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药红簕钩的性状及显微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药红簕钩的性状及显微鉴别
涂冬萍;王柳萍;梁晓乐;黄志其
【摘要】目的:研究红簕钩根、茎、叶的性状、显微鉴别特征,为其真伪鉴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发现红簕钩主根中心略偏向一侧,皮部窄小,韧皮部类半圆形或圆锥形,断续排列成环状,木质部约占横切面半径的3/4;茎可见1~4个皮刺凸起,表皮嵌有单细胞非腺毛,偶见腺毛,皮层内侧的石细胞群,排列成环状,髓部约占切面半径的1/2,外侧有厚壁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状;叶上、下表皮细胞均为单列,可见单细胞非腺毛,内侧有厚角组织;栅栏细胞3列,不通过主脉,维管束外韧形,韧皮部外侧可见石细胞群;有的薄壁细胞内含有草酸钙方晶;粉末可见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常见网纹导管、草酸钙方晶及许多散在或成群的石细胞等特征.结论:红簕钩的性状及显微特征,可为鉴别真伪及制定药材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9(028)009
【总页数】4页(P27-29,65)
【关键词】红簕钩;性状鉴别;显微鉴别
【作者】涂冬萍;王柳萍;梁晓乐;黄志其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南宁 530200;广西壮瑶药工程技术中心, 广西南宁 530200;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南宁 530200;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南宁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南宁 530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
红簕钩为蔷薇科植物梨叶悬钩子Rubus pirifolius Sm.,别名去湿王、铜罗紧、
太平悬钩子、蛇泡等。
据文献记载,红簕钩的药用部位为根或全株,根可清肺止咳、行气解郁,用于肺热咳嗽、胸闷、吐血、咯血、气滞胁痛和脘腹胀痛。
全株可强筋骨,祛寒湿,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多为壮族、瑶族、傈僳族药用。
壮族用全株活血通经、去风湿,为壮药六王中的去湿王;瑶族用全株治疗寒湿痹痛、胃寒痛、肺热咳嗽;傈僳族用全株治疗肺热咯血、胸闷咳嗽[1-3]。
主产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
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地的较荫蔽处,也分布于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区。
目前,红簕钩的生药鉴定尚未见报道,现对其根、茎、叶的性状及显微特征进行研究,为鉴别真伪、制定药材质量标准及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样品于2016年12月采自广西河池市都安县,经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蓝日
春主任药师鉴定为蔷薇科植物梨叶悬钩子Rubus pirifolius Sm.的全株。
1.2 仪器 RM2155型切片机(Leica);Mps60型生物显微镜;Motic成像显微系统。
1.3 方法
1.3.1 常规植物石蜡切片法取红簕钩根、茎、叶切成1~1.5 cm的规格后进行固
定(FAA)24 h 以上,梯度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脱蜡,二重染色,封藏,贴标签,置Mps60型生物显微镜下观察拍照,描述其植物组织特征,并进行数据的测量。
1.3.2 粉末制片法将药材全株烘干,粉碎后过80目筛,备用。
2 结果
2.1 原植物形态攀援灌术。
枝具柔毛和扁平皮刺:单叶,近革质,卵形、卵状长
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6~11 cm,宽3.5~5.5 cm,急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两面沿叶脉有柔毛,逐渐脱落至近无毛,侧脉5~8对,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锯齿;叶柄长达1 cm,伏生粗柔毛,有稀疏皮刺;托叶分离,早落,条裂.有柔毛。
