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星系天文学中科大z03恒星集团和星族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团又分为疏散星团和 球状星团两大类。两类星 团的空间分布和运动特性 相差很大,反映恒星成份 的“视星等-色指数”图 以及所包含的变星成员也 相差很大。不同星团的研 究对探索银河系的结构和 检验恒星起源和演化理论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年疏散星团M67
12
一. 分类
疏散星团有几种分类方法。 一种根据中心聚度、成员星亮 度范围和数目分类。聚度最大 的以罗马数字 I 表示,最小为 IV,视星等范围最大的表以3, 最小的表以1。成员数小于50 的以p表示,在50和100之间的 为m,超过100以r表示。如昴 星团为II3r型。特南普勒发现 年轻疏散星团 NGC3293 星团线直径与这种分类法有着 密切的关系。
图3-4 太阳附近疏散星团 的年龄-数密度关系
28
老年团大多位于离银心和银道面较远的地方正好说明 这一点, 因为那儿这种交会的可能性比较小。统计研究 发现,49%老年团(t 0.8 Gyr)属富度级“r” ,而仅有 18%的年轻团 ( 0.8 Gyr) 属“r”级; 又91%的老年团有 最高中心聚度 (I、II型) ,而年轻团只有 62%。显然, 星数少而又松散的团更容易因与分子云交会而瓦解。
疏散星团HR图的另一个特征是主序底部变得很宽,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团的年龄很轻, 其中小质量恒星 还没有足够时间演化到达主序(小质量恒星演化到 达主序的时间比团年龄长)。
24
年轻疏散星团NGC6530的赫罗图
25
五.星团年龄
疏散星团的年龄谱很宽,范围100万年~100亿年。 目前已知最老疏散星团是Berkeley17(以及NGC6791), 从主序折向点判得的年龄为12 2 Gyr。除了从折向点 估计星团年龄外,对于一些非常年轻的星团还可以利 用小质量恒星尚未到达主序这一点来估算年龄, 但其
§3.1 双星、聚星和变星 §3.2 疏散星团 §3.3 球状星团 §3.4 星协 §3.5 年轻大质量星团和超星团 §3.6 质量分层效应 §3.7 星族和次系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3.1 双星、聚星和变星
21
疏散星团内恒星的光度函数通常只研究到不暗于M = +13m的恒星。同场星的光度函数相比的不同之处是: (i)内禀亮的恒星相对数目比较多,(ii)随着M的增大, 恒星相对数的增长比较慢。这种现象很可能同星团的 整体演化有关。
四. 赫罗图
较近的星团能得到团成员星的光谱,从而可以画 出赫罗图。对于大多数星团来说则只能得到CM图。 在采用UBV 三色光电测光系统时,CM图大多以 B -V 为横坐标,V 为纵坐标。当距离为已知时,视 星等可以化算为绝对星等。
7
密近双星的分类
1.不接双星:两子星物 质均未充满洛希瓣;
2.半接双星:有一子星 的物质充满了洛希瓣;
3.相接双星:两子星物 质都充满了洛希瓣。
密近双星对研究恒星演 化具有重要意义
8
二. 变星
根据光变机制,变星可分为三大类: 1.脉动变星:因径向或非径向脉动而使恒星的光度 (以及颜色、光谱型、视向速度等)发生变化的一类 变星,如造父变星等。光变周期短至1小时以下,长至 几百天甚至10年以上,变幅大到10个星等,小到千分 之几星等,年龄有老有轻。 2.爆发变星:亮度突然剧烈增强的变星,包括超新 星(灾变变星)、新星(激变变星)、耀星等。其中 光变幅度最剧烈的是超新星,亮度在短时间内可增亮 17个星等以上(增亮几千万至上亿倍),新星的平均 光变幅度为11个星等。
银河系中恒星总数高达1000多亿颗,而它们并非 只是“一盘散沙”,相当多的恒星以双星或聚星的 形式出现。长时期内,曾认为双星占恒星总数的 50%以上;但最近研究表明,把很多暗星考虑进去 后,银河系恒星约有1/3是双星。双星中的 2 颗恒星 称为双星的子星, 其中质量大的称为主星,另一颗为 伴星。此外, 还有为数众多的星团,可见恒星世界的 “群居”现象相当普遍。
