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语文)文言文阅读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徐孺子祠堂记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

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

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

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

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

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①,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

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

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

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

”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②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

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

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

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

”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

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③,率州之宾属拜焉。

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

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

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

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注〗①有道: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即荐有德艺者为官。

②惟:考虑。

③中牢:祭祀的猪羊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

物:物资,财物。

B.盖忘己以为
..人,与独善于隐约以为:以,而;为,为了。

C.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辟:征召
D.故并采其出处
..之意为记焉出处:出仕和退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B.率州之宾属拜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C.予为太守之.明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汉末宦官专权,小人得志,纲纪大坏,但是正直之士为拯救国家进生了不懈努力,使得汉代的灭亡得以延缓。

B.徐孺子身处乱世,深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道理,因而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表现了一位隐者的高洁情怀。

C.本文并没有片面地褒扬徐孺子的退隐,而是用圣人的进退观把“出仕济世”“入世退隐”放到“仁义”这一高度来分析看待。

D.文章把“忘己以为人”和“独善于隐约”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搅和在一起,以互相抵牾的做法说明人生道路上这两种态度只能选择一种,不能统一。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译文:
(2) 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

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

祖伦,贞观中历左卫率,封长山县男。

思复少孤,年十岁,母为语父亡状,感咽几绝,故伦特爱之,尝曰:“此儿必大.吾宗。

”然家富有,金玉、车马、玩好未尝省。

笃学,举秀才高第,袭祖封。

调梁调梁府仓曹参军,会大旱,辄开仓赈民,州劾责,对曰:“人穷则滥,不如因而活之,无趣为盗贼。

”州不能诎.。

转汴州司户,仁恕,不行鞭罚。

以亲丧去官,鬻薪自给。

姚崇为夏官侍郎,识之,擢司礼博士。

五迁礼部郎中。

建昌王武攸宁母亡,请鼓吹,思复持不
可而止。

坐为王同皎所荐,贬始州长史。

迁滁州刺史,州有铜官,人铲凿尤苦,思复为贾他鄙,费省获多。

入拜入拜给事中。

帝作景龙观,思复谏曰:“祸难初弭,土木遽兴,非忧物恤人所急。

”不见省。

严善思坐谯王重福事,捕送诏狱,有司劾善思“任汝州刺史,与王游;至京师,不暴①王谋,但奏东都有兵气。

匿反罔上,宜伏诛”。

思复曰:“往韦氏擅内,谋危社稷,善思诣相府,白陛下必即位。

今诏追善思,书发即至,使有逆节者,肯遽奔命哉?请集百官议。

”议多同,善思得免死,流静州。

开元初,为谏议大夫。

山东大蝗,宰相姚崇遣使分道捕瘗② 。

思复上言:“夹河州县,飞蝗所至,苗辄尽,今游食至洛。

使者往来,不敢显言。

且天灾流行,庸可尽瘗?望陛下悔过责躬,损不急之务,任至公之人,持此诚实以答谴咎,其驱蝗使一切宜罢。

”玄宗然之,出其疏付崇,崇建遣思复使山东按.所损,还,以实言。

崇又遣监察御史刘沼覆视,沼希.宰相意,悉易故牒以闻,故河南数州赋不得蠲③。

崇恶之,出为德州刺史。

拜黄门侍郎。

帝北巡,为行在巡问赈给大使。

卒,年七十四,谥曰文。

天子亲题其碑曰“有唐忠孝韩长山之墓”。

[注]①暴:暴露,显露。

②瘗:yì埋葬③蠲:减免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儿必大.吾宗。

大:使大,光耀
B.州不能诎.诎:使屈服,折服
C.崇建遣思复使山东按.所损按:巡视,考察
D.沼希.宰相意希:希望,希求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母为.语父亡状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①以.亲丧去官②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C.①且.天灾流行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其.驱蝗使一切宜罢②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韩思复“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①笃学,举秀才高第②会大旱,辄开仓赈民
③仁恕,不行鞭罚④以亲丧去官,鬻薪自给
⑤建昌王武攸宁母亡,请鼓吹,思复持不可而止
⑥思复为贾他鄙,费省获多
A.①②④
B.②③⑥
C. ②⑤⑥
D.①③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采用了小说的笔法详细地叙述了韩思复的生平,事件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B.本文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了韩思复鲜明的性格,如“母为语父亡状,感咽几绝”,形象生动,如见其人。

C.韩思复提倡“休养生息”政策,被皇帝采纳,从而树立了自已的威信,这也是他后为成功地帮助严善思的一个重要原因。

D.韩思复主张以诚恳实在的工作来回答上天的惩罚(蝗虫之灾),这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但在当时却有进步意义,体现了“任人唯贤”的思想。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寒花葬志
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虎丘。

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燕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

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午。

吁,可悲也已!
注释:①魏孺人:明清七品官的妻子封为孺人。

魏,归有光的妻子姓魏。

②燕:点燃。

③奄忽:指时间过得很快。

项脊轩志(节选)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雀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其.后六年,吾妻死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然.自后余多在外冥然.兀坐
C.后五年,吾妻来归.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D.乃.使人复茸南阁子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10.下列句式同“予人自外”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婢,魏孺人媵也 B.其制稍异于前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虎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3分,共6分)
(1)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译文: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文:
12.请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的认识。

