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
陈东;任松
【摘要】总结近几年参与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经验体会,对目前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有效开展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提出建议.
【期刊名称】《化学分析计量》
【年(卷),期】2006(015)001
【总页数】3页(P47-49)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问题;建议
【作者】陈东;任松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200137;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2001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对海洋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是伴随着海洋环境监测业务而开展的。
为了获得具有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代表性及可比性的高质量数据以准确描述和表征海洋状况,科学地预测海洋环境的变化,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信息,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国家海洋局
从质量保证机构、监测方法规范化、标准物质系列化、互校工作制度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2]。
随着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发展,中央和地方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不断增多,质量保证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加强,1992年,国家海洋局成立了“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小组”,各分局也先后成立了各自的质管小组,对全国和各海区的环境监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这些活动的开展和措施的实施,对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由于海洋环境监测的特殊性[3],通过对近海海洋环境监测的不确定度的探讨[4~6]可以得知,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实施,结合多年来组织开展东海区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检测标准、规范、方法制定/修订工作滞后
首先,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中有关的检测标准、规范、方法缺乏创新。
如目前使用的GB 17378-1998《海洋监测规范》中农药项目仅有PCBs、六六六、DDTs及狄氏剂的检测方法,并且是沿用20世纪80年代修订的标准、方法。
随着农药使用种类不断更新和使用量的不断加大,仅对上面所列的几种农药残留量进行监测,不足以反映海洋环境的客观状况,不能为海洋的管理提供足够有效的信息。
其次,随着先进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各级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的不断加强,GB 17378-1998《海洋监测规范》中规定的样品处理技术、检测技术已不能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发展的要求,为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可比,急需对规范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修订。
1.2 样品采集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工作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现行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部
质量控制包括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分析、绘制质控图等方式,这些都属于对内部“静态”实验的质量控制。
有关研究表明,由于海洋环境监测的特殊性,在东海近海水质无机氮类[7]、油类[4]、无机磷[5]、重金属[6]等的测定中,测定结果不确定度主要来自现场的随机因素,说明海洋环
境监测、海上采样过程等对样品的最终测定结果是至关重要的。
但目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内业分析、轻外业采样”的现象,造成采样设备陈旧,采样人员缺少专业知识、质量意识淡薄等现象。
1.3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流于形式
仔细检查一下各种质控报告,就会发现绝大部分监测机构的明码或密码平行样的相对标准偏差往往全部满足要求,其中明码或密码加标回收率往往也是全部合格。
由于海洋环境监测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采样、分样、样品贮存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随机因素,实际上,在海洋环境监测分析工作中检测平行样结果的相对偏差超出规定范围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而质控报告中出现全部合格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局限于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实施质量控制在常规分析中需要增加20% 以上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检测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海洋环境监测的时效性要求较高,分析人员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再者部分监测机构对实验室日常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使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流于形式。
另外,很多监测机构认为自己获得了CMA资质,监测质量就有了保证,因此忽略了对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通过CMA计量认证的监测机构建立起适合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规范了监测机构的行为,但质量管理体系只是对监测机构的各项活动进行“过程”的“宏观”的质量管理[8],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
制则更注重于“技术”的“微观”的质量控制[9],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对监测数据的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价。
所以在规范监测机构行为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实
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1.4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效果不佳
