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曙光双语学校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淮安曙光双语学校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统考模拟试题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所致。
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4B.+3C.+2D.+5
2.下列方法能用于鉴别氮气和氧气的是()
A.观察颜色B.闻气味
C.放入带火星的木条D.加入澄清石灰水
3.2019年9月29日,中国女排荣获女排世界杯冠军,女排队员在平时都经历了艰苦
C H O)会导致肌肉酸痛,下列说法错误的的训练,在剧烈运动时肌肉里产生乳酸(363
是
A.乳酸中碳、氢、氧元素个数之比为1:2:1
B.—个乳酸分子中含有12个原子
C.乳酸是由乳酸分子构成的
D.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
4.造成温度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A.二氧化硫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气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气点燃前需要验纯
B.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手紧握试管,再将导管插入水中
C.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D.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
6.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1滴水大约有1.67×1023个分子----分子很小
C.将氮气制成液氮,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D.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7.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分离的是()
A.酒精和水B.食盐水和泥沙C.矿泉水D.铁粉和铜粉8.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
右图是元素
周期表中的锰元素的信息图,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锰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锰原子核内有25个质子
C.锰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 g D.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0
9.下列混合物能用溶解、过滤分开的是()
A.食盐和泥沙B.食盐和糖C.大米和沙子D.酒精和水10.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C19H19N7O1.下列有关叶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叶酸不属于氧化物
B.叶酸由4种元素组成
C.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
D.叶酸中C,H,N,O的质量比为19:19:7:1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问题:
(1)常用_________做吸附剂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常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如果是硬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小张同学设计的简易电解水装置。
①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电时,A电极产生气体是____________,检验该气体的方法为______,该实验说明水由__组成。
(3)“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之一。
下列有关水的气化和水的电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选填字母序号)。
a.水气化是由于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了
b.水气化是由于水分子发生了变化
c.电解水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d.电解水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请根据如图提供的实验装置(部分铁架台、铁夹省略),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②的仪器名称: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实验室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步骤:①点燃酒精灯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⑤把导气管撤离水面⑥熄灭酒精灯⑦把试管固定在
铁架台上。
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②③⑦①④⑤⑥
B ⑦②③①④⑤⑥
C ⑤⑦③②①④⑥
D ②③⑦①④⑥⑤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下列空白。
(1)小明同学选择A装置准备用氯酸钾为原料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他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字母),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完成上述实验的操作步骤有:a、停止加热b、固定试管c、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d、装药品并在试管口处放一小团棉
花e、加热,收集氧气,上述操作中缺少的一步是_____,将该操作编号f,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填字母)。
(2)小华同学想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为原料代替氯酸钾制取一瓶较纯净氧气(不考虑水蒸气),她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收集装置是_____(填字母)。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3)当过氧化氢接触到二氧化锰后,反应便立即开始。
但如果你稍改变所选择装置,便可控制其反应速率,请从下图所示的仪器中选择一种仪器替换小华同学选择的装置中一种仪器,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填字母)。
(4)你认为小明和小华制取氧气的方法,哪一种更好?_____(填“小明”或“小华”),理由是_____;_____(写两点)。
14.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展开研究,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①小轩同学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一瓶氧气,可以选择B装置和装置________组合(填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
小轩发现反应速度过快,同学给出了下列建议,你来帮小轩判断一下正确的建议有
_________
A.往长颈漏中加些蒸馏水B.提高反应的温度
C.改用较小容积的反应装置D.将长颈漏斗改成分液漏斗
②小檀同学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一瓶较纯的氧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填编号)当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氧气收集满了,收集满的氧气应该瓶口__________(填“向上"或“向下")放在桌面上。
③F装置是一种简易的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氧气应该从_________端通入。
(填"a ”或"b")
