的温度和湿度。
3.使用刷子将染料均匀地涂抹在宣纸上,根据需要进行重叠和调配。
4.使用扎染工具在宣纸上扎出纹路和图案,可以使用橡皮筋、细绳等辅助工具。
5.将扎染好的宣纸进行固定处理,以保证染料牢固固定。
古今宣纸研究概述(下)
![古今宣纸研究概述(下)](https://img.taocdn.com/s3/m/832c7d3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0.png)
古今宣纸研究概述(下)微信版第597期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古今宣纸研究概述黄飞松03专业书籍对宣纸的评价《中国安徽文房四宝》(穆孝天、李明回,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年):全书主要对产于安徽的宣纸、徽墨、宣笔、歙砚进行文化背景、文化功能、文化空间分析与介绍,是一本较为全面反映安徽文房四宝的大众普及书。
《安徽科学技术史稿》(张秉伦、吴孝铣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全书共有十一个章节,从安徽区域中发现距今二三十万年前的原始遗迹中科技的萌芽,到安徽当代科技发展,涉及内容包罗万象,在第四章“科技的充实提高(上)”中论文房四宝的兴起与发展中谈到宣纸,认为宣纸的诞生与造纸术的提高有极大关系。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潘吉星,科学出版社,1998年):从技术史的角度论造纸术、印刷术,在造纸术章节中认为宣纸技术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发端于南朝,在引用清代以前的文献记录推理性分析出早期制作的宣纸技术,认为宣纸称为“泾县纸”更为合适。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戴家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该书由马永春、韦承兴、王菊华、李玉华等人执笔,陈启新、陈志蔚、谢崇恺、荣元恺、李树植、姜申、吕作燮等造纸、纸史研究专家编审和参与研究的。
分时期介绍造纸技术史,并有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
在第八章第五节中介绍了宣纸的起源、主要产地、品种和规格、用途、原料、制造技术。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中国造纸史话》(潘吉星,商务印书馆,1998年):这是一本面对青少年科普类的书,主要内容是造纸术的起源、各时期代表性造纸技术及造纸术的外传等,较有特色的是在单列了中国古代记载造纸技术的典籍。
对宣纸的评价是明清时期皖南特产的“宣纸”为一时之甲,其原料青檀一直被人误解为楮皮、桑皮。
《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显微图谱》(王菊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全书含通论、针叶木纤维形态及鉴别特征、阔叶木纤维形态及鉴别特征、禾草类纤维形态及鉴别特征、竹纤维形态及其鉴别特征、韧皮棉纤维形态及鉴别特征、台湾地区造纸纤维原料、化学纤维及其他纤维、进口商品浆的纤维特性与使用、常用造纸颜料胶填料及其显微形态、显微制样技术与分析方法、附录共有十三个章节,主要通过检测方式获得的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显微图谱,是中国目前最完整的造纸原料DNA数据库,附有质量因子、植物名称、中文名与学名对照、人造纤维及胶填料、技术术语等专业学科的中英文对照与缩写。
元朝的纸张制造与印刷术
![元朝的纸张制造与印刷术](https://img.taocdn.com/s3/m/0dc0c3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7.png)
元朝的纸张制造与印刷术元朝(1271年至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复杂的时期,对于纸张制造和印刷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元朝这个汇聚了各个民族和文化的时代,纸张制造与印刷术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对于文化传承和知识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元朝的纸张制造纸张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元朝时期对纸张的制造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进,使得纸张的生产更加稳定和高效。
1. 制造工艺的改进元朝时期采用了更加先进的纸张制造工艺,包括从选材到制浆、研磨、制张等环节都有所革新。
元代纸张制造工艺主要采用砧式磨浆机进行浆料的研磨,提高了纸浆的质量和纤维的细度,使得制造出的纸张更加柔软光滑。
2. 选材的改进元朝时期的纸张制造开始广泛采用杂草纤维,如苇草、蓼草等,以替代传统的薯蓣纤维。
这种改进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还能够提高纸张的质量和延展性。
3. 尺寸标准化元朝制定了统一的纸张尺寸标准,如官府使用的大小纸张为“进士纸”,大小为51.8厘米×33厘米,这种标准化不仅方便了纸张的生产和流通,也为后来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元朝的印刷术发展元朝是中国印刷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木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到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兴起,印刷术的技术不断完善,丰富了出版业和文化传播。
1. 木活字印刷术元朝时期,木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这种印刷术的特点是使用木材雕刻出每个字的字形,并进行印刷。
相比于传统的拓片印刷,木活字印刷术具有更高的效率和质量,为书籍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
2. 铜活字印刷术元代是中国印刷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铜活字印刷术在这一时期逐渐取代了木活字印刷术。
铜活字印刷术利用铜质材料制作活字,不仅耐用,而且字形更加规整,印刷质量更高。
这种印刷术的兴起使中国的印刷术技术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纸质书籍的普及元朝的纸张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得纸质书籍开始普及起来。