现行的海洋环境监测中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一般是国家/海区(或各省、市)海洋环
境监测中心对其下级监测机构或计量部门对监测机构进行实验室能力评价和质量控制的考核(即标样考核)。
在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流于形式的情况下,外部质量控制的考核就相对成为衡量各监测机构质量水平高低的尺度,但这种考核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首先,由于质量控制考核是由监测机构最优秀的分析人员在仪器性能处于最佳状态下完成的,这在平时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很少能做到,故质量控制考核只是对实验室能力的验证。
通过质量控制考核只能说明该实验室具有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并不能反映该监测机构平时监测工作的质量水平。
其次,质量控制考核所用的样品通常是标准样品(不含基质或仅含简单基质的人工合成的高浓度样品) ,与环境样品相比其分析步骤与干扰组分较环境样品大大减少,这样的考核结果必然是监测站的最高质量水平。
再次,质量考核的样品分析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实验活动,而实际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有其特殊性,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效果不佳。
2 有效开展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了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获得质量可靠的监测数据,满足客户对环境监测结果的质量要求,增强环境监测工作及质量控制的透明度和可监督性,建立一套技
术多样、监督有力的全程序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2.1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标准、规范、方法的制定/修订工作
目前海洋环境监测中存在着检测标准、规范、方法缺乏和制定/修订工作滞后等问题,国内多家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已认识到这一点,并针对具体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
国家海洋局应鼓励各监测机构对较成熟的还未上升为标准规范的检测方法进行申报,汇总到海洋检测的归口管理部门,再由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对该方法进行验证、评价。
以加快海洋环境监测标准、规范、方法的制定/修订工作,促进海洋环境监测质量
的提高。
2.2 应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监测质量
实施质量保证工作,一般都会增加约20%以上的工作量,此项工作若得不到领导
的重视和支持,很难有效开展。
各监测机构的领导应视监测质量为单位的生命,成立专门的质控部门,形成相对独立于检测工作的“第三方”,负责草拟质量保证工作计划、文件和实施细则等,负责检查和监督各部门质量保证工作的实施和执行情况,负责重大监测活动的质量控制等。
2.3 加强现场质量控制并强化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问题主要源于布点、样品采集、运输、贮存及预处理等现场作业过程。
而海洋监测项目多系痕量成分,含量多在1×10-9~1×10-6范围内,所以必须重视现场质量保证工作。
现场质量保证工作除了合理布点以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外,还包括选择适当的采样装置、盛放样品的容器及保存条件,容器空白、样品空白及现场加标样品的数目和频率、样品容器的标识及其它记录保存等都必须严格控制。
对于规模较大的监测任务,各监测单位应同时派出质量监理员(也可由
上级监测机构或委托方派出),由质量监理员确定受控站位,并负责监督采集不少
于20%的平行样品,进行密码编号或密码加标处理。
现场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工
作应由质量监理员负责和监督。
2.4 提高监测工作的透明度
目前海洋环境监测结果有很强的特殊性,多数监测结果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真正地反映产品质量。
虽然国家对海洋环境监测的结果具有很高的质量要求,但相当比例的具体客户,如地方政府的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或企业常常对监测结果的质量没有强烈要求,却对监测最终产品的新颖性或环境监测结果数值的高低具有强烈的期望。
例如海洋监测机构在测试企业委托的疏浚泥样品时,企业对监测机构提供监测结果
的质量水平要求不多,但期望监测结果的数据足够低。
如果具体客户对监测结果的质量没有要求,质量保证部门即使制定再周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也起不到实际作用。
因此倡导客户对环境监测提出质量技术要求,增加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透明度,让客户对其需要的产品进行质量监督,可以有效促进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结果的质量水平。
2.5 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监理制度并引入竞争机制
缺乏竞争和监督是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实施效果不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重大的海洋监测活动或事故性监测,设想客户(甲方) 将监测工作委托给某海洋监测机构或其它实验室(乙方) 时,同时委托与甲、乙双方无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第三方(丙方,应是熟悉海洋环境监测业务的部门和人员,也可以是与乙方有竞争关系的
海洋监测机构或实验室) 对乙方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全程序质量监理,丙方直接就乙方的产品质量对甲方负责。
推广实施此项制度,可有力促进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海洋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委会. 海洋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北京: 海洋出版
社,2000.51
2 范志杰,宋春印.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质量保证的回顾与展望.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5, 7 (5): 10
3 任松.测量不确定度在近海水质污染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海洋环境科学,2005,
23(2):60
4 任松,张丽旭,陈卫卫,等.东海近海水质油类测定中的不确定度探讨.海洋环境科学,2005,24(4):66
5 任松,陈东,卜建平,等.东海近海水质活性磷酸盐测定中的不确定度探讨.海洋学报,2005,27(6):8
6 任松,陈东,秦晓光,等.东海近海水质总汞测定中的不确定度探讨.海洋湖沼通报,2005,106(4):17
7 Lysiak-Pastuszak E.On quality assurance procedures in monitoring analyses of nutrients. Oceano Stud, 1996, 38(3):3
8 刘铁英.浅谈环境的质量保证工作.交通环保,1998, 19(5): 40
9 王丽莎,张鲁霞.浅谈实验室认可中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开展.山东环境, 2003(1):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