13
第二种分类法主要根据HR图形状。1类星团只有主序 星, 2类除主序星外还有不多的一些黄、红色巨星, 3类以 黄红色巨星居多,主序星不多。若主序从O型开始,则 在1、2、3这些数字后加上小写字母o 。同样,如果从B、 A、F开始,则分别加b、a、f,如昴星团为1b型。
二. 分布
疏散星团在银经上的分布较均匀,说明这类天体的银
图3-3 疏散星团 的复合CM图
23
除了主序下部一小部分互相重叠外, 不同星团由主 序上部不同部位处向右弯曲。例如 M67 在 F 型处向 右弯曲,而NGC2362则到B型处才开始弯曲。按恒星 演化理论,星团越年轻,HR图上弯曲部分所占的比 例越小。所以NGC2362是年轻星团,而 M67 是年老 星团,很多成员都已离开主序而成为红巨星。
5
双星轨道运动示意图
由 3 颗以上彼此有物理联系的恒星所组成的多重恒 星系统称为聚星,又可以按成员星的个数进一步分为 三合星、四合星,等等,其中所谓“四边形聚星”是 一种不稳定系统。通常把成员星数超过10个以上的恒 星集团称为星团。
65
密近双星之间 物质交流示意图
由双星轨道运动引起 的谱线多普勒位移
心聚度很小。但银面聚度很大,除最近的一些星团外,
大部分位于
| b|的1天5 区内。具有负银纬的疏散星团
比有正银纬的来得多,这又一次证明太阳位于银河系的
对称平面以北。图3-1是疏散星团的视分布图,图中给 出的为银道坐标。
14
研究表明,至少在太阳附近,疏散星团在靠近银道面 天区内的分布大致是均匀的。离我们最近的疏散星团只 有几十到一百多秒差距,例如毕星团、后发星团、昴星 团、鬼星团的距离,分别为40、80、126、158pc,远的 可达 1 万秒差距以上。
30
成员星的质量谱较宽,演化结果使不同质量恒星具有不 同运动学状态,小质量星运动得比大质量星快,并最终达 到能量均分状态,所经历的特征时标称为弛豫时标。能均 分的另一结果是,大质量星表现为更向团的中心集聚。老 年星团可能有足够时间达到这一状态,因为对 N 个天体构 成的系统, 弛豫时标 trN/lnN (。) 疏散星团 N 较小,tr 比 较小, 故能较快地达到能均分状态,观测已证实这一点。
3.掩食双星:由掩星观测(如月掩星)推知的双星。 4.天体测量双星:通过天体测量方法发现自行轨迹为 曲线并可用存在暗伴星来加以解释的双星系统。
4
5.分光双星:由谱线位移的规律而探知的双星,有单 谱(单线)分光双星和双谱(双线)分光双星之分。
6.食双星:两子星靠得很近而彼此发生掩食,造成总 亮度呈现规律性变化的双星系统。
22
研究星团HR图主要有三个 目的:1. 星团分类和确定成 员星;2. 确定星团的距离、 年龄;3. 用于恒星起源和演 化的研究。把比较近的、因 而观测数据较为全面而准确 的十来个疏散星团的CM图 画在一起,调整位置使主序 星下部重合,就得到所谓的 “复合CM图”。图3-3 是 10个疏散星团的HR图。
有趣的是星团在瓦解后,原有成员仍会保持团在瓦解 时的运动方向,但彼此间不再因引力束缚在一起。它们 会分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却具有类似的速度和类似 的金属度。
这类观测现象可用来研究疏散星团的动力学演化。
29
六.结构与运动学
尽管疏散星团外形不大规则而又结构松散,但团内
恒星的径向分布可以用简单King模型来作合理的描述。
图3-1 疏散星团在 天球上的视分布
15
图3-1a 1700个疏散星团(光学)和700个 候选天体(红外)在天球上的视分布
16
不同年龄疏散星团的投影分布
17
疏散星团与旋臂的分布
18
不同年龄疏散星团与旋臂的分布
19
三. 累积星等、直径和光 度函数
距离为已知时由累积视星等 可以算出累积绝对星等M。通 过对300个疏散星团M的分析后 发现,这些星团按 M 的分布与 高斯分布很相近,从0m至-9m都 有,极大频数在-3.5m左右,比 球状星团约低 4m。图3-2 是按 220个星团资料得到的M之频数 分布图。
32 25
