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和平和祈祷 图片两组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片两组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血⎩⎪⎨⎪⎧ 鲜血. 血.淋淋 (2)溃⎩⎪⎨⎪⎧ 溃.逃 溃.脓
【答案】 (1)xuè xiě (2)kuì huì
2.语境辨析法
(3)盛.( )装的人们,端着盛.
( )满食物的铜盆,庆祝秋季的丰收。

(4)有了无数先烈宁.( )死不屈的奉献,才有了我们安宁.
( )幸福的生活。

【答案】 (3)shènɡ chénɡ (4)nìnɡ nínɡ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miǎn 怀沉miǎn miǎn 腆
(2)⎩⎪⎨⎪⎧ 纳cuì 荟cuì cuì 火 (3)⎩⎪⎨⎪⎧ shè 影shè
服niè 足 (4)⎩⎪⎨⎪⎧ chè 离清chè 车zhé
【答案】 (1)缅 湎 腼 (2)粹 萃 淬 (3)摄 慑 蹑 (4)撤 澈 辙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明确词义
(1)臭名昭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震撼人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死里逃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2)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

(3)指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

2.理解辨析
释放·宣泄
释放:指恢复被拘押者或服刑者的人身自由;把所含的物质或能量放出来。

宣泄:指使积水
流出去;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泄露。

两者使用对象不同。

3.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们推动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更重要的是创新体制,更大释放
..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活力。

( )
(2)通过一双巧手让古旧家具残件“死里逃生
....”,刘更生的这个绝活儿让他在首届“北京大工匠”比赛中脱颖而出。

( )
(3)美国著名科技媒体发布了科技史上的13大罪犯榜单,其中斯诺登、Redd it联合创始人
施瓦茨等榜上有名,这些人在美国历史上或许会流芳百世,抑或臭名昭著
....。

( )
【答案】(1)√(2)×此处强调将残件修复成功,应用“起死回生”。

(3)×此处强调坏名声流传下去,应用“遗臭万年”。

[常识·速览]
[识作者]
新闻摄影家——王小亭
王小亭(1900-1981),北京人。

1925年任万国新闻通讯社摄影记
者,后来受聘任《申报》新闻摄影部主任。

1930年任《申报》新闻摄
影记者,协助该报创办《图画周刊》。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他在
上海火车南站拍摄到一个小孩坐在被炸毁的月台上大哭的照片,被美国
认为是在1855年至1960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照片在美
国《生活》杂志作为封面发表后,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世界舆论对
日本在远东发起的非正义战争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谴责。

[探背景]
《图片两组》尽管拍摄时间不一,但均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二组图片着重表现了“二战”结束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知常识]
文学常识
新闻图片
新闻图片是通过视觉手段来传达信息的新闻报道体裁,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新闻图片主要包括:新闻照片,是利用摄影技术制作完成的用于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图片;新闻漫画,是一种在特定新闻报道载体上,运用夸张、幽默的绘画形象和构图语言,专门报道或评论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时事、社会问题的绘画形式;新闻图表,分为统计图、示意图和地图,是指综合运用文字、图形符号、照片、线条、数据、色彩等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图表。

解说词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和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可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根据被解释的对象,解说词可分为文学性解说词和平实性解说
词两种。

用于参观游览的导游解说词和用于电影电视风光片的解说词,多用文学、散文手法,既抒情又有解释说明作用,语言绚丽多彩,情感真挚浓郁。

用于创业成就的参观展览的解说词和科普影片、新闻纪念片的解说词,则侧重于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

解说词有补充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1)语言通俗、平易,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

因为解说词是对形象画面的补充,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宣传和教育群众的。

(2)紧扣实物和形象进行解说。

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依据,忠实于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基本原则。

要围绕实物和形象两个要点来安排结构、组织段落。

(3)注重文艺性。

解说词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形象的语言对实物和形象进行描绘,就像报告文学是报告事实和文艺创作的结合一样,解说词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作品的一些特点,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两组图片,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与不幸,也展示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集中表达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

[文脉·梳理]
【答案】①哭号的儿童②勃兰特下跪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观看第一组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关注图片中的细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的主旨,说说你在课文第一组图片中发现的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图一:看到一个受伤的儿童在哭号,背景是炸毁的火车站,特定的场景下寻常的哭声就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②图二:看到男女老少劳工们用最原始的方法热火朝天地劳作着。