印刷术的发展使得书籍的生产大幅增加,价格也得到了下降,这促进了书籍的大众化,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阅读书籍,从而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宣纸因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纸因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287d5a3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c.png)
宣纸因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工艺品,它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我将从宣纸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宣纸为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宣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宣纸最初由东汉时期的宣城(今安徽宣城)制造而得名,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纸张产品。
宣纸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曾被用于记录文人墨客的文字,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宣纸也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载体,成为了中国画的重要媒介之一、宣纸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因此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宣纸的制作工艺独特精湛,是传统纸张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宣纸的制作主要使用的原材料是苇草,而苇草的选择和采集是关键的一步。
传统的宣纸制作需要在特定的季节采集苇草,经过晾晒、煮炼、漂洗、打浆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最后将浆液均匀敷于细薄的织布上,待其干燥后即可得到纸张。
制作宣纸的过程需要经历多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需要手工操作,并且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才能熟练掌握。
因此,宣纸的制作工艺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艺术性。
这种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得宣纸在纸张制作领域独树一帜,成为了具有高度技术含量和独特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宣纸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宣纸不仅仅是一种纸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的代表之一、宣纸的独特材料和制作工艺赋予了它独特的质地和质感,使得宣纸在书法和绘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宣纸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使得中国画能够通过宣纸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因此,宣纸在中国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之,宣纸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意义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纸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致敬。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纸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纸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3c6ebec4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f.png)
102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纸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戴 健(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摘 要:宣纸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手工制作纸,作为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优良载体,宣纸在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宣纸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宣纸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困境,提出了有关对策。
关键词:宣纸制作技艺;宣纸行业;保护与传承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6)03-102-06收稿日期:2016-07-01项目基金:本文系2014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传统村落为例》(项目批准号:14DH63)的系列论文。
作者简介:戴健(1985-),男,安徽省庐江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编辑,硕士。
宣纸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手工制作纸,它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宣纸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古今中外书画艺术家的青睐,宣纸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郭沫若曾这样称赞:“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西方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宣纸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自唐代诞生,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因产地泾县古属宣州府,故名“宣纸”。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书中,“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