疏散星团作为一个整体在空间运动,成员星应当具 有大致相同的自行,且从总体上说与场星有明显不同 的运动规律。因此在由自行两个分量 (μx, μy )构成的速 度空间中,星团成员应该比较紧密地聚在一起,场星 分布则相当弥散,这是区分团星和场星的运动学基础。 在以μx 为横坐标、μy 为纵坐标的图中,每颗星以一点 来表示,称为自行矢点图。考虑到造成团星自行弥散 性的主要因素是观测误差,因此可以认为团星自行服 从圆形双变量正态分布。即使对于那些很近的星团, 只要团的内部不存在明显的局部系统性运动,仍然可 以用正态分布来描述团星的自行分布。
3
一. 双星和聚星
两颗星靠得比较近, 因引力作用彼此作互绕运动,称 为物理双星;而看上去靠得很近,但实际空间位置相距 甚远的称为光学双星或视双星。物理双星可分类如下:
1.目视双星:通过望远镜,人眼可以直接分辨出两颗 子星。
2.干涉双星:通过干涉测量(包括相位干涉、强度干 涉、斑点干涉等)探测到的双星。
上述弛豫过程导致能量均分所引起的观测现象称为质量 分层效应,其中速度质量分层可以通过自行来加以研究。 同时还可用自行来讨论团的速度空间结构,如是否存在整 体膨胀或收缩、内部运动是否各向同性等。不过由于观测 资料精度限制,以及团星数较少,往往比较难以得出明确 的结论,尤其是那些较远的团。
31
七.星团成员的确定
图3-2 疏散星团的累积 绝对星等频数分布图
20 15
疏散星团的角直径小则零点几分,大则可达若干度, 但线直径差别不太大,在1.5-15pc范围内,大部分在 2-6pc之间, 大多数疏散星团略呈扁状。
有些疏散星团有很大的外围部分,称为冕,一般看 到的星团事实上只是其核心部分。冕的尺度比核心部 分大5~10倍。冕区域内团成员星的密度比核区小得 多,但由于体积很大,所包含的成员星总数仍比核心 部分大几倍以至10倍以上。有人认为多数以至所有疏 散星团都有冕。
结果通常比大质量(折向点) 恒星确定的年龄来得大。 对这点的解释是团内小质量恒星比大质量星先形成。 要是大质量星先形成,它们很快走过其一生而产生超 新星爆发并把团内剩余 ISM驱散,团内恒星形成因缺 乏原材料而突然终止,小质量恒星也就没有机会再形 成了。不管怎么说, 确定团年龄的误差还是很大的。
26 20
所谓简单King模型是认为团内恒星具有相同的质量,
而它们的面数密度 f 随离团中心距离 r 的变化可用下
式表达
f
f0 1(r/
rc)2
式中 f0 为团中心面密度, rc 为团核半径。由于 rc 的典型 值为1-2 pc,而潮汐半径rt ~ 10-20 pc,所以团的聚度参 数 (concentration parameter) C = log (rt /rc) 1。
9
3.几何变星:因双星 交食、光度非各向同性的 单星自转引起光变的一类 变星,也包括椭球双星, 它们并非是内禀变星。又从是否存在源自变周期可分为周期变星、半规
则变星(脉动变星的一种)
和不规则变星。
食变星大陵五(英仙β)
的光变曲线
10
脉动变星的脉动示意图
脉动变星的光变曲线
11 10
§3.2 疏散星团
7.椭球双星:两颗子星为椭球状恒星,总亮度随子星 轨道运动(位相)发生有规律变化的双星系统。
8.光谱双星:由连续谱能量分布而判定的双星,轨道 面往往与视向近乎垂直, 且两子星光谱型相差悬殊。
以上 5、6、7 统称密近双星。此外还有X 射线双星、 射电双星、脉冲双星等。注意,脉冲双星和双脉冲星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 后者指 2 颗子星均为脉冲星。
正确地确定星团成员是疏散星团全部研究工作的 基础,然而这又是一个颇为困难问题。原因在于团 星、场星混杂在一起,需要把它们正确地加以区别 开来。确定疏散星团成员通常有 3 个判据,即多色 测光、视向速度以及自行。也有人用偏振观测资料 来确定星团成员。下面着重介绍如何利用相对自行 的观测资料来确定星团成员,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 泛而又最为有效合理的成员星判别方法。不仅如此,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的研究课题。
疏散星团的年龄分布
27