(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
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

②希:稀少。

③木主:死人的牌位。

④爰:于是;就。

⑤徂:通“殂”,死亡。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扶而去.
之 去:使……离开 B .天下宗.
周 宗:祭祀 C .我安适.
归矣 适:往,到 D .余甚或.
焉 或:通“惑”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 .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 .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 .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A .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 .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 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供备库副使李允则知潭州,始至,州大火,民无居舍,多冻死。

允则亟取官竹假民为屋,及春而偿,民无流徙,官用亦不乏。

马氏暴敛州人,岁出绢,谓之地税;计屋每间输绢三尺,谓之屋税;营田户有牛者。

岁输米四斛,牛死犹输,谓之枯骨税;民输茶,初以九斤为一大斤,后益至三十五斤。

允则请除之,税茶则以十三斤半为定制。

又,山田可以莳①禾而民惰不耕,乃下令,月给马刍.由是山田成垦。

会岁饥,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转运使以为不可,允则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廪贱粜。

因募饥民堪征役者隶军籍,得万人。

转运使请发所募兵御邵州蛮.允则曰:“今蛮不扰,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

且兵皆新募,饥瘠未任出戍。

”遂奏罢之。

后迁边郡。

始民多以茅覆屋,允则取材木西山,大为仓廪营舍。

教民陶瓦甓,城上悉累甓,下环以沟堑,莳麻,植榆柳。

广阎承翰所修屯田,架桥引水,作石梁,列堤道,以通安肃、广信、顷安军②。

州北旧设陷马坑.城上起楼为斥堠③。

允则曰:“南北既讲和矣,安用此为?”命撤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垄,筑短垣,有隙地悉种榆,久之,榆满塞下。

一日,民有诉为辽人殴伤而遁者.允则不治,与伤者钱二千,众以为怯。

卒有亡北界者,允则移文督还.辽人报以不知所在。

允则曰:“在某所。

”辽人骇,不敢隐,即归卒,乃斩以徇,后无敢亡者。

允则不事威仪,间或步出,遇民可与语者,延坐与语,以是洞知人情,盗发辄获,人亦莫知其由。

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蓄资货,当时边臣鲜能及之者。

《续资治通鉴·宋记》
[注]①莳(shi):种植。

②军:末代在边疆设置的行政区。

③斥堠:侦察、放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允则亟取宫竹假.民为屋假:借给
B.允则请以家资为质.质:抵押
C.身无兼衣,食无重羞.羞:羞愧
D.即归卒。

乃斩以徇.徇:示众
9.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始.至,州大火,民无居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 /乃.得发廪贱粜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且.兵皆新募,饥瘠未任出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 /始民多以.茅覆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允则在潭/>[任上,救济因失火受损的百姓,免除马氏任意增加的各种苛捐杂税,鼓励懒惰的老百姓去开垦那些山地,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B.李允则在百姓遭遇饥荒的时候,采取了先打开官仓赈济百姓而后向皇上禀报的办法,甚至拿出自己的家产来赈济百姓。

C.李允则教百姓烧制砖瓦,在城周围种植榆树柳树;在边境相对安定的情况下,拆除防御工事,开垦成军队的菜园,并在空地全部种上榆树。

长此以往,整个边塞榆树成荫。

D.允则不事修饰打扮,经常与百姓交谈,凭这种方法深入了解民情,一旦出现盗贼便能捕获,其他人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11.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蛮不扰,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孙也。

六岁善辞章。

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

未及冠,授朝散郎。

沛王召署府修撰。

时诸王斗鸡,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

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

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

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

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

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

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僚吏疾之。

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王勃》)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祥道表.其材表:表扬,表彰
B.勃欣然对客操觚.觚:木简,指文章
C.客.剑南客:客居
D.勃属.文绮丽属:撰写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王通之.孙 B.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名之.以其能欲居之以为.利
C.帅赠百缣,即.举帆去 D.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而奉行着即.为定例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王勃才华横溢的一组是:
①六岁善辞章②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③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④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
⑤勃属文绮丽⑥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很早时就擅长词章,未及成年就被授予朝散郎,深为沛王所器重。

B.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给英王的鸡的檄文,惹怒了高宗,因而被赶出王府,让他到外地做官。

C.王勃在省亲途中,正逢滕王阁盛,在宴会上他应阎公的请求作序,文思敏捷,一气呵成,不易一字,因此被人称作“腹稿”。

D.王勃倚仗有才而欺负别人,当时的同事都非常讨厌他。

13、文言文翻译
(1)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
(2)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
七.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
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
B.轼诣.武卫营诣:造访
C.尾属.于城属:隶属
D.徙.知密州徙:调任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13、文言文翻译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二,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
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粜,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而.为盗耳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敬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

他制止“豪滑”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粮食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

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