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实训指导书、任务书
《某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任务书
规划设计题目:湘潭市某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居住建筑的需求逐渐从对“量”的需求过渡到了对“质”的需求上来;从相对单一的功能需求过渡到了对综合功能及环境的需求上来;从对使用的需求过渡到了对生态的需求。
此外,公众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活动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年龄结构的核心化、老龄化等,都对居住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机制下,居住小区的建设呈现投资多元化、住宅私有化、管理社区化等重要特征。
为此,所有规划和建筑工作人员都应将居住区规划以及住宅设计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的居住区发展历史、住房制度、居住现状和居住标准,掌握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巩固和加深对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城市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等规范的了解,初步具备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进行调查分析与综合思考的能力。
(1)完成从单体建筑功能、平面、空间、环境组合到群体建筑功能、平面、空间环境组合能力的提升;建立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正确观念。
(2)初步具备处理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道路、建筑与场地、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协调性的能力。
(3)掌握城市规划基本技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
(4)了解相关规范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与要求。
(5)能合理运用图、文方式综合表达设计思想。
二、基地区位与地形概述
见图
三、规划条件
(一)城市规划局发出的规划设计要点:
1、容积率: 3.0
2、建筑密度:≦30%(建议25-30%)
3、人均公共绿地:大于1.5 m2(人口以3.2人/户计算)。
4、停车:每户1个汽车位。
且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民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5、住宅建筑层高为2.8-3米,住宅南北向日照间距,D1=1.1H(≮20m),东西向山墙间距:D2≥6m,且应满足消防间距的要求,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参照《湘潭市技术管理规定》。
6、配套公建:原则上按国家标准配套。
其中:商业配套; 4班幼儿园,用地≮1200 m2;社区服务;市政、环卫、绿化用房等;公厕(1个),建筑面积50 m2;垃圾收集站(1个),建筑8×12 m2,净空6m以上。
7、建筑退线: 参照《湘潭市技术管理规定》。
(二)开发商根据市场调查要求:
1、会所一处,建筑面积3000 m2;含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可含网球场、室外游泳池)。
2、篮球场一个,羽毛球场2个。
3、户型分配: 80-100m2/户(二室二厅),约占35%; 110-130 m2/户(三室二厅),约占40%; 140—180 m2/户(四室二厅),约占20%; 200—240 m2/户(顶层复式),约占5%。
4、住宅层数:高层住宅。
四、设计内容及要求
1、项目整体定位为高档次的、适宜高级白领及高薪收入阶层居住的生态示范小区。
2、根据项目定位,设计中遵循“高品位、高起点”的设计理念,注重:
(1)居住小区整体环境的主题化与均好性;
(2)居住组团的小型化与私密性;
(3)道路交通环境的人性化与和谐性;
(4)配套设施的智能化与节能环保。
五、成果要求
(一)图纸内容
1、分析图(比例自定):基地现状或区位、规划结构、道路系统、公共设施、景观绿化等,以及简明扼要的规划说明。
2、规划总平面图,1:1000(彩色绘制)。
3、道路及场地竖向设计图,1:1000
4、选用的主要住宅房型设计平面图:1:200-1:100(彩色绘制)
5、整体鸟瞰图【或局部透视图(景观示意)】,图面表现为彩色渲染。
(比例不限)
所有图纸均为标准A1尺寸(594mm×841mm),图纸数量以3张为宜,不超过4张,图纸可以为计算机、手绘或者两者结合的形式完成。
(二)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2、规划用地平衡表
附用地红线图
4.4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实训指导书
《某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书
规划设计题目:(某市)某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居住区发展历史、住房制度、居住现状和居住标准,掌握居住区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巩固和加深对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城市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等规范的了解,培养学生调查分析与综合思考的能力。
(二)阶段教学目的
1、使学生完成从单体建筑功能、平面、空间、环境组合到群体建筑功能、平面、空间环境组合能力的提升;建立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正确观念。
2、培养学生处理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道路、建筑与场地、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协调性的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技术手段和方法。
4、让学生了解相关规范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与要求。
5、使学生能合理运用图、文方式综合表达设计思想。
(三)设计内容与要求
1、认真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和相关背景,分析城市上一层次规划对基地提出的规划要求,以及基地现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提出相应规划说明、规划指标和设计图纸。