④实验结束后,老师告诉小檀,氯化钾可以作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化肥,所以小檀决定从混合物中提取氯化钾,给班级的植物施肥,他提取氯化钾的步骤为____________
如果小檀制取了0.6moL的氧气,理论上他可以回收多少克氯化钾__________。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1)含氧原子个数相同的SO2与SO3分子个数比为_____;
(2)正二价元素M的氧化物中,M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
16.同学们用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进行碱与指示剂作用的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所有废液都倒入到同一废液缸中,为了使废液实现无害化排放,同学们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共用去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200g,同学们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23.3g,向滤液中加入23.3g水,得到600g7.1%的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求解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x)的比例式_____;
(3)请用具体数据写明滴加稀硫酸的整个过程中,烧杯中各溶质的质量变化为_____;(4)若实验中所用氢氧化钡溶液的浓度为17.1%,则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_____(酚酞溶液的体积忽略不计);
(5)若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上述实验所用的稀硫酸,需加水的质量为
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B
【解析】
亚硝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之和为0,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故选B。
2、C
【解析】
A、这两种气体都没有颜色,观察颜色方法不合适,选项A错误;
B、这两种气体都没有气味,闻气味方法不合适,选项B错误;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带火星的木条在氮气中不能复燃,现象不同,可以鉴别,选C项正确;
D、氮气和氧气都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无法鉴别,选项D错误。
故选C。
3、A
【解析】
C H O)化学式可知,乳酸中碳、氢、氧原子个数之比为1:2:1,元素A、根据乳酸(363
只讲种类,不论个数,故A错误;
B、1个乳酸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一个乳酸分子共含有12个原子,故B正确;
C H O)化学式可知,乳酸是由乳酸分子构成的,故C正确;
C、根据乳酸(363
D、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3+1×6+16×3=90,故D正确。
故选A。
4、C
【解析】
造成温度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另外含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故选C。
5、B
【解析】
A、氢气具有可燃性,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前需要验纯,故选项说法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再将手紧握试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故选项说法正确。
6、C
【解析】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详解】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缘故,故A正确;
B、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故B正确;
C、将氮气制成液氮,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C不正确;
D、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是因为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的缘故,故D正确。
故选C。
7、B
【解析】
过滤可以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详解】
A、酒精和水都是液体,不符合题意;
B、食盐水能够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加水溶解后形成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符合题意;
C、矿泉水是液体,不符合题意;
D、铁粉和铜粉都是不溶性固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解析】
试题分析:A、锰为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
A错误。
B、左上角的数字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同时也是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B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不是克,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
C错误。
D、根据B的分析,核外电子数应为25,D错误。
考点:元素信息的识别
9、A
【解析】
A、食盐能溶于水,而泥沙不溶于水,能按溶解、过滤的操作顺序分离,故A选项正确;
B、食盐和糖,均能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的操作顺序分离,故B选项错误;
C、大米和沙子,均不能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的操作顺序分离,故C选项错误;
D、酒精易溶于水,且属于液体,不能按溶解、过滤的操作顺序分离,故D选项错误。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混合物的分离并理解过滤的原理、掌握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按照“溶解、过滤”的步骤进行分离的物质,必须需要满足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不同,必须具备:一种不能溶于水,另一种物质能溶于水。
10、D
【解析】
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叶酸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叶酸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C.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19+1×19+14×7+11×1=441,故正确;
D.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
(12×19):(1×19):(14×7):(11×1)≠19:19:7:1,故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活性炭产生的泡沫少且有白色垢状物略氧气(或O2)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氢元素和氧元素ad
【解析】
(1)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有吸附性,常用活性炭做吸附剂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常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如果是硬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泡沫少、浮渣多;(2)①水
通电氢气+氧气;②电解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
