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恫乡 魅力三江——广西三江侗乡大道绿地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不仅可以使城市的绿色空间延续,还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路面,组织和维护城市交通。
本文通过对三江侗乡大道绿地的具体设计,以期对今后类似的道路设计有所借鉴。
1项目概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东经108度53秒~109度52秒,北纬25度22秒~26度2秒,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
界处,最主要的地貌类型是山地。
有侗、苗等少数民族27.98万人,侗族占总人口的55.9%,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
侗乡大道(暂定名)属321国道三江城内的一段,从东到西全长3.5km,穿越河东新区的行政区、居住区和繁华的商业区。
机动车道24m,双向6车道,共50m。
需规划的是机动车道以外两旁各13m的人行道及道路节点景观设计。
2规划宗旨及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尊重自然
城市街道作为市民日常活动
的综合性空间,在满足各种交通要
求的情况下,充分考虑了游客、当
地居民对景观和活动空间的需求,
同时,充分考虑道路两边建筑用地
的功能,使其尽可能地满足功能的
需求。
并运用系统、环境、园林等科
学手段,对人流、信息流等进行改
善和调整,从而实现保护人类健
康,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的目的。
2.2尊重民俗风情,注重生态效益
以城市街道作为载体,协调自
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
充
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独到的
侗乡文化,配以丰富的植物群落,
展示三江特有的山城自然风貌和
形象特征。
充分发挥环境生态效
益,形成亲切宜人的自然环境。
创
造合理有序、安全舒适、富有人性
的街道空间。
3总体构思
注重整段道路功能空间的整
体和谐与景观结构的有机构成,通
过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和树池、花
池、雕塑、景观小品相结合形成景
观轴线,对景观节点重点处理,体
现“风情侗乡魅力三江”,形成三
风情恫乡魅力三江
——
—广西三江侗乡大道绿地设计方案
■蒋美红
摘要:通过对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自然资源及民情风俗的分析,结合侗乡大道两边的建筑用地功能和景观效果,介绍了其具体的绿地设计方案,为今后类似的道路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三江
园林设计
园林工程
园林工程江标志和民族特色。
概括为“一轴三意四广场”。
3.1一轴
是指整条侗乡大道。
3.2三意
指整条侗乡大道定位为印象三江、风情侗乡、繁荣三江三种风格主题。
具体如下:
3.2.1印象三江
三江是一个山城,是柳州市的后花园,地处丘陵河谷,地形此其彼伏,整个三江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6%,绿水青山、
环境优美,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321国道从三江东部穿河东新区而过,为提升三江的侗乡形象,给过境人员留下深刻印象,把进城的两端主题定位为“印象三江”,通过绿色、生态来体现此风格。
3.2.2风情侗乡
三江有约56%的人口是侗族,采用园林、景观小品的形式来展示“风情侗乡魅力三江”,尤其在几个特别景观节点上更要明显的突出三江特色。
这种风格主要布置在鼓楼广场和风雨桥路段,通过斗牛雕像、芦笙雕像、图腾柱、地被植物图案、风雨桥等景观小品来突出侗乡文化,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景观大道。
3.2.3繁荣三江
三江是黔、桂、湘三省的分界点,同时也是三省物资的集散地,321国道又是三江连接黔桂两省的动脉,因此,321国道三江段大部分建筑用地的功能定位都是商业。
在景观规划时,通过加强行道树和景观通透性,适当点缀特色景观小品,以展示三江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3.3四广场
四广场指从东到南的迎宾广