2、依据居住区整体环境的主题化与均好性的要求,提出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分析,包括用地功能结构、道路系统、绿地系统、主要公建布局和空间结构等。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位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借鉴生态学、心理学、园林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实居住区的文化内涵,营造有主题、有特色的居住区,如绿色环保型、健身娱乐型、山水园林型等。
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
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各家各户都能享有良好的室外环境和景观视野,以环境资源共享的均好性体现居住区的高品位和人文关怀。
3、遵循道路交通环境的人性化与和谐性原则,分析并提出居住区内部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布置道路交通系统;确定道路线型、平面曲线半径;并综合考虑道路景观的效果,设计出相应的道路断面图;确定停车场的类型、规模和布局等。
居住区内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10~14m(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8~10m(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及相关技术要求,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比如: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由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距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与人行道横道线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 5m,纵坡不应大于2.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当超过120m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
12m×12m的回车场地。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表8.0.5 规定;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于居民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4、选择或设计适宜的住宅类型和住宅组团。
居住组团的室外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最接近的户外空间,也是室内空间的延伸,在营造居住区大空间的同时,应将组团半公共空间引向小型化、私密化,使它们尺度宜人、内静外动、布局合理,并富有特色。
让人感受到亲切祥和的氛围。
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
宜安排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表5.0.2-1 规定。
5、分析并确定居住区公共建筑的内容、规模和布置方式。
表达其平面组合形体和室外空间场地的设计构思。
公共建筑的配置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并结合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特征,利用原有公建设施一并考虑。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规划布局形式,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公共停车场(库),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表6.0.5 规定;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6、绿化系统规划应层次分明,概念明确,与居住区功能和户外活动场地统筹考虑,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必要时应提交相应的环境设计图。
绿化种植应与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征相适应,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发展垂直绿化;
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
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中心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表7.0.4-1规定,且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7、完成居住小区道路及场地(局部)竖向设计。
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表9.0.1 规定;
满足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避免土壤受冲刷;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
8、提出环卫设施(如:垃圾收集站点、公共厕所等);并且应整体考虑变电室和配电室等居住区内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
9、鼓励学生在对基地现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历史文脉、技术条件、城市景观等方面进行规划构思;提出体现现代住区新理念和新技术手段的、优美舒适的、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
二、教学主要环节和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专项调研、课程设计等方式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以个别指导和理论性授课的方式相结合;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等教学过程中,以调研报告、图纸设计等方式相结合。
(一)课堂教学
1、主要教学内容
我国居住区规划的演进与前瞻;居住区规划设计概念;居住区规划设计:住宅用地规划设计、公建用地规划设计、公共绿地规划设计、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2、教学要求
