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里格曼:当之无愧的积极心理学之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里格曼:当之无愧的积极心理学之父
〔关键词〕马丁?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要素;启示
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1942―),1942年8月1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

他年少时喜好篮球运动,后因未能入选篮球队而开始专心读书。

期间塞里格曼阅读的弗洛伊德著作《精神分析引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4年,塞里格曼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文科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学习实验心理学,196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赴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执教,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1970年塞里格曼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精神病学系临床培训一年后,1971年重返心理学系担任副教授,并于1976年晋升为教授。

期间,开始专注研究习得性无助及一种习得性悲观态度的理论,使他在抑郁症治疗和预防研究领域取得了伟大的突破。

1978年,他重新系统地阐述了失助型式。

正是上述研究基础和一件偶发的生活事件,使他开始转向积极心理学研究。

1980~1994年,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临床训练项目的主管。

1996年以史上最高票数当选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主席。

自2000年起?o塞里格曼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积极心
理学。

2002年,他与同事合作编写了《性格力量和美德的分类手册》(Character Strength and Virtu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一书,为积极性格特质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3年,他创建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项目组(Masters of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am),并担任项目主管,这是首个着眼于积极心理学的硕士课程项目。

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始创人,塞里格曼的努力使积极心理学领域迅速地成长起来,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他现在正转向训练积极心理学家,这批心理学家将会使世界成为一个更快乐的地方。

迄今,塞里格曼已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出版了二十余部著作。

其中广为人知的有《活出最乐观的自己》(Learned Optimism)、《认识自己,接纳自己》(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乐观的孩子》(The Optimistic Child)和《真实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等。

他在抑郁症防治和积极心理学领域的贡献为他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时代》、《财富》和《读者文摘》等著名媒体都给予其极高的赞誉。

一、积极心理学诞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塞里格曼教授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倡议及定位的。

2000年,《美国心理学家》杂志(American Psychologist)刊登的“积极心理学
导论”一文提出了这一概念,2002 年出版的《积极心理学
手册》则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时代背景。

1996年,塞里格曼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开始反思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他认为二次大战前,心理学有三个历史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患;(2)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充实的生活;(3)鉴别和培养天才。

事实上,从二战以后,心理学完成的主要任务却仅仅只有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虽然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DSM《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已成为一种世界通用性的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包含了340种左右的心理或精神问题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但心理学演变成了病理心理学、消极心理学。

历史赋予心理学的另外两个使命,特别是第二个使命几乎没有得到发展。

在和平和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尽管人们的物质水平、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

越来越多学者振臂呼吁:心理学应该帮助普通人,使其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它对人持积极乐观的评价,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同时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以积极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
学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内在的已有的资源,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源以获得幸福、充实、有意义的
生活。

理论背景。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有关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如推孟(Teman)对天才和婚姻幸福
感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但是二战的爆发阻断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直到40、50年代,一些研究者
才重新开始探索和研究心理过程积极的方面,如提倡人本主义的马斯洛、罗杰斯,还有支持构建主义的学者,他们都关注心理活动的积极方面,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是自主的、能进行自我选择的;关注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等心理的积极方面,同时重视人的潜能开发;强调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是积极参与的,而不是被动地直接通过直接的直觉来获取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者对心理过程积极方面的研究,并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塞里格曼一开始否认人本主义对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他认为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人本主义学家过分强调主我而忽略客我,过分强调理论假设,推演类推而忽略实证研究,而积极心理学则倾向于实证研究。

但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他开始承认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一定的理论渊源,并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塞里格曼倡导的积极心理学要素
积极心理学研究涉及多个领域。

目前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主观幸福感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积极的心理治疗等方面。

积极的心理治疗。

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治疗一直存在着一种诊断病理式的治疗思路,把工作重点完全放在对病人问题的评估和治疗上。

针对过去的心理治疗方法,塞里格曼指出,为了让患者正视问题而一味地让患者沉浸在消极的心理情
绪中,并不利于实现心理治疗的目的,现实中较高的心理治疗退出率印证了他的看法。

鉴于这种现状,他提出了用积极心理疗法(positive psychotherapy)来代替传统心理疗法的建议。

事实上,采用积极的方式来进行心理治疗已经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了,而积极心理学不仅提供了治疗思路与方法论,而且让这种心理治疗方法发扬光大起来。

同时,积极心理学也运用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补充了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使之系统化和可操作化。

在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心理疗法或许会成为心理咨询师们的首要选择,为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锦上添花。

塞里格曼在吸收了前人有关积极的心理治疗的想法和
做法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积极心理疗法进行了实践检验。

研究发现,无论对团体还是对个人、采用积极心理疗法都能显著地降低患者的抑郁情绪。

相对于一般的心理疗法和接受药物的心理疗法而言,接受积极心理疗法的
极度抑郁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改善抑郁症状并得到恢复。

同时,积极心理疗法还能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

而相对于那些没有接受团体积极心理疗法的控制组学生而言,接受积极心理疗法的轻度至中度抑郁症学生能够显著地降低抑郁症状,并且提高生活满意度。

特别是这种提高在治疗之后还持续了至少一年的时间。

此外,在对门诊患者的研究中,所有指标都具有临床上的显著性,也有力彰显了积极心理疗法的优越性。

三、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看到学生的“闪光点”,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

所以,心理健
康教育应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

关注教师的积极心理体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将有助于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组织系统中有积极的学生关系、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当然还包括学校管理者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更应该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中,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

同时,积极心理学重视自我发展,更强调积极人格特质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必须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应尽可能地渗透、融
合入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工作去。

在课堂中,教师充分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能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心理品质。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即建立一个有效的学校生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这样可以帮助师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促进他们在未来应对压力与挫折时,更多地采用积极方式,更好地减少压力带来的伤害。

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的发展中,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有时也不可避免,如升学、转学、换班、就业、择业,甚至是因各类原因产生的家庭人员结构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可能是他们未来可能面临的环境变化。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就需要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关注,建立“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藉助这个积极支持系统,青少年学生应对环境变化与挫折时,就更倾向采用积极的看法与应对方式,他们对变化的环境就能更好、更快的适应,有利于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2.北京
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编辑/张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