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视记者的平等意识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电视记者的平等意识观念
作者:崔福亮
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09期
摘要:平等意识是指记者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的视角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电视采访素材,进行观察和思考以及与采访对象和电视观众进行平等交流的意识。

电视本身就是最大众化、平民化的传播媒介,其传播方式就是进入家庭,并带有鲜明的人际传播特性。

因此,电视记者尤其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采访对象和电视观众。

平等意识常常被诠释为记者要摒弃职业优越感和高高在上的“无冕之王”心态;其实,平视不仅仅是不俯视,还意味着不仰视以及体现在报道中的对“人”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电视记者平等意识观念
平等意识是指记者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的视角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电视采访素材,进行观察和思考以及与采访对象和电视观众进行平等交流的意识。

电视本身就是最大众化、平民化的传播媒介,其传播方式就是进入家庭,并带有鲜明的人际传播特性。

因此,电视记者尤其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采访对象和电视观众。

平等意识常常被诠释为记者要摒弃职业优越感和高高在上的“无冕之王”心态;其实,平视不仅仅是不俯视,还意味著不仰视以及体现在报道中的对“人”的深切关怀。

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

”电视媒介的记者,其工作理应折射出时代的观念。

在这些观念中,有的是一贯提倡,但目前有了新的时代内容;有的则是新的格局对电视新闻工作的新要求。

所有的一切,都要立足于电视媒体的特点、市场的需求以及社会的法则所编织的框架之内。

一、关注百姓生活,贴近群众情感,寻找百姓话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电视也一步步踏上了平民化的道路:从“东方时空”的开播、从“播新闻”到“说新闻”形式变革,再到“民生新闻”热潮,无一不是中国电视平民化进程的写照。

尤其是近年的“民生新闻”热,以其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贴近性,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电视民生新闻最厚重的部分无疑应该是民生内容,老百姓想什么、说什么、需要什么,而这些也同样是电视记者所关注的内容。

如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用杭州方言说普通人的普通事;河南电视台“民生大参考”节目,以满足公民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条件为前提等内容作为传播的重点。

对百姓生活的直接关注是电视报道贴近百姓的重要内容;但是,这种“家长里短”的节目并不是民生新闻的全部内容;贴近百姓,更应该是一种平民视角:摘选出老百姓需要知道和应该知道的信息,并为他们进行“解读”。

从观众的需要出发,报道他们关注的“两会”内容以及从宏观的层面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读,正是这档报道的初衷。

“小丫跑两会”这种节目形态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一位观众在网上评价道:“自从小丫姐姐开始跑两会,我发现两会变得亲切了。


二、平视采访对象
电视采访的魅力在于采访过程的展现,记者的人格形象也同时展现于采访过程之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平视”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平视”,记者及其所代表的媒体才能树立良好的荧幕形象;也只有“平视”,记者才可能与采访对象真诚地沟通。

三、电视媒体的人文关怀
“人文”一词源于《易传》中译释卦辞的一则篆辞:“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因此,“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的、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

电视节目的“人文精神”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播与创作的理念上,同样也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上,对真实社会生活的关注上,对真实社会心理的关注上,而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最重要的。

不仅要关注物质财富的创造,更要关注创造物质财富的人;不仅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更要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与尊严;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不仅要关注经济的增长,还要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节目改革以来,电视节目逐渐被注入了“人文关怀”的内涵,并成为电视记者的报道信念。

或许,我们可以概括出人文精神在电视报道中最突出的表现:其一是从凡人凡事中寻找不平凡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其二是影视银幕、荧屏上以往那些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英雄们,更多的是被作为普通人而显现他们超凡脱俗背后的与普通人一样的平常状态,即英雄们不平凡中的平凡之处。

比如“东方之子”在展示备受瞩目的时代风云人物时,也注意挖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社会普通成员的一面。

在电视工作中,对人的关注应该始终是电视节目的着眼点和价值追求,并成为我们当代电视媒介观念的一部分。

正如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参考文献:
[1]王哲.《新闻调查》故事性说理艺术探析[D]. 石家庄:河北大学,2009.
[2]赵京军.叙事学视野下的电视消息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贺春禄.报纸科技新闻文本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作者简介:崔福亮,女,本科,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初级职称,研究方向:记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