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辽宁省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辽宁省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叠罗汉”是一种高难度的杂技.由六人叠成的三层对称静态造型如图所示,假设每个人的质量均为m,下面五人弯腰后背部呈水平状态,则底层中A、B两人的右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之比约为()
A.1 B.4
5
C.
7
8
D.
7
10
2、如图所示的时间轴,下列关于时刻和时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t0−t2表示时间,称为最初2秒内或第2秒内
B.t3 表示时间,称为第3 秒
C.t2 表示时刻,称为第2秒末或第3 秒初,也可以称为前2秒末
D.t n−1−t n表示时间, 称为第(n−1)s 内
3、如图所示,小球a质量为m,用细线相连并悬挂于O点,现用一轻质弹簧给小球a施加一个拉力F,使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且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45
θ︒,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则弹簧形变量不可能是
A.2mg
k
B.
2
2
mg
k
C.
42
3
mg
k
D.
2
mg
k
4、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物体只要直接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挂在电线下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因为电线发生微小形变产生的
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方向的,但可以不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D.木块放到桌面上受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产生的
5、北京时间8月9日,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决赛,来自中国浙江的选手傅园慧以58秒76的成绩荣获铜牌,打破了亚洲记录,已知标准泳池长为50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米指的是位移
B.58秒76指的是时间间隔
C.傅园慧100米仰泳决赛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1.7m/s
D.在研究傅园慧的游泳姿势时,可把她视为质点
6、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处于伸直状态的轻细绳一端拴在质量为m的物块上,另一端固定于木桩上的B点.用轻质弹簧测力计的光滑挂钩缓慢拉绳,弹簧测力计、细绳始终与地面平行.物块在水平拉力作用下缓慢滑动.当物块滑动至A位置,AO与BO之间夹角为1200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重力加速度为g。

则()
A.控制弹簧测力计的水平拉力一直减小
B.控制弹簧测力计的水平拉力保持不变
C.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D.木桩受到绳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F
7、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不变的速度v向右运动.将质量为m的物体Q轻轻放在水平传送带的左端A处,经t秒,Q的速度也变为V,再经t秒到达B端,则
A.前t秒物体作加速运动,后t秒物体作减速运动.
B.后t秒内A与传送带之间无摩擦力
C.前t秒A的位移与后t秒A的位移之比为1:2
D.Q由传送带左端到右端的平均速度为3 4 v
8、如图甲所示,重为20N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传感器描绘出木块受
到的摩擦力随着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拉力F增大到10N时,木块仍然静止
B.当拉力F增大到11N时,木块已经运动
C.木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6
D.当拉力F增大到13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仍为10N
9、当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两车位于不同的车道。

以甲车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km
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D.甲乙两车在第4小时后会再次相遇
10、甲、乙学生开展无线电定位“搜狐”比赛,甲、乙两人从图中所示地形的O点同时出发,并同时到达A点搜到狐狸,两人的搜狐路径已经在图中标出,则()
A.两人运动的平均速率相等
B.甲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的平均速度
C.甲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
D.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
二、实验题
11、(4分)某小组同学做“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是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
从较清晰的点迹起,在纸带上标出了连续的5个计数点A、B、C…,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都有4个点迹没标出,测得A、B两点间的距离为6.10cm,B、C两点间的距离为8.20cm.50Hz的交流电源,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计数点B对应小车的瞬时速度为v B=________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2、(10分)某同学在“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频率为50 Hz,即每0.02 s打一个点)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其中x1=7.05 cm、x2=7.67 cm、x3=8.29 cm、x4=8.91 cm、x5=9.53 cm、x6=10.15 cm,
(1)关于接通电源和释放纸带的次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B.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C.释放纸带同时接通电源
D.先接通电源或先释放纸带都可以
(2)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在F时刻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m/s.(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如果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实验者如不知道工作电压的频率变为大于50 Hz,这样计算出的加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是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三、计算题: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9分)如图所示,B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B物体质量为m,同时A物体从图中位置开始在竖直面内由M点开始逆时针做半径为r、角速度为ω的匀速圆周运动.求力F为多大时可使A、B两物体在某些时刻的速度相同.
14、(14分)如图所示,在倾角α=60°的斜面上放一个质量m的物体,用k=100N/m的轻弹簧平行斜面吊着.发现物体放在PQ间任何位置都处于静止状态,测得AP=22cm,AQ=8cm,则物体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多少?
15、(13分)省常中分校游泳馆现已正式对师生开放。

