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贞观诗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贞观诗坛
贞不雅诗坛与上官体
贞不雅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文坛盟主,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贞不雅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
李世民的诗,常常壮大怀抱与华采并存,《辽东山夜临秋》便是一例:“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
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贞不雅十九年(645)他御驾亲征高丽,诗是到达辽东境内在大军中写的。
此诗不单重视声律辞藻的运用,并且“惊鸟乱”及“断猿吟”还衬托出唐朝大军军声远播、鸟兽震骇的气氛。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虞世基之弟。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十分器重他。
其托物寓意的《蝉》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
上官仪(616?-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贞不雅进士,官弘文馆学士、西台侍郎等职。
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时称“上官体”。
上官仪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颇有影响。
其《入朝洛堤步月》堪称佳作: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
此诗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表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确属上官仪得意时的精心之作。
寥寥20字,不只是“音韵清亮”,谐律上口,并且巧妙构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辞,把当时的得意神气表示得相当突出,难怪那些有幸亲聆的官僚们“望之犹神仙焉”(刘餗《隋唐嘉话》)。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
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由于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沾沾自喜,生活接触面也比力狭窄,所以诗歌的变化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