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 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二则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12. 寓言二则(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一点,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苗都枯死了的故事。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本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寓意深刻。

二年级的学生对寓言的接触还不多,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寓言故事。

这则寓言所蕴含的寓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些难度。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共情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学中可以借助创设情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寓言形象。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从寓言中受到启发,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到离言,所以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寓言故亭。

寓言中所蕴含的窝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爱探索易受感染的心理特点,能在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

所以可以借助创设情境理解离言所蕴含的道理。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寓意及语言出处。

语言运用:能认读生字,会写生字。

思维能力:会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审美创造:能理解课文的寓意,能知道要及时弥补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识记、正确书写生字。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理解寓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结合故事和生活事例,交流理解的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复习生字:出示上节课所学会认字,要求去掉拼音读一读。

2.旧知汇总:复习《亡羊补牢》里出现的两个词语,回顾《亡羊补牢》故事大意。

3.揭示课题:揠苗助长。

教师分别解释“揠"助”“长"的意思,鼓励学生根据题目猜猜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题目表达的意思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

教师:你认为“揠苗助长”的做法可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种田人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第二板块【识记字词指导书写】1.识记方法: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些字?(1)形声识字:疲:形旁是(疒),声旁是(皮)(2)换一换:喘——端,疲——披(3)象形识字法:出示“焦"的字形演变,甲骨文像鸟在火上烤着的样子。

本义为物经火烧而变黄或变炭。

2.生字指导:重点讲解“筋、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组词和造句训练,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认字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

筋:上面的竹字旁要写得扁宽些,包住下半部分;“月"和“力”要写得紧凑些。

疲:“疒"要包住里面的部分,撇要写得舒展。

3.我会理解:出示词语表3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意思,出示“筋疲力尽”的意思。

第三板块【朗读指导理解寓意】1.导读提示:(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

(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3)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朗读欣赏: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复述故事:根据图片提示复述故事内容。

4.故事梗概:请学生完成故事梗概的填空。

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要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5.课文理解: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呢?明确:种田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教师:禾苗长得如此慢,种田人是什么心情呢?明确:他心里十分焦急。

教师: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很焦急?明确:“巴望”(同义替换“盼望");“天天”;“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 教师:能把“好像”去掉吗?禾苗到底长高了没?明确:不能去掉,“好像"说明禾苗其实是长高了,只
是长得很慢。

6.句子理解:出示文段。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教师可以先请同学来模仿种田人此时焦急的样子,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

然后请同学们来讨论“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种田人此时非常焦急)7.对比理解: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教师:加上“焦急"一词,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明确:句子变得更加具体生动。

教师讲完这两个句子后,可以让学生用“焦急”再造几个句子。

8.积累运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句子更具体生动。

(1)小明在写作业。

小明在(认真)地写作业。

(2)小华笑了。

小华(开心)地笑了。

9.过程描写:出示文段,学生朗读,并思考种田人是怎么做的。

(1)表演一下“往高里拔”,想象:拔高后的结果如何?(禾苗变高了,但也变枯萎了)(2)讨论交流:“终于”“一棵一棵"一直”说明什么?(任务繁重、耗费时间长)10.朗读理解:出示文段,学生朗读。

教师:这个人拔高禾苗后很高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出兴奋、得意的语气)11.惨痛教训:出示文段,学生朗读,并思考结果怎样。

教师: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点拨:因为禾苗的根离开了原本所接触的土壤,无法迅速适应新环境,无法从土壤中吸取养分,所以枯萎。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儿子知道父亲的做法后心里会怎么想呢?12.故事结构:明确:种田人的做法“往高里拔"→“筋疲力尽”→“禾苗枯死" (1)说说你的看法。

说明什么道理?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事急于求成,会把事情弄糟。

(2)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呢?(3)交流: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吗?第四板块【师生归纳课堂回顾】我的收获:1.我掌握的生字有__________。

2.我会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我知道这则寓言讲述的道理:_______告诉我们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事急于求成,会把事情弄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趣味表演,悟得寓意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然悟得寓言的意思。

不足之处:指导朗读时,我强调跟音频朗读,没有用提示语引导学生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和语调。

教学建议:教学《亡羊补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