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磨一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九中学科研创新样板校自评报告
——十年风雨磨一剑,科研兴校谱新篇
回首二十九中学教育科研所走过的道路,我们感慨万千,对它,我们有太多感情要倾诉,所以,今天,冒昧,请允许我以这种方式进行自评汇报。
二十九中学教育科研,在三代探索者的不懈努力下,历经十三年的艰苦创业,我们走得沉着而坚定;十三年的教育科研之路,我们走得洒脱而豪迈。
十三年,许多人用青春和热血,在二十九中学这块沃土上坚忍不拔地求索和创新。
很多人由青年步入中年:十三年,很多人黑首不觉染霜鬓。
他们在教育的引领下走向成功,他们在教育科研的推动下变得成熟。
这十三年的教育科研中成长的是二十九中学的脊梁,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铁锋区教育的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它给我们学校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使我们的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进步,中年教师的业务更加成熟,老年教师更加富有工作的激情。
十年风雨磨一剑
1998年是我校教育科研启动的第一年,在当时,搞现代教育科研我们只知道重要,但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只能在我们略知一二的数学学科尝试着推广当时正在风行一时的青浦经验,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切又都是那么新奇和陌生。
在我们当时的校领导董凤云校长、王守利副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沉着大胆地开展起来了自己的工作,听课、外出学习,研究各种教学模式,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七次到哈尔滨学习取经,并在教师的期待中不断传来好消息,使二十九中学的教育科研扎
实地开展起来了,人们看到了科研的力量,年轻教师找到了自己成长的梯子,老师们争相到教研室问这问那,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教研室从此被教师挤得水泄不通。
2001年,二十九中学的教研开始了由研究转入课题新的里程碑。
98年十月第一次提出课堂教学五带进的模式,并在那一年(这是我们学校“五带进”课题的雏形)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大规模的研究与实验。
成功地召开了二十九中学第一届教育科研活动月,一批年轻的教师借助于教育科研的神奇力量脱颖而出,由此揭开了二十九中学教育科研新的一页。
一、课题研究、丰富多彩
有了第一届教育科研活动的奠基和圆满召开,不仅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也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1999年我们又开始着手第二届科研活动月,而且我们有了更高的设想,有了更大的举措,开始研究并申报我们自己学校的科研课题。
并独自总结归纳出“五带进”课堂教学模式,2000年是我校教育科研活动的第三年,也是“十五”的第一年,当时的主题是以“五带进”为龙头,实施课题带动工程,在此期间开始申报并承担省级重点课题“五带进”体系的构建。
2001年(科研活动月的第四年)以“五带进”情感教学模式为目标,创办特色情感教育为主题。
“五带进”教学模式:
师生交流带着微笑,
导学达标带着信任,
提问质疑带着鼓励,
创设情境带着激情,
训练反馈带着竞争。
“五带进”美育教学模式:
师生交流带着微笑,教态美;
导学达标带着信任,人格美;
提问质疑带着鼓励,激励美;
创设情境带着激情,创境美;
训练反馈带着竞争,创造美。
当时的教育局副局长陈时新总结时说:二十九中的“五带进”是真带劲!
“十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四项,其中“五带进”体系的构建与实验研究是龙头课题,是我市初中唯一结题的省级重点课题并代市接受省专家验收。
此项课题荣获了黑龙省“十五”期间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叁等奖,这也是我市承担省级重点课题研究获得的唯一殊荣。
其他3项课题也分别荣获国家、省市级多个奖项,学校被省教研院命名为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十一五”期间,我们在总结推广“十五”科研成果同时,又开启了新课题的实验研究,学校承担了两项科研课题,其中,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五带进”和谐教育体系的行动研究,是延伸“十五”研究成果,赋予以新内容,并做为龙头课题,带动另一课题“研究实施素质教育与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向深度、广度去研究。
科研兴校、成果显著
我们按校科研《条例》、《细则》有关规定,从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为出发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师
生整体素质为落脚点。
不仅将教育科研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的点滴之中,而且渗透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坚持不懈地在日常工作中进行课题研究。
一、校本培训,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案例。
实践中我们深刻地领悟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典型的实践案例,使研究者既用理论武装头脑,又可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做法。
这是有效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我们紧扣时代步伐,了解教师的困惑与需要,选择内容,开展生动活泼且行之有效的培训活动,尝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
例如:
1、邀请专家讲座与自学相结合。
这是一种常规且有效的培训方式。
可以帮助教师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上去。
我们系统地讲解了课题研究的常用的六种方法与一般程序,撰写科研论文的写法等,还下发了相应的学习材料供大家学习,使大家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计划,有序操作,逐步实施。
2、讲授、互动、探究相结合。
为了避免培训时出现一人讲,口干舌燥;众人听,昏昏欲睡,且两者相脱离的局面,我们采用了讲授、互动、探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让教师把在教学中进行课题研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进行广泛的讨论与探究,各抒己见,和主讲人交流、互动,最后达到共识。
3、观看录像与问题分析相结合。