战争的灾难使他们不得已采取这种方式促使战争结束。

③图三:看到被迫穿上军装的少年们不同的表情,是对眼前遭遇的不解,还是对战争的厌恶?是对前途感到迷茫,还是对命运感到无奈?④图四:看到一个孩子毫无恐惧地从尸体旁走过。

午后的阳光,宁静的小路,
并排的尸体,平静的小脸,战争已使孩子精神麻木、心灵扭曲。

2.对比第一组图片中的图一、图二两幅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幅图片中受害的是孩子,第二幅图片中受害的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说明战争中受害的多是那些无辜的人。

3.第一组图片中的第四幅图片,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战争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烘托手法。

尸体胡乱地摆放在路边,孩子是面无表情的,熟视无睹的,孩子对死亡已经失去了恐惧感,其情感已经麻木或可能丧失。

孩子的心灵遭到扭曲,这可能是战争的最大破坏点。

图片从侧面表现了战争对孩子精神的摧残和纳粹分子的罪恶。

二、观看第二组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4.指出第二组各幅图片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特点,并说说它们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图一记录的是中国重庆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走上街头狂欢的场面。

画面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由衷的笑容,他们振臂高呼表达兴奋之情。

其中一人兴奋地骑在别人的脖子上,高举两臂表达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这一图片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结束的喜悦,对和平的渴望。

②图二中林立的墓碑散发出的肃穆气息让我们动容不已。

每一块墓碑下都有一个未曾安息的灵魂,都在控诉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这一照片表达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及对战争的控诉、厌恶。

③图三中士兵回到成了废墟的家的那种无言的心痛让我们唏嘘。

战争让他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

废墟的荒凉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

这一照片表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休止的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

④图四中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一跪让我们感动不已。

战争的残酷有目共睹,战争造成的灾难难以弥补,难得的是勃兰特勇于反省,勇于谢罪。

这幅照片体现了对战争的反思。

总之,这四幅照片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5.图三的背景介绍有什么特点?包含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段背景介绍,文字简洁,却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德国”表明这个士兵属于战争挑起方,“1946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他才被释放回家。

归途已经不必细说,他魂牵梦绕的家园竟成了眼前的废墟,这是战争最残忍的注解。

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战争中,都付出了无比惨重的代价。

三、观看两组图片,填写下面的表格。

6.两组图片所反映的战争的角度和选材有什么异同?
究·····················································································
7.有人认为:当今是和平的年代,一些战争年代的图片不应该大肆宣传。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这些刻画战争场面的历史图片,场面有点残忍,甚至恐怖,尤其是对小孩子的身心会有很不好的影响。

大肆宣传这样的图片有可能激发民族仇恨的心理。

这样不正好埋下了世界不和谐的种子吗?
(示例二)历史图片是历史的见证,当今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这些血流成河的历史堆积而成的。

宣传这些图片,正是要让人们不要忘记残酷的历史,提醒世人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处理好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珍惜和平,维护和平。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以小见大
就一个时代而言,一幅照片所反映的内容是很有限的,但摄影者通过对瞬间场面的捕捉,以小见大,再现了历史的真实,给人永远的回忆、深深的思考。

第一组图片中的四幅照片真实地再现了战争对人们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

第二组图片中的照片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结束后
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忏悔。

2.写法指导
以小见大三运用
“以小见大”,顾名思义,就是从小处的细枝末节推理出大体的整个结构,从而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以小见大”的手法可以运用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小见情。

因为有情,我们的生活才会有这么多的感动、温馨和幸福,才会有这么多的牵挂、思念与不舍。

或许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或许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语,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真挚的眼神……然而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却往往更能体现爱情、亲情、友情的伟大。

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一个最普通的细节,凝聚的是感人的浓浓母爱,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禁为之感动。

(2)以小见德。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因为有了互帮互助,人群中站起了一个又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因为有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义昂首挺胸,邪恶被镇压,弱小善良便得以保护……道德,让我们的行为、生活变得规范,让我们的社会、世界变得和谐美满。

渗透在生活点点滴滴中的美德常常感动、温暖着许许多多渴望的心灵。

(3)以小见理。

俗话常说:“事儿虽小,理儿却大。

”的确,有些事情看似不大,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等“以小见大”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使文章主题变得更重大、深刻,也可以使文章的构思更新颖、独到、巧妙。

总之可给文章增添不少亮点,吸引读者的眼球,打动读者的心。

3.迁移运用
请以“幸福”为话题,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我不禁闭上双眼沉思:从妈妈端上饭菜时的神情和爸爸为我擦拭眼镜的专注中,我感到了幸福;从贫困农村的妹妹拿到捐款的泪水中,我品到了幸福;从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被扶过马路的身影里,我悟到了幸福;从一位收工回家的清洁工人的笑容中,我看到了幸福;
从一位遭受了旱灾刚领到种子的农民的眼神里,我读到了幸福。