疏散星团的宽年龄谱说明 它们不断地在银河系盘中形 成。有人对离太阳 750pc 距 离内编了一份较完备的疏散 星团表,其中年龄 < 0.1Gyr 的年轻团为14个,其形成率 为~ 80kpc2Gyr1 ;老年团的 形成率很低, 仅为 1kpc2Gyr1 (图3-4)。这一事实可以用疏 散星团结构不致密,一旦与 银河系中大质量分子云交会, 起潮力容易使之瓦解来解释。
老年疏散星团M67
12
一. 分类
疏散星团有几种分类方法。 一种根据中心聚度、成员星亮 度范围和数目分类。聚度最大 的以罗马数字 I 表示,最小为 IV,视星等范围最大的表以3, 最小的表以1。成员数小于50 的以p表示,在50和100之间的 为m,超过100以r表示。如昴 星团为II3r型。特南普勒发现 年轻疏散星团 NGC3293 星团线直径与这种分类法有着 密切的关系。
图3-4 太阳附近疏散星团 的年龄-数密度关系
28
老年团大多位于离银心和银道面较远的地方正好说明 这一点, 因为那儿这种交会的可能性比较小。统计研究 发现,49%老年团(t 0.8 Gyr)属富度级“r” ,而仅有 18%的年轻团 ( 0.8 Gyr) 属“r”级; 又91%的老年团有 最高中心聚度 (I、II型) ,而年轻团只有 62%。显然, 星数少而又松散的团更容易因与分子云交会而瓦解。
疏散星团HR图的另一个特征是主序底部变得很宽,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团的年龄很轻, 其中小质量恒星 还没有足够时间演化到达主序(小质量恒星演化到 达主序的时间比团年龄长)。
24
年轻疏散星团NGC6530的赫罗图
25
五.星团年龄
疏散星团的年龄谱很宽,范围100万年~100亿年。 目前已知最老疏散星团是Berkeley17(以及NGC6791), 从主序折向点判得的年龄为12 2 Gyr。除了从折向点 估计星团年龄外,对于一些非常年轻的星团还可以利 用小质量恒星尚未到达主序这一点来估算年龄, 但其
§3.1 双星、聚星和变星 §3.2 疏散星团 §3.3 球状星团 §3.4 星协 §3.5 年轻大质量星团和超星团 §3.6 质量分层效应 §3.7 星族和次系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3.1 双星、聚星和变星
21
疏散星团内恒星的光度函数通常只研究到不暗于M = +13m的恒星。同场星的光度函数相比的不同之处是: (i)内禀亮的恒星相对数目比较多,(ii)随着M的增大, 恒星相对数的增长比较慢。这种现象很可能同星团的 整体演化有关。
四. 赫罗图
较近的星团能得到团成员星的光谱,从而可以画 出赫罗图。对于大多数星团来说则只能得到CM图。 在采用UBV 三色光电测光系统时,CM图大多以 B -V 为横坐标,V 为纵坐标。当距离为已知时,视 星等可以化算为绝对星等。
7
密近双星的分类
1.不接双星:两子星物 质均未充满洛希瓣;
2.半接双星:有一子星 的物质充满了洛希瓣;
3.相接双星:两子星物 质都充满了洛希瓣。
密近双星对研究恒星演 化具有重要意义
8
二. 变星
根据光变机制,变星可分为三大类: 1.脉动变星:因径向或非径向脉动而使恒星的光度 (以及颜色、光谱型、视向速度等)发生变化的一类 变星,如造父变星等。光变周期短至1小时以下,长至 几百天甚至10年以上,变幅大到10个星等,小到千分 之几星等,年龄有老有轻。 2.爆发变星:亮度突然剧烈增强的变星,包括超新 星(灾变变星)、新星(激变变星)、耀星等。其中 光变幅度最剧烈的是超新星,亮度在短时间内可增亮 17个星等以上(增亮几千万至上亿倍),新星的平均 光变幅度为11个星等。
银河系中恒星总数高达1000多亿颗,而它们并非 只是“一盘散沙”,相当多的恒星以双星或聚星的 形式出现。长时期内,曾认为双星占恒星总数的 50%以上;但最近研究表明,把很多暗星考虑进去 后,银河系恒星约有1/3是双星。双星中的 2 颗恒星 称为双星的子星, 其中质量大的称为主星,另一颗为 伴星。此外, 还有为数众多的星团,可见恒星世界的 “群居”现象相当普遍。
13
第二种分类法主要根据HR图形状。1类星团只有主序 星, 2类除主序星外还有不多的一些黄、红色巨星, 3类以 黄红色巨星居多,主序星不多。若主序从O型开始,则 在1、2、3这些数字后加上小写字母o 。同样,如果从B、 A、F开始,则分别加b、a、f,如昴星团为1b型。