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锦绣中国:“千年寿纸”——宣纸的古法技艺
![锦绣中国:“千年寿纸”——宣纸的古法技艺](https://img.taocdn.com/s3/m/c033889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4.png)
028The Ancient Technique of Rice Papers——宣纸的古法技艺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SPLENDID CHINA 锦绣中国 029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绘画的繁荣,使得宣纸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工艺流程“碓皮、切皮、袋料、选捡、捞纸……”在宣纸的原产地安徽省泾县,这里至今仍沿用着明清繁盛时期生产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从摊晒宣纸制作原料开始,有100多道纯手工工序,整个制作周期至少历时一年。
宣纸因其具备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等特点,故有“国之瑰宝”、“纸寿千年”之誉。
安徽泾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30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
泾县境内有多条河流,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条支流,一条属淡碱性,适合原料加工;一条属淡酸性,适合成纸用水。
宣纸的制作,以青檀皮和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并将其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然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进用猕猴桃藤汁做成的纸药,抄制出不同品种的宣纸。
宣纸在制作之前,要经过一道皮料制作的工序和一道草料制作的工序。
其中皮料制作主要指对檀皮纤维等制纸原料的加工,其中又包含了三十多道烦琐的小工序,如剥皮、踩皮、摊晒成燎皮、鞭皮洗皮、漂白成檀皮纤维料等。
草料制作工序则主要是对水稻草等草纤维进行加工,其中包含了约二十道小工序,如选草、切草,捣草、反复地蒸煮与日晒等直至最终漂白成草纤维料。
这两道工序完成后,便可以为制作宣纸进行配料,即将檀皮纤维料与草纤维料按一定比例混合。
所需纸品类别不同,所配制的比例也会有所不同,配好的料需要再经过筛选、打匀、洗涤等,最终制成一种混合纸浆。
《宣纸的“前世今生”》阅读答案说明文
![《宣纸的“前世今生”》阅读答案说明文](https://img.taocdn.com/s3/m/7e6bc93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f.png)
《宣纸的“前世今⽣”》阅读答案说明⽂ 教书育⼈楷模,更好地指导⾃⼰的学习,让⾃⼰不断成长。
让我们⼀起到店铺⼀起学习吧!以下是店铺为⼤家编辑的阅读答案⽂章,欢迎⼤家阅读! 宣纸的“前世今⽣”说明⽂阅读附答案 宣纸的“前世今⽣” ①“宣纸制作技艺 ”与2009年10⽉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类⾮物质⽂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宣纸虽为世⼈熟知,但不少⼈对其发展演进级内涵变化并不⼗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谈,因为有必要对选址的“前世今⽣”⼀探究竟。
②“宣纸”⼆字连⽤,成为表⽰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尘,⼈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种“宣纸”还不是⽤青檀⽪和沙⽥稻草为原料⽣产出来的纸张,⽽是“蜡之”后才可以⽤的⽪纸。
可见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业”的曹⽒⼀⽀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岭,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以青檀⽪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产。
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区社会相.对.稳定,⽂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
⼩岭盛产优质青檀⽪,⽽当地的两股⼭泉⼀股偏碱,⼀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捞纸时依赖弱酸的⽤⽔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
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之勤奋,沾着黄⼭,九华⼭的秀⽓,染着巢湖、太平湖的灵⽓,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
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是稚嫩,主要⽤于装裱托纸等,还不宜⽤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选址的原料已⾮采⽤青檀⽪⼀中,⽽是掺和了沙⽥稻草。
由于青檀⽪的纤维较长,单⼀⽤青檀⽪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在这种纸上进⾏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
⽽稻草的纤维较短,⽤青檀⽪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 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
及⾄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青檀⽪和沙⽥稻草两种原料制成。
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于心《宣纸》阅读答案
![于心《宣纸》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5ba0fc58fb770bf78a55e8.png)