我终于明白,幸福就像花儿的芬芳、蝴蝶的翅膀,细微于不经意的角落,美好于善感的心灵。

品味幸福,就是用心灵去体味星的光芒、泪的温暖,还有时光的沧桑。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优秀的摄影师怀着人道主义情怀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了战争对生命的践踏。

研读两组照片,透过历史来审视人类曾经遭受的战争的摧残,我们仿佛听到了人类祈祷永久和平的无声呐喊。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战争史。

人类,自从步入文明时代以来,就是以这种姿态走到了今天——一只脚伴着和平的鼓点踏在耕耘的农田里,另一只脚伴着冲锋的号角踏在肉林骨莽的战场上;一只手高举着和平鸽和橄榄枝,另一只手则高擎着沾满殷红鲜血的利剑。

迄今为止,战争已经吞噬了三十多亿人的生命,在浩浩的战争史中,无辜的弱势群体,比如儿童,比如妇女,又曾面临着怎样的屠杀和不幸!愿人们远离战争,永远和平!
【应用角度】“战争与和平”“良知”“心灵的呼唤”等。

2.精彩应用
战争,给世界造成了惨重的损失,给人类留下了不堪的回忆;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憎恨战争,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战争给人类留下的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悲伤……翻开战争的旧相册:看看那遭日本飞机轰炸后的火车站,似乎还能听到那个孩子的哭嚎;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时那忏悔的表情在我们的脑海挥之不去……
我们多么渴望和平啊,我们多么希望战争留下的炭火不再迎风燃烧啊!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和平的钟声向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呢?什么时候才能过上纯朴的田园生活呢?又在什么时候世界才能做到真正的铸剑为犁呢?
不管生活在哪个时代,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都会坚决地反对战争。

让我们一起携手,丢弃武器,高唱和平之歌,放飞理想之鸽,共同创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佳作·领悟]
[训练——落实提升]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有误的注音。

照片.(piàn)瞬.间(shùn)鲜血.(xiě)
捉.拿(zhuō) 庇.护(pì) 拍.照(pāi)
兴.奋(xīnɡ) 场.景(chánɡ) 侵略.(lü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血”应读xuè,“庇”应读bì,“场”应读chǎnɡ。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摄影威摄记录纪录片
欢呼眨眼蜂涌振臂高呼
溃逃馈赠盛装乔妆打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威摄”的“摄”应为“慑”,“蜂涌”的“涌”应为“拥”,“乔妆打扮”的“妆”应为“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导学号:81462043】A.摄影作品记叙的是瞬间场景,往往也能看出作者的立场或观点。

B.记者王小亭拍下的这幅照片后,发现自己的鞋子已经吸饱了鲜血。

C.这条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后方中国运量最大的国际通道。

D.1945年4月25日,德国,被俘的德军第11装甲师士兵,这些少年在几天前被强令穿上
军装。

D[A项,搭配不当,将“记叙”改为“记录”。

B项,不合逻辑,改为“拍下这幅照片后”。

C项,语序不当,改为“中国西南后方”。

]
4.下列是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组图一“1 800”与“300”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死亡的惨重。

而括号内的注释更突出了战争的罪恶。

“鞋子已经吸饱了鲜血”,一个细节描写,表现出轰炸后尸首的惨状和死亡人数之多。

B.第一组的第四幅图片,里边有一个细节之处:孩子距离尸体很近,步子很悠闲,表情没有恐惧感,说明孩子比较小,无法理解集中营的生活。

C.第二组的第三幅图片中,德国士兵看到了废墟的家,不禁掩面哭泣,不管怎样,作为侵略者,他也是痛苦的,可见战争没有赢家。

摄影师抓住这些镜头拍摄,就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思考。

D.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摄影师通过画面来表现主题,通过形象来发言,通过镜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

B[集中营的生活已经严重地摧残了这个小孩的精神,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变得见怪不怪了。

]
5.请给文中八幅图片分别拟个标题。

【导学号:8146204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第一组)
图一:妈妈,你在哪里?
图二:滇缅公路修成了!
图三:被绑架的少年兵
图四:宁静的中午
(第二组)
图一:我们胜利了!
图二:你在哪里?(或“苍老的寻找”)
图三:回家的哭泣
图四:勃兰特下跪道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