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亿:发展绿色建筑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与自然和谐的室内环境,实现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
江亿:发展绿色建筑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时下“绿色”、“低碳”、“节能”之呼声越来越高,绿色建筑、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已然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提及与关注。

而对于低碳建筑,近年在行内和行外却出现了一些困惑和纷争。

就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江亿教授将建筑节能的真正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切的解读,探寻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之路。

一、“建筑节能要用数据说话”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最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建造的过程中,同等规模同功能的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在其制造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最少;另一个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用能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少。

对于综合评价一个建筑是否绿色、节能,目前主要有三种评价方式。

第一,是以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为代表的罗列式评价体系。

主要看建筑采用了哪些节能技术,节能技术越多,评价越高。

第二,是以可再生能源的百分比判别。

但是不去考查总的能源使用量。

这就导致有些能耗很高的建筑,尽管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很高,但实际使用的常规能源量也高于一般建筑。

这样的建筑就不能算作节能建筑。

这种百分比的评价实际上是鼓励了那些高能耗高消费的群体耗能。

第三,是统一把不同的室内状况、服务水平修正换算到同一个平台同一工况上进行比较。

这三种模式都不是科学的评价方式。

节能的科学依据、唯一标准就是实际耗能。

根据以往跟踪的一些节能建筑的能耗情况来看,北京市的大批政府机构办公建筑年单位面积用电量为60—80度,也有一些达到120—130度,远远高于100年前建造的清华学堂每平米每年用电34度的水平。

尽管这些办公楼采用了各种先进节能技术,但如果实际用能高出一倍到两倍,就不能说它们是节能的。

眼下一些应用了太阳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就标榜自己是节能建筑、低能耗建筑,甚至零能耗建筑,于是节能建筑成了节能技术的堆砌,而实际用能数据却少有人关心,实际上它们的能耗并不低,将诸多技术集于一身不一定真正降低了建筑能耗。

二、“发展节能建筑不能参照西方模式”
一个采用了节能技术的某机关大厦全年单位面积能耗74度,比北京地区同功能办公楼高23%;一个采用了节能技术的某高档住宅全年空调采暖单位面积能耗45度,为当地一般住宅能耗的3—5倍。

这些戴“绿帽子”的建筑从实际的能耗数据来看,明明多消耗了,因此并不能算是节能的。

正是这些现代化的低碳建筑,有可能不断提高我国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

我国建筑能耗的曲线才刚开始要飞,我们正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对于建筑节能,应用高新技术不一定能够达到很好的实际效果。

采用的技术越先进,建筑节能的效果不见得就越明显。

以空调为例:在北京,使用中央空调的住宅单位面积耗电约20度,户式中央空调为5—8度,分体式空调为2.3度。

这种巨大的差异,不是由于空调系统和装置本身的效率的差异,而完全是由于不同的使用模式所导致。

分体空调是“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运行模式,也就是有人开、有人关,实际能耗就很低;大部分中央空调是“全空间、全时间”的运行模式,也就是包括走廊、卫生间,任何一个空间都是24小时恒温恒湿,它的实际能耗就达到分体空调的10倍。

“全时间、全空间”与“部
分时间、部分空间”的空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需求和服务模式,也对应着完全不同的实际能源消耗。

而中央空调似乎“技术先进”,但它很难彻底地实现“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环境控制。

如果认为目前住宅分体空调这种“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模式也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了,我们就不一定要在住宅建筑发展那种“全时间、全空间”能耗高出10倍的中央空调。

通过技术创新,有可能使这种中央空调能耗再降低30%或50%,但怎么也不可能达到现在分体空调实际的低能耗水平。

这就是说,技术对节能起很大作用,但生活方式、使用模式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大。

但并不能说技术是无用的。

发展和推广节能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

问题是对于建筑节能来说,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使用模式和需求需要不同的节能技术,甚至不存在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节能技术。

认为采用节能技术就一定会节能,这是现在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个很大的误区。

举例来说,奥运会前要建奥运信息中心大楼,当时准备采用外墙保温和水源热泵两项节能技术,但这种信息中心主要是机房,室内有巨大的发热量,全年的任务都是排热,这个建筑的主要功能应该是散热,保温只能起相反的作用。

由于室内发热量大,冬季都不需要采暖,所以水源热泵也不能起任何作用。

这时,如果使用了这两项技术,就一定导致实际能耗大幅度增加。

鉴于此,这栋大楼最终没有采用这些华而不实的新技术。

就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行为节能哪个更实际、更有效来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模式导致能耗差异是巨大的。

而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当然也是重要的节能途径。

关键的问题还是怎样评价这些节能的技术手段。

不同的使用模式需要不同的节能技术和手段。

很多对应于西方目前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使用模式的节能技术很可能在我们这种使用方式下反而不节能,甚至导致能耗的大幅度增加,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例如,在发达国家,当存在低品位热源时集中供生活热水应该是一种节能的方式,而在我国,由于人均生活热水用量相对要低的多,所以集中供生活热水的循环水泵和管道散热的能耗成为系统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从而导致这种系统成为不节能的高能耗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在北京很多住宅小区入住几年后都把集中的生活热水停了,物业觉得实在支撑不了了,实际就是运行能耗太高。

这是由于我们的生活热水使用模式和国外的差异导致人家的节能模式在我们这就成为不节能。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发展一套适合于我国节约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使用模式,能够在这样的模式下实现更高的能源使用效率的节能技术和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的节能技术。