国际标准专业泳池,采用逆流式水循环系统、综合消毒技术,50米标准泳道、24小时恒温。

某次游泳课上,小王与小李从同一起点出发同向运动,运动图像如图所示。

试计算:(结果可保留根号)
(1)小李开始运动多少时间后追上小王?
(2)相遇处距起点多远?
(3)相遇前两同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D
【解题分析】
最上面的人受到的竖直向下重力为G ,所以每个腿上的力都是 2
G ,中间层最左边的人,受到竖直向下的力为:322G G G +=,所以每个腿上的力都是34G ,由对称性,中间层最右边的人每个腿上的力也是34
G ,最底层的A 受到
的力为3744G G G +=,每条腿上的力为:78G ,B 受到竖直向下的力为:35242
G G G +⨯=,所以其每条腿上的力为:5 4
G ,所以A 、B 两人的右脚对水平地面压力之比为7:10,故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

2、C
【解题分析】
A. t 0−t 2对应时间轴上的一段,表示时间,称为最初2秒内或前2秒内,第2秒内是指t 1-t 2段,故A 错误;
B.t 3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表示时刻,故B 错误;
C. t 2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表示时刻,称为第2秒末或第3 秒初,也可以称为前2秒末,故C 正确;
D. t n −1−t n 对应时间轴上的一段,表示时间, 称为第 ns 内,故D 错误。

故选:C
3、D
【解题分析】
以小球a 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作出F 在几个方向时整体的受力图,
根据平衡条件得知:F 与T 的合力与重力mg 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力的合成图可知,当F 与绳子oa 垂直时,F 有最小值,即图中2位置,F 的最小值为:
2min F mgsin θ== 根据胡克定律:F min =kx min ,所以:
22min mg x k
= A .2mg k
,选项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 .
22mg k ,选项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423mg k
,选项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
2mg k ,选项D 错误,符合题意。

4、B
【解题分析】
A :弹力产生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两物体要相互接触,二是接触面要发生弹性形变(或者说相互挤压)。

故A 项错误。

B :挂在电线下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因为电线发生微小形变产生的。

故B 项正确。

C :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故C 项错误。

D :木块放到桌面上受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微小形变产生的。

故D 项错误。

5、B
【解题分析】
A 、游泳的111m 指的是路程.111m 游泳的位移是1.故A 错误.
B 、58秒76指的是游完111m 的时间,是时间间隔.故B 正确.
C 、傅园慧111米仰泳决赛中的位移是1,平均速度大小为1.故C 错误.
D 、研究游泳的姿势的时候不能把她看成质点,否则就没有姿势了.故D 错误.故选B
【题目点拨】位移是指位置的移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有大小有方向;路程是表示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时间是时间轴上的一段,时刻是时间轴上的点;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物体能看作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位移和路程、时间与时刻、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其中:位移是指位置的移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有大小有方向;路程是表示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6、CD
【解题分析】以弹簧秤挂钩结点处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运用合成法如图:
由几何知识知:绳子拉力T=F ,即木桩受到绳的拉力等于F ,选项D 正确;物块缓慢滑动,处于平衡状态:f=T=F 即:μmg=F 得:,故C 正确;为了使木桩处于平衡状态绳子拉力始终等于F ,但随着木桩的靠近,两边绳子夹角逐渐减小,由平行四边形合成法则知合力增大,则弹簧秤拉力一直增大,故AB 错误;故选CD .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由“物块在水平拉力作用下缓慢滑动”确定物块受力平衡,则绳子拉力不变.
7、BCD
【解题分析】
A 、在前t 秒内物体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而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t 秒内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相同,不受摩擦力而做匀速运动,故A 错误,
B 正确;
C 、前t 秒内Q 的位移与后t 秒内Q 的位移大小之比为 :1:22vt vt =,故C 正确;
D 、Q 由传送带左端运动到右端的总位移为322vt x vt vt =
+=, 平均速度为324
x v v t =
=,故D 正确. 8、AD
【解题分析】
A .由图可知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12N ,则当拉力F 增大到10N 时,木块仍然静止,A 正确;
B .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12N ,当拉力F 增大到11N 时,木块仍静止,B 错误;
C .由图可知,木块与水平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10N ,则动摩擦因数为 10=0.520
f m
g μ== C 错误;
D .当拉力F 增大到13N 时,木块已经滑动,则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仍为10N ,D 正确。

