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复习 第1课了解必备知识登堂方能入室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意动用法,以……为重。
(二)语序倒装 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 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修辞手法,但它和文 言文中的倒装句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概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语序 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是“浣
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
正常语序:“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首诗里主要是写 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非同寻常——稻米是被鹦鹉偏爱啄食的 香稻,梧桐乃凤凰栖息的碧梧。(意思: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 的;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诗句与原意句均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的律句。但杜甫偏不遵循常规,而是将原属宾语位置上的“香稻粒” 与“碧梧枝”,硬是拆开来变成分属主、宾位置的词语,遂使诗句在一种拗折的 韵味中,透露出奇崛不平的情味来。由于语序的颠倒,词性的变通,使诗增强了 语势,像兀立于高岩石罅的奇松,勃然生动,桀骜不群。
【即练即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诗人作此安排的目的何在?
正常语序: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
“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诗人的
目的是突出表现“历历”“萋萋”的特点。
4.请把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恢复正常语序, 并解释。
(三)空白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 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 点:
对话 省略
意象 组合
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 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为符合声律的要 一是为了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致呆板单调,创造
求而出现颠倒词句 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主要的原因是为
的情况
了让“舟”与“秋”“流”“留”押韵和五律平仄的需
要。这种句子结构的颠倒用法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
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为了突出和 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句,后句应
为了让句式 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应为“神游
错落变化,产 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这里的词序颠倒与前面
生参差之美而 顺叙周瑜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
使用倒装
成了错位之美。
“倒装”是一种表达或表现形式,作者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作品的 内容、主题服务,而诗歌的主题多为抒发情感,所以把握诗歌中的倒 装修辞手法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切 不可忽视。
答案:C 解析:该曲是白朴的《仙吕·寄生草·饮》,其主要内容是劝酒,没有写景。
二、初识“诗家语”,披文方入情 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 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 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 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词类的活用, 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且在诗歌中最为多见,在解读诗歌语言时值 得高度重视。在理解时可以参考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即练即悟】 5.请指出下列诗句中存在省略现象的地方,并理解诗句含义。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小雨(如)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时间)近黄昏。 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
(四)互文见义 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能收到经 济笔墨、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
请你作答: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诗歌的首联表达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性格。苏轼兄弟情义深重,但诗人远 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 之态,悲伤落泪。
强调表达的情 为“遥望孤城玉门关”。“遥望”为“远远地望”,此处
感而出现颠倒 突出强调了在外守卫边疆城池的士兵遥望着内地,想念家
词句的情况 乡亲人的情感。
“ 变 结为词新构了序意的追、”情求句而况序改、正会如常 大:的 打如“折果天扣将外。“七七八八个个星星,天山外前,两两三三点点雨雨”山,前词”的两意句境改美为就
(2)交代题材:是朋友赠别之作。 (3)交代事件:友人分离饯别。
不要被标题引入歧途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
诗歌鉴赏的向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
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
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 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 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 塞”“塞下曲”“关山月”“青楼曲”等。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 中间没有任何联结词语,这九种意象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 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整个 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 游子的暗淡心绪协调一致。
【即练即悟】
7.由下列诗歌题目,你能获取哪些重要信息?请完成下表。
试卷 2022·新高考Ⅰ卷 2022·新高考Ⅱ卷 2022·全国乙卷
诗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送别 白下驿饯唐少府
重要信息 (1) (2) (3)
(1)交代事件:在人日这一天诗人约提刑应懋之去南山游玩,由此记下游玩路途 中的所见所感。
【即练即悟】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读诗应知: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 游生于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 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 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 更好地把握上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知人论世”请注意 ①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 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 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 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 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 同。 ③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 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请你作答: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解析:结合平时对陆游的了解,从关键词入手,如“乾坤迮”“病”“日月 遒”“百战铁衣”。
“知人论世”请注意 ①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 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 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 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 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 同。 ③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 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即练即悟】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 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 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们理解它时,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要瞻前顾后,不能偏
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
确地、完整地、不片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即练即悟】 6.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义。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升起,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读诗应知: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 的地位。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 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 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注释③解释典故, 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 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苏辙的担心。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当年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经常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三、由诗歌鉴赏基本技巧切入 (一)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 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 情感基调。具体作用: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 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 “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入门第1课 了解必备知识,登堂方能入室
一、了解诗歌必备知识
【即练即悟】
1.下列诗词中不是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的一项是( ) A.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 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 子落灯花。 C.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 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倒新停浊酒杯。
【即练即悟】
2.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理解其含义。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茂盛的。
(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二)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 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 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 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 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