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三苏人物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人物历程
苏轼,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苏洵,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
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辙,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
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
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
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
元丰八年(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
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
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要使13
22+--m m m 的值为零,则m=_________. 2.在等腰三角形中,其中两边之比为3:2,周长为56,则它的第三边长是_____.
3.如图1,在梯形ABCD 中,CD ∥AB ,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当梯形ABCD 满足条件_________时,四边形EFGH 是菱形(填上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即可).
图1
4.方程ax2+bx+c=0(a ≠0);当a+b+c=0时,必有一根是_________;当a -b+c=0时,必有一根是_________. 5.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方程x2-6x+8=0,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
6.如图2,EF 是△ABC 的中位线,BD 平分∠ABC 交EF 于D ,若BE=2,DF=1,则BC=_________.
图2
7.当代数式x2+3x+5的值为7时,代数式3x2+9x -2的值是_________.
8.若反比例函数y=x
k 的图象经过(m -,3m );则它的两个分支分别在
第_________象限.
9.对某班50位同学的一次数学测验成绩进行统计,频率分布表中,80.5~90.5这一组的频率是0.30,那么成绩在80.5~90.5这个分数段的人数是_________人.
10.任意投掷两枚均匀硬币,正面都朝上的概率为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1.下列判断三角形全等不正确的是()
A.边长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B.两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C.三边都平行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2.某校计划修建一座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花坛,从学生中征集到的设计方案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菱形等四种图案,你认为符合条件的是()
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 C.等腰梯形D.菱形
13.如图3,矩形纸张ABCD沿DF折叠后,点C落在AB上的E点,DE、DF 三等分∠ADC,AB的长为6,则EF等于()
图3
A.23B.3C.3+1 D.不能确定
14.关于x的方程(a-1)x2+x+a2-1=0的一根为0,则a的值为()
1 A.1 B.-1 C.1或-1 D.
2 15.已知O是□ABCD的对角线交点,AC=38mm,BD=24mm,AD=14mm,则△OBC 的周长等于( )
图4
A.25mm
B.30mm.
C.45mm
D.50mm
16.方程x2=x 的根是( )
A .x=0
B .x=1
C .x=0或x=1
D .x=0或x=-1
17.△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且c+a=2b ,c -a=21b ,则△ABC 的形状是( )
A .等边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18.在数学选择题给出的4个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某同学做1道数学选择题,随意地选定其中的正确答案,答对的概率为( )
A .41
B .21
C .43
D .1
三、解答题(共56分)
19.(8分)解下列方程
(1)x2=8x+20 (2)x2=4x
20.(10分)如图5,a 、b 分别代表铁路和公路,点M 、N 分别代表蔬菜和小商品批发市场,现要建成一个货物中转站P ,使P 到铁路和公路的距离相等,且P 到两个批发市场的距离相等,请你用尺规作图找到P 点的位置.
图5
21.(10分)如图6,在梯形ABCD 中,已知AB ∥CD ,AD=BC ,AC 、BD 相交于点O ,求证:OD=OC .新 课标 第一网x k
22.(6分)画出图7中物体的三种视图.
图7
23.(10分)小丽同学将100元压岁钱第一次按一年定期储蓄存入“少儿银行”,到期后将本金和利息取出,将其中的50元捐给“希望工程”,剩余的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这时存款的年利率已下调到第一次存款时年利率的一半,这样到期后可得本金和利息共63元,求第一次存款时的年利率.
24.(12分)反比例函数y=-x
6与直线y=-x+2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点A 、B 分别在第四、二象限,求:(1)A 、B 两点的坐标;(2)△ABO 的面积.