故选AD 。

9、BC
【解题分析】
A.在第1小时末,乙车的速度仍然为负值,说明运动方向并未改变。

故A 错误。

B.在第2小时末,甲的位移大小为:
1302302
x =⨯⨯=甲km 乙的位移大小为:
1302302
x =⨯⨯=乙km 此时两车相距:
△x =70-30-30=10 km
故B 正确。

C.根据速度图象的斜率大小等于加速度,可知在前4 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故C 正确。

D.在t =2h 前,甲沿正方向运动,乙沿负方向运动,则距离越来越大,2-4h 内,甲乙速度方向相同且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距离逐渐增大,所以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最远,故D 错误。

10、BC
【解题分析】
图像中为实际的运动轨迹,位移为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所以两者位移相同,路程为路径的长度,所以路程不同,平均速度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BC 正确
二、实验题
11、0.1 0.715
【解题分析】
[1]使用50Hz 的交流电,则其周期为0.02s ,每两个计时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 ,根据题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都有4个点迹没标出,则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 5=0.1s ;
[2]匀变速运动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可以看作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B 点的瞬时速度可以用AC 之间的位移进行求解,则26.108.2010m/s=0.715m/s 20.1
B v -+=⨯⨯。

12、A 0.62 0.98 偏小
【解题分析】
(1)开始记录时,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然后释放纸带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如果先放开纸带开始运动,再接通打点计时时器的电源,由于重物运动较快,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会对实验产生较大的误差;同时先打点再释放纸带,可以使打点稳定,提高纸带利用率,可以使纸带上打满点,所以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故A 正确,BCD 错误.
(2)相邻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因此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0.1s .
根据△x =aT 2得:
x 6−x 3=3a 1T 2
x 5−x 2=3a 2T 2
x 4−x 1=3a 3T 2
()()456123123239x x x x x x a a a a T
++-++++== 代入数据得:()()2222
8.919.5310.1510m 7.057.678.2910m 0.62m/s 901s ().a --++⨯-++⨯=⨯=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因此有:
()29.5310.1510m 0.98m/s 220.1s
EG F x v T -+⨯⨯=== (3)工作电压的频率变为大于50Hz ,打点周期小于0.02s ,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减小,而实验者不知道,仍按原来的周期计算加速度,由△x =aT 2知计算出的加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偏小.
三、计算题: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2
2(0,1,2,)(43)
mr F n n ω==⋅⋅⋅+ 【解题分析】
A 、
B 速度相同,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而B 的速度水平向右,则A 一定在最低点才有可能速度与B 相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基本公式求解.
A 在最低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才可能与
B 相同,A 的速度大小v A =ωr ,周期2T π
ω=,
A 从图示位置运动到最低点的时间 32()344n t nT T πω
+=+= ,(n=0,1,2…) B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F m =,运动的时间 32()4n t πω
+= ,(n=0,1,2…) A 、B 两物体的速度相同则有:v B =v A =at 解得: 232()4
m r F n ωπ=+ ,(n=0,1,2…) 14、7N
【解题分析】
由题,当物体位于P 点时,将要向上运动,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下达到最大.当物体位于Q 点时,物体将向下运动,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达到最大.根据平衡条件和胡克定律列方程求解最大静摩擦力.设弹簧的原长为l 1.在P 点有: k (l ap -l 1)=mg sin61°+F max
在Q 点有:
k (l 1-l aq )+ mg sin61°= F max
联立得:
kl ap -kl aq =2F max
代入数值的
F max =7N
15、(1122s (22718240
m (3)0.225m 【解题分析】
(1)设小王加速度为a 1,小李加速度为a 2,小李所用时间为t 。

则: 2111
0.9m/s v a t ∆==∆ 2222 1.8m/s v a t ∆=
=∆ 追上时
221211(0.5)22a t a t += 解得
12
t s = (2)相遇处距起点
22127m 240x a t +== (3)当v 1=v 2时,两者相距最远。

22121122110.225m 22x x x a t a 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