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7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
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在西方的思想中这个观点是由来已久的了。
加尔文把自爱看作是一种“瘟疫”,尽管弗洛伊德用精神病学词汇来谈自爱,但他的观点同加尔文是相通的。
对他来说自爱就是自恋,自恋是人发展的早期阶段,那些又倒退到这一阶段的人就不会有爱的能力,这些人发展到顶点就会疯狂。
弗洛伊德认为,爱是里比多的显现,每个人的里比多有限,不是用在别人身上,就是作为自爱用在自己身上,因此爱别人和自爱是相互排斥的,这方多了那方就少了。
如果说自爱是一种恶习,那么由此就可以得出忘我就是一种美德的结论了。
②这里就产生了下列问题:心理观察是否证实了在自爱和爱别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矛盾的观点?自爱和利己是一码事,还是互为对立?此外,现代人的利己难道确实是一种对具有一切理性和感情可能性的自我的爱,还是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利己同自爱完全一样还是利己恰恰是缺少自爱的结果呢?
③在我们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利己和自爱以前,我们必须分析一下自爱和爱别人是相互排斥的这一错误的逻辑结论。
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
因此上述原则本身就是矛盾的。
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法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
爱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④这里我们就触及到了使我们得出这些结论的一些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
概括如下: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
从这一点出发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就意味着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
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
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
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⑤爱另外一个人这一事实就是爱的力量的具体体现。
在爱中包含的心理学基本原则就是对所爱之人将这个人作为人类基本品质的化身来爱。
爱一个人,也就包含了对所有这一类人的爱。
有一种爱的形式,威廉·詹姆斯称为“分工”的爱: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
对人类的爱是对一个特定的人的爱的先决条件,尽管对人类的爱是通过对某些特定的人的爱获得的。
⑥可以得出结论,即我自己也是我的爱的对象,同他人没有区别。
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即存在于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当中。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弗罗姆《自爱》选自《爱的艺术》)
1、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状态存在于人发展的早期阶段。
正是因为自爱和自恋没有区别,才导致
自爱和爱他人此消彼长
B. 作者认为自己和他人一样都是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所以如果爱他人是美德,
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
C. 爱人类是爱特定的人的先决条件。
如果一个人所爱之人拥有人类的基本品质,按照心理学
原则,对此人的爱中也包含对这类人的爱。
D. 爱的能力是追求被爱人幸福的基础,这种能力有高有低,一个人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
就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加尔文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反映出在西方人们常常有把爱别人看作一种美德,却把爱自己和
利己、自恋等罪恶联系起来的观念。
B. 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和对自己态度是可以同时存在,这个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意味着爱别
人和爱自己不是必须二选其一。
C. 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等,只要拥有这些因素,就能肯
定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
D. 拥有爱的能力的人可以体现为爱另一个人,但如果他只有对别人的爱,而没有对自己的爱,
那就是没有能够真正拥有爱的能力。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第二段承上启下,针对第一段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围绕“自爱”和“利己”这两个
概念的关系展开,引出下文对这对概念关系的论述。
B. 在第三段中作者引用《圣经》中的说法,是为了证明爱自己和爱他人是紧密相连的,从而
进一步反驳爱他人和爱自己相排斥的结论。
C. 本文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弗洛伊德的“互斥观”,第三段采用归谬法
推论出这种观点的不合理性,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D. 文章思维缜密,逻辑严谨。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根据需要补充了一些在心理学中已经取得
共识的结论或原则,作为继续推理的前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5月16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发表了看法。
他说道:“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
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
”
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未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
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
不能让孩子和机器比谁背书背得快,记得快。
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有创造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
“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
(摘编自《马云:中国没有人工智能人才,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2018年5月16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等出席发布会,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商汤科技、上海知名高中优秀教师共同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等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AI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正式迈入基础教育阶段。
由此人工智能这一当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将走出“象牙塔”,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
(摘编自唐小丽《普及AI教育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2018年4月28日人民网)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
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
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
在这方面,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编自人民时评《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水平,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都属于人类工具。
B.韩少功认为人机关系中人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价值观,这个观点与材料一中马云说人“有担当”的看法有相似性。
C.智能社会将面临诸多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需要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D.专家建议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5.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是我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目的在于普及AI教育,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
B.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C.马云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应通过改革教育来解决。
目前我国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尝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D.我国对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的规划,美国大学的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等巨头AI伦理委员会的设立,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
6.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神雕侠侣(节选)
金庸
郭靖拍案而起,登城瞭望。
只见敌兵的万人队在离城数里之地列开阵势,却不进攻。
过不多时,千余个工匠负石竖木,筑成了一个十余丈高的高台。
这时黄药师、黄蓉、一灯、朱子柳等都已在城头观敌,见蒙古兵忽然构筑高台,均感不解。
郭靖道:“我久在蒙古军中,从未见过他们做这般怪事。
”
说话之间,又望见千余名士兵舞动长锹铁铲,在高台四周挖了一条又深又阔的壕沟,挖出来的泥土便堆在壕沟以外,成为一堵土墙。
黄药师怒道:“襄阳城是三国时诸葛亮的故居,鞑子无礼,在这位大贤门前玩弄玄虚,岂不是欺大宋无人么?”