于心《宣纸》阅读答案篇一:2021届高三西城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北京市西城区2021 — 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 2021.1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宣纸为宣州皮纸的总称,其名源于唐代宣州贡纸,在元明两代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至明代中期已臻完善,成为中国皮纸的杰出代表。
.宣纸最突出的特点是“润墨性”,这种特性对书画创作意义重大。
宣纸可以大大丰富笔墨的表现形式,不仅可皴擦勾斫,也能施诸泼墨渲染,笔迹墨痕清晰可辨,极有笔墨韵.味。
丰富的笔墨变化可抒发感情,移情寄兴,遣貌求神,这是其他纸种所不能比的。
.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它“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
真正的宣纸,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
皮料成分越重,纸张越能经受拉力,即使笔力反复搓揉纸面也不会破,也就越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质量也就越好。
然而,由于稻草浆的成本只有皮料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如今有些所谓的宣纸,稻草比例超过了70%的还称之为“净皮”,几乎全是稻草浆的美其名曰“棉料”。
成了这个样子的“宣纸”,已经承载不了更多的笔墨技法,也保存不了多少时间。
当代书画用纸的生产工艺与过去相比也有很多不同。
过去的玉版宣,要在纸浆中抄造三回;今天的玉版宣,只是皮料的比重大些。
过去有一种半生熟的煮捶宣,是要把生宣纸反复砸打密实,而今天的煮捶宣,是用刷子刷上矾水,达到半洇不洇的效果。
如今,漫步北京琉璃厂,各种、各色式样的宣纸令人眼花缭乱。
宣纸的生产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至今没有量化的质量标准:青檀皮和稻草比例应为多少?漂白的残留物质究竟有什么?与此同时,在生产工艺中,用杂交稻草代替沙田稻草,大量使用化学漂白剂,都使宣纸的质量大不如前。
宣纸发展简史
![宣纸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1bb7eb3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b.png)
宣纸发展简史一、宣纸起源“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其《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中说:“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早记载宣纸的文章。
并且描述了宣纸的功用,用于书画,用于摹写。
二、唐朝贡纸《旧唐书·卷一百五列传第五十五》记载,陕西太守韦坚在天宝三年组织上贡,“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
《唐六典·卷二十八大府寺》记载“右藏署令掌邦国宝货之事……杂物州土……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凡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玩好之物皆藏之”。
《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记载“歙州、宣城郡……土贡……纸笔”。
以上记载说明,在唐朝,宣城郡所造纸即因品质出众,成为上贡朝廷的贡纸。
三、最早的宣纸据路甬祥主编《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1985年前后,造纸研究所受故宫博物院委托,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和唐代韩滉《五牛图》用纸进行分析鉴定。
《游春图》托纸原料为檀皮,可能是中唐时期的物品。
《五牛图》的命纸原料是100%檀皮,当为中唐时期的用纸;背纸为20%的檀皮、80%为稻草,新托纸为50%的檀皮、50%的稻草;新托纸的质量与制造工艺与背纸相似,可能是唐朝纸,也可能是唐朝以后的纸。
据王世襄对安徽省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张即之《华严经写经册》实物分析,经册系用青檀皮加稻草制成的宣纸,每页长11㎝,宽18.8㎝。
四、诏贡宣纸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与宣纸相乱”。
说明宣纸在在宋代已由朝廷下诏上贡朝廷。
且宣纸使用有一定规制,官署间的公文(公稿)不得使用宣纸。
五、江东纸贵宋代,宣纸的需求量大增,因产量有限,引起文人墨客追捧。
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满子权》诗中写道“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
江东即指宣城、徽州、池州等地。
说明文《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明文《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b1e63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b.png)
说明文《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阅读练习及答案说明文《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阅读练习及答案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韩作荣“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
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
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的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
曹氏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
曹氏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也有疑问。
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青檀皮所造?其中是否有青檀皮纸?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
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
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宣纸制造所用为檀皮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宣纸的“前世今生”素材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宣纸的“前世今生”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bed7ebe969dc5022aaea0083.png)
