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承德一中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
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计42题63分)
1.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
A. 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
B. 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
C.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D. 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中的“七出”、“三不去”,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对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反映了男子不可以随意休妻,体现了家庭利益为核心(强调父权族权)、男尊女卑、以礼入法(体现儒家伦理)的特点,是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体现,B项正确;A、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C项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

这表明周代分封制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 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 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可以推断出D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A与题干所属材料无关,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题干中没有体现民族矛盾,而是体现的民族融合,故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与“入值文渊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A.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

又置御史大夫,以贰於相”
B.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

迭而操宰相之权”
C. “别置中书於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D. “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A项是秦朝时期的三公“太尉、丞相、置御史大夫”,A项不合题意;B项是唐朝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 的运行程序,B项不合题意;宋朝“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C项错误;据材料“入值文渊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说的是明朝的内阁,D项属于同一历史时期,故D项正确。

4.秦代九卿之一的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而与此相应的唐代六部中的户部掌全国疆土、天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血缘政治的削弱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政治制度的成熟
D. 宰相权力被削弱
【答案】C
【解析】
从秦代的少府以及唐代六部中的户部职权范围看不出官吏的产生途径,得不出血缘政治的削弱,排除A;从材料无法体现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B错;材料没有涉及君权、相权问题,故排除D;户部发端于秦少府尚书,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唐代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故D正确。

5.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表信息可知,南宋宰相官员家庭出身的不断减少,出身平民的大量增加。

这体现出两宋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表明世家大族影响减弱,故A项错误;平民阶层能当上宰相,这说明科举制度功能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和宰相权力无关,故C 项错误。

6.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

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

此后,元、明、清各朝因之。

这主要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
A. 笼络士人,巩固统治
B. 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
C. 抑制权贵,奖拔寒俊
D. 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特别提到了“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因而,宋朝采取的包括殿试的一系列措施是为了防止该类问题而实行的,即为了笼络士人,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显现殿试的防止营私舞弊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奖拔寒俊,故C项错误;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是正确的,但是却和本题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科举制度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7.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科学”指三省
A. 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
B. 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
C. 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
D. 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A项正确;B、C两项体现不出“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应排除;三省六部制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不具备近代三权分立的特点,故D项错误。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本题容易错选B、C,B、C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