只听得号角吹动,颦鼓声中,一个万人队开了上来,列在高台左侧,跟着又是一个万人队列在右侧。
阵势布定,又有一个万人队布在台前,连同先前的万人队,一共是四个万人队围住了高台。
这个大阵绵延数里,盾牌手、长矛手、斩马手、强弩手、折冲手,一层一层,将那高台围得铁桶相似。
猛听得一阵号响,鼓声止歇,数万人鸦雀无声,远处两乘马驰到台下。
马上乘客翻身下鞍,携手上了高台,只因隔得远了,两人的面目瞧不清楚,依稀可见似是一男一女。
众人正错愕间,黄蓉突然惊呼一声,往后便倒,竟是晕了过去。
众人急忙救醒,齐问“怎么?甚么事?”黄蓉脸色惨白,颤声道:“是襄儿,是襄儿。
”众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
朱子柳道:“郭夫人,你瞧明白了么?”
黄蓉道:“我虽瞧不清她面目,但依情理推断,决计是她。
鞑子攻城不成,竟然使出奸计,真是……真是无耻卑鄙已极。
”黄药师和朱子柳经她一说,登时省悟,满脸愤激之色,郭靖却兀自未解,问道:“襄儿怎地会到这高台上去?鞑子使甚么奸计了?”
黄蓉挺直身子,昂然道:“靖哥哥,襄儿不幸落入了鞑子的手里,他们建此高台,台下堆了柴草,却将襄儿置在台上,那是要逼你投降。
你若不降,他们便举火烧台,叫咱们夫妇心痛肠断,神智昏乱,不能专心守城。
”
郭靖又惊又怒,问道:“襄儿怎会落入鞑子手里?”黄蓉道:“连日军务紧急,我怕你分心,没说此事。
”于是将郭襄如何在绝情谷中被金轮法王掳去之事说了。
郭靖一听杨过在谷底失去踪迹,连连追问端详,待听黄蓉说完,皱眉道:“蓉儿,这可是你的不对了,过儿生死未明,你怎地便舍他而去?”郭靖一向敬重爱妻,从未在旁人之前对她有丝毫失礼,这两句责备之言说得甚重,黄蓉不由得满脸通红。
一灯道:“郭夫人深入寒潭,冻得死去活来,查明杨过确系不在谷底,又何况小姑娘落入奸人之手,大伙儿都主张追赶,须怪郭夫人不得。
”一灯既如此说,郭靖自不敢再说甚么,只恨恨的道:“郭襄这小娃儿成日闯祸,倘若过儿有甚好歹,咱们心中何安?让她给蒙古兵烧死了干净。
”
黄蓉一言不发,转身下城。
众人正商议如何营救郭襄,忽见城门开处,一骑向北冲出,马上乘者正是黄蓉。
众人一见,无不大惊。
郭靖、黄药师、一灯、朱子柳等纷纷上马追出。
一行人奔向高台,在敌人强弓射不到处勒马站定。
只见台上站着两人,一个身披黄色僧袍,正是金轮法王,另一个妙龄少女被绑在一根木柱上,却不是郭襄是谁?
