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二)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阅
读》(二)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阅读《行香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词诵读的基本要点。
2、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
3、提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
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歌之美。
2、提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诗词中描写春天的诗句很多,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学生回答)
(通过学生的举例,感受诗人笔下的春天,将学生带入春的意境中)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起始,它象征着生命勃发、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行香子》跟随秦观走进他的春天。
(打开书,教师范读)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受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之美。
2、以歌入境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都与音乐有关。
可以合于音乐而歌唱,故又称曲、曲子、曲子词、诗余等。
在宋代以小曲唱出来的它是什么样的美妙声音,今天的我们当然无从知晓,但《经典咏流传》用我们的方式将它
吟唱。
请听:(音频播放《行香子》)(以歌唱的形式将学生带入诗歌美的意境中)追问:在这样的吟唱中你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春天?(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笔下春天之美。
古诗词朗诵注意事项:
(1)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2)注意停顿,把握节奏。
(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做到抑扬顿挫。
4、学生根据以上提示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停顿、节奏及语调。
5、个别同学展示朗读,同学老师点评。
(可小组读、个别读、吟唱)
三、赏读诗歌,体味醉美春天
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
上阕景物有:树、村庄、水、池塘、小园、桃花、李花,菜花
下阕景物有:围墙、茅堂、青旗、流水、桥、莺儿、燕儿、蝶儿
2、请一位同学配乐朗颂诗歌,请其他同学闭眼想象将这些意象串联展现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首词很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可从炼字、写景方法、内容、句式方面进行赏析)
小组合作:四人一小组讨论、探究,上台圈点、讲解。
教师小结:这首词描写春景,语言简单浅显,所选意象都是农村非常常见的景色,然而,在秦观的组合之下,却显得格外的生动和充满着韵味。
春天的斑斓色彩和勃勃生机,仿佛伴随着隐隐香气,萦绕
在我们身边,让人只想醉倒其中。
3、学生配乐齐读,再次感受诗歌之美。
四、作业布置
1、搜集宋词中描写春天的诗歌。
运用刚掌握的鉴赏写景诗的方法,鉴赏诗歌。
2、此时,正值春日,你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了吗?请拿起笔,叙写属于你的春天。
课外古诗词阅读(二)《无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李商隐及代表作品;了解七律诗的特点及朗读方法。
(2)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体会诗歌中表现的至死不渝的爱情及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
(3)揣摩诗歌意象的丰富内涵,品味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婉曲之美。
2.过程和方法
熟读成诵,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诗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来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来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唐朝是一个是个鼎盛的诗歌朝代,但到了晚唐时期,唐诗在李白、杜甫王维等前辈光芒的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之势,而李商隐的出现又把唐诗推向又一个高峰。
同学们还记得之前所学的《夜雨寄北》这首诗吗?由学生的回忆,引出新课《无题》。
二、诵读古诗初识《无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教师点出易读错的字
3.再读,告诉这是一首什么诗?(可以从内容或形式上)
4.教师讲解七言律诗的特点,并指导其朗读。
5.找同学朗读。
三、走近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李商隐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华出众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
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四、品读全诗,理解诗意
辞以情发,诗歌和情感紧密相关,用你们的声音请读出诗人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
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理解其诗意。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赏析。
1、首句中的两个“难”字意义上有何区别?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除了歌颂爱情的执著,人们还赋予了它别的什么意义?
3、“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为何会觉得月光寒?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一句中用了哪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品析后用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把诗人的情感很好融入声音中,读出诗的凄美,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情感来。
体会诗人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
六、再品诗作
(一)思考回答
为什么李商隐的诗多以《无题》为诗?
李商隐明确以《无题》为题的无题诗有14首,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
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
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
由此引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果给它加一个题目,可以怎么加?
分小组讨论后学生展示讨论的题目。
七、作业布置
课后融入诗人的情感吟读后改为现代诗。
八、课堂小结
播放歌曲《别亦难》
九、拓展阅读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和《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课外古诗词阅读(二)《咸阳城东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表现的心绪和意境;
2.品味涵咏,鉴赏诗歌凄迷的意境和华美的语言;
3.理解诗歌多向意旨,学习开放性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鉴赏语言,理解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相见欢金陵城上东楼》导入,明确:写登楼所见往往是为了抒怀。
明确题目中咸阳城是秦朝时期的都城。
二、诵读:
1、齐读“诗词非诵读不能尽其声,尽其意,尽其境,尽其情。
”明确诗词诵读之重要。
2、布置自读,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巡视质疑。
指名读、指名评。
齐读。
三、理解诗歌基本意思
1、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2、学生质疑
3、教师现代文翻译诗歌
四、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1、讨论明确诗歌的诗眼——愁
2、讨论明确诗歌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愁”
五、披文入情,体悟情感
1、研究首联,明确几个意象:蒹葭杨柳汀州,明确意象的概念。
总结首联抒发的情感——思乡。
探究首联中“一上”“万里”的妙处,
尝试诵读品味诗句情感。
2、研究颔联颈联,明确“日沉、山雨、绿芜、黄叶”等意象的妙处。
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的妙处,
尝试诵读体悟情感——怀古。
3、研究尾联,理解“行人莫问当年事”的原因,体会“故国东来渭水流”的悠长之感。
4、板书“思乡、忧国”
5、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的层次,诵读体会情感
六、比较分析《赤壁》《咸阳城东楼》的情感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