宣纸的“前世今生”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其制作技艺被誉为世界手工造纸技艺的"活化石"。
"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由于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不少人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对宣纸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旧唐书》中曾记载: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
《新唐书》也载宣州宣城郡土贡有"纸、笔"等物。
"宣纸"二字连用,作为一个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出现,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
其卷二中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种所谓"宣纸"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好事家""用法蜡之"以后才可用的其他种类的皮纸。
这说明: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这是以产地而称的"宣纸"。
唐代宣州虽有"纸、笔"之贡,但不能将这种当时的优质纸张与后来的"宣纸"视为等同,因为原料不同;唐代起已有"宣纸"之名,但其时是取地名命名,泛指宣城所产之纸;从造纸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唐代尚未见有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
但不可否认,当时宣州已经产出名纸,以地名命名的"宣纸"就此产生了。
宋元:"宣纸"是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纸张文献证明,曹氏一支辗转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后,开始了全面系统地以青檀皮为原料制作"宣纸"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纸在元明时期的工艺革新及其社会历史背景研究作者:彭玉潜汪甜甜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宣纸的概念与历史出发,以宣纸在元明时期的工艺革新作为切入点,探究宋元以后宣纸迅速替代绢成为书画创作最主要物质载体的原因,以宋元之际社会背景的变化作为依据,分析文人画兴起的特点、文人画兴起后新的绘画审美标准的确立、以及文人对绘画材料需求的改变。
关键词:宣纸小岭曹氏文人画工艺革新[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宣纸在元明时期的工艺革新对书画发展的影响研究”的研究论文(项目编号:S140077)。
]一、宣纸概述“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以表达艺术的妙味”这是郭沫若先生对于宣纸的高度评价。
宣纸是以独特的制造工艺成为纸中的极品,有“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美誉。
中国文化中纸本书画、经卷、书籍都是依托于宣纸作为载体而传存至今。
(一)宣纸概念《辞海》中对宣纸的定义:中国的一种高级毛笔书画用纸,原产于唐代宣州(今安徽宣城),故名。
用青檀树皮及稻草为原料,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后用手工抄造而成。
纸质洁白、细腻、柔软、富有柔性、色泽经久不变,不易蛀蚀,便于长期存放。
辞海对宣纸的定义很好的表达了宣纸的产地、部分用途以及其特征。
由于当代对宣纸认识的更加全面,安徽财经大学曹天生先生提出对宣纸的重新定义:关于宣纸的用途,辞海中仅仅说宣纸是一种高级书画用纸太狭义,宣纸应是通用于各种文化载体需要的纸张,比如出版业等。
原产于宣州并无异议,不过”故名”还有待考证。
而宣纸用青檀树皮和稻草为原料是元明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以前所用原料并不唯一,麻、楮皮纤维皆用,经石灰处理和日光漂白描述的是传统工艺的做法,随着时代变化,这些工艺也改变了许多。
综合辞海和曹先生所言,总结宣纸再定义如下:宣纸是早期宣纸和晚期宣纸的总称,早期宣纸是唐代宣州所产精良纸张的总称,因产地而名。
晚期宣纸产于安徽泾县,由小岭曹氏在明早期发明,纸是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掺加砂田稻草为其配料,并在自然环境下经过特殊方式加工而成,主要供毛笔作书画和其它文化载体用的纸张,其纸色洁白、柔而兼韧、墨韵清晰、不易蛀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宣纸历史宣纸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魏晋时期的麻纸等皮纤维纸。
而有文字的明确记载则始于唐代,据《旧唐书》记载,在天宝年间宣州所生产的纸已是贡品。
南唐后主喜爱绘画,召集大批纸匠亲自监督研制出澄心堂纸,此纸堪称书画用纸历史上的一绝,深受皇室和文人的喜爱。
到了宋代,宣纸的工艺在延续前朝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发展,而此时麻、楮纤维的纸由于麻、楮原料日趋紧张,开始被竹子这种普遍而又廉价的原料制作的竹纤维纸所替代,成为当时产量最大的纸。
但竹纤维纸因其色黄发脆的缺点,所以一直未能代替绢成为书画用品的主流。
元明之际,狭义的宣纸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开始出现,它以檀树皮为主,加入一定比例经过加工的砂田稻草,这样造出的纸具有柔软耐折、润墨性强、层次分明等多种特点。
清代延续元明时期的加工工艺并细化,宣纸成为中国书画用纸的代名词。
近代,西方的机器制造纸迅速冲击了中国的传统造纸业。
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战争的严重破坏,泾县宣纸生产遭遇灭顶之灾,到共和国成立初期已是奄奄一息。
1956年,政府开始扶持传统手工业,投资建立了第一个国营宣纸厂,宣纸制造业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开始恢复生产。
二、宣纸革新的背景(一)宋代及元明之际社会历史背景“从魏晋到唐,科举制度的确立,士族地主为庶族地主所替代,非身份性世俗地主势力大增,并逐步掌握或参与各级政权。
在社会上,在人中上层广泛追求豪华、欢乐、奢侈、享受。
”而绘画便成了他们欢乐事情中的其中之一,越来愈多的士大夫开始涉足绘画。
自中唐禅宗兴起,经五代动乱,宋代中期党派之争之后,隐逸文化又开始出现在士人中,到了元代,则更加推崇隐逸文化。
元初取消科举,使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僚制度瓦解。
所以求士的心态缺少了像宋代的积极性,大部分对于出仕有自觉的抵制,逐渐淡漠世事,靠书画消遣。