场、侗鼓广场、斗牛广场、鼓楼广场。
4具体景观设计
4.1印象三江———森林景观(迎
宾广场~十字路口及入城段)
4.1.1迎宾广场
该广场位于从柳州、桂林方向进入三江县城的第一个节点。
形状为三角形,面积11572m 2。
设计手法:本节点规划为一个半开放式绿地,提取三江文化中水和广西壮族绣球的图案元素进行植物色块布置,再点缀一些小的雕塑,图案简洁明了且直观。
作为三江县城河东新区的主入口,造型类似人的双手图案,意喻欢迎八方来客。
植物搭配:植物布置采用大手笔,用修剪成型的黄素梅和九理香绿篱构成广场的骨架,大胆运用花色鲜艳的灌木和宿根花卉,如三角梅、毛杜鹃、旱金莲等。
花带、花柱、花境,加上花期长达5个月的乔木红花羊蹄甲,再点缀3~5株古朴而造型奇特的小叶榕和三角梅,让
来三江的人有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的感觉。
公共设施:在广场中间设计有休闲活动空间,在铺地四周分布有座椅供人们休息。
4.1.2人行道景观
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分隔带采用乔木小叶榕,中层植苏铁,下层间植红檵木和黄素梅这一经典色块搭配。
红檵木花期长,花色鲜艳,而黄素梅色彩亮丽、形态优美,二者的组合极好地体现了植物对道路的装饰作用。
该绿带的另一种搭配是下层满植大叶棕竹,野趣、朴素自然,使人更具安全感。
自行车道与商业铺面间的人行道是购物者的聚集地,需要留出较大的铺地供行走。
为同时满足功能要求和植物生态及美观作用,采用两种不同的花池与桂花树池错落布置。
花池里种植桂花和木樨榄球、针葵,还有各种观花观叶小灌木及宿根花卉组成的自由图案。
树池里种春天开花的毛杜鹃和四季黄叶的黄素梅。
花池与花池、花池与树池间留有足够的铺地供人行
园林设计
园林工程
走,而花池、树池围栏又是可供休息的坐凳。
这样不仅丰富了街道的空间层次,还提高了道路环境的艺术效果,使街景更加美丽,更具亲和力。
4.2风情侗乡(十字路
口~侗鼓广场~斗牛广场~鼓楼广场)
本段路两侧建筑有
行政、鼓楼、庙宇和商住。
人行道乔木前段用桂花,鼓楼广场附近为保证视线的通透性,换为落叶树银杏。
分隔带乔木为大叶樟,灌木换为木犀榄球,地被由红檵木、九里香、黄素梅组成规则的几何图案。
桂花、银杏、大叶樟为乡土骨干树种,简洁朴素大方。
结合广场的民族雕塑,充分体现了朴素的侗乡文化。
植物配置重点在3个广场。
4.2.1铜鼓广场
位于321国道与进入三江县城老城区的道路交叉口,地形有近10m 的高差。
广场呈三角形,面积只有345m 2,植物搭配采用花灌木黄素梅、红苋草、福建茶等,根据不同的线条造型组成一个大型的模纹图案花坛,花坛中心密植10株木犀榄球和红檵木球,形成大气简洁的植物景观。
4.2.2斗牛广场
该广场是河东新区连接老城区的主要交叉口。
主要以具有侗族民族特色的大型模纹花坛作铺垫,以斗牛雕塑为主题,种有杆高5~7m 的银海枣和蒲葵,配以单杆鱼尾葵、针葵及一些球形花灌木,形成简洁明快的海岸热带植物景观。
适当点缀景石小品,对背景有藏有露,使绿带和大地景观融为一体,形成融入侗族民族特色和热带特色的开阔、协调、雅致的“风景环
岛”景观。
特别是草地上的斗牛雕塑,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
4.2.3鼓楼广场
是河东新区大型的中心广场。
广场上采用硬质铺地,再现其雄伟的气魄。
在广场的边上布置有图腾柱,描述侗族古老的民族传统和生活习惯,与鼓楼相辉映
4.3繁荣三江(鼓楼广场~风雨
桥十字路口)
两侧建筑主要是商住和购物
休闲,设计时综合考虑到本路段人流量大、商业氛围浓及生态功能,人行道只种植红花羊蹄甲,不设花坛。
分隔带乔木用黄葛榕,中层植物用苏铁,地被用红檵木、九里香、黄素梅形成波浪形图案。
红花羊蹄甲花期长,它和黄葛榕的叶子形态均十分夸张,枝繁叶茂,象征三江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树池的设计兼顾了人们的休息,同时还在此路
段布置小景供人们休闲娱乐。
4.4印象三江(风雨桥十字路
口~出城段)
与进城段相呼应,植物种植相同。
加深游人对三江的印象。
5结语
三江侗乡大道的景观设计,挖掘了丰富的侗族文化,综合运用园林手法,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合理配植植物,布置景观小品,形成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道路景观。
作者简介:
蒋美红,女,1971年生,广西全州人,1995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园林专业,学士,桂林市南溪山公园管理处园林工程师。
(广西桂林5)
园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