要求每位学生结合课堂教学的讲授和提供的某居住小区居住区详细规划案例,完成该小区的规划结构及其中一住宅组团分析图;小区公建及绿化结构、小区道路结构及停车设施分析图、小区竖向设计图及综合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
(二)调研及分析
1、主要教学内容
区位关系;基地条件分析;规划背景调研;相关技术规范调研;优秀作品收集。
2、教学要求
要求每位学生充分认识基地现状,明确上层次规划对该地块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公用设施的配套要求。
了解城市居住区规划所涉及的相关技术规范。
3、阶段成果要求
用地条件分析图;区位关系图;周边环境条件分析图;居住区相关经济指标测算。
(三)课程设计
该部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作重要的环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从整体规划组织结构、规划布局、住宅选型、方案细化、技术设计,到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确定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一草阶段
现状分析图;方案构思;住宅选型;指标测算。
第一次评图。
2、二草阶段
深化构思;规划构思分析图;规划组织结构图;完成规划总平面图;第二次评图。
3、正图阶段
详见《任务书》中“正式规划设计成果”要求。
三、教学进度
周
次
进程任务要点
1 讲课:我国居住区规划的演进
与前瞻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念
参观:课后考察湘潭市居住小区建设,建议参
观小区:东方名苑、新景家园、金侨世纪园、
书香庭院等。
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体验习题:完成参观考察报告(含小区规划总平面图),课堂交流(参观体会、资料分析)。
3 讲课:居住区规划设计
○住宅用地规划设计
实践:完成某小区规划结构及其中一住宅组团
分析图
4 讲课:○公建用地规划设计
○公共绿地规划设计
○道路用地及停车设
施规划设计
实践:完成某小区公建及绿化结构分析图
完成某小区道路结构及停车设施分析图
5
讲课:○竖向规划设计实践:完成某小区竖向设计图
6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某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7 一草阶段:解题,答疑
交一草图(规划分析、组团布
局),第一次评图。
(1)收集资料,现状分析;
(2)方案构思,住宅选型,指标测算;
(3)修正规划组织结构分析、住宅平面、指标
测算;研究组团布局。
8、9 二草阶段(计算机及手绘结合)
交二草图(总平面、局部平面),
第二次评图。
(4)确定规划组织结构、组团布局。
(5)完成公建、道路、绿化等规划分析图;
(6)深化总平面、局部平面;
10 交正草图(除鸟瞰、说明书外)。
(7)设计方案定稿,绘制正草图;
(8)完成正草图。
11 成果制作阶段(计算机及手绘
结合)
按成果要求,绘制正图。
四、正式规划设计成果
(一)图纸内容
1、基地现状或区位分析图(比例不限)
2、规划分析图及必要的规划设计说明(比例不限)
(1)规划组织结构分析图:应全面明确地表达规划的基本构思、用地功能关系和社区构成,以及规划基地与周边的功能关系、交通关系和空间关系等。
(2)道路交通系统分析图:应明确表现出各道路的等级,车行和步行活动的主要线路,以及各类停车场地的规模、形式和位置。
(3)景观绿化系统分析图:应明确表现出各类绿地的范围、绿地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形态等。
(4)公共配套设施分析图:主要公建项目名称、规模、服务流线及服务半径等。
以上图面表现形式不限,若不能完整表达规划意图时,可在图中附加文字说明。
3、1/2000居住小区规划总平面图(彩色绘制)
图纸应标明用地方位和图纸比例,所有建筑和构筑物的屋顶平面图,建筑层数,建筑物使用性质,主要道路中心线,停车位(地下车库及建筑底层架空部分应用虚线标出其范围并图示地下车库出入口),室外广场、铺地的基本形式等。
绿化部分应区分乔木、灌木、草地和花卉等。
4、1/500居住小区中心公建组群、局部环境或住宅群体组合的平面规划设计图(任选其一)。
5、1/2000道路及场地竖向设计图
图纸应标明道路中心线控制点坐标、标高、道路纵坡、坡长、缘石半径、平曲线半径、道路断面;建筑定位、建筑室内地坪标高、室外场地标高、场地排水方向、室外挡土墙、护坡、踏步等。
6、1/200—1/100住宅单体选型图
主要类型住宅平面图,并注明房间功能、轴线尺寸和面积标准。
7、整体鸟瞰图或整体透视图(彩色效果图);局部景观示意(自定)
8、图纸要求
所有图纸均为标准A1尺寸(594mm×841mm),图纸数量以3张为宜,不超过4张,全部图纸应以计算机加手绘为主。
(二)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项目计量单
位
数值
所占比
重(%)
人均面积
(m2/人)
居住户(套)数户(套)居住人数人
户均人口人/户居住区用地内建筑总面万m2
积
①住宅建筑面积万m2
②公建面积万m2住宅平均层数层
人口毛密度人/ hm2住宅建筑套密度(毛)套/ hm2住宅建筑套密度(净)套/ hm2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万m2 / hm2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万m2 / hm2
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万m2 / hm2
停车率%
停车位辆
地面停车库%
地面停车位辆
住宅建筑净密度%
总建筑密度%
绿地率%
居住户(套)数户(套)
2、居住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项目面积(hm2)人均(m2/人)比重(%)
居住小区总用地
1、居住小区用地100%
(1)住宅用地
(2)公建用地
(3)道路用地
(4)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
四、考核标准
一)图纸效果(50分)
1、符合制图规范,无明显错误,图面比较完美。
(10分)
2、线型运用正确、线条绘制美观、无明显败笔。
(10分)
3、工具应用正确、技术性、工整性的机械美得体。
(10分)
4、表现图:角度选择科学,透视准确,用色协调,笔触美观(20分)
二)设计理念(40分)
1、总平面布置符合环境、朝向、气候、道路、绿化等要求(8分)2、设计风格明确,各要素间处理和谐(8分)
3、竖向设计合理,符合排水要求(8分)
4、空间划分合理,区域概念明确,道路交通布置得体(8分)
5、节点表达清晰得体,空间角度选择合理(8分)
五、成绩综合评价
由教研室对案例设计进行展评,考核学生所掌握的住宅设计理念和综合制图能力。
六、指导安排
1、教师配备:课程教学分主讲师和辅导教师(依据教学任务书安排)
2、辅导方式:根据课程学习特点划分为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两种方式(参照课表)
七、范图准备
提供一套住宅户型及其组合标准设计图纸与学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