二. 分布
疏散星团在银经上的分布较均匀,说明这类天体的银
图3-3 疏散星团 的复合CM图
23
除了主序下部一小部分互相重叠外, 不同星团由主 序上部不同部位处向右弯曲。例如 M67 在 F 型处向 右弯曲,而NGC2362则到B型处才开始弯曲。按恒星 演化理论,星团越年轻,HR图上弯曲部分所占的比 例越小。所以NGC2362是年轻星团,而 M67 是年老 星团,很多成员都已离开主序而成为红巨星。
5
双星轨道运动示意图
由 3 颗以上彼此有物理联系的恒星所组成的多重恒 星系统称为聚星,又可以按成员星的个数进一步分为 三合星、四合星,等等,其中所谓“四边形聚星”是 一种不稳定系统。通常把成员星数超过10个以上的恒 星集团称为星团。
65
密近双星之间 物质交流示意图
由双星轨道运动引起 的谱线多普勒位移
心聚度很小。但银面聚度很大,除最近的一些星团外,
大部分位于
| b|的1天5 区内。具有负银纬的疏散星团
比有正银纬的来得多,这又一次证明太阳位于银河系的
对称平面以北。图3-1是疏散星团的视分布图,图中给 出的为银道坐标。
14
研究表明,至少在太阳附近,疏散星团在靠近银道面 天区内的分布大致是均匀的。离我们最近的疏散星团只 有几十到一百多秒差距,例如毕星团、后发星团、昴星 团、鬼星团的距离,分别为40、80、126、158pc,远的 可达 1 万秒差距以上。
30
成员星的质量谱较宽,演化结果使不同质量恒星具有不 同运动学状态,小质量星运动得比大质量星快,并最终达 到能量均分状态,所经历的特征时标称为弛豫时标。能均 分的另一结果是,大质量星表现为更向团的中心集聚。老 年星团可能有足够时间达到这一状态,因为对 N 个天体构 成的系统, 弛豫时标 trN/lnN (。) 疏散星团 N 较小,tr 比 较小, 故能较快地达到能均分状态,观测已证实这一点。
3.掩食双星:由掩星观测(如月掩星)推知的双星。 4.天体测量双星:通过天体测量方法发现自行轨迹为 曲线并可用存在暗伴星来加以解释的双星系统。
4
5.分光双星:由谱线位移的规律而探知的双星,有单 谱(单线)分光双星和双谱(双线)分光双星之分。
6.食双星:两子星靠得很近而彼此发生掩食,造成总 亮度呈现规律性变化的双星系统。
22
研究星团HR图主要有三个 目的:1. 星团分类和确定成 员星;2. 确定星团的距离、 年龄;3. 用于恒星起源和演 化的研究。把比较近的、因 而观测数据较为全面而准确 的十来个疏散星团的CM图 画在一起,调整位置使主序 星下部重合,就得到所谓的 “复合CM图”。图3-3 是 10个疏散星团的HR图。
有趣的是星团在瓦解后,原有成员仍会保持团在瓦解 时的运动方向,但彼此间不再因引力束缚在一起。它们 会分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却具有类似的速度和类似 的金属度。
这类观测现象可用来研究疏散星团的动力学演化。
29
六.结构与运动学
尽管疏散星团外形不大规则而又结构松散,但团内
恒星的径向分布可以用简单King模型来作合理的描述。
图3-1 疏散星团在 天球上的视分布
15
图3-1a 1700个疏散星团(光学)和700个 候选天体(红外)在天球上的视分布
16
不同年龄疏散星团的投影分布
17
疏散星团与旋臂的分布
18
不同年龄疏散星团与旋臂的分布
19
三. 累积星等、直径和光 度函数
距离为已知时由累积视星等 可以算出累积绝对星等M。通 过对300个疏散星团M的分析后 发现,这些星团按 M 的分布与 高斯分布很相近,从0m至-9m都 有,极大频数在-3.5m左右,比 球状星团约低 4m。图3-2 是按 220个星团资料得到的M之频数 分布图。
32 25
疏散星团作为一个整体在空间运动,成员星应当具 有大致相同的自行,且从总体上说与场星有明显不同 的运动规律。因此在由自行两个分量 (μx, μy )构成的速 度空间中,星团成员应该比较紧密地聚在一起,场星 分布则相当弥散,这是区分团星和场星的运动学基础。 在以μx 为横坐标、μy 为纵坐标的图中,每颗星以一点 来表示,称为自行矢点图。考虑到造成团星自行弥散 性的主要因素是观测误差,因此可以认为团星自行服 从圆形双变量正态分布。即使对于那些很近的星团, 只要团的内部不存在明显的局部系统性运动,仍然可 以用正态分布来描述团星的自行分布。