四、综合探究题(10分)
25.(10分)为了了解学生的身高情况,抽测了某校17岁的50名男生的身高,数据如下(单位: m ) 身
高
1.57 1.59 1.60 1.62 1.63 1.64 1.65 1.66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人
数 1 1 2 2 3 2 1 6 5 8 7 2 3 2 1 2 1 1
若将数据分成7组,取组距为0.03 m ,相应的频率分布表是:
分组
频数 频率 1.565~1.595
2 0.04 1.595~1.625
4 0.08 1.625~1.655
6 0.12 1.655~1.685
11 0.22 1.685~1.715
17 0.34 1.715~1.745
6 0.12 1.745~1.775
4 0.08 合计
50 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样本数据,估计这所学校17岁的男生中身高不低于1.65米且不
高于1.70米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
(2)观察频率分布表,指出该校17岁的男生中,身高在哪个数据范围内的频率最大,如果该校17岁的男生共有350人,那么在这个身高范围内的人数估计有多少人?
参考答案
一、1.3(提示:分式值为0,必须满足分子为0且分母不为0,两者缺一不可) 2.14或24(提示:在考虑分类讨论思想的同时也要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切忌漏解) 3.∠A=∠B (或∠C=∠D 或AD=BC 或AC=BD 中之一) 4.1 -1 5.10(提示:在考虑分类讨论的同时也要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切忌多解) 6.6 7.4(提示:整体代入思想,由条件可知x2+3x=-5,将其直接整体代入所求代数式:3x2+9x -2=3(x2+3x )-2=4)
8.二、四 9.15 10.4
1 二、11.C 12.D (提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只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13.A 14.C (提示:因条件中没有指明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不用考虑a -1≠0,直接将x=0代入方程即可求得a=±1)
15.C 16.C (提示:因x 不知是否为0,所以切勿在方程的两边都除以x ,这样就会造成丢x=0这个根,误选为B ) 17.B (提示:将c+a=2b 与c -a=2
1b 两式相乘即可得到c2-a2=b2,即a2 +b2= c2,故为直角三角形)18.A
三、19.(1)x1=-2,x2=10 (2)x1=0,x2=4 20.略 21.略 22.略
23.设第一次存款时年利率为x [100(1+x )-50](1+
2
x )=63 x1=-513(舍去) x2=101=10% 24.(1)A (1+7,1-7) B (1-7,1+7)(2)S=27
四、25.(1)54%
(2)身高在1.685米~1.715米这个范围内的频率最大,当该校17岁男生350人时,估计这个身高范围内的人数为119人.
课 题二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准备:课件、长尺子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3)汇报测量方法: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四位小朋友,(出示例2情境图)他们也参加了我们的测量活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测量的。
用学生尺测量
方法一: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方法二:2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用米尺或卷尺测量均可。
(4)针对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的方法,师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
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观察测量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3、会以分米为单位进行测量
(1)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是()分米()厘米,课桌的高是()分米()厘米
(2)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前后两张桌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米()厘米。
4、建立1分米的概念。
(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的长度。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
三、巩固练习
四、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
课题三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对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3、知道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准备: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题:
1、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跳绳长2厘米。
()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
小名身高134米。
()一根绳长15分米。
()
一块橡皮厚1米。
() 10分米=1厘米。
()
2、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 10分米
一把钥匙 6米
一支圆珠笔 170厘米
课桌长 40毫米
邓老师高 13厘米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字。
蜡笔长6()跳绳长2()
桌高7()粉笔长75()
钢笔长14()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块橡皮厚12()旗杆高9()
别针长34()电脑键盘长约5()
图钉长10()教室宽6()
教室的门高大约2()这本《名人成才故事》长大约20()这个麦当劳玩具高9()黑板长约4()
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 70毫米=()厘米
我们的铅笔盒的长大约是()分米。
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分米。
我们课桌的高大约是()分米。
4、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5、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6、小马虎昨天写了1篇数学日记:
今天,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系好了一条长大约6厘米的红领巾,和老师同学们坐了一辆长大约6毫米的公共汽车去春游。
我在一棵大约8厘米高的树边吃了一大约2毫米长的红肠。
然后捉了一只大约6分米长的蚂蚁。
他这样写可以吗?说说你的看法,怎样改合适?
二、解疑合探
1、检查学生自探情况。
(差生汇报中优生评价补充)
2、针对有困难的问题组织合探。
三、质疑再探
1、关于本节的认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四、小结:
长度单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有的长,有的短,有的不长也不短。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一定要:牢牢记,灵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