赵孟頫《李仲宾野竹图》诗:“偃蹇高人意,萧疏旷士风。
无心上宵汉,混迹向蒿蓬。
”可以见得。
(二)文人画的兴起自北宋建立,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的画学之盛也是历朝的典范,宋代有着极佳的画院体制,设立书学、画学博士,无论画工还是文人画家都有较高的地位,士大夫画家可以通过绘画来取仕,士大夫的业余生活也以书画为乐,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南朝士大夫,自公之暇,固有琴樽书画之乐”,便可见书画已经融入士人的生活之中,闲暇时就以书画为乐。
士大夫画家的繁盛从北宋便开始。
据宋元时期画论中可知,以及参见韦宾《宋元画学研究》中所述,将画家按照身份、取仕的方式、是否会作诗写书法等来分分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从宋初到神宗熙宁七年这115年间,记载的173名画家中士大夫画家有29名,其他均是画工。
邓椿《画继》中记载熙宁七年到乾道三年这94年间,记载的221名画家中士大夫画家有105人,画工为97人。
到了元代,据《图绘宝鉴》卷中记载的185名画家中,士大夫画家有101人,而可知的画工仅有6人,其余待考。
郭若虚有意识的按身份将画家分类,表明士大夫画家在当时已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急剧发展,并有逐渐垄断之势。
总体来讲,士大夫画家从北宋中期后迅速激增,南宋就已经平分秋色,而到了元代就已经完全成为新兴的画坛主流。
(三)文人画新的绘画审美标准的确立以及绘画材料需求的改变宋元之际,文人画家作为新兴的画坛主流,我们已无法忽视他们对于绘画审美标准的新认知,以及对于绘画材料纸、绢的需求改变。
士大夫相对于画工,无论政治地位还是社会影响力,都有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他们通过书论、画论来解释自己绘画审美有别于画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论王维画物:“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文人画家不那么刻意求似,但求意趣盎然,这样有别于画工重刻画、求相似的作画方式。
文人喜于作诗,要求诗画一律,乃至元代极为普遍的诗书画印结合的审美样式。
宫廷画家作画的题材一般统治者有所限定,讲求图画的教化功能。
而文人作画题材一般随性所选,强调笔墨与游戏,苏轼《次韵水官诗》中“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鼋”。
纸相比绢有如下特点:一、除了极个别纸比较贵,纸较绢既方便作画而且廉价,这个特点迎合了文人作画随意性。
二、用绢作画较纸要严谨,作画时间漫长。
三、革新以后的宣纸,墨色分明、层次丰富,作画效果好。
所以相比较可知,宣纸相对于绢更加符合文人作画的特点,在文人画成为中国画坛主流的时候,伴随着的也是宣纸代替绢成为书画的最主要载体。
相对于画工常用的绢作画,文人画家更乐于用纸作画,比如苏轼《古木怪石图》、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等。
文人画发展到元代,也急需更加适合他们由于审美变化而带来的的绘画材料变革的纸,而宣纸原材料和产量的有限,也限制了纸进一步成为书画载体的进程,一场变革也由此发生。
三、元明时期宣纸的革新(一)传统宣纸工艺的生产特点宣纸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都是由手工完成,原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宣纸的质量。
元明以前宣纸的原料有大麻、楮皮、桑皮等,元明以后的宣纸是由主要原料的青檀皮,并配以一定量的砂田稻草,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再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加入纸药猕猴桃藤汁抄制而成。
传统漂白制浆工艺所需的化工原料为石灰。
宣纸的品质得益于当地优良的水质。
加工好的皮料和草料按照不同的比例经竹帘捞制抄造而成,就宣纸原料的配比可分为净皮和棉料,纸的规格分四尺、六尺、八尺、丈二、以及特殊尺寸等,而加工过的纸又分夹宣、熟宣、蜡笺、花粉、晒金等。
(二)小岭曹氏对宣纸工艺的革新宣纸工艺,首在用料,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皮和砂田稻草。
北宋神宗七年,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因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生产未能持续。
其中自然原因是泾县当地生产宣纸的承载力未能持续生产这么多的纸,而承载力不足的首要原因就是原料不足。
据考究,魏晋时期,造纸的主要原材料为大麻,唐初延续用大麻造纸,而大麻本身是当时很多人制作衣服的用料,所以之后便开始用楮树皮、桑皮替代,到了宋代,因楮皮、桑皮原料不够生产所需,而技术的进步,用更为普遍廉价的竹纤维造纸成为主流,但是由于竹纤维纸色黄且脆的缺点,所以也未能代替绢成为绘画的主要载体。
宋末元初,蒙古族入主中原,曹姓人为避免战乱,迁居泾县小岭。
小岭山多田少,为求温饱,便以制造宣纸为业。
曹氏在对宣纸工艺革新的贡献在于扩宽了制造宣纸的原材料,成功的运用了泾县当地砂田稻草作为制造宣纸的原料,而制作出的纸纸色洁白、吸水润墨、经折不腐。
稻草资源全国各地都极为丰富,它的化学组成随产地而异,尤其是品种和土壤环境对其影响很大,宣纸生产采用砂田产的籼、粳两种稻草。
砂田稻草是生长在砂质土壤农田上的稻草,它长期由山中水温较低的溪水灌溉,水稻成长期较长,草杆粗壮,节稀叶少,木质素含量较低,纤维素含量较高,它优于泥田稻草。
小岭曹氏在不断尝试中,最终生产出以青檀皮料为主,加部分草料而生产出的宣纸,这种宣纸润墨效果好,尤其适合文人新的书画用纸的需求,到了明代,宣纸生产进入了高峰期,工艺越加完善,品种日益增多。
尤其以宣德年制造的纸为佳,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中说:“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四尺单)最佳。
”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说:“今则棉(棉料纸)推兴国、泾县”,自此以后宣纸成为了中国书画用纸的主流纸张,它的出现,直接促进文人写意画的大发展,中国书画也进入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1] 韦宾.宋元画学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2] 林渊.王铁柱.历代文房四宝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3] 潘吉星.中国造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 潘祖耀.宣纸制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5] 曹天生.论“中国宣纸文化”的定义诸问题[J].中国教育学院学报,2007(01)[6]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