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所以A电极产生气体是氧气,检验该气体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该实验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 水气化是物理变化,分子的种类不变,改变的只是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所以水气化由于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了;电解水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
点睛:掌握并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加热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A 防止高锰酸12、集气瓶高锰酸钾−−−→
钾粉末随气流一起进入导管引起堵塞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复燃,说明收集满 A
(1)图中标有②的仪器名称是试管;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
钾 −−−→加热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是固体加热型反应,故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气流一起进入导管引起堵塞;
(3)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室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的步骤为: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⑦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①点燃酒精灯、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⑤把导气管撤离水面、⑥熄灭酒精灯。
故选A 。
【点睛】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排水法收集的操作顺序可记成:茶(查)庄(装)定点收(收集)利(撤离导管)息(熄灭酒精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E +加热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fdbeca B C 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水+氧气 B 小华 操作简单不需加热 可以随时添加药品控制产量从而节约药品
【解析】
(1)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选择装置E ,氯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加热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实验操作中缺少的一步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该操作编号f ,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fdbeca ;
(2)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反应物为固体加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发生装置应选B ,要收集较纯氧气,收集方法应用排水法而不用排空气法,故选C 。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水+氧气;
(3)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可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选择的仪器是B ;
(4)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条件是常温,还可以随时添加药品从而控制产量;所以小华制取氧气的方法更好,理由是:操作简单不需加热;可以随时添加药品控制产量从而节约药品。
故答案为
(1)E ;+加热氯酸钾氯化钾氧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fdbeca ;
(2)B ;C ;二氧化锰过氧化氢
水+氧气;
(3)B ; (4)小华;操作简单不需加热;可以随时添加药品控制产量从而节约药品。
14、C 或E
催化作用或加快反应速率ADAC 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向上a 溶解、过滤、蒸发29.8
【解析】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用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收集时可选择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故选C 或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 =二氧化锰 2 H 2O+ O 2↑;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将过氧化氢的浓度降低,可以减慢反应速率,用长颈漏斗加过氧化氢时不便于控制反应速率,可用分液漏斗或针筒代替,故选AD ;②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反应装置选择A,要收集纯净的氧气要用排水法收集,故选AC 装置;③由于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故应该短进长出;④反应结束后的固体中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故可以经过溶解、过滤、蒸发来提取;
设制取0.6moL 的氧气可以回收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 3二氧化锰
加热=
2KCl+3O 2 ↑
149 3 X 0.6
149x =30.6
得x=29.8g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3:2 56
【解析】
(1)假设SO 2和SO 3都含有1个氧原子,则SO 2分子有1/2个,SO 3分子有1/3个。
所以分子个数比为1/2:1/3=3:2。
故答案为:3:2;
(2)根据题意可知,该氧化物是MO 。
设M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 ,则x:16=7:2。
解得x=56。
故答案为:56。
16、Ba (OH )2+H 2SO 4=BaSO 4↓+2H 2O 80x =9829.4g
氢氧化钡的质量由17.1g 变成0g ,氢氧化钠的质量由24g 变成0g ;硫酸钠的质量由0g 变成42.6g 6% 160g
【解析】
(1)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Ba(OH)2+H 2SO 4=BaSO 4↓+2H 2O ;
(2)解:设生成23.3g 硫酸钡沉淀需要硫酸的质量为m ,需要氢氧化钡的质量为n 。
()24422Ba OH +H SO BaSO +2H O
171
98233n
m 23.3g ↓= ;
98m =23323.3g
m =9.8g 171n =23323.3g
n =17.1g
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200g ×19.6%﹣9.8g =29.4g
设与29.4g 硫酸反应所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y ,则: 242422NaOH+H SO Na SO +2H O
80
98142x 29.4g y =
80x =9829.4g
x =24g
9829.4g =142y
y=42.6g
(3)根据计算数据可知,滴加稀硫酸的整个过程中,烧杯中氢氧化钡的质量由17.1g 变成0g,氢氧化钠的质量由24g变成0g;硫酸钠的质量由0g变成42.6g;
(4)设废液的质量为w,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w+200g=600g,w=400g
则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24g
100%=6% 400g
;
(5)若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上述实验所用的稀硫酸,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计算。
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s,则:200g×19.6%=(200g﹣s)×98%
s=160g
【点睛】
题中条件较多,计算内容也较多,需要仔细分析已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