我们在组织全体教师观录像片时,根据观看的内容,小组设计问题,以学年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4、示范课引路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由骨干教师做示范课,典型引路,可少走弯路。
例如语文骨干教师王晋,在思维训练中,以“以梯子的联想”为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设题、解题。
学生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解决了“登高的梯子是这样构成的”问题,并以此为话题,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构思成文。
这节课在多学科的整合上开创了语文课的典范,很有创意。
5、听课和评课相结合
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培训,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大家了解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事先让授课者有意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大家思考,然后进行分析。
全体教师共同观看了由青年教师佟丽执教的一节数学课《妙趣横生的角平分线》,在集体听课的基础上,各教研组分别进行了评课反思,采用庭辩式评课的方式进行了综合的评析。
评课分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两大组别。
评课时,由授课教师佟丽向评课小组及观众(全校教师)进行陈述,侧重于自己是如何组织合作学习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评课教师与授课教师进行问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的、重点的、突出的、有价值的、值得商讨的问题。
特别是针对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言辞激烈的争辩。
在双方问答的基础上,各评课组做出了综合评析。
我们把每年校教育科研活动月都作为有利契机,通过公开课、研讨、论坛、案例分析、论文征集等活动将培训教育理论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将提升能力情况进行展示,来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科研活动月,为课题研究提供展示机会与交流平台
13年在茫茫的宇宙中,弹指一挥间,但坚持13年不断每年开展一次教育科研活动月,任何冲击不动摇,谈何容易。
是科研以它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全体教师,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回首13年教育科研活动月,我们认为,教育科研活动月有六大特点:
1、本校教师参与面广,对外轰动效应大
如历时一个月的科研活动月,仅第一阶段十天的研讨赛课,就有近百人参加,有520人次(不算外校)参与了听评课。
有时一节研讨课听课人数尽达50人之多,。
很多等学科的研讨课还吸引了市区研究员和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来我校听课,原语文学科市教研员薛杰、区政治教研员冯立娟、区生物教研员黄忠辉、区化学教研员王久常老师,参与亲自研修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这不仅调动了本校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扩大了我校对外界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我校科研活动求质求新,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2、以课题为载体,体现了课题带动战略。
每次活动月都有各自的主题,但都和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紧密结合,如研讨课的评价标准中,课题占分值40-50%。
在征集论文时,撰写的内容必须是承担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要有学术价值,有指导意义,通过课题来带动课改,通过课题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通过课题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题来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3、科研不分年龄大小,新老教师同台展示风采。
每次科研活动月突出的特点是新教师展示多,老教师、名师甘当人梯,少不等于没有,老教师也同台一展成熟的风彩,老教师们的课让大家获益匪浅。
青年教师催马扬鞭、跃跃欲试,老教师如虎添翼,为大家传经
送宝,是教育科研使他们心朝澎湃,大展宏图。
4、各部门相互配合,班晨会观摩。
内容丰富,主题鲜明
每年的科研活动月都得到了教务处、德育处、团委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联手举办了大型的主题班晨会观摩活动,通过活动,寓教于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曾经有很多班主任指导的主题班会获得特等奖,至今还记忆犹新。
佟丽老师指导的《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卢子义老师指导的《世纪风采中学生辩论会》获最佳辩手奖。
景立民老师指导的班会《论诚信》、李丹丹老师指导的班会《国旗在我心中》、朱奇伟老师指导的《感受母爱》等,都产生了极好的效果。
5、科研活动宗旨不变,成果展示独具匠心:
我们科研的目标是实现“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通过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随
着我校科研活动的逐渐深入,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更让人欣喜的是,年青教师、迅速成长
很多青年教师通过公开课、研讨等活动而崭露头角,一举成名;活动月开展的系列活动,教师准备的过程,参与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2003
年新一论课程改革全面铺开,我校教师积极主动承担国家、省、市级重
大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参加了市级新课程课改教师论坛,并取得可喜的
成果。
结束语:科研兴校谱新篇
十三年,铸就了二十九中教育科研的辉煌诗篇。
十三年,对于庸庸碌碌之辈只是草木枯荣,但对于探索者却是寸阴如金,寸时竟年。
十三
年里,我们铸就教育科研的风霜紫电,十三年里,我们磨出了教育科研
的干将莫邪!愚公移山的精神,让我们恒久地坚持;精卫填海的梦想,
让我们不懈地追求;夸父逐日的意志,让我们始终地执着,执干戚舞的希望,让我们竭力得到奋斗。
坚持、追求、执着、奋斗推动了我校教育科研迅猛发展,也勾画明天的发展蓝图。
最后我们满怀憧憬,雄风再展,全身地投入到教育科研之中去,托起教育科研一轮晓日,打造二十九中学万紫千红,春色满园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