从这个思路出发,对于我国的办公建筑节能来说,首先也是要理清理念,到底我们需要发展什么样的办公建筑,提供哪种服务。

坚决反对盲目地追求奢华之风。

许多大楼先花钱去造“玻璃壳”给建筑披上一层不节能的皮,然后再花更多的钱去做通风、空调等“节能”措施,最后往往还是高能耗建筑。

实际上判断一个写字楼能耗高低的最简单办法,就是看它的窗户能不能开。

凡是能开窗的写字楼单位面积用电量基本在60—70度,不能开窗的要达到120—130度。

而欧美的写字楼基本都打不开窗户,实测的数据要达到150—200度。

这样的高能耗水平不是使用者的责任,而是建设方和监管者的发展思路有问题。

三、“节约型模式下采用适宜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和其他建筑能耗持续增长。

现在应按照怎样的标准测算建筑能耗,该走怎样的节能之路值得思考。

一些高档住宅围护结构热阻是一般住宅的两倍以上;双层Low-e外窗,外遮阳;空调系统高效,全年恒温恒湿;提供高效洗衣烘干机、洗碗机;实际户均电耗为普通住宅的5倍以上!如果达到国外的室内气候条件和服务水平,中国建筑能耗将是发达国家的2—3倍!
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提升,能源压力会越来
越大,我国当前可供选择的节能途径有三条:一是以实现“完美服务”为目标,实现高效节能;二是在维持目前能耗水平的前提下,通过节能技术改善服务;三是在维持目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节能技术,进一步降低能耗。

我国目前建筑能耗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状况。

和美国相比,我们的人均建筑能耗只是他的十分之一,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则为他的40%。

如果我们也追求和西方同样的“完美服务”,对于这样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是这个地球所不能提供的,即使通过各种先进的节能技术,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容量也无法承担。

因此,我国的建筑节能只能靠两个途径,在目前的能耗水平下提高服务质量,或者是维持服务质量,通过节能技术,进一步降低能耗,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节能目标。

中国的建筑节能应该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技术路线。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但不一定要追求完美。

高档住宅能耗是普通住宅的5倍,消耗这么多能源,就是为了给人营造一个所谓舒适的室内环境。

利用技术手段将人与外界隔绝,然后再用技术手段模拟自然环境,这种西方的理念很可怕。

开窗换气有什么不好。

在达到同样的目的下,就是比装所谓的新设备要节约能源。

在有阳台的住宅里利用阳光和风将衣服晾干与豪宅里用电烘干机烘干衣服,幸福指数相差不了多少,但耗能差别却是巨大的。

当所谓的舒适度提高是以能源消耗量的巨量增长为代价换取的,为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点资源和能源,我们维持传统的节俭型生活模式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发达国家在经济腾飞的同时都发生了建筑能耗同步飞速增长的现象。

目前中国也处于这样的发展阶段,如果能够避免发达国家的建筑发展模式,则有可能避免这一趋势。

对于中国的建筑节能,首先,除个别特殊需求外,尽可能避免建设所谓“高标准、与国际接轨”实则高能耗的大型建筑。

其中包括采用了大量高技术的高能耗商业建筑,即使他们大部分号称“低能耗、零能耗”。

此外,应推行全过程用能定额管理,即根据目前各类非住宅建筑能耗水平,确定新建非住宅建筑的能耗指标,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行中实行全过程的用能定额管理,使其成为强制性实施的标准。

同时,发展适合中国的建筑使用方式和行为特点,形成中国式的低能耗商业建筑形式和系统方式。

建筑低碳是人类的社会责任,到底该矗立起什么样的建筑,应该遵循中国的绿色之路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总的说来一句话,中国建筑节能未来几年应该因地制宜,走中国特色的节能之路。

从这一思想出发,我国的建筑节能应该从四个方面来推进。

第一是控制建筑规模和标准;第二是提倡生态文明,反对奢侈浪费;第三是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台和大型公建能耗监测系统;第四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采取不同节能措施。

在北方,热电联产能到达的地方应优先使用热电联产,到不了的地方,可使用热泵作为解决特殊地方采暖问题的办法。

北方城市的建筑节能,应着力降低采暖能耗,进行围护结构保温,实行供热改革,提高热源效率,改善末端调节。

长江流域建筑可发展多种热泵,提倡“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采暖方式,加强自然通风。

南方建筑应坚决反对“集中供冷”,提倡自然通风、外遮阳。

大型公建倡导外窗可开启,通过可调节的自然通风减少对机械通风的依赖,采取“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环控方式。

农村建筑应加强保温,发展以生物质能源为主,辅之以其他可再生能源和部分商品能源的新农村能源方式。

发达国家建立在高资源消耗基础上的现代化道路,我国很难借鉴。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之路;依靠“机械方式”营造人居环境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探讨与自然和谐的新途径;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不同功能建筑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建筑节能解决方案;力争在建筑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使建筑能耗总量的增长低于建筑而积总量的增长,以真正实现建筑节能。

四、“大道至简,天人合一”
西方比较看重依赖技术,认为技术可以征服自然,创造一切;东方特别是中国不光重视
科技,还重视文化,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真正舒适且节能的建筑并不是把人放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面用机器制造环境,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舒适状态。

我们用最传统的窑洞方式结合科学的设计和管理手段也很好地解决了农民的水果和蔬菜冷藏问题,省钱、省力效果还好。

深圳建科大楼之所以能做到低成本高效益地节能,很重要一点就是建筑节能基于亲近自然、利用自然的设计思想。

在社会高度发展而资源紧缺的大背最下,建筑节能,考验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水平,而是节能的观念、节能的智慧和节能的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建筑低碳,关键是要树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通过各方而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