3
一. 双星和聚星
两颗星靠得比较近, 因引力作用彼此作互绕运动,称 为物理双星;而看上去靠得很近,但实际空间位置相距 甚远的称为光学双星或视双星。物理双星可分类如下:
1.目视双星:通过望远镜,人眼可以直接分辨出两颗 子星。
2.干涉双星:通过干涉测量(包括相位干涉、强度干 涉、斑点干涉等)探测到的双星。
上述弛豫过程导致能量均分所引起的观测现象称为质量 分层效应,其中速度质量分层可以通过自行来加以研究。 同时还可用自行来讨论团的速度空间结构,如是否存在整 体膨胀或收缩、内部运动是否各向同性等。不过由于观测 资料精度限制,以及团星数较少,往往比较难以得出明确 的结论,尤其是那些较远的团。
31
七.星团成员的确定
图3-2 疏散星团的累积 绝对星等频数分布图
20 15
疏散星团的角直径小则零点几分,大则可达若干度, 但线直径差别不太大,在1.5-15pc范围内,大部分在 2-6pc之间, 大多数疏散星团略呈扁状。
有些疏散星团有很大的外围部分,称为冕,一般看 到的星团事实上只是其核心部分。冕的尺度比核心部 分大5~10倍。冕区域内团成员星的密度比核区小得 多,但由于体积很大,所包含的成员星总数仍比核心 部分大几倍以至10倍以上。有人认为多数以至所有疏 散星团都有冕。
结果通常比大质量(折向点) 恒星确定的年龄来得大。 对这点的解释是团内小质量恒星比大质量星先形成。 要是大质量星先形成,它们很快走过其一生而产生超 新星爆发并把团内剩余 ISM驱散,团内恒星形成因缺 乏原材料而突然终止,小质量恒星也就没有机会再形 成了。不管怎么说, 确定团年龄的误差还是很大的。
26 20
所谓简单King模型是认为团内恒星具有相同的质量,
而它们的面数密度 f 随离团中心距离 r 的变化可用下
式表达
f
f0 1(r/
rc)2
式中 f0 为团中心面密度, rc 为团核半径。由于 rc 的典型 值为1-2 pc,而潮汐半径rt ~ 10-20 pc,所以团的聚度参 数 (concentration parameter) C = log (rt /rc) 1。
9
3.几何变星:因双星 交食、光度非各向同性的 单星自转引起光变的一类 变星,也包括椭球双星, 它们并非是内禀变星。又从是否存在源自变周期可分为周期变星、半规
则变星(脉动变星的一种)
和不规则变星。
食变星大陵五(英仙β)
的光变曲线
10
脉动变星的脉动示意图
脉动变星的光变曲线
11 10
§3.2 疏散星团
7.椭球双星:两颗子星为椭球状恒星,总亮度随子星 轨道运动(位相)发生有规律变化的双星系统。
8.光谱双星:由连续谱能量分布而判定的双星,轨道 面往往与视向近乎垂直, 且两子星光谱型相差悬殊。
以上 5、6、7 统称密近双星。此外还有X 射线双星、 射电双星、脉冲双星等。注意,脉冲双星和双脉冲星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 后者指 2 颗子星均为脉冲星。
正确地确定星团成员是疏散星团全部研究工作的 基础,然而这又是一个颇为困难问题。原因在于团 星、场星混杂在一起,需要把它们正确地加以区别 开来。确定疏散星团成员通常有 3 个判据,即多色 测光、视向速度以及自行。也有人用偏振观测资料 来确定星团成员。下面着重介绍如何利用相对自行 的观测资料来确定星团成员,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 泛而又最为有效合理的成员星判别方法。不仅如此,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的研究课题。
疏散星团的年龄分布
27
疏散星团的宽年龄谱说明 它们不断地在银河系盘中形 成。有人对离太阳 750pc 距 离内编了一份较完备的疏散 星团表,其中年龄 < 0.1Gyr 的年轻团为14个,其形成率 为~ 80kpc2Gyr1 ;老年团的 形成率很低, 仅为 1kpc2Gyr1 (图3-4)。这一事实可以用疏 散星团结构不致密,一旦与 银河系中大质量分子云交会, 起潮力容易使之瓦解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