圆锥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内,被灰黄色短柔毛。
无刺或有少数小皮刺;花梗长4~12 mm;苞片条裂成3~4枚线状裂片,有柔毛,早落;花直径1~1.5 cm;萼片内外两面均密被短柔毛,先端2~3条裂或全缘;花瓣小,白色,短于萼片;雄蕊多数;雌蕊5~10,通常无毛。
果实直径1~1.5 cm,由数个小核果组成,带红色,无毛;小核果较大,长5~6 mm,宽3~5 mm,有皱纹。
花期4~7月,果期8~10月[1]。
2.2 性状鉴别根淡黄色,栓皮易剥离,主根较大,侧根细小;茎灰青色,表面有4~5条纵沟,被短毛,茎多中空或见白色茎髓,节明显,老茎圆柱形;质韧,不
易折断,嫩茎断面类四方形,中空,纤维性;叶互生,暗青色,皱缩卷曲,展平后为掌状复叶,小叶5~7枚,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毡毛。
味涩、微苦香。
2.3 显微特征
2.3.1 根横切面主根圆柱形,中心略偏向一侧,木栓层由5~11列类长方形细胞
紧密排列而成,皮部窄小,细胞类圆形或者椭圆形;韧皮部类半圆形或圆锥形,断续排列成环状,细胞多角形,排列紧密;形成层多不明显;木质部较宽,约占横切面半径的3/4,导管大而散在,呈放射状,周围环绕木纤维;射线较长,宽4~6
列细胞,径向延长至皮层。
如图1和图2所示。
2.3.2 茎横切面茎横切面呈圆柱形,可见1~4个皮刺凸起,由厚壁细胞组成,类
圆形,越近外侧细胞壁越厚,细胞越小。
表皮细胞为一列类长方形的细胞组成,较
小,嵌有非腺毛,非腺毛由单细胞组成,有的较长,有点稍短,偶见腺毛。
皮部较窄,为4~7列长椭圆形细胞。
皮层内侧为石细胞群,排列成微波浪状的环状,大多数石细胞较小,壁厚,少数石细胞较大,纹孔较大,3~5个成群于小的石细胞
环中。
韧皮部细胞较小,多角形或类圆形,依石细胞群成环状。
形成层不明显。
木质部约占切面半径的1/4,导管散在,木射线宽2~4列细胞;髓部宽广,约占切
面半径的1/2,细胞大小相间,类圆形,壁薄,具明显的细胞间隙,髓部外侧有厚壁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状。
如图3和图4所示。
2.3.3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均为单列,上表皮细胞呈类方形,紧密排列,较大,细胞壁较薄;下表皮细胞类圆形,较小,壁稍厚,可见单细胞非腺毛;栅栏细胞3列,类长方形,排列紧密,不通过主脉;海绵组织较疏松,2~4列,圆形或类圆形;主脉较大,上、下表皮内侧均有厚角组织,维管束外韧形,木质部导管较小,数个连成直线,单列,形成浅马蹄形,韧皮部外侧可见石细胞环绕维管束;薄壁细胞较大,圆形,有间隙,有的细胞内含有草酸钙方晶。
如图5和图6所示。
2.3.4 粉末特征粉末黄色,其味微苦。
纤维壁薄,厚约5~16.4 μm,可见单个散在或成束的纤维;常见网纹导管;常见草酸钙方晶,呈正方形或多面形,直径为78.8~187.7 μm;可见许多石细胞,散在或成群,较大的石细胞常长条形,约
9.5~29.4 μm,棱角较圆,壁较薄,约1.1~2.1 μm,而成群的石细胞类方形,
约4.5~27 μm,壁有的稍薄或很厚,约1.3~2.4 μm。
如图7所示。
3 结论
红簕钩的显微特征如下:主根圆柱形,中心略偏向一侧,皮部窄小,韧皮部类半圆形或圆锥形,断续排列成环状,形成层多不明显;木质部较宽,约占横切面半径的3/4。
茎横切面可见1~4个皮刺凸起,表皮嵌有单细胞非腺毛,偶见腺毛。
皮层
内侧为石细胞群,排列成微波浪状的环状。
形成层不明显。
髓部宽广,约占切面半径的1/2,髓部外侧有厚壁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状。
叶上、下表皮细胞均为单列,可见单细胞非腺毛,内侧均有厚角组织;栅栏细胞3列,不通过主脉;维管束外
韧形,浅马蹄形,韧皮部外侧可见石细胞环绕维管束;薄壁细胞较大,有的细胞内含有草酸钙方晶。
粉末可见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常见网纹导管、草酸钙方晶及许多石细胞,散在或成群。
以上特征将为红簕钩的真伪鉴别、质量标准及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致谢:感谢广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药学专业陈云兰、周小琴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方鼎.广西中药资源名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2] 艾铁民.中国药用植物志(第四卷)[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843-844.
[3] 蓝日春,樊立勇,韦作干.164种特色壮药的分类及来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