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5月教学质量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5月教学质量监测
初 三 化 学
(满分:60分 考试时间:40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C ――12 O ――16 Ca ――40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1分,共20分)
1.图示实验所表示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2.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12O 3),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 B.+3 C. +5
D. +6 3.生活中用到的一些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空气 B. 酸牛奶 C. 蒸馏水 D. 天然气 4.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一些常用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
A .食盐
B .葡萄糖
C .大理石
D .碳酸
5.试剂瓶的标签上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6.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熄灭酒精灯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取用粉末状药品
D .给液体物质加 7.植物缺氮会导致生长迟缓或停滞。
以下化肥中属于氮肥的是………………………( )
干燥玻璃片上凝结水气
B .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A . 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CO 2
D .
S 在氧气中燃烧
C .
A.NH4NO3 B.K2SO4C.KH2PO4D.K2CO3
8.商品交易会上用大型遥控飞艇作广告。
为了安全,艇内充入的气体最好是…………()
A. 氢气
B. 二氧化碳
C. 氦气
D. 氧气
9.能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正确措施是…………………………………()
A.降低温度
B. 加入水
C. 加入硝酸钾
D. 增大压强
10.配制50g 8%的氯化钠溶液时,其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之一是…………………………()
A.试管
B.酒精灯
C.烧杯
D.漏斗
11.电解水的变化属于……………………………………………………………………()
A.化合反应
B. 水分子形状变化
C. 分解反应
D.物质的三态变化
12.对MnO2、SO2、O2三种物质的宏观组成叙述中正确的是………………………………()A.都含有氧气B.都含有氧元素
C.都含有氧分子D.都含有2个氧原子
13.取少量碳酸饮料“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变化情况是()
A.先变红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蓝后变紫
14.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或者结论错误的是………………………………………………()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在钢铁制品表面涂油漆——可防止钢铁锈蚀
C.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瓶中气体一定是CO2
D.铁常用来制作炊具——铁有良好的导热性
15.某同学探究金属单质的活泼性时发现:X、Y都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而Z不能;
Y能在X的盐溶液中置换出X。
则它们的金属活动顺序为……………………………()A.X>Y>Z B.Y>X>Z C.X>Z>Y D.Y>Z>X
16.甲(化学式为C2H4Cl2)和乙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资料表明:甲、乙的结构不同,
性质得出如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甲、乙分子中C、H、Cl原子个数比均为1:2:1
C.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性质
D.构成不同物质的原子种类和个数一定不同
17.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Cl、BaCl2、Na2SO4
B.H2SO4、NaCl、Na2CO3
C.Na 2SO 4、KNO 3、NaOH
D.H 2SO 4、NaCl 、KOH
18. 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t 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20g 甲和20g 乙(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甲、乙),充分搅拌。
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B .要使乙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C .温度降低到t 1℃时,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t 2℃时,甲物质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乙物质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19.下列除杂的方法错误…………………………………………………………………( )
A 、除去CO 中少量的CO 2: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
B 、除去CO 2中少量的CO :点燃混合气体
C 、除去硝酸钾固体中的少量食盐:降温结晶法
D 、除去氯化钾中混有的二氧化锰:过滤法
20.某温度时,有100g 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温度和溶剂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向其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溶解,有部分固体剩余。
下列图像正确表示此过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或溶解度(S )与时间(t )的变化关系的是……………………( )
二、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21、请从氢、氧、碳、硫、钠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下列相应的空白处。
(1)当打开汽水瓶时,大量逸出的气体是 ;
(2)可以用来中和土壤酸性,也可用来配制波尔多液的碱 ; (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 (4)引起酸雨的 。
(5)烧碱暴露在空气中最后变质成的物质 。
A B C D
22、近几个月,全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似乎扎堆儿出现,从“毒豆芽”、“硫磺姜”、“化学醋”到“水银刀鱼”、“牛肉膏”……最近又在上海发现了“染色馒头”,其中玉米馒头是用一种食物色素“柠檬黄”进行的染色而非玉米本身,柠檬黄的化学式是C16H9N4O9S2 Na3,它一共有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中的碳原子个数是;2mol柠檬黄分子中的S原子个数是个。
23、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
度曲线相交于P点。
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P点表示的意义是。
⑵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是。
⑶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
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⑷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冷却三种方法都可以变为饱和溶液的物质是。
24、有一包粉末,可能由NaCl、Na2SO4、Na2CO3、CuSO4、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现做如下实验:①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②取①中所得溶液少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③另取少量粉末,滴加稀盐酸,也无明显现象。
(1)由实验①可知,原粉末中没有;实验②可说明原粉末中没有;实验③证明原粉末中没有。
(2)为进一步确定原粉末的成分,小王同学对原粉末进行探究分析,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图:
请回答:
操作M是,其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加入的过量A是溶液,B是溶液;由此推断该粉末的成分是。
三、简答题(20分)
25、(6分)化学实验操作考察的实验之一是“氯酸钾制
取氧气”。
现摘录某同学的实验过程如下:
①选择适当仪器,组装成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装置气密性良好;
③向集气瓶中加水,并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集气
瓶底部出现气泡;
④将药品平铺于干燥试管底部,在导管口放置蓬松的棉花团,塞上橡皮塞,固定于铁架台上;
⑤点燃酒精灯加热,待导管口有气泡产生,立即用集气瓶进行收集;
⑥气体收集完毕,用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从水中取出并正放在桌面上;
⑦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欲调整试管高度,应调节图中A、B、C哪个旋钮:;
(3)步骤②的操作与观察到的现象是:;若装置无破损,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氯酸钾已大量分解,但导管口仍未产生明显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4)上述实验步骤中,可能导致集气瓶中收集的氧气不纯净(水蒸气不计)的是;(填序号)
(5)步骤⑦中的操作,可能引起。
26、(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探究实验,生成物是红色固体和无色气体。
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后,得知氧化亚铜(Cu2O)为红色固体,因此,猜测生成物中有CO2和Cu,还可能有CO和Cu2O。
又知Cu2O能和常见的酸(HNO3除外)反应生成二价铜盐和Cu。
为此,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如下探究:
(1)探究气体中是否有CO气体:
甲同学设计的方案是:将气体干燥后,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未反应完的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乙同学设计的方案是: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干燥,再点燃。
①甲同学实验后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一定含有CO气体;
②上述两种方案中可选用的一种气体的干燥剂是;
③从空气污染的角度分析,你认为上述两种方案中同学的方案更好,你的理由是。
(2)探究红色固体中是否有Cu2O:
①在如下方法中:a、上网查询b、实验c、猜想d、请教老师
你认为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填字母序号)。
②请你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方案,检验红色固体中是否有Cu2O
27、(6分) 今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50g碎纸样品。
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1)表中X的值为;
(2)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
(3)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写出解题过程)。