郭靖虽恼她时常惹事,但父女关心,如何不急?大声叫道:“襄儿,你别慌,爹爹妈妈都来救你啦!”他内力充沛,话声清清楚楚的送上高台。
郭襄早给太阳晒得昏昏沉沉,忽听得父亲声音,喜叫:“爹爹,妈妈!”
法王说道:“郭大侠,令爱聪明伶俐,老衲本来很喜欢她,颇有意收之为徒,传以衣钵。
但大汗有旨,你若不归降,便将她火焚于高台之上。
别说你心痛爱女,老衲也觉可惜,还请三思。
”
郭靖哼了一声,眼见四十名军士手执火把站在台下柴草堆旁,只待法王一声令下,便即点火。
四个万人队将这高台守得如此严密,血肉之躯如何冲得过去?何况即使冲近了,火发台焚,又怎救得女儿下来?
他久在蒙古军中,知道蒙古用兵素来残忍,掠地屠城,一日之间可惨杀妇孺十数万人,若将郭襄烧死,真如踩死一只蚂蚁一般,抬起头来,遥望女儿容色憔悴,不禁心中大是痛惜,当下叫道:“襄儿听着,你是大宋的好女儿,慷慨就义,不可害怕。
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后定当杀了这万恶奸僧,为你报仇。
懂得了么?”郭襄含泪点头,大声叫道:“爹爹妈妈,女儿不怕!”
郭靖道:“这才是我的好女儿!”解下腰间铁胎硬弓,搭上长箭,飕飕飕连珠三箭,高台下三名手执火把的蒙古兵应声倒地,三枝长箭都是透胸而过。
郭靖射术学自蒙古神箭将军哲别,再加数十年的内力修为,他所站之处敌兵箭射不到,他却能以强弩毙敌。
众蒙古兵齐声发喊,高举盾牌护身。
郭靖道:“走罢!”勒转马头,与黄蓉等回入城中。
一行人站上城头。
黄蓉呆呆望着高台,心乱如麻。
(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写蒙古兵修筑高台时众人疑惑,此处设置悬念,为下文郭襄的出场做铺垫。
B.小说着重刻画郭靖和黄蓉,对其他人物笔墨不多,主次分明,突出了郭靖和黄蓉的性格特点。
C.文中多处详细描写蒙古军兵强马壮,敌众我寡,营造出襄阳大战的紧张氛围,引人入胜。
D.本文倒数第二段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郭靖武艺高强,箭术精湛。
8.请简要分析文中黄蓉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9.金庸的小说善于通过塑造侠士形象来展现“侠义”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文中“侠义”精神的内涵。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
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
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
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
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
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
体小不安,令人喘息。
”导觉之,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由是遂知名。
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
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导咨嗟称善。
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
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
”迁尚书仆射。
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
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
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
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
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
若弗纠正,无以齐物。
皆可下太常夺服。
”诏从之。
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注]小极:困倦、小病。
叶:同“协”。
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就像头顶两只角。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称其为“江表”。
C.“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基本相
近。
D.“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
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
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坚决不同意在居丧期间应荐复职;
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
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5 分)
(2)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
生活。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12分,共12小题,每题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分)
(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极目远眺,看到远处的山岭所呈现出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化用张翰的典故,表达不愿辞官归隐的思想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海潮》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几句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夏秋季节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
(5)《雨霖铃》下阕中寓情于景,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从容镇定、沉着应战的儒将风度形象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元嘉年间,宋文帝好大喜功,草草出兵,结果一败涂地,仓皇而逃典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用典抒情,咏叹当时南宋近事。
(8)《醉花阴》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句既点明时令,也暗示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9)《定风波》中表达作者对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李清照《声声慢》中,描写词人因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和急风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采薇》中以乐衬哀,以哀衬乐,情景交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表达对广大百姓人民的